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什麼要自刎?

富士康一哥


白起是戰國第一戰神,軍事能力沒的說,但是在政治上卻缺少智慧。

政治家搞政治無論如何都是牢記一條就是老大是正確,要緊跟著老大,才能吃肉喝湯,否則只能是吃糠咽菜,甚至是丟掉小命。

白起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這與眾多秦國來自東方六國的將軍和大臣完全不同,而且白起攻伐楚國,攻破了楚國數百年的古都郢都,甚至還一把火燒掉了楚國的王陵,而後白起率領的秦軍由攻伐韓國、魏國、趙國,為秦國立下不世功勳。

秦昭襄王是秦國曆史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

在白起縱橫軍伍的時候,他的老大是秦國曆史那位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為長壽的君王秦昭襄王贏稷,而贏稷的老爹是將商鞅車裂的秦惠文王,老媽是歷史上有名的宣太后(羋月傳中的羋月),昭襄王贏稷也有一顆席捲天下的雄心壯志,而秦欲並天下,則必然先要攻滅三晉的韓趙魏,於是三國屢屢成為秦國的攻伐目標,特別是與秦國臨近的而又最為弱小的韓國。

後來秦國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韓國無力抵抗,絕對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太守馮亭不願意入秦,於是他私下聯絡趙國,要將上黨併入趙國,而趙國君臣貪戀白得的上黨土地,於是就接收了上黨,秦國眼看到嘴的肥肉被趙國搶走,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進攻趙國(我強烈懷疑這是馮亭將禍水引向趙國的陰謀)。

長平之戰後,三晉之中最能打的趙國元氣大傷,30多年後亡國

秦國進攻趙國,武裝奪取了上黨,但是沒有停止腳步,繼續對趙國發動進攻,趙國派出舉國之兵抵抗,結果秦趙在長平爆發大戰,最終經過鬥智鬥勇,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之下,一戰而俘殺趙軍40萬,長平之戰後,趙國已無可戰之兵危機四伏,於是趙國派遣蘇秦的弟弟蘇代前往秦國請和,而蘇代找到當時秦國國相范雎,說服他說如果白起率領秦軍滅亡趙國,將會為秦國立下滅國之功,而這樣的話秦王必將以國相之位來酬謝白起,而這樣範雎的相位必然不保,因此說服范雎來勸秦王與趙國講和,而范雎在秦國是很有話語權的,秦王贏稷也對他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結果秦國同意趙國求和請求。

得知秦趙和談,本想著一舉滅趙的白起大怒,氣沖沖的回到秦國,從此閉門不出,從此對老大秦昭襄王和國相范雎生出怨氣,而且牢騷不斷,因此白起與范雎結怨,秦趙和談後不久,關係再次破裂,秦趙之間再次開戰,此時昭襄王讓白起率軍出戰,白起因為對秦王還有怨氣,居然不顧大局的以生病為由,拒絕了昭襄王的命令,范雎趁機說了白起很多壞話。

秦昭襄王只得讓王陵和王齕代替白起出戰,秦軍兵圍邯鄲,但是趙國很快向魏國、韓國、楚國求救,各國救援軍隊前來對秦國參戰,結果是一向所向無敵的秦軍在邯鄲之戰中被打得大敗,甚至連奪來的上黨都丟了,而且還被各國聯軍一直向西打到函谷關,幾乎是商鞅變法以來秦國遭遇的最大的失敗。此戰嚴重的打擊了昭襄王要席捲天下的雄心。

白起最終結局是揮劍自刎

秦軍戰敗後,白起仍然說著風涼話,“當時不聽我的,才會有此大敗......"結果這樣的言論又被范雎添油加醋的告知了秦昭襄王,結果昭襄王一怒之下下詔逼迫白起自殺。

白起無奈之下,只得是回家自刎,而受到白起牽連,很多秦國將領也遭到迫害。


大東北的小豆包


其實這和岳飛被殺一個道理,根本原因不在秦檜,而是宋高宗,而白起遇到的,是范雎和秦昭襄王,前者是後者的“白手套”,替其做最骯髒的事情。

一代殺神白起,最後卻落的被賜死的下場,究竟是什麼讓白起無法善終呢?看似是與范雎交惡導致的,但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呢?明離子就來試著分析分析。

