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外人站在局外,避開了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反而更能看到真相。上世紀20年代,大哲學家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問中國,事後都有對中國人的評價,但奇怪的是這兩人看法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

需要說明的是,愛因斯坦是物理之王,但羅素也不差,他是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現代三大哲學家”之一。

上世紀20年代,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非常喜歡邀請世界名人前來講學,曾先後邀請過羅素與愛因斯坦。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羅素訪華

1920年,剛剛結束訪問蘇聯的羅素,接到北京大學的邀請函,此前曾讀過《老子》和《莊子》的羅素,想要進一步瞭解中國,於是決定訪華,情人多拉·勃拉克陪同。

10月12日,羅素抵達上海,但碼頭上卻無人迎接,這讓羅素不知所措、焦躁不安。原來,雙方約定的是10月15日,中方並不知道羅素提前到來。但在羅素打聽過程中,中方獲悉他已經到來之後,立即為他安排好了一切,按照接待外國政要一般接待他,讓羅素非常滿意,甚至非常意外這種待遇。

隨後幾天,羅素猶如最當紅的明星一般受到追捧,不時有學者謙卑向他請教問題,官方、名流組織盛大宴會宴請羅素,學者們用英式英語與羅素流暢的交談,社交用英式禮儀.......這一切讓羅素非常感動,以至於他評價說“此前我一直不曉得,一個有教養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教養的人”。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宴會當晚,羅素髮表了第一次演講,但卻遭到魯迅之弟周作人的炮轟。

周作人《羅素與國粹》中批判:羅素來華了,他第一場演說,是勸中國人要保重國粹,這必然很為中國的人上自遺老下至學生所歡迎的……但我卻不能贊成.......(羅素)不大明白中國的內情。

經典需要時間沉澱,100年過去了,回頭再看,還是羅素說得有道理。當然,上世紀20年代的周作人言論也不能說錯,當時中國陷入低谷,過於注重國粹並不能救國。

羅素在上海待了5天,隨後輾轉杭州、南京等地,最終北上北京大學,隨後在北京講學一年,1921年回國。1922年,在他出版的《中國問題》一書中,羅素這麼評價中國:

中國的不幸在於,中國文化缺失科學這一面。在藝術文學、禮儀風俗方面,中國至少可以同歐洲等量齊觀……是科學顯現出西方人的知識觀念與中國知識分子有別。

除了科學這一塊,羅素並不認為西方文明比中華文明優越。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愛因斯坦訪華

1920年,蔡元培邀請愛因斯坦來華講學,在梁啟超的資助下,蔡元培接受了愛因斯坦所需的報酬,雙方約定1922年12月中旬來華。

然而,直到12月30日,愛因斯坦才從日本到達上海,受到與接待羅素一樣的熱情接待,但是在上海逗留兩天,直接乘船去了新加坡,並未前往北京。蔡元培一直等不到消息,就寫了一封誠摯的信件詢問,重申之前的報酬條件。

愛因斯坦回信:上海有一個叫斐司德博士的人,受了蔡元培的全權委託,向他又提出了違背以前約定的要求,因此他不準備來了。如今接到蔡元培的親筆信,才知道是誤會,但他已經不能追改旅程計劃,希望原諒。

“斐司德博士”是誰,如今已經不可考證,有人說是日本人搗鬼,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想在北大講學,看透了中國現實,或擔心不能按時拿到報酬,而故意找了一個理由。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愛因斯坦為何爽約,如今很難還原真相,但他在日記中留下了對中國人的看法。

途徑香港時的旅行日記記載: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

這是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中記載的內容,出版於1979年,書中認為愛因斯坦同情中國人。愛因斯坦筆下的香港,的確是當時中國的現實,貧窮、落後、百姓苦、民眾魯鈍,但這只是他公開版的對中國人看法,還有一個“隱私版”的(見下圖,部分)。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2018年,西方媒體曝光了愛因斯坦私人筆記,在他途徑香港、上海時留下對中國人看法的日記:“勤勞、骯髒和遲鈍”,可謂字字扎心!

愛因斯坦私人筆記:中國人吃飯時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歐洲人在叢林裡解手時那樣蹲著。(對彼時中國人“旺盛的繁殖力”感到不安)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僅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感到難以言喻的沮喪。

除此之外,還有兩段“過火”的文字:一,認為中國女性與男性一樣勤勞、骯髒和遲鈍,不理解為何中國女性能吸引中國男性與她們不斷生育後代;二,“中國、日本和印度人在智力上都有著天然的不足”。

客觀的說,當時中國的確很糟糕,但這麼評價一個民族是否過分?畢竟,某些文字已經涉嫌種族歧視了。

上世紀20年代,羅素與愛因斯坦先後訪華,對中國人看法卻截然不同

對於同一片地、同一種人、同一國家,為何羅素與愛因斯坦的評價卻截然不同?

筆者認為,拋開個人品德方面的因素不談,或許與兩人的學術背景有關,羅素學問淵博,橫跨文理雙科,但更注重的是人文歷史,能夠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深厚的底蘊,而愛因斯坦只是一個科學家,對中華文明和歷史理解不足,只看到中國現狀和科學界一片荒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