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造反的李密,坐拥强大的瓦岗军,为啥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在隋末群雄逐鹿的乱局中,李渊父子笑到了最后。但在前期,占据绝对优势的却是另一位李姓枭雄—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公元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时,手下仅有将士3万人;而当时的李密,已霸据洛口仓、拥兵数十万,并屡破隋军、四处攻城略地,实力令天下仰视。

与李渊一样,李密也出自关陇贵族集团,战略素养远超当时大部分割据力量;在造反经验他也遥遥领先—早在公元613年,他就作为核心谋臣,积极协助杨玄感叛乱。

然而瓦岗军成也李密、败也李密:在他的带领下,瓦岗军从一股求生的饥民成长为一支百战雄师;但他放弃关中、在东都洛阳与隋朝残余力量鏖战的战略,最终把强大的瓦岗军消耗殆尽。

戏剧的是,在参与杨玄感之乱时,李密的战略却是放弃洛阳、往西抢占关中;事实证明,若杨玄感听从此意见,隋朝灭亡的时间很大概率会被提前。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李密的两次造反,都在同一个问题上栽了跟头。要究其原因,我们先从这两次起义说起。

两次造反的李密,坐拥强大的瓦岗军,为啥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李密画像

杨玄感之乱:隋王朝的首次贵族反叛,因战略错误而迅速落败

公元613年3月,隋炀帝杨广再次亲征高句丽。而大隋境内此时早已流民四起,农民起义军到处肆虐;趁着皇帝身在前线,权臣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打着“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今起兵以救兆民之弊”的旗号造反。

杨玄感这次起兵,主要智囊是自己的老友李密,后者迅速拟订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北上扼守蓟城,掐断远征军的归路,与高句丽前后夹击,一举抓获杨广;

中策—“关中四塞,天府之国”,大军向西直取长安,拿下隋朝老巢,据险而守,逐步吞并天下;

下策—“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但是洛阳属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若天下兵马前来夹攻,胜败难以预料。

两次造反的李密,坐拥强大的瓦岗军,为啥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长安与洛阳位置图

可惜,谋划着去洛阳抓获朝廷百官家属作为人质的杨玄感选择了下策。当他如愿攻下洛阳后,一如李密所说那样陷入了被动:杨广已从高句丽回师,并调派屈突通等名将围攻洛阳。杨玄感屡败之际,终于决定西取关中。

但这事最终没有落实。为了拖延杨玄感西进的步伐,弘农太守王智积在叛军路过城下时,站在城头上把把杨家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杨玄感盛怒之下留下围攻;“军事贵速,况乃追兵将至...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李密以此建议尽快西进,但大军最终在城下耗了三天。结果宇文述、卫文昇、来护儿、屈突通等各军追到,叛军屡败,杨玄感被杀,首次隋朝贵族起义就此结束。

通过这次谋反,不仅侥幸逃跑的李密积累了“可贵”的造反经验,也为其他野心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公元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时,完全遵照了李密为杨玄感拟订的中策,并最终以关中为基地夺取了天下。

然而戏剧的是,在公元616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再次起事时大权在握,这次他偏偏采取了自己当初所提的下策,最终再次落败。

两次造反的李密,坐拥强大的瓦岗军,为啥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