白起的身世

想必大家對白起的身世不是很瞭解,白起的白氏家族是秦國老貴族“孟西”白氏,數代白氏與秦國王族休慼相關,當然也有著非常大的勢力。

自商鞅變法後,秦人貴族利益備受衝擊,但這對白起卻絲毫不會影響,因為他雖是孟西白氏,但卻並不不靠家室立身,而是從小兵卒做起,憑藉秦人軍功制度,一步步走上了將帥的位置。

所以,白起既有堅實的家族後盾,又有自己憑實力掙來的軍功,身份可以說是無懈可擊,這便引來了他最後被賜自裁身死的最根本原因。

秦昭襄王的忌憚

無懈可擊的白起,讓秦昭襄王從極為倚重,開始越來越忌憚。

秦昭襄王贏稷,從小宣太后羋月重用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將昭襄王架空,直到范雎到達秦國,採取策略先後廢掉這幾人的權力,最終秦昭襄王得以掌權。

所以昭襄王一來對幫他奪權的范雎十分信任,二來對權力的追求與警惕又比任何一任秦王更強烈。

白起掌握秦國大部軍權

權力如果沒了軍權,其他都是白扯,而那時的白起剿滅趙國45萬軍隊,掌握著秦國大部分兵馬,可以這麼說,如果白起有啥異心,估計咸陽半天之內就能改弦更張。

所以,秦國不缺大將軍,沒了白起無所謂,但沒了軍權,就像是待宰的羔羊,秦昭襄王很討厭這種感覺。

所以范雎因對待趙國的態度與白起交惡,而後在再次攻趙時趁白起不聽從昭襄王命令,託病不出時,進言稱白起“目無君上,意圖謀反”,然後白起被賜自刎,並不是范雎有多麼會把握時機,就算是任何人,都能置白起於死地。

因為殺死白起,秦昭襄王僅僅只差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剛好是范雎提出的而已。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針對這個問題,百家有百家的不同意見,個人認為白起自刎最重要原因是忠於氣節,還有其他幾點原因導致白起自殺。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一生征伐山東六國軍隊,被譽為戰神,戎馬一生,未曾有過敗績,戰國共戰死將近200w士兵,其中白起一個人指揮戰役消滅各國軍隊近百萬,白起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那麼晚年白起自刎原因有一下:

一、忠於氣節,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事情起因源自於長平之戰,白起帶領秦軍消滅趙國45w軍隊,白起本想一鼓作氣消滅趙國,拿下邯鄲,此時,大秦丞相範睢擔心白起因軍功地位超過自己,於是向秦昭襄王建議與趙國修好,趙國割地賠款,白起帶領大軍班師回朝,後趙國毀約不割地賠款,秦昭襄王惱羞成怒,發兵攻伐邯鄲,屢攻不下,損兵折將,命令白起白起掛帥,白起病已好,但是白起認為錯過來攻打邯鄲時機已過,於是拒絕,前線秦軍兵敗,損失慘重,白起背後發牢騷,說秦軍必敗,秦昭襄王惱羞成怒把白起貶為一個失足,命令白起遷出咸陽,在杜亭,賜\r劍白起自殺。

二、功高震主,這是中國自己以來皇家最忌憚的,白起帶領秦軍征伐30多年,消滅山東六國士兵百萬,為秦國版圖拓展立下戰功無數,尤其是長平之戰,秦軍消滅趙國45w,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軍,秦統一天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白起功高震主。

三、保住名節,白起征戰30多年,未曾一敗,明知此時滅邯鄲已經錯過機遇,寧可死,也要保住自己戰神未曾一敗名節。


梅花三弄說歷史


我個人認為不是白起要自刎,而是秦王要白起自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以下秦王為什麼要白起自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功高震主

“長平之戰”使白起一戰成名,軍中威望極高,這對於一個君主來說,是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這會威脅到君主的權力,這是所有帝王的的想法,凡是有任何人對我的權力產生威脅,那麼最後一定被殺。

違抗君命

說到違抗君命,其實我覺得白起有點居功自傲了,大家都知道,在“長平之戰”之後,秦王想再次攻打趙國,希望白起領兵,可是再三請求下,還是被白起拒絕了,這也直接導致了秦王殺心的爆發。

替罪羔羊

白起在33年的時間,殺傷人口近百萬,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抱著徹底消滅趙軍有生力量的心態,一次性坑殺40萬趙兵。再加上秦軍在公元前257年的邯鄲包圍戰中屢屢失利,秦王需要緩矛盾從而贏得休整時間,所以秦王與範睢便把白起的人頭當做平息關東怒火的籌碼。

