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艾米粒老師,我家孩子膽子很小,

什麼事都不敢一個人去做......"

"我家娃就是愛發脾氣!"

"我家孩子很內向,不善於交朋友,怎麼辦?"

"我家孩子很調皮,誰都管不住他!"


每次有家長向我表達孩子的各種"問題"時,

我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無比焦慮,

彷彿孩子得了很嚴重的病,而且總是治癒不了,

最希望就是得到一種特效藥,

能快速治好孩子的"疾病"。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我一直在反省和思考,

我們孩子是真的有病嗎?

當然不是!我們的孩子沒病。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首先我們要承認,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很不容易的過程,

那個小小的身軀和腦袋,

要經歷多少變化才能長大成人,

這個來到世界上不久的小小人,

並不是生來就是完美的,

他們需要不斷的在問題和錯誤中學習長大,

而作為父母,

最大的職責就是幫助他們去面對這些問題和錯誤,

幫助他們自己成長為更完整的人。

而之所以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病",

是因為大家沒有真正理解那個小小人,

沒有真正理解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

也許你需要的並不是治病的特效藥,

而只是換個角度去看世界。


你的孩子沒有"害羞病",

他們只是慢熱的觀察者


很多父母都覺得內向和害羞是不對的,

外向才是最好的,

這個觀念本身才有問題。

每一個孩子生來都不同,

有些孩子看起來內向害羞,

不善於表現自己,

但事實上大多隻是"慢熱"而已,

他們通常更善於觀察和保護自己,

他們會通過觀察去更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觀察去為自己找到安全感,

而這需要時間和過程。

所以這樣的孩子不僅沒有病,

更有值得被鼓勵。

如果你希望孩子的表現更自信,

那麼你應該做的不是為孩子貼上"內向""害羞"的標籤,

而是讚賞他們的觀察力,

幫助他們更好地找到安全感,

為他們建立自信提供最基礎和最有力的支持。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的孩子沒有"多動病",

他們只是用好動來釋放精力


我們其實都知道好動是很多孩子的天性,

在課堂上坐不住的孩子很多會被懲罰,

直到他們因為害怕懲罰而強制自己不動。

但事實上問題可能根本不在孩子身上,

而是我們的課堂和我們的要求"有病"。

強制孩子1個小時端正坐著不能動,

對很多小年齡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

因為他們根本做不到,他們的精力需要釋放,

他們的好奇心需要得到滿足和回應,

如果這些在課堂上都得不到,

那麼真心不能怪孩子。

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現在的課堂,

那我們能改變的就是儘量去理解孩子好動背後的原因,

我們至少可以給他們一些正面的回饋,

獲得孩子對於父母應有的信任感。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你的孩子沒有"膽小病",

他們只是需要時間去獲得勇氣


指責孩子膽小的父母,

可能最大的問題出在對"膽小"或"膽大"並沒有正確的理解。

孩子不敢嘗試新事物是膽小嗎?

孩子不願意去冒險是膽小嗎?

孩子不敢和同齡人競爭是膽小嗎?

膽小並不意味著就是錯誤,

膽大也不意味著就是最好的,

膽小的孩子只是對自己還沒有完全的信心,

只是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建立起完全的安全感,

只是還在學習的過程中;

真正的勇敢並不是莽撞的膽大,

而是對這個世界有足夠的認知,

是擁有準備好去冒險的能力,

是保持一顆探索新世界的好奇心。

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機會和時間去獲取真正的"勇敢",

那麼有什麼資格去為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呢?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你的孩子沒有"不專注病",

他們只是還沒找到真正的熱愛


孩子對於一件事只有五分鐘的注意力,

這是不是特別有問題?

每個孩子生來都不同,

有些孩子確實天性就會對某一件事特別專注,

而有些孩子並不是,這都沒有對和錯,

專注度高的孩子可能很適合在某一個領域專研,

沒那麼專注的孩子往往有更多興趣和好奇,

同樣可以成為跨領域的優秀人才。

而是否專注除了天生不同以外,

更大的因素是熱愛與否,

任何天性的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都十分專注,

問題是你是否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去找到自己喜歡同時又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你說孩子只專注玩遊戲,

那是因為遊戲本身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孩子沉迷,

這種沉迷不是有意義的主動專注,

你說孩子彈鋼琴、下象棋、搭積木都不專注怎麼辦?

