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孔乙己》中“暴力景象”频出?文韬武略,相辅相成才是出路


为何《孔乙己》中“暴力景象”频出?文韬武略,相辅相成才是出路

回望历史,在封建社会,谁不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呢?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成为秀才也是许多人的梦想,只有考取功名,才算得上是“不在这事上白走一遭”了吧。鲁迅笔下便有这么一个人,他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主人公形象,他既可恨又可悲,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暴力景象”进行了叙述,体现了封建朽的思想对人们精神的迫害。孔乙己愚弱不争、顽固不化的思想,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深入民族骨髓的迂腐自大,更是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尚武精神”的缺失。鲁迅希望以这一部作品,以孔乙己这一形象,唤醒中国人的自大自强,唤醒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一、自身性格弱点导致的“暴力景象”频出

1.受封建礼教压迫形成的迂腐愚昧

自诩为读书人的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立于杂乱酒馆中身着长衫喝酒的人。他那读书人标志的长衫,并没有平常读书人的那般干净整洁,而是脏破零乱,布满污垢。他是个真真正正的穷人,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愿脱下那身长衫与短衣帮为伍,而是自诩清高,张口闭口便是“之乎者也”。

在他眼里,即使作为读书人去偷窃以喝酒比起那些自食其力的短衣帮还要高尚许多。他从不因偷窃而羞耻,却会因别人嘲笑他考不上秀才而痛心不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对他而言,无法考取秀才比偷东西更为耻辱。

受封建礼教压迫形成的迂腐愚昧,让他力图使用那所谓的“之乎者也”来证明自己独特的“读书人”身份,自欺欺人的态度与高人一等蔑视他人的眼光,让咸亨酒店的人们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言语暴力攻击,导致了“言语暴力景象”频出。

为何《孔乙己》中“暴力景象”频出?文韬武略,相辅相成才是出路

2.无法营生,却又好吃懒做,鄙视劳动

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孔乙己自认为是“清高”的读书之人,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苦之人。在封建教育的残害下,他没有学会谋生技能,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他那一手好字。他本可因写得一手好字来抄书谋生,可由于他好逸恶劳、鄙视劳动的恶习,导致了他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要为了贪杯解馋,多次做出偷窃的行为。

反复偷窃使得他被多次鞭打,新伤又添旧伤,还有丁举人打断他的腿来对其进行肉体上的伤害。那是孔乙己肉体上所遭受的“身体暴力景象”频频发生,可正是由于他的好逸恶劳,才导致了自己肉体上所遭受的折磨。

3.麻木无能的性格导致其俯仰由人

孔乙己的思想中满是封建礼教中

孔孟思想的糟粕,但他却引以为傲。在小说中有这么一段,他刚进入咸亨酒店是,便有短衣帮故意大声喊道:“我前天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以此来嘲讽他,面对这种嘲讽,孔乙己只能大声反驳道:“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将“偷书”与“窃书”混为一谈,以此来为自己辩解,可就是这种理屈词穷的反驳,才让人们更看不起他。

这种情节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众人的嘲笑声充斥了孔乙己的一生。面对这种由众人发起的奚落事件,孔乙己并不反抗,任人可欺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鲁镇人的习惯。这种奚落,是嘲讽,是挖苦,更是一种“精神霸凌”,人们的一言一语,如刀剑一般深深刺入孔乙己的心灵,撕扯着他的尊严,使他神无完肤。他的麻木不仁,导致其俯仰由人,也助长了人们的嘲讽与挖苦之风,使得“精神霸凌景象”频出。

为何《孔乙己》中“暴力景象”频出?文韬武略,相辅相成才是出路

二、性格悲剧性的背后正是尚武精神的缺失

1. 尚武精神

尚,崇尚;武,武术或武力;结合起来,尚武便有崇尚武术、武力之意。那么尚武精神便是崇尚武术、武力的精神,细而探究,尚武精神便是崇尚使用武术或是武力以解决某些问题或是战胜敌人的一种精神品质。尚武精神不是好战善斗,更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指一种精神,一种不畏惧邪恶势力,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尊严所在。只有拥有强大的尚武精神,一个民族才能够在面对侵略时敢于反抗,才能够不卑不亢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孔乙己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正是由于民族与个人尚武精神的弱化,才导致他们在面对他人的进攻时选择了麻木,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2.尚武精神缺失的根源

受封建社会历史文化思想的影响。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使得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道家文化为辅助的社会思想文化主流。儒道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与道教文化中的“无为”、“以柔克刚”成为了战乱时期人们明哲保身的崇奉。与此同时,佛教的“自净其意”、“空”也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到了宋明时期,“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提出更是将国民的反抗精神牢牢遏制住了。

