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由於疫情,孩子們的上學時間延期再延期,對於雙職工已經開始正常上班的父母來說,孩子在家的網課學習問題,是個大難題。

這不,朋友唐姐就跟我抱怨說她是不是眼瞎,怎麼生了一個這麼不省心的熊孩子?

從這周開始,他們兩口子開始復工正常上班,結果第一天下班回家一看:大門開著、電腦開著、燈全開著,作業一滴沒做,而且人還不見了,找了一圈原來是在小區裡面玩兒。

把唐姐氣得瞬時雷神附體,這還沒完,沒過一會兒,老師又來電催作業,說今天作業沒做完,親子大戰就此爆發。

往常孩子上網課,雖然唐姐輔導作業就來氣,一直輔導一直氣,氣過去之後好歹能按時打卡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現在兩口子都上班了,家裡沒人,這孩子順風徹底的就放飛自我了,這讓唐姐非常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01

為什麼孩子一離開父母掌控,學習狀態就很差,容易上演親子大戰?

長期“填鴨式”灌輸教育下,孩子沒了學習樂趣,不想學

著名的教育家卡爾威特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說:只注重向孩子灌輸知識的教育,是“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這一直是我極力反對的。

很多孩子從一年級學a、o、e開始,在他們的小腦袋裡只知道到要記住這些拼音,否則家長會罵、老師會說,很少有孩子能真正明白,我為什麼要學?學來有什麼用處?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傳授。

對他們來說,學習就像孫猴子聽唐僧唸經一樣煩,能不聽就不想聽。

唐姐家的孩子,就是因為“唸經”的人離開了,長期“填鴨式”的教育,已經讓他失去了學習樂趣。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中說:大部分人作決定的時候就像開了自動擋。

家長不在,當孩子沒有多少學習興趣不想學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麼作決定,也沒認真考慮後果,完全順心而為,想玩就去玩了,學習效果自然很差。

② 父母堅信不好好學習的孩子不是個乖孩子,強壓孩子學習

我們父母作為一直“唸經”的人,越不見孩子向上生長的成效,就越容易不停“唸經”,老認為是自己念得不夠好不夠多,孩子才學不好的。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說,人的痛苦大多來源於幾種信念,其中之一就是:我必須要把事情做好,得到成效,否則我就很爛。

在這種信念的趨使下,老師一打電話說點什麼,父母就容易頭頂冒火,認為孩子一定又在家偷玩兒,這熊孩子咋就不聽我的呢?我得再給他念唸經。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有位家長在家長群裡抱怨說,我回家路上都跟自己說好今天要誇他,要誇他,一到家吃好飯接到老師的電話就開始炸毛了!數學題錯一堆,語文也沒好好寫。

問孩子是不是沒認真?孩子還反問,為什麼不相信他?還跟我槓上了。

上課走神他承認,但憑什麼就斷定他沒好好學,都在玩呢?比大人還委屈。沒一會兒他爸就忍不住了,家裡雞飛狗跳。

孩子沒興趣學不好,父母往往期待棍棒教育,能把熊孩子弄服帖了,其實這是家長走入了一個誤區。

02

家長需要有“不完美主義”思想,不苛求不執著,學會與孩子和平相處

湖北武漢的方艙醫院出現了一位忘我學習的高三女孩黃玉婷。

她不幸被確診感染了冠狀肺炎,來醫院的時候除了日常用品,還背來一大包的複習資料。

在偌大方艙醫院,人聲嘈雜的環境裡,絲毫不受干擾地學習。一邊看平板電腦上網課,一邊認真地記筆記。每天堅持學習,不落一節直播課。

像這樣自律學習,近乎完美的孩子純屬鳳毛麟角,如果家長過於苛求自己一定要讓自家娃像黃玉婷式的一樣認真學習,就容易走入追求完美主義的誤區,反而會把自己推到自我束縛的不利境地,給自己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心理學家莫妮卡·巴斯科寫過一本書《不執著,叫看破,不完美,是生活》裡面是這樣定義完美主義的,他們對人對事的要求都很高,經常為“不夠好”而糾結。

如果家長老是糾結孩子“不夠好”,將很難和孩子和平共處下去。

世上不存在絕對的完美,我們可以追求完美的目標,但要承認孩子有犯錯的權利,給大家一些寬容的空間。

不完美是生活的真相,會妥協才是人生的智慧。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但父母對孩子的妥協,並不是就此開始放任不管了。

03

那麼,我們家長該如何讓孩子乖乖學起來呢?