那是因為這個世界除了這些還有太多值得孩子去專注的事情,

而你並不知道,也並沒有讓孩子去體驗到,

又或是我們並沒有讓孩子真正體驗到這些事的樂趣所在。

世界本身很大很精彩,

而我們卻只讓孩子坐在井裡,

他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你的孩子沒有"依賴病",

他們只是沒有機會感受獨立的快樂



孩子整天都離不開父母,

在家、出門、睡覺都喜歡粘著大人,

父母一邊焦慮孩子不夠獨立,

一邊時刻為孩子包辦所有事情。

擔心孩子自己洗澡洗不乾淨,

就一直幫孩子洗澡;

擔心孩子自己吃飯吃不飽,

孩子吃多少吃什麼從不能自己決定;

擔心孩子睡覺踢被子,

寧願自己一夜不睡看著孩子;

連吃喝拉撒都不能自己決定的孩子,

未來你讓他們如何為自己做更重要的決定?

試問有沒有給孩子機會去真正感受到獨立所帶來的快樂?

什麼是獨立的快樂?

那是孩子因為自己去完成一件事以後收穫的成就感,

是孩子在過程中遇到困難後又克服了困難的自豪感,

是孩子犯了錯誤後學到了新的經驗的收穫感。

挑戰、困難、試錯都是獨立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卻讓很多父母避之不及。這才是真正的"病根"。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你的孩子沒有"懶惰病",

他們只是缺少勤奮的動力


孩子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來,

讓他們學習就想睡覺,

說了一百遍也不整理自己的房間,

為什麼孩子能這麼懶惰?

"惰性"是人性的重要特點之一,

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去拯救自己的惰性。

想一想如果不需要考慮生存問題,

你是不是也"能躺著就不會坐著"?

成年人如果不需要養活自己,

是不是百分之九十都不願意去工作?

而一個還未長大的孩子,

戰勝惰性的方法絕不是逼著他們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因為這樣所形成的勤奮是不持久的,

難道你希望孩子一輩子都陷入逼著自己去勤奮的怪圈中無法自拔?

戰勝惰性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有目標有動力,

為了熱愛的事情去研究和學習,

為了實現一個有價值的目標而去努力,

我們要做的不是幫孩子戰勝懶惰,

而是幫他們尋找到一生去努力生活的真正意義。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你的孩子沒有"發脾氣病",

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


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發脾氣,

需求沒有滿足就不講道理,

好好跟孩子說道理也沒有用,

這到底怎麼了?

和一個孩子說道理,

除非你是個面對孩子的演講高手,

否則大多數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孩子需要的大多不是道理,

而是讓他們知道如何正確解決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幾乎時刻都在遇到各種問題,

和同伴吵架了,想買這個買那個卻得不到,

想學一個新本領卻沒有成功,

吃個飯還會把碗打翻......

這些問題對成年人來說可能都不是問題,

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就是天大的問題和挑戰,

如果你總是覺得孩子怎麼連這麼小的事情都處理不好,

那麼你真的大錯特錯了,

你的這種反應讓孩子對自己解決問題失去信心,

最後只能用大發脾氣來發洩自己沮喪的情緒。

每一次當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哪怕再小,

我們如果都能幫助和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

哪怕第一次解決的沒那麼完美,

第二次就會好一些,第三次會更好......

這樣,孩子才能學會解決各種問題的正確方式,

這個時候的孩子才是真正懂道理。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長為一個健康完整的人,

但這個成長過程比你想象的艱難很多。

昨天收到一個粉絲的留言說的特別好:

教育不是征服孩子,而是站在孩子身邊幫助他們去征服困難。

你也許會說,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但我想告訴你,孩子的成長絕沒有捷徑也沒有特效藥,

你的所有付出都會有回報。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本文插畫來自烏克蘭插畫家Sveta Dorosheva


讓我告訴你:你的孩子沒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