封建思想的不断完善,逐渐占据并控制了国民的思想,民众逐渐成为封建统治下的傀儡。尚武精神被封建社会思想逐渐战胜,一步步退出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思想。“重文轻武”的思想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武士、武夫等人逐渐成为社会公认的粗鄙之人,只有所谓的文人志士才能为世人称颂。

孔乙己宁愿身着脏破的长衫,也不愿放下自己所谓的读书人身份,同短衣帮一起靠劳力谋生。因为封建统治社会下对劳动力者的蔑视早已深植于民众之心,只有读书人才能成为上层阶级,孔乙己执着于那件长衫,也只是执着于读书人的身份,执着于那份子七七热门的高人一等。因而,孔乙张口闭口的“之乎者也”,对功名的渴望与对读书人身份的执着,也就有了根源。

文弱之风逐渐占据主流,开始演变、扭曲成为愚弱无能、麻木不争的思想,造成了尚武精神的衰弱。

为何《孔乙己》中“暴力景象”频出?文韬武略,相辅相成才是出路

受封建统治者统治需要的影响。对于封建统治阶级而言,尚武精神中的反抗、斗争正是统治者最为惊恐的。民众如果崇尚尚武精神,那么便有可能聚集起来对统治阶级发动武装起义战争,这对于统治者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统治者不单单要从武力方面利用军队压制民众,还要利用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思想麻痹与束缚。于是,佛教便成为了统治者通知民众思想的枢纽。

统治者利用佛教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四大皆空等思想,引导民众应当甘于现状,只有隐忍和做好事,才能获得救赎。孔乙己在遭受冷眼、嘲笑与吊打时,只会耍嘴皮子来进行无力的反击,这种麻木不仁、苟且偷安的性格,正是在封建统治社会下逐步形成的。

在封建统治者的引导下,大部分民众瞳孔以及一般逐渐丧失了尚武精神,逐渐任由统治阶级摆布。受封建统治者统治需要的影响,尚武精神日渐衰落,逐渐退出了主流精神思想文化潮流。封建统治政权的不断巩固,也伴随着尚武精神在民族思想中的逐步解体。

三、尚武精神何处来,往何处去?

1.文韬武略,相辅相成

孔乙己代表的旧封建社会的文弱书生,始终无法成为国家振兴、民族强大的后盾。自古以来,文官武将,相辅相成。成就大业,离不开文韬武略之人。文治国,武安邦。辛弃疾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曾担任起义军的掌书记,为朝廷抵御外敌,捉拿叛党,也曾激昂上书,为主提出治国安邦、抗金北伐的建议。正因为他经文有道,才能提出深远的见解;也正因他崇尚尚武精神,才能愤而起义,安邦定国。

如果满腹经文,却空有才华,那么在面临外敌入侵时,辛弃疾必然落荒而逃,最后丧生与刀光剑影之中,也就没有后来迈入仕途,留名千古的辛弃疾了。文人的经学之道固然重要,但那只是一部分,仍离不开尚武精神。只有具有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才能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反之,留下的便是遍野横尸了吧。文韬武略,相辅相成,安邦定国,缺一不可。

为何《孔乙己》中“暴力景象”频出?文韬武略,相辅相成才是出路

2.尚武精神仍是民族精神的主流

从古至今,虽然封建社会中不乏各式各样的“孔乙己”们,他们缺乏尚武精神,甘愿堕落,可还是有少部分饱含反抗精神的仁人志士敢于前进,抛头颅,洒热血,为社会进步不断努力。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他们的存在,也证明了尚武精神仍是民族精神的主流。

身体的阴柔或许只是个人的品味、生活习惯选择的问题,可精神的柔弱却是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悲哀。尚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悲剧产生的重要根源,如果放任下去,继续产生千千万万个不堪一击的“孔乙己”,那么国将不幸,终将一次又一次走向覆灭。因此,尚武精神是国之强大的利器,是民族精神的主流。

四、结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武精神的内涵,不单单在于良好的品格,更在于强健的体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健的体魄的形成离不开刚强的意志,一个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够刚健有为,成长为才能够除外患,解内忧的优秀民族青年。

鲁迅将“尚武精神”贯彻在《孔乙己》中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他想向世人传达的,如果孔乙己能够强身健体,励志图强,那么他便不会任人欺凌,也就不会发生鲁迅笔下的各种“暴力景象”。

在世人眼中,孔乙己是可怜又可恨的,他既是封建社会思想的牺牲品,又是封建社会中愚弱不争的守旧者。他的愚昧不争、麻木不仁,导致了他频遭各种暴力事件,究其原因,均为尚武精神的缺失。不具备尚武精神的文人志士只是一群披着文学外衣的“读书人”,他们的衣服或干净整洁,或典雅华丽,却同孔乙己那脏破的长衫没有区别。如果世人皆具有尚武精神,或是世人皆不具尚武精神,那么后来的社会,又该如何?

参考文献:

《孔乙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