政治清算

白起在軍中地位的提升,除了其自身軍事才能因素以外,還有穰侯魏冉提拔,這就決定了白起在政治上始終脫不開魏冉一派。範睢為相而魏冉下臺,也就是白起人生際遇的分水嶺。在範睢上臺以前,白起是有秦相魏冉照顧提拔的,範睢上臺後,白起便失去了魏冉的庇護,反而成為秦昭王與範睢的眼中釘。要不是白起的軍事才能,也許下場早跟魏冉一樣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更多的是認為白起因為功高震主以及做了秦王的替罪羔羊而被秦王刺死。也許對秦王來說,白起不死,自己恐怕寢食難安,加上白起最後的不合作態度,也使秦王更加確定白起對自己的威脅。


小染愛歷史


什麼功高蓋主,政治原因全是扯淡,無非是後人主觀臆測,牽強附會。

白起長平坑殺趙國四十多萬降卒,之後秦軍兵分三路,進攻韓、趙兩國。白起一路秦軍趁勢進逼趙國國都邯鄲。

韓、趙於是遣蘇代(蘇秦之弟,也是個了不得的縱橫家)攜重金遊說應侯范雎,以“趙亡,秦王王,武安君必為三公,君必為之下!”(意思就是,趙滅了,白起必定被封為三公,地位一定在你之上)為說辭,說動范雎。

范雎轉頭就以秦兵久戰疲敝為由讓秦昭王撤兵,接受韓、趙割地議和。

次年,秦昭王再次發兵,因為武安君抱病,於是由王陵將兵攻趙邯鄲,打不下,增兵,還是打不下。

白起病癒,秦昭王讓白起代將,被白起以“秦卒死傷過半,國內空虛,長途遠征不利,諸侯救兵已近,秦軍必敗”為由拒絕。

秦昭王又讓范雎去請,又被白起拒絕,託病不起。

秦昭王沒辦法,便讓王齕代替王陵,還是打不下。被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一頓痛扁(著名的竊符救趙),傷亡慘重。

白起聽聞消息,一陣嘲諷,明指秦昭王不聽自己之言,招致此敗。

秦昭王大怒,不過氣歸氣,還是厚著臉皮求白起代將,再次被白起拒絕。理由是,病的實在是起不來。呃…

讓范雎再請,再次被拒絕。

於是秦昭王忍無可忍,把白起從武安君大良造直接降為士卒,遷往陰密。就跟軍團總司令降為一等兵一樣的程度,簡直從天上拉到了地下。

白起繼續託病ing。

又過三個月,秦軍繼續被諸侯兵痛扁。秦昭王只得把氣撒在白起頭上,強令白起離開咸陽。

白起只得遷往陰密,途中被賜死。

後人很喜歡自作聰明,扯各種陰謀論,其實沒那麼複雜。

沒錯,白起是魏冉提拔的,范雎也是擠掉了魏冉上位的,但范雎並非一開始就針對白起。

秦昭王罷免魏冉,任用范雎為相是在秦昭王三十六年,而白起圍邯鄲,范雎獻計令白起撤兵是在秦昭王四十八年,這時兩人才產生裂痕。

秦昭王從始至終都非常的信任和仰仗白起,沒想過主動除去白起,直到白起連番拒絕帶兵,秦昭王盛怒之下才罷免白起。

最後范雎進言詆譭,說白起離去時有怨忿之意。秦昭王不得已,只得賜死白起。

為什麼一定要賜死?我只能說,就像當年公叔痤將商鞅舉薦給魏惠王時說的那句話一樣:“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想必范雎也一樣對秦昭王說了類似的話,秦昭王自己心裡也清楚得很,深知白起的才能,自己不能用,自然也不能讓其他諸侯國用。


懶小生


確切的來說,一代戰神白起死於軍權之爭。長平之戰作為戰國形勢的轉折點,既是白起職業生涯的巔峰,也是白起敗亡的開始。


自古名將大多軍事能力一流,但是政治能力卻末流,往往在政治鬥爭中落得個悲慘下場。

將相失和

自古軍政必分家,因此掌軍者和執政者的關係往往會成為熱門話題。白起時期的秦國名相是范雎,此人善妒,長平之戰後,白起聲勢震天,並提出應該趁大勝之機一舉圍困邯鄲,拿下趙國,不給趙國喘息的機會。這個提議無疑是正確的,可是小心眼的范雎害怕白起滅掉趙國後軍功過高,超過自己,於是便使出詭計。結果范雎在趙國的遊說和賄賂下,同意割地求和,於是將相開始不和。



