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些名将比较厉害?为什么?

汉史趣闻


中国近代史上,我认为刘伯承元帅很厉害,他是中国军队的重要人物,被蒋介石评价“对中共军队建设的作用仅次如朱毛”。刘伯承元帅是毛主席眼中的“一条龙”,是让朱老总自称“手下败将”的人,是周总理死前惦记的人,是邓公心中的“大军事家”,在盖棺定论中,所有元帅只有刘帅有“毛泽东军事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评语。



中共的五虎上将每个人打仗都各有特色:彭德怀元帅可谓猛,横刀立马;林彪元帅可谓谋,谋定后动;刘伯承元帅可谓智,妙笔生花;徐向前元帅可谓勇,坚持最后五分钟;粟裕大将可谓奇,千奇百计。每个人都有特色,每个人都是战必胜,攻必克的卓越军事将领。


刘帅是他们之中成名最早,军事生涯最长的人。早年川中护国战斗中,刘帅在川中战场叱刹风云。曾经以一个旅的兵力,一举扭转了四川局势,来回穿插与川东,川北,最后于成都城外决战,打败了刘文辉等优势兵力的人员,刘帅也因为此战成为川中名将。

连年军阀混战生涯,让刘帅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思考,也让他多次负伤。刘帅一生负伤9次,其中三次负伤几乎丧命,两次负伤致残,一次将眼睛打瞎,一次被打伤大腿,医生断定要截肢,刘帅凭借其坚强的毅力站起来了。而就是在此次腿伤之后,刘帅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出川考察之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终生。


刘帅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泸顺起义,起义部队有一万多人,起义坚持了半年之久,最终在各方围剿中失败。刘帅也空有十五军军长的名头,手中无兵,随后在南昌起义中担任参谋部参谋长。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被打败以后,刘帅由中央安排到苏联学习军事。

刘帅在苏联学习其间已经三十五岁,他依旧坚持每日学习俄语,三个月后就基本掌握了俄语。在苏联其间刘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起义问题,提出了中国不能依靠军阀部队,要组建自己部队,要提升战斗力,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刘帅提出的这个观点和朱老总改编军队,毛主席建立连级党支部的做法不谋而合,所以后来中央要调朱毛去中央的时候,朱毛提出了除非调刘帅来接替他们指挥部队的要求。


刘帅从苏联回到中国后,先在上海协助周总理处理了一些军队问题,而后到中央苏区担任红校校长,其间刘帅编写教材,完成了红校的很多基本建设问题。此时的刘帅并没有完全了解红军的军事游击指导思想,所以提出军队正规化的问题,在称呼上统一为各种“员”,如:通讯员,司令员,炊事员等等。同时刘帅也发表了一些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冲击了毛主席所提倡的游击战思想,是刘帅对红军情况不了解所造成的。

不久之后由于中央人员到达苏区,毛主席被剥夺指挥权,刘伯承元帅调任总参谋长。刘帅协助周总理和朱老总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但是随着博古和李德的到来,军队指挥大权基本被李德所控制,刘帅也因为不满李德的瞎指挥,被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位,调到五军团任参谋长。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开启长征。在湘江之战之后,红军损失惨重,各级军事将领都对李德的军事指挥产生不满,也由于对中央军事指导的需求,在黎平会议时刘帅被回复了总参谋长的职务,并且担任先遣队司令员。

刘帅在红军途中,首先是安排奇兵智取遵义,为中央开遵义会议争取时间;在遵义会议上刘帅提出向川西发展的目标,成为了长征的第二阶段目标;刘帅协助毛主席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过彝族区等等为中央红军开路,保障了中央红军长征的顺利前进。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刘帅率领129师共计约9000人东渡黄河,抗战结束后129师已经发展到30多万人。抗日战争其间129师歼敌数达到43万多,大大超过了115师和120师,基本等于这两个师只和。