在這裡呢,有三種方法介紹給大家:

第一:孩子不想學時,家長可以先用“人腦層次”掃描下孩子腦袋瓜裡想的啥,再“對症下藥”

權威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一書中,把孩子的大腦依次分為爬行動物腦,情感腦和理性腦。

當孩子處於爬行動物腦時,會感到飢餓、睏倦和疼痛,憂傷的哭泣;

處於情感腦時,會感受到憧憬、恐懼、挫敗、生氣,想要獲得某些東西;

處於理性腦時,想制定一個計劃去獲得某些東西,想要集中精力,記住重大事件。

這三個“人腦層次”在孩子的大腦中,不是一直不變的,經常輪番佔據主導地位。

這時,需要我們父母採取不同的措施,與孩子的大腦進行對話。

①當孩子處於動物腦時,父母可以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舒緩不適。

孩子感到餓了、冷了時,是沒法兒集中精力去學習的,此時聰明的父母會及時的給他們提供衣食,而不是要求他們餓著肚子去讀書。

②當孩子處於情感腦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得到想要的,無法得到時安慰他,保持同理心,給他安全感並滿足情感需求。

此時如果要求孩子學習,就會顯得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③當孩子處於理性腦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思考問題、集中精力學習,提高記憶力。

此時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時機。

在家庭教育中,只要我們父母根據孩子不同狀態,弄清楚了孩子處於哪種“人腦層次”,然後再對症下藥,慢慢引導孩子,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第二:家長想把孩子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可以先讓孩子“玩”起來

在哈佛教育全球經典系列之《10天塑造孩子專注力》一書中,作者指出孩子想要學好,首先需要玩好,在玩的過程中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在電影《哪吒》中有個經典鏡頭,太乙真人決心收哪吒為徒教他仙術,於是放出山河社稷圖吸引哪吒進入圖中世界,告訴他“帶你看樣好玩兒的”與他遨遊仙境,上天入地體驗各種驚險刺激,讓他大開眼界。

哪吒在遊玩的過程中被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慾,最後自然而然的就跟著太乙在圖中修習崑崙仙術了。

德國教育專家老卡爾.威特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玩對他們都具有重要意義。玩不僅僅在於有趣,而在於通過玩,孩子可以學習很多東西,發現許多奧妙。

當然,這裡說的“玩”,也不是讓孩子不受約束地隨意玩耍,是有一定技巧的。

① 在玩樂中引導孩子將玩融於學習、觀察和記憶之中

② 讓孩子親近大自然,獲得珍貴的直接經驗。

③ 玩具的選擇並不是越高科技越好,相反那些簡單的玩具更能夠發掘孩子的興趣和潛力。

日本著名教育學家木村久一曾經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能有順利發展,孩子就會成為天才。

家長想要孩子學好,最好先讓孩子“玩好”,在玩中玩出學習的智慧。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第三:運用“SMART原則”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把大目標,分小步子走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跟蹤調查,在開始的時候,研究人員向參與調查的學生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有目標嗎?”只有3%的學生回答是肯定的。

20年後,這3%的人,無論從事業發展還是生活水平上,都遠遠超過了另外那些沒有目標的同齡人,而且,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居然超過了其他人的總和。

而那97%的人在幹什麼呢?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忙忙碌碌,終其一生自覺不自覺地都在幫助那3%有目的有眼光的人們在實現他們的奮鬥目標。

人活著就得有目標,否則,只會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學習也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家長如何幫孩子科學合理的制定目標呢?

“現代管理學之父”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出了著名的“SMART原則”,即制定目標計劃時我們要遵循明確性、可衡量性、可實現、相關性、時限性。

① 相關性:目標是孩子的目標,不是父母的

家長制定計劃的目的是讓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而孩子的目標是這樣的嗎?

