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死後,孫權為什麼不直接讓陸遜接任大都督?

盧鴻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孫權根本不想讓陸遜接任大都督,後來是由於劉備伐吳,實在沒辦法了才讓陸遜擔任都督的。原因主要有已下幾點:

1、大都督的權力有多大

大都督屬於一品官員,可以代表天子節制天下兵馬。說白了就是當兵的都得聽大都督的。從東吳建國開始,吳國的兵力就一直掌控在都督手中,從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人可以說是自成一派,經常不聽調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呂蒙擅殺關羽。所以孫權一直計劃撤銷大都督這個職位,將軍權抓到自己的手中。在呂蒙死後孫權一度將軍權抓在自己手中,根本不計劃給其他人。

2、軍中不服

陸遜作為年輕將領,資歷尚淺。當時東吳軍隊中還有許多老將,陸遜是很難壓住他們的。而且呂蒙的死比較突然,一時間確實難以快速的安排上合適的人選,貿然讓陸遜接替是不可能的。

3、才能未顯

陸遜的成名之戰就是夷陵之戰,在這之前陸遜的才能並沒有表現出來。本來夷陵之戰讓陸遜擔任大都督,軍中就有許多人不服,如果不是孫權強推,陸遜還真當不上。

4、總結

孫權沒第一時間安排陸遜為大都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不原因就是孫權想將軍權收回手中。


登哥讀歷史


首先,呂蒙是公元220年去世,陸遜公元222年被拜為大都督。中間確實隔了一小段時間。

當時,呂蒙、孫皎、蔣欽很神奇的在同一年病死。只有在荊州之戰立功的陸遜被任命接任了蔣欽右護軍一職,都護和左護軍佔缺。正因為這兩年東吳沒人補上呂蒙和孫皎的職位,所以夷陵之戰中只有右護軍陸遜被派往都督吳軍與劉備交戰。陸遜在夷陵之戰以後威震天下,但權力沒有被放大。孫權又提拔步騭為左護軍,與陸遜平分軍權。諸葛瑾為左將軍、督公安。直到石亭之戰,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假黃,示意著有陣前斬將的大權,同時以全琮、朱桓為左右都督。

據《三國志》記載,呂蒙奪回荊州後就重病不起,孫權問他誰可繼任大都督,當時呂蒙推薦的接班人是朱然,但孫權並未授權朱然和呂蒙一樣的權力,只是在呂蒙死後授予朱然假節的權力,讓他鎮守江陵。

之所以孫權沒有聽取呂蒙意見,將朱然作為下一任大都督,是因為當時孫權心中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此人正是陸遜,當時孫權已經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地位位於呂蒙之上。呂蒙一生的最高官職只是左護軍、虎威將軍、孱陵侯,陸遜的鎮西將軍級別比呂蒙的虎威將軍(雜號將軍)高。

呂蒙奪回荊州,部下殺死關羽,這個功勞是劃時代的,它一舉奠定了東吳的勢力範圍,加固了東吳在三分天下中的對峙實力。

陸遜之所以被孫權視為呂蒙後的接班人,其戰功也不可謂不卓著,他在夷陵之戰打敗劉備,又在石亭之戰擊敗曹休,陸遜是三國時代將領中極少數先後打敗兩個國家的將軍。

244年,陸遜去世,朱然才終於有了機會。247年,他被孫權拜為大都督,此時距離呂蒙提出讓朱然接自己的班,已經過了足足28年。可惜,兩年後,在公元249年,朱然就去世了。

其實,朱然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與孫權是同學,和孫權交情還不錯。不過,呂蒙、陸遜在世的時候,孫然並沒有給朱然太大的舞臺,他每一次選擇,都賭對了。從這個角度上看,孫權在選人用人方面,還是相當有獨到的。