抗日其间129师奇袭阳明机场,重叠伏击,神头岭伏击战等等,都是打的出神入化,很多战例都写进了兵书。而刘帅在抗日其间提出敌进我进的战略思想,为敌后游击战提供了新的思想,是八路军反围剿胜利的重要原因。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刘帅首先组织部队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取得了定陶战役等战争的三战三捷,歼敌数万,有效的保证了毛主席重庆谈判的安全。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央制定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这期间刘邓所控制的平汉路和京浦路是蒋介石南北联通的重要枢纽,也成为老蒋重点进攻的区域,但是在刘邓的守护之下,蒋介石在此处没有前进一步。

解放战争初期,只有晋冀鲁豫战区没有败战,此时东北被迫到松花江以北立足,华东失去江苏大部,陕西毛主席开始转战,而晋冀鲁豫的部队加上地方武装发展到47万人,位于关内各大战区之首。

刘邓大军在连续多次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决定将陕西和山东做为重点进攻方向,毛主席决定挺进中原。当时距离大别山太远,挺近大别山意味着没有后方,没有物资,没有伤病员安置,但从战略上这是一步大棋。刘帅能理解主席的战略目标,对于毛主席南下的战略意义也十分清楚,不过毕竟此次千里跃进风险极大,若是有一点损失那么就会全军覆灭。

刘帅犹豫之际,毛主席一封“陕北已极为困难”的电报,让刘邓这两位具有大局观的伟人,立刻决定南下挺进大别山。刘帅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最终进去大别山。

挺近大别山标志外线作战的开始,也是反攻的开始,让解放战争提前一年进入到第三阶段。刘邓挺进中原吸引了30个旅的兵力,缓解了陕西和山东战场的压力,毛主席高兴的对周总理说:“我们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

当刘邓再次出大别山的时候,部队只剩下七万人,各纵队减员严重,但是依旧参加了解放襄阳,逐鹿中原的战斗。到淮海战役进行时,中原野战军军队人员只有12万人,但是在淮海战役中,中野牵制了国民党华中集团的力量,而后又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之下,围歼了国民党精锐12兵团。

淮海战役其间,刘帅敏锐的发现了宿县的重要性,提出攻占宿县的目标。宿县位于国民党南北联通要道,切断宿县就意味着徐州附近的敌人被孤立,其意义和辽沈战役的锦州类似,起到关门打狗的战略意义。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刘帅又指挥了渡江作战的西集团作战。渡江以后,二野部队追击最远,进到江西上饶,直逼广东。刘帅也担任新中国的首任南京市市长。


大军南下以后,二野承担了解放大西南的任务,刘帅在毛主席的大迂回战略之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大西南,完成了中国大陆上对国民党最后一个军事集团的围剿。

解放战争期间,二野承担极其艰苦的作战任务,最终歼灭国民党军队230万左右,位居五大野战军第二,仅此与山东野战军的270万。

战争结束之后,刘帅也基本告别了军事生涯,开办中国军事学院。为中国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即使受到不公平的教条主义迫害,刘帅依旧本着共产党员的要求,为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当时刘帅担任中央战略小组组长,在毛主席的点将之下,负责对印反击战的战略指挥。刘帅分析印度方面的兵力特点,第一阶段提出迂回包抄的战略,留下“有水必有路”的名言,一举击溃入侵我国的印军;第二阶段刘帅分析印度军队为一个畸形的长蛇阵,采用剖腹,断尾的进军,打的印度军队溃不成军,开启中国军队追击的高潮。

对印反击战也成为了刘帅最后指挥的一个战役,此战干净漂亮,总参谋部长罗瑞卿用“乱”字进行总结,是因为我军追击的太快,穿插的太迅速,此战也达到了毛主席所要的30十年和平的目标。



刘帅此后一致到中国的边境线勘察国防情况,很多时候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亲自蹬到坑洞中试验效果。到最后唯一剩下的眼睛都瞎了,才告别军事。

