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疫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八个字就够了

高度重视但不恐慌

如果觉得不够,还需要再加几个字,那么就是:

善良包容有教养

1

我坚信,肯定能够战胜新型肺炎,但是,这场战役,有可能会留下很深且长久的伤口,如果夸大一点,称为“民族的伤痕”都不为过。

与过往的伤痕不太相同的,历史上的伤口,多是发生在战争或者动乱时期,现在是和平时期,而且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后,用“民族的伤痕”形容,貌似有点夸张。

我认为比疫情更严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面积暴露的人性卑劣一面,与病毒作战,我们容易赢,但在公民素质、文明程度方面,容易输。

冠状病毒,就像试金石一样,个体、家庭、区域、组织……无所遁形。

当然,表现恶劣的只是一部分人而已,无法代表全部中国人,无法掩盖人性光辉。

对人世,我们仍要抱有希望,同时,更要反躬自省,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然,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每个人都容易面临着两难的困境:假如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是否还能做到坦荡从容?

我们会看到一种人为撕裂:

对于困在武汉的人们,会呼喊“武汉人加油!”

对于身边的武汉人,会嫌弃“武汉人滚开!”

我们先不要去谴责这些表里不一的人们,可以先想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接纳身边的武汉人?

昨天有这么一则消息:

对付疫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八个字就够了

相关的微博,主要有两个。

来自武汉人:

对付疫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八个字就够了

来自上海人:

对付疫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八个字就够了

我用武汉人、上海人这样的称呼,只是区分,对于地域之争,我个人比较反感。

两位前后都还有微博,特别是小钱老师_R发的较多,我没办法全部截图,所以各选择了其中一条,另外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移步微博去看,避免我断章取义。

说起来,两位都没有错,各有各的诉求。

两方的问题出在哪里?

不恰当地上升了高度。

一位上升到了“这还是同胞吗?”的高度。

一位上升到了“保护上海”的高度。

这个事情能不能平心静气地解决?

可以。

其实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就不错。

但在当时,双方都不够冷静,而围观群众也本着各自的见地,掀起骂战,最终酿成了地域之争。

我不清楚那成千上万条评论,在10年后还会不会保留着。

假如10年后有一种工具出现,一个人的家人特别是孩子可以用这种工具辨认出发布评论者的身份,这个人心里会怎么想?是仍以自己的言论为豪?还是会羞愧?

我想得比较久远。

我相信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在上面发表的每一条言论,都将成为呈堂证供,即使不是别人一条条地审视,在生命末尾,我自己回头审视的时候,也不愿意羞愧难当。

我能够理解每一个人面对未知特别是面对死亡威胁的恐惧,但是,我们原本可以保持对他人的尊重、自我的尊严,而不是稍有风吹草动,就撕破脸皮。

2

每一次公共事件,都是检验:检验智商、情商、责任感、公德心,检验应变能力、抗压能力,乃至于生活能力,也检验人性。

这次的疫情,由于其特殊性——春节期间、人口大流动、工厂放假停工等——所以影响范围大且深远。

在灾难面前,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和丑恶的一面会同时显现,甚至有可能同时显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俯瞰的视角,可能就会发现,从时间点上,先是无数人的大流动,再是一部分人被锁进密封的盒子,一部分人游离在外。

时间在继续,而空间被封锁,虽然现在可以寄希望于天气升温后病毒自净,但是距离春夏之交,毕竟有些遥远。

假期已经延长,但是延长期结束后怎么办?

工厂怎么办?

有些企业可以远程办工,必须现场工作的怎么办?

工资怎么办?

如果企业破产了,员工怎么办?

而同时,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关系、地域关系、国际关系都有可能引发改变。

也许未来历史上,会出现“蝙蝠效应”这个词。

高度重视,就是要去思考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冏妈》?