當時的國君秦昭襄王採取了范雎的建議,然後在一年以後重新攻打趙國,但是當時的領軍者王陵和王圪久攻邯鄲不下,於是秦昭襄王又想到了白起,白起因為之前的事兒耿耿於懷,託病不出,此時范雎又來了,進讒言白起“目無君上,意圖謀反”,秦昭襄王便賜白起寶劍,命其自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功高震主

可是仔細想想,秦昭襄王也算是一代明君了,真的會僅僅因為范雎的讒言就殺掉國之柱石?顯然不會,秦昭襄王殺掉白起只有一個原因,那便是君臣之間永恆不變的話題——功高震主,范雎的讒言只不過是給了秦昭襄王一個殺人的理由罷了。



要先從秦昭襄王開始說起,雖然他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但是前期卻一直活在其母親——宣太后的陰影下,宣太后主政時,秦國國內只知有太后和四貴(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而不知有秦王。直到範睢入秦,秦昭襄王才採取“固幹削枝”的策略,廢掉宣太后和四貴,才真正掌權。



知道這位國君對權力有多麼渴望了吧,而軍權更是國君大權之關鍵,當時的軍權就掌握在白起的手中。白起此人出自秦國老貴族“孟西白”,而且出身卒伍,憑藉軍功一步步升到這個位置,既根正苗紅又軍望極高,秦昭襄王如何不忌憚。



所以,對於秦昭襄王來說,收回軍權勢在必得,這時候就要考驗白起的情商了,白起不愧是個政治白痴,以為憑藉大秦對自己的仰仗可以和秦昭襄王叫叫板,可以他沒有弄清楚兩件事:

  1. 大秦自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後,英勇善戰的大秦從來不缺乏優秀將領(此後的王翦等人就能說明問題);
  2. 對於君主來說,一個再厲害的名將都不如軍權重要,軍權即是君權;



所以白起悲劇了,秦昭襄王之後的舉動也很能說明問題。很快,秦昭襄王罷免了另一位掌軍權者——司馬梗,又藉機狠狠打擊了“孟西白”和司馬氏,真正收回了軍權,完成了軍權和君權的統一。

總結

白起被賜死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和秦昭襄王的軍權之爭,確切的說是死於秦昭襄王的奪權。將相不和,范雎進讒只不過給秦昭襄王遞了一把刀子而已,跟後世岳飛的“莫須有”有異曲同工之處。只能長嘆“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我是李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李沐茗


白起為何要自刎?這個問題問的很簡單,卻很難回答。

世人皆覺得白起並非情願自刎,而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吾,個人所見,非也,白起之自刎,定是自願。

所謂,哀大莫過心死。

一個曾經你愛之入骨的人,變心的時候,定也能讓你痛的死去活來,

白起亦如是。

廢話不多說,舉證白起為何是自願自刎,而非秦王所逼。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功高蓋主,一定會死嗎?

答案,顯而易見,並不會,秦昭襄王不是一個糊塗蟲,他愛將如愛命,殺白起他真的捨得嗎?不見然,在白起人生的最後階段,他從接二連三的挑戰秦昭襄王的忍耐限度,起他出兵,拖兵不去,再起出兵,分析戰局,以來推脫,又請出兵,極不情願的去了,正所謂事不過三,換成任意一個君主,白起早已死。而為何秦昭襄王來來回回,“三顧茅廬”呢?真是因為其真不想殺白起。

那麼有的人就會問,既然不想殺,為何卻又刺死白起呢?很簡單,這個時候的白起早已經心死如灰,早就想求死了。首先,白起為何病?那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白起欲滅趙國,而秦王聽信范雎進言,允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要求,錯失了最佳的戰機,而在白起與范雎之間,秦王選擇了范雎,而這個時候的白起就知道了,自己在秦王的心中只是一個備胎,自己遠遠不如一個有他有仇的范雎在他的心中地位高,一來一回的心理落差,讓白起心寒。

而白起求死的第二階段,就是秦王的第二次請求他出兵,此時白起大病初癒,激情澎湃的為秦王言當下之局勢,可是呢,秦王卻不聽,執意要出兵,這是第一次白起言軍機,秦王卻不取,他知道這個時候的秦王,在他擅長的軍事方面也不信他了,他第一次對自己存在意義有了懷疑。而後,果然秦敗,他笑道,秦王不聽我言,果然吃此敗。試問一個不想求死的人,誰敢說此大話?白起說了這句話,那就是他想求死的信號。