1986年刘伯承元帅与世长辞,享年94岁,是十大元帅中寿命最长的一位。刘伯承元帅去世之后,邓小平带全家吊丧,据北京的市民而言,刘帅的葬礼也是自朱老总和毛主席逝世以来,规格最高的葬礼。徐向前元帅“十万军帐哭刘帅”,表达了他对刘伯承元帅的无比敬佩。

然而刘伯承元帅晚年从不谈论那些立下的战攻,他深刻的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他在思维清晰前留下的遗言是:“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帝国烽火


古代的英雄比比皆是,项羽、白起、卫青、霍去病、岳飞、辛弃疾!他们的英雄事迹流传千古!读来至今让我们热血沸腾!但说到他们谁最厉害,毫无疑问,我首推辛弃疾!为什么?且听我说。

我先声明一下,我是个女的。。。家中的老幺。我爷爷奶奶是大学生,但我爸爸不识字(我爷爷奶奶的阶级不好,后来家庭困难他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个特殊的年代,造成了这个奇特的局面。我们村是著名的墨家发源地,崇文尚武之乡。哥哥姐姐们因故辍学,所以我奶奶把希望全寄托在我的身上。

奶奶爱看书,她的偶像就是辛弃疾!我还在丫丫学语的时候,她就天天对着我讲诗词。等我会说话了,我就得每天背首诗词,背的最多的就是辛弃疾的。奶奶不许我和别的娃玩!让我好好学习,有朝一日考取功名重耀家族荣光,甚至为国争光!因此,我就被村里别的孩子打了一顿,他们说我是书呆子,有一次额头被打了一个洞,血流如注接近毁容,至今疤痕犹在。奶奶说,辛弃疾“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带领50人闯百万大军取敌首。我委屈地哭肿双眼。

除了学习诗词,奶奶就让我每天看福尔摩斯探案集,1岁识字,看探案集那个时候我才五六岁。奶奶说成大事者必须学会思考和分析。善于分析形式,英雄才会有用武之地!她和我说英雄之所以悲剧,就是没有看清形式。我反复看了30多遍,最后的结果,我把眼睛看坏了,然后长成了一根废柴,除了看书,就是写诗吟诗!

奶奶说辛弃疾是文武全才,于是奶奶还要求我天天跑步,全家人的个子都很高,就我个子瘦小。我怎么跑都长不高,所有的肉都长在小腿肚子上,于是我长成了个子小小,长发飘飘但是腿特别粗的文学少女。

辛弃疾壮志未酬,抑郁而终时高呼:杀贼!杀贼!杀贼!——奶奶去世时拉着我的手,让我不要停止手中的笔。我答应了奶奶,然后。。。因病辍学,后为生存南下闯深!

我的成长过程就是听着辛弃疾的故事长大,他是英雄,而我是废材!他天赋异禀,而我如此平庸!不是每个人都能文武全才成为英雄!但我在潜移默化中,血液里始终奔腾着爱国之心,每当国歌响起时我热泪盈眶!所以在我心中,辛弃疾是古往今来第一名将!