舉個例子:兒子,你這次考了全班第一,媽媽就帶你去雲南旅遊,語文考了90分,就給你買最喜歡的玩具。

你徑直設定的目標,孩子可能沒興趣。即使現在有興趣,最常見的也是三分鐘熱度。

家庭教育家簡.尼爾森認為,家庭計劃尤其是孩子學習計劃的制定,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

否則,這個計劃就是家長的,不是孩子的,因為與孩子不相關。

根據這一點,媽媽的話術可以這樣來:兒子,你最近的學習有計劃嗎?媽媽想聽聽你的想法……好的,如果你達到了你的學習目標,媽媽就獎勵給你買喜歡的玩具,帶你去雲南旅遊,怎麼樣?

學習計劃的執行者既然是孩子,就需要有孩子的全程參與和制定。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② 時限性:制定的目標需要有時間限制

舉個例子:明天網課要上語文課、數學課和美術課,課後還要完成老師佈置的打卡作業。

這個目標就沒有體現出具體的時間節點,顯得很散漫。

可以將這個計劃修改為:

  • 上午 9:00-9:40 語文網課
  • 10:00-10:40 數學網課
  • 11:00-12:00 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 下午 2:00-2:40 美術網課

給孩子做計劃,目的之一是要孩子瞭解自己一天或以後幾天裡要做的事情,知道做事的大致順序,並讓孩子集中注意力,提升做事效率。

所以計劃清單上的每一個任務都要標明完成的具體時間,讓孩子在做事時有緊迫感。

③ 可實現性:制定的目標需要能夠被孩子接受並容易實現

舉個例子:一個剛剛開始學跳繩的小孩子,擬定了1分鐘跳100下的目標。

可以想象,孩子因為目標太大,是很難接受的。

如果家長利用權威,一廂情願地把目標強壓給孩子,那孩子的反應是一種心理和行為上的抗拒。

我可以接受,但是否能完成不好說。而一旦完不成,孩子有一百個理由推卸責任,你看我早就說了,肯定完成不了,是你堅持要讓我做的。

所以,父母可以先讓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比如連續跳5個就行。

美國教育專家吉姆.威斯坦說:從小目標進展到大目標,對孩子來說很有效。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能給這個孩子增加難以置信的能量。

給孩子設定目標時,建議採用“大目標,小步子”的放法,更容易增加孩子完成目標的積極性。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④ 明確性:目標能給孩子說清楚,就不要含糊

舉個例子:白天要預習下節課老師要講的新課文。什麼樣的預習算預習了課文?這個沒有說清楚。

可以將這個目標修改為:今天預習下節課老師要講的課文,把課文裡面的生字圈出來,閱讀課文至少三遍,能大聲朗讀不結巴,晚上媽媽回來檢查。

如果沒完成,就…(懲罰措施)

計劃要明確具體,就像我們日常工作中,領導制定工作任務一樣,“這個月提高KPI”和“這個月KPI提高2%”,明顯後者更容易讓下屬理解。

明確的計劃可以使孩子知道自己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完成了目標,不糊塗。家長檢查時,也能減少因為目標不清,引發的親子矛盾。

⑤ 可衡量性:給孩子的目標最好能通過數據來衡量

舉個例子:最近的目標是提高語文成績。

這就是一個明顯沒有數據衡量,不明確的目標。提高語文成績?掌握多少生字?提高語文哪項成績?是閱讀還是背誦課文?

可以將這個“提高語文成績”的目標修改為:每天記五個生字,背誦一篇課文,閱讀一篇小短文。

在此目標的基礎上,再製定每週,每個月的具體計劃就相對容易許多,也便於家長檢查和監督。

可衡量的目標,能量化的就量化,不能量化的就細化,具體制定時家長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學習情況自行調節。


父母一走,孩子就放飛自我?3招,讓你的孩子“吵著要學”


總結

網課教育,孩子在家學習效果差,想一蹴而就的改變孩子不現實。莫言說:每個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唯有我們父母從自身出發,與孩子和解,包容他們的不完美,主動尋求解決之道才是長態。

第一:孩子不想學時,家長可以先用“人腦層次”掃描下孩子腦袋瓜裡想的啥,再“對症下藥”;

第二:家長想把孩子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可以先讓孩子“玩”起來;

第三:運用“SMART原則”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把大目標,分小步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