而即便聽了此話,秦王也沒有要殺他的意思,更可見秦王那是真心不想殺白起。秦王好強,不然也不能在六國稱王,既然你白起笑我不行,那你來,所以他第一次逼迫白起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那就是起兵,那也是白起人生第一次覺得原來戰爭是這麼痛苦。此時二人之間的矛盾也是達到了頂尖,不過在這裡要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白起一路罵罵咧咧,究竟有沒有謀反之意?答案也很清楚,根本沒有。為何這麼說呢?很簡單,他與蒙恬之死很類似,那就是主上讓你去死了,所以就去死了,試問一個兵權在手的人,想反還能如此聽話?其二,秦王真的是覺得白起要謀反才殺得他嗎?也不然,秦王真覺得白起要謀反,又怎會讓他再次領兵,還行軍行了那麼久?他比任何人都瞭解白起,就像白起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一樣,白起知道他要強,故意滅他威風,為的就是要求死。

如果你看到這裡一定會問,既然白起要死,為什麼不自己自殺呢?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很像那些陷入愛情中的人,自己確實覺得對方不愛我,但是他不說出那句話,我就是不死心,白起便也是如此,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最後一點希望,去試探秦王究竟會不會殺他。

他成功了,秦王賜下三尺劍,他如願了,鮮血染紅了白練。有人說秦王殺白起那是必然,因為他功高蓋主,違抗君命,所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其實功高蓋主,他早蓋了,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秦王有殺他的意思嗎?並沒有!違抗君命,他早違了,三次請出兵,兩次違軍命,那時候秦王要殺他?也沒有!若不是,他一心求死,挑戰到了秦王忍耐的極限,秦王怎麼能捨得在六國未統一的時候殺這千古神將啊!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一切都還為時尚早啊!


青魚歷史


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善於用兵,與秦宣太后異父同母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傑出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其實,歸根結底的說來,秦王之所以要殺白起,是因為一下幾點:

首先,白起功勞太過強大,功高震主。身為戰國四將之首(其餘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頗),白起的出色是無人能及的。他一生征戰三十七年,也沒有失敗過一次(史書沒有記載過他的失敗),是赫赫有名的關西大將,同時官職也升到“武安君”,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最高領導者。

其次,趙國實施反間計。公元前259年,大名鼎鼎的說客蘇代,受趙王委託,帶上豐厚的禮物入秦,挑撥范雎與白起關係,范雎勸秦昭王和談。白起大失所望。一年後,等秦昭王再次意欲攻趙時,時機已然錯過了:趙國從重創中喘息過來,白起的身體也大不如前。

最後,在之後的戰役中,白起不肯任命將軍,再去攻打趙國,這就讓秦王認為,白起不肯聽從自己的命令,誤會更深,直至最後白起自刎


趣向雜談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次年連下六十一座城池 ,攻陷魏國;他的戰功數不勝數,但是,也正是因為打仗太厲害,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淵。白起打的最後一場仗就是長平之戰,也許老天知道白起不久於人世,先派了趙軍四十萬亡魂替他探路,不至於讓白起路上寂寞。

長平之戰的對戰雙方是秦國和趙國,這場戰爭最終以秦國大勝為結果,但是卻因為秦昭王下令,讓白起退兵,使得趙國有了可乘之機,舉國之力並聯合齊國一起攻打秦國,秦國不敵,這時白起隱退。秦昭王想要召回白起,白起一直以養病拒絕。

而這時小人范雎害怕白起功勞太大,危及自己的地位。就多次在秦昭王面前,將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爭的失敗歸因於白起,使得秦昭王怨恨白起不肯領兵,從而賜死了白起,一代戰神自刎落幕。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每一個成功的將領背後,總有一個向君王進讒言的無恥小賊。岳飛就曾被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背後有個秦檜;名末袁崇煥戰功赫赫,卻被崇禎大卸八塊。這些將領一心為國,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護,但是他們沒有死於外敵,卻背後被人捅了刀子。真是悲哀


北北兔進口母嬰


秦王只所以要殺白起:

首先白起功勞太強大,功高震主。

其次,再次攻打趙國,白起不想當將軍,拒絕打趙國,秦王認為白起不聽話,誤會更深,派使臣逼白起自刎,白起不得已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