——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本段摘自百度百科)。

此为辛弃疾两首风格不同的名作: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艾灵


粟裕、徐向前、刘伯承、彭德怀、朱德、曾中生、彭雪枫、蔡申熙、林彪、许继慎、邝继勋、伍仲豪、左权、黄公略、刘光烈、段德昌、叶挺、卢德铭、高敬亭、寻淮舟、邓华、李明瑞、吴光浩、刘畴西、何畏、周逸群、朱云卿、罗炳辉、曹渊、潘忠汝、陈明仁、周维炯、陈光、韩先楚、钟漆伟、俞洒度、陈赓、孙德清、徐海东、刘志丹、王良、董振堂、张云逸、俞作豫、邓萍、季振同、赵博生、黄克诚、周昆、周子昆、黄忠岳、陈树湘、陈潜、叶成焕、黄开湘、陈文达、萧克、王树声、叶剑英、周士第、贺龙、聂荣臻、萧劲光、罗瑞卿、陈毅、李先念、张鼎丞、杨尚昆、唐澍、李聚奎、刘亚楼、王维舟、朱瑞、杨靖宇、赵尚志、吴焕先、周桓、彭绍辉、许光达、杨得志、王震、宋时轮、王建安、王宏坤、叶飞、陈伯钧、陈再道、陈奇涵、唐亮、陈士榘、许世友、张爱萍、李达、李天佑、黄永胜、赖传珠、李涛、郭天民、宋任穷、谢富治、王平、张宗逊、朱良才、乌兰夫、杨勇、陈海松、苏振华、陶峙岳、张震、董其武、阎红彦、傅秋涛、傅钟、甘泗淇、洪学智、杨成武、萧华、杨至诚、王新亭、李志民、谭政、李克农、周纯全、罗荣桓、王佐、钟期光、韦国清、赵尔陆、龚楚、贺炳炎、吕正操、陈锡联、解方、韦拨群、周建屏、邵式萍。


有才君子


中国战将如云,名将辈出,要说谁最历害,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人民解放军的将帅来看,除开资历阅历和特殊贡献外,单从战功方面来讲,这几位元帅是很历害的。

△彭德怀,从平江起义、创建红五军起,历经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一路征战,功勋卓著。最典型的就是指挥百团大战、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战争。

△林彪,红军时期最年轻的军团长,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能征善战。平型关一战,首战告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捎挥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从东北到海南,打遍了半个中国。

△刘伯承,号称“军神”,护国军时期,就是川中名将,领导泸顺起义。他文武兼备,军政兼通,任过红军总参谋长。抗战中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初,他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蒋匪区腹地,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是他的杰作。

△徐向前,是被蒋介石低估的元帅,他是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姑人之一。抗战中,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与刘伯承元帅一起领导指挥了凤凰山战斗、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战斗、反六路围攻、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中,他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打遍了山西全境。





zj史海拾贝


我来聊聊粟裕将军吧。

亲们知道,我军有很多十分优秀的指战员,但风格不同,比如彭德怀是横刀立马,气势磅礴。林彪是不动如山、动如雷震,而战神粟裕则善于打巧战,善长悬崖上的白刃战。

今天重点聊聊粟裕,这位开国大将富有传奇色彩,在早期名气没有林彪响亮,到抗战后期,才一鸣惊人,继而被毛主席赋予重任,这才成为解放战争中唯一可以跟林彪一较战功的大将。

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将,在早期的时候,差点因为一次受伤,被自己的排长放弃。

那次战斗是著名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时,领导人很多,比如周恩来是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是副军长,贺龙是总指挥,叶挺是前敌总指挥,刘伯承是参谋长,聂荣臻是军党代表。

而粟裕只是小小的指挥部警卫班的班长。

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转移,准备在潮汕开辟出根据地,以期接受国际上的援助。

大军行进到广东大埔县时,部队进行了分兵,朱德率四千人留守三河坝,阻击追兵。剩下的部队向潮汕进军。这个分兵被证明是错误的。部队分散之后,被敌人各个击破,去潮汕的主力全军覆没。

粟裕就在南下的部队当中,因为他主要负责后勤,所以撤了出来,跟朱德率领的仅剩的二千人的部队汇合。

这个时候,革命的形势非常危险,主力已经打散了,敌人又四围而来,而且军心不稳,很多人开了小差,比如林彪,据后来很多人回忆,时为连长的林彪就准备脱离队伍,只是当时地主的武装抓得很严,一发现口音不对的就抓去打死。所以晚上,林彪又归队了。这个事情,陈毅元帅也说过。

好在,朱德稳住了军心,跟大家讲要抱有希望,军阀们马上就会相互开战,这样就有我们的生存空间了。

这其中,粟裕的意志是很坚定的,他一直跟随着部队进行艰苦的转移,到达武平的时候,国民党第三十二军军长钱大钧率领第十八师率部队追了过来。当时,粟裕所在的排奉命掩护。

在战斗中,一颗子弹突然击中了粟裕,而且从右耳上侧的颞骨穿了过去,马上鲜血染红了头部,这是粟裕军旅生涯六次负伤的第一次,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