歷史冷知識鉤沉


這個人就是東吳的大都督陸遜,相對於周瑜和魯肅,陸遜似乎不那麼出名,但他確實靠著自己的戰功得到了孫權的肯定的。當初劉備大舉進攻東吳,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形勢不下於當年的赤壁大戰,然而陸遜在夷陵一戰幾乎全殲蜀軍,令劉備元氣大傷,再次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對於東吳而言,陸遜有救命之恩,孫權提拔他做大都督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陸遜並沒有善終,而是被孫權弄死了,陸遜作為東吳的長城,為何孫權不惜自毀長城也要除掉他呢?實際上這一切都怪陸遜自己作死。東吳的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這三人都是短命鬼,雖然有才華但卻是英年早逝,對於孫權來說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一來自己的威嚴能夠得到絕對的保證,二來總會有人接替大都督的位置,保護東吳。但陸遜接替大都督這個位置以後情況就變了。

陸遜作為大都督,又是戰功彪炳,自然會讓孫權想到“功高震主”,如果讓他長期在要職繼續擔任下去,恐怕會不利於自己的統治,但要是貿然撤掉他的職,很可能會引起騷亂,所以孫權最希望的就是陸遜主動辭職,可陸遜非但沒有,反而還做出了更過激的事情。

在孫權要立儲君的時候,陸遜竟然敢插手進來,陸遜集合了一幫人支持太子,然而這個太子不成氣候,孫權本就不喜歡,再經陸遜等人這麼一鬧,孫權乾脆就廢掉了太子。陸遜不願意了,使勁地勸孫權收回聖旨,可孫權一聽不樂了,立誰為太子是孫權的家事,陸遜有什麼資格插手進來呢?

古代帝王最忌諱的就是臣子參與立儲的事情上,而陸遜偏偏自己往槍口上撞,以孫權的性格不弄死他才怪呢,所以陸遜其實並不是死在別人手上,而是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上,面對孫權這樣的主公,如果陸遜能夠懂得及時隱退,也許就不會被殺死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Zhang說歷史


先說明一下:東吳大都督僅有陸遜一人。

周瑜、呂蒙只是都督。倒不是說都督比大都督差,只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罷了。

大都督究竟管什麼?在東吳是一種戰時官職,也就是說屬於臨時設置的。都督在早期也是。

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倆人是東吳最高指揮官,周瑜更高。打完仗就撤了。

戰時臨時設置的官職,怎麼可能一直擔任?

陸遜第一次為大都督是在劉備伐吳,第二次是曹休伐吳。

這是兵制問題,也是皇帝防止將軍掌控軍隊。


臥牛說歷史


一、看當時的軍事壓力,有沒有必要馬上設立大都督一職,如果軍情不是很緊,就可以統一內部認識後再定。二、陸遜是江東世家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魯肅、呂蒙是寒族人物,孫權重用他們,張昭等江北南遷的士族不是很介意,因為魯肅、呂蒙能力再強,也只是一個人,對張昭等人影響不大。而陸遜的家族背景太深了,陸遜崛起,影響力大增,必然降低了張昭的份量。

所以,陸遜接任大都督時已經39歲了,經過多種工作崗位的歷練,表現出優異的軍政才幹,而張昭卻認為他太年輕。要知道,呂蒙死時才42歲!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先得從荊州說起:

曹操號稱百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隔江的劉備忙與軍師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曹操號稱百萬攻打江東,東吳孫權一擔投降,我們就完蛋了。還是我去江東探聽一下,聯吳抗曹,對我們有利。便坐小船過江,到了江東,派人先去見魯肅。孫權聽說曹操率百萬之兵前來進攻打東吳,急忙召集部下商議,80%的人主張投降曹操,孫權一時猶豫不決。派人去柴桑請領兵的大教督周愉。魯肅向孫權說:劉皇叔的軍師,諸葛亮也在東吳,不妨請來一見。周愉來見孫權,聽說諸葛亮在此地,請來相見,聚眾商議,諸多將領都要投降。諸葛亮舌戰群儒,說:若要曹操退兵,將軍買來江東二喬送給曹操,今曹率百萬之兵,虎視江南,實為此二女也。周愉聽完,大罵曹操。江東二喬,大喬是孫策之妻,小喬乃周愉之妻。諸葛亮裝瘋賣傻,自言口誤,忙向周愉道歉。孫權與周愉決定抗曹。赤壁一戰,打的曹操一路而逃。劉備乘機打劫也奪取了荊州。孫權聽說,劉備得了荊州,屢次三番派魯肅討要,劉備總找理由推脫。周愉用美人計,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還是沒有討回荊州。劉備得川以後,留二弟關羽守荊州。關羽持勇,大戰曹兵擴地盤。被呂蒙用計奪取荊州,並活捉了關羽父子,殺害。孫權終於得到戰略要地荊州,設宴慶功,對眾將言,今得荊州,皆呂子明之功勞,昔日周郎,魯肅,都沒取得荊州,看來周愉,魯肅比呂子明還是差遠了。呂蒙死後,蜀漢皇帝劉備,聽到二弟關羽被東吳偷襲遇害,哭的是死去活來。一意孤行,率七十萬大軍,奔向東吳,替關羽父子報仇。這時孫權嚇壞了,呂蒙已死,手下再也沒有能擔此大任的將領,名義上投降曹丕,想求曹魏政權援助。聽到劉備率兵一路勢不可擋。急速召集眾將商議退兵之策,這時赤壁之戰黃蓋用“苦肉計”,送詐書的闞澤說:現有陸遜在荊州,此人看似儒生,實乃雄才大略,能力不比周郎,魯肅,呂蒙之下。昔日破關羽就出自陸伯言之謀。請主上重用此人,防禦蜀兵,才能保證江東安全。孫權採納了闞澤的推薦,眾謀士皆言陸遜乃一書生耳,恐怕眾將不服。孫權雖仿漢高祖劉邦金臺拜韓信的方式。既令手下築壇拜陸遜為大都督。


50000501025


陸遜者,土著之豪強世族。孫權者,顧盼之中必然不會坐看一家勢力獨大。所以,以當時孫權顧慮及考量來講,重用不等於放權,放權必須要在信任或無奈情況下的迫不得已!所以,陸遜死後孫權的行止就是不加掩飾的真相暴露。生子當為孫仲謀古語這話說的是啥?字面上很容易讀,究竟是講的啥意思呢?孫權是懂得政治的權謀術。否則,歷史上就不會有這個話語流傳了。(孫權,/孫策,相對江東世族而言是外來的豪強。對於建立東吳政權而言,有一致的利益訴求也客觀的存在利益損榮的矛盾和焦點)所以表面的本質上的許許多多的……解釋的理由只是在當時的情勢和主政者的通變智慧罷了。明智或愚昧只是學識歷練膽識的運用顯露唄!歷史沒有一個如果或假設……扭轉乾坤必然是真的有存在扭轉乾坤的契機機緣成熟條件而演繹出來的歷史表面現象。如同讖語的應驗之神奇……呵呵呵,冥冥之中誰是這個我?無非是個非我,非非我唄。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呂蒙斬殺關羽後不久暴斃,沒有像周瑜,魯肅一樣指定接班人,再加上陸遜是個文臣,沒有經驗,難以服眾。孫權也是不能不考慮。


品古鑑今


承蒙前輩傾舉

你是歷史學家,鑑史學家作家

晚輩對《中國古代史》九牛一毛

知之甚少,恭請前輩呼之,激揚文字,晚輩樂意喜文樂見!

承致傾舉!


用戶8554232043847


首先得知道孫權對他怎麼樣,陸遜是四大都督活的最久的,超過60歲,所以就涉及到晚年的孫權的立嗣之爭。孫權很不高興,好久次派人責備他,陸遜心中怨憤,就這麼死了。

陸遜可以說死的最窩囊,也最慘,對於陸遜的死,史料沒記載孫權有什麼表現,因為正生氣呢,所以是恨。直到陸遜的兒子陸抗統領陸遜的兵馬,送葬回來,回答孫權對陸遜的二十多條不滿,孫權這才不恨陸遜了。

可以說,孫權對待死後的陸遜是最差勁的,但是陸遜是非常有能力的,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孫權甚至把他比做伊尹和姜子牙,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這個評價非常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