我昨天看了,打了三星。

前半段,影片用非常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家庭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矛盾重重,分崩离析,除了吵闹,除了越界,都不会平心静气地沟通,看上去很理性、讲道理的袁泉,说着不接地气的台词,不像电影,像舞台剧,是和生活格格不入的理性(生活中真正需要的理性,是我这种。)

都在自以为是地去爱,希望改变对方,是真爱、彼此关心,但也令人窒息,如果能够提出非常靠谱的解决方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完成转折,结局圆满,那么,也不枉了忍受前半段的闹腾—— 那种闹腾,看上去是真实还原了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生活场景,但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在电影里重复忍受一遍生活中日常的煎熬,就没有任何意义。

熊出没开始,就尬到没边了,也是从这里开始,片子开始崩了。毕竟,就算我们愿意花6000块钱乘坐K3展开梦幻旅途,却没法指望最后修复关系的是熊,圆梦的是热气球,它们平空出现又平空消失,把现实主义硬生生变成了魔幻主义,而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修复和圆梦,就都显得荒诞了。黄梅莹老师的演技非常精湛,但是这个剧情,真配不上黄老师的演技。

一列火车,一个包厢,共处几天几夜,足以让人崩溃。

一个家庭,以房子为主要活动空间,有可能会成为关系修复和愈加亲密的契机,也有可能走向崩塌。

一位朋友说她快要疯了,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她在家里呆得够够的。

倒不是自己家的问题,按说过年了和爸妈哥嫂守在一起过年也是乐享天伦,自家人凑起来一桌麻将,有都喜欢的综艺就看看,讨论讨论,要不然就各忙各的,也挺乐呵。

主要是他们家楼上的邻居,一家六口,两位老人,小夫妻,再加一儿一女两个半大孩子,可能在家里呆久了憋闷得慌,又不敢出门,于是在家里各种欢腾:跳舞、K歌,抖音录得热火朝天,但楼下可就遭罪了。都是邻里,上去说了几次人家不改,也没办法。她妈怕事,说现在被病毒闹得,大家都不容易,忍忍吧。

她们公司延长放假到元宵节后,而且还要看情况,让大家做好远程办公的准备,她说现在无比想念上班的感觉,就算996都没关系。

她知道我对噪音敏感,所以向我倾诉一下。

我懂她的感受,但也无能为力。

如果是其他时间,我们可以躲到外面去,但现在,怎么躲?

我发在微头条上,有人回复说:

“忍一忍,等一等,再忍一忍,再等一等,稍安勿躁,一家老小平安度过难关比什么强。”

目前来说,也只能如此。

原标题是《陷入“肺炎恐慌”怎么办?6个方法,应对疫情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因为饭团标题限制在30字内,只好删除了部分。

在接下去的一段时日里,有很多人、很多家庭,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心理反应,所以建议大家能够做好预防。

春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千百年来,家庭和家庭间的团聚、互相走动拜年,已经是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部分,而这个春节,有些家庭无法团聚,有些家庭虽然团聚了但是不敢与其他家庭互相走动,亲密关系经受着考验,这种考验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分离带来的考验,一方面是亲密相处带来的考验。

坦率地说,对于中国家庭,能够良好沟通、正常相处的,少之又少,这往往需要多个方面的契合才能做到。适度的分离,让某些矛盾来不及出现,而长时间共处在相对较小的空间里,有可能让矛盾激化,也就是在度过开始相聚的甜蜜期后,由于生活空间的逼仄,自我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关系等都需要接受严竣的考验。

当然,以上是做较坏的打算,事情总有好的一方面,对于学习型家庭来说,可以促进彼此的沟通交流。

但理性的态度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往好里发展。

先做好心理建设,对于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会有准备,而不至于等到发生的时候才深感震惊,一筹莫展。

在这里,我想推荐一篇文章《陷入“肺炎恐慌”怎么办?6个方法,应对疫情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也算未雨绸缪吧。

4

在很多年以后,回首今天,希望我们所拥有的,不要是“不堪回首”,至少应该有些宁静,有些美好,而这些未来的记忆,有赖于我们在今天创造。

今天下午,坐在电暖垫上阅读资料,为土耳其之行做功课。这次由于疫情,行程也充满变数,我回头会分享自己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对付疫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八个字就够了

毛绒绒的地毯,毛绒绒的小被子,转头间,看到窗外的云,心念一动,站起来看时,天边夕阳沉落,晚霞绚烂。

对付疫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八个字就够了

我们的人可以被空间限制住,但是心不可以。

空间有形,梦想无限。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深思熟虑,百折不回。

谨以我喜欢多年的这句话,赠送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