粟裕轰然倒在了地上,排长一看,马上跑了过来。粟裕的伤势让排长倒吸一口凉气,子弹打穿头部,还能活吗?所以,排长犹豫了一会,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跑到粟裕身边,蹲下身子,说:“粟裕啊,我不能管你啦。”

说完,排长就卸下粟裕的驳壳枪。

在地上呆了一会,粟裕感觉到没有半点的力气,但他知道,自己要是再躺下去,就永远都赶不上队伍。那真的就没有希望了。所以他咬咬牙,努力站起来。刚起身,身体摇晃,扑通一声摔倒,沿着山坡滚了下去。

粟裕不顾头部的巨痛,再一次爬了起来。

爬上坡,走了二步,又滚到了水田里。这时,实在是没有办法爬起来了。但天佑粟裕,天佑我军。正好有几个同志路过。这几位同志马上上前扶起了粟裕,替粟裕包扎好伤口,然后扶着粟裕赶上了大队伍。

就这样,原本被排长当作牺牲者抛弃的粟裕又跟上了革命的队伍。顺便说一句,据粟裕回忆,抛弃他的排长后面开了小差,离开了队伍。

这段转移是一段血与火的考验。当初三河坝的二千多人,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下了八百人,但就是这八百人,成为日后燎原的星星之火。

而粟裕无疑是这其中最为耀眼的星火之一。


此后,他一生征战无数,屡战屡胜,唯一一次让他亲口承认的败仗是在早期红军时与国民党军队发生的谭家桥战斗。

谭家桥位于安徽省区,地处黄山东麓。很多年以后,粟裕重返谭家桥,回忆起那段硝烟弥散的岁月,粟裕仿佛又听到了战友的呐喊声。机关枪在嘶吼,火焰在升腾,鲜血模糊了双眼,当年的一幕幕仿佛历历在目。良久, 粟裕说了一句话:“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

这到底是怎样一场战斗呢?是谁让战无不胜的粟裕将军吃到了人生当中唯一的一场败仗。

这就不得不提到被称为长袖善舞的国民党将领王耀武。

王耀武出生于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念过私塾。成年后,因为家境困境,在天津当过一段时间的店员,后又到上海当店小二。这个经历使王耀武非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与何应钦,刘峙等国民党高层关系极好。所以被称为“长袖善舞”。

1924年,王耀武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三期的学生。后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二次东征,第二次北伐以及中原大战,因为屡立战功,升任为团长。

而跟粟裕在谭家桥交锋时,王耀武的军职已经升为旅长。

说起来,王耀武的升职是在我军另一位虎将身上取得的。

1933年,国民党发动了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王耀武对上的是当时江西红军的主力红一军团。指挥红一军团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军另一位常胜将军林彪,林彪是黄埔四期生,算是王耀武的师弟。

林彪发动奇袭,将王耀武反包围在宜黄。

林彪在国民党军队中打出了恐林症,几乎是谈林色变,蒋介石都气得大骂林彪是战争魔鬼。碰到这样的对手,当时的国民党军官都主张撤退。而王耀武抓住林彪的军队善于野战,攻城武器不足的弱点,建议固守待援。最终,王耀武在林彪的猛攻下,苦苦独撑24天而城不破,从而等到了国民党援军。

林彪分折形势后撤走。

王耀武因此晋升为旅长,从而独当一面。

林彪,王耀武,粟裕,这三位当世名将,林彪早经独当一面,王耀武刚刚话事,而粟裕尚藏锋芒。

粟裕时为红第十军团参谋长,红十军的军政委员会主席是方志敏。

军团长则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刘畴西。

算起来,刘畴西是王耀武的师兄。

刚在师弟身上赚到了甜头,王耀武又找上了师兄。

当时,王耀武与国民党军队的十一个团围追堵截红十军。红十军决定在谭家桥伏击尾追的国民党军队。追在最前面的正是王耀武率领的补充第一旅。

王耀武在追随过程中十分谨慎,被伏击后,大部马上撤回,并采用迂回战术抢占高地。结果这一战,红十军团应付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战斗中,红19师师长寻淮洲手持机枪冲在最前面,王耀武在望远镜中看到都不禁赞叹:“真虎将也!”。

最后,寻淮洲被炮弹击中,不治身亡。

此外,还有8名师以上干部负伤,87团团长黄英特阵亡。红十军团损失惨重。不久后,方志敏跟刘畴西在战斗中被俘壮烈牺牲。粟裕则带领先遣部队成功突围。

在这一次战斗中,粟裕并不是实际的指挥员,实际指挥者是军团长刘畴西。这次战斗的失败原因之一是刘畴西的指挥出现了一些错误,刘畴西还拒绝了粟裕的一些合理建议。另外,红十军团内部也有一些不和谐,造成各自为战。

这一败责任并不在粟裕,但粟裕依旧引为耻事。并寻找着血耻的机会。

国共内战暴发之后,粟裕成长为我军战功卓越的将领,并成为我军反击的尖兵。在1947年,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向山东莱芜地区发起了莱芜战役。

坐镇山东的正是时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的王耀武。

此时的王耀武名头更响了。

在谭家桥一战之后,王耀武升任为师长。

不久后,抗日战争暴发。王耀武迎来了最好的用武之地。

淞沪战役:

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王耀武率51师参战。淞沪战役虽以中国军队失利撤退而结束,但王耀武却成为淞沪战役中方的亮点。王耀武的51师不但击退日军多次进攻,还在夜间伺机出击,击毙日军多名高级将领,一时之间,报纸纷纷报道。王耀武也因此成为抗日英雄。

淞沪战役结束后,51师因为作战突出,正式编入74军。74军是国民党军队的王牌中的王牌。王耀武以51师师长的身份成为74军主要创建者之一。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王耀武再次率领51师参战,血战牛首山,多次击退日军。在撤退中,51师又充当殿后部队。王耀武率部奋勇力战,虽损伤过半,日军围截,但依然脱身撤走。


兰封会战

1938年5月,王耀武率五十一师参加兰封会战,在河南三义寨遭遇日军主力土肥原之第二师团,两军激战,王耀武率部重创日军。

万家岭战役

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参加万家岭战役。这一战是74军的成名战,共伤毙日军4000余人。此战过后, 王耀武升任七十四军副军长。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升任为74军军长的王耀武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王耀武采用反包围战术,收复高安城。

上高会战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军参加江西上高会战,这一战,王耀武部在日军使用毒气弹的情况下,对日军穷追不舍,最终歼灭日军数千。这一战,74军赢得“抗日铁军”的称号,并且在战后,开始换装苏式装备,从而成为五大主力之一。

随后,王耀武的抗日战绩精彩不断,74军成为全国对日作战唯一没有败绩的军队。

此后,王耀武又参加了浙赣会战,鄂西战役,常德会战,鲜有败绩。尤其是常德会战。

王耀武经六日激战,收复常德城。王耀武也因此升任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拉下来,王耀武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雪峰山战役。

这一战,王耀武亲自指挥,对阵日军6个师团十万余人。战斗历时二个月,伤毙日军近三万人,是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大捷之一。

在抗战中,王耀武率领74军获得了“抗日铁军”的名号。王耀武也成为当之无愧的抗日名将。人称:“宁碰阎王,莫碰老王”。蒋介石亲自点评 :“三李不如一王”。意思是山东籍黄埔一期的三位师兄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加起来不如王耀武。

遗憾的是,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的要求,悍然发动内战。

王耀武被推到了不情愿的战场上。

粟裕也迎来了再次对阵王耀武的机会。

莱芜战役,粟裕采用诱敌战术,伏击李仙洲军团。王耀武虽然察觉到了危险并下令李仙洲撤退,但为时已晚。这一战,粟裕全歼王耀武的李仙洲军团。

对王耀武来说,这不过是个开始,接下来,才是让他充分领教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时刻。

1947年5月,粟裕发动孟良崮战役,全歼王耀武一手组建的王牌部队74军,连马夫都没有跑掉。

王耀武的老部下张灵甫身死孟良崮。

顺便说一句。在抗日战线上,王耀武的贡献远在张灵甫之上。张灵甫对抗日的贡献其实不大,至少远不如王耀武。八年抗战,王耀武是全勤。张灵甫却是一会搞学习,一会搞后勤。但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张灵甫,不知道王耀武呢?这大概跟国民党的宣传有关。至于为什么要大力宣传张灵甫,大概是看脸吧。

其实脸靠不住啊,比如张灵甫就娶了四个老婆,还枪杀了自己的一任妻子,反观王耀武却与发妻相敬如宾,忠贞不渝。

听闻74军的覆灭,王耀武仰天长叹:“有如丧父之痛。”

孟良崮战役之后的济南战役,是王耀武的退场时刻。

这一战,又是粟裕指挥,当时有个口号叫:“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果然,经过八昼夜激战,华东野战军拿下济南。王耀武化妆出逃,半道被俘。

被俘后,王耀武在淮海战役中向以前的同事喊话,希望大家在战场上起义。

在广播中听到这一段,蒋介石一气之下一脚踢坏了收音机。

其实,蒋介石大可不必如此气愤。因为与其说王耀武背叛国民党,不如说国民党拖累了王耀武。因为王耀武的战败并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了国民党腐败体制上。

粟裕终于报了谭家桥之恨。但这位名将心中依然无法释怀当年的谭家桥之战。

战后,粟裕多次重返谭家桥,祭奠当年战亡的战友。最后一次,粟裕坐在谭家桥山涧边的巨石上,望着这片勾起他无数回忆的土地久久不愿离去。最后,他说道:“我死后,将和将士们长眠在一起。”

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病逝。遗体埋葬在谭家桥的一个小山坡。几棵黄山松,几株翠柏还有当年红军将士的英魂陪伴着这位名将。

青松长在,忠魂不灭。


脑洞历史观


我是 陆军一号WZC 纵观中国上下5千年的历史,名将辈出,在各自的时代独领风骚,想要找出一个最厉害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同时期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我认为在近现代史上,彭德怀元帅是个人最钦佩的军事将领,一代战神,大满贯元帅

我们不可否认,在单兵作战能力上,彭老总可能不是最厉害的那个,但毋庸置疑的是,彭老总是最敢打恶战和硬战的那个人,百团大战 抗美援朝这就是实力

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早在1935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经历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抵达陕北的吴起镇,遭遇到了敌人的堵截,彭老总率部大破敌军,主席在得知彭老总打了胜仗之后,激动的写出了这首诗然而,彭老总却丝毫不贪功,把最后一句改成了“唯我英勇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彭老总在华北战场上组织了百团大战,对日本人的交通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破坏。

最让我钦佩的是建国后的那一场大战,彭老总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横跨跨过鸭绿江,面对着美国不败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开始了一场生死的较量,此举,为新中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

很明显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在火力上处于绝对优势,当时的时间正是10月份,距离西方的圣诞节也就2个月的时间。确实,麦克阿瑟是回家了,却是在第二年4月份以败军之将的身份被撤职回国

在这一场新中国开国元帅与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巅峰对决中,彭帅获胜,他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帅 中最具实力的


甜蜜牛奶味的WZC


非彭德怀元帅莫属!

一、说先说人品!一九五零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大局已定,全国已无战事,社会基本稳定。能够挂帅出兵朝鲜,力排众议,力挺毛泽东,可谓高风亮节。

二、朝鲜战争,我们打的是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对方统帅是二战名将麦克阿瑟。

三、朝鲜作战我们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在战略上就先输一招。另外,敌我双方无论在装备上、后勤保障上相差悬殊,这在战略上又输第二招。

四、朝鲜战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仅用了三年就打败了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美国。打的美国人不得不低下他那高贵的头,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上耻辱的名字!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打出了国人的尊严!打的西方列强再也不敢小看我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五十年代,国内已无战事,彭德怀元帅完全可以选择明哲保身。这时彭德怀元帅出兵朝鲜,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知道炮弹是没长眼睛的,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就是在志愿军的司令部的所在地的附近,被美国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夺取生命的,年仅二十八岁。

六、“胜败乃兵家常事”!

朝鲜战争我们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如果打败了呢?彭德怀岂不成了千古罪人了,一生的功劳前功尽弃!做为一个军人、一个统帅,一“死”一“败”难道彭德怀元帅能想不到吗?肯定想到了,既然想到了为什么还要挂帅出兵呢?彭德怀元帅想的肯定不是他自己的荣辱与得失,“唇亡则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乎”!“舍生取义”!他想的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龍泉居士


粟裕。绝对是一代名将。

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的部队,在江苏中部地区同12万多人的国民党军队江苏兵团作战,连续等七次战斗的胜利,共歼敌5万3千余人,史称苏中七战七捷。

毛主席接到捷报后,十分高兴,还特意把粟裕的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土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苏中七战七捷,让毛泽东对粟裕另眼相待。华东野战军成立后,毛泽东特地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

后来的孟良崮战役,粟裕“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破解了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所谓的“中心开花”战术。震惊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对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形成极大震撼。

1948年开始的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其中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袁卫宇


指挥朝鲜战场的彭德怀,指挥平型关的林彪,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的林彪,罗荣桓负责,平津战役是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是聂荣臻,总帅部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仅一年时间,扭转乾坤,打败了国民党百万大军,又是中国现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依稀57


中国古代历史,本来就是一部战争史诗,名将就如同繁星璀璨,闪烁于这片土地上的星空之中。可能是由于个人比较喜欢大迂回的作战体系,更倾向于骑兵战将(帅)。

项羽

理由,彭城一战,3万精骑千里奔袭,全歼刘邦汉军56万余。

考古发现,秦军的兵马俑里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且在西汉之前的壁画和陶勇之中也没有见到马鞍和马镫。因此在史学界认为,高桥马鞍和马镫是在西汉后才出现的,而且是由与匈奴作战后才逐步应用起来的。

高桥马鞍可以阻止骑马人的身体向前后移动,使得骑马的人能平稳坐在马背上。匈奴人把马鞍带入了欧洲,西方的学者曾经这样评价道:“马鞍是人与马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关键,这样不论马怎么跑,骑士们都能稳稳地坐在马背上”。
马蹬在使用时拴在马上,是骑马人的脚悬挂的地方。马镫是匈奴人发明的(根据陶勇的发掘,那时候的马镫主要是单边,且以绳索为主),是匈奴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帝之鞭在给上帝子民做SM时,将马镫带进欧洲,马镫的作用:“它给骑手们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马上站起来向各个方向转身。”


这也就意味着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之争那几年时间里,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的存在。以下是史记记载彭城之战: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项羽这是一次大迂回攻击完美表现,他一开始并没有率军从齐地直线救援彭城,而是走了个弧线,从鲁出胡陵……

项王乃西萧,晨击汉军项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然后突然出现在西面的萧县。早上攻击时,是先攻击汉军的东翼(又一个小迂回,估计是东翼汉军防备松懈),中午就大破汉军。

然后呢,追着溃兵一直杀。《战争艺术概率》中提到“骑兵追击时,需要一个度”,其实就是不能一味追求杀戮,而是骑兵统帅能追击时扩大战果,将一切在追击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扼杀掉,如敌人军将在收拢溃兵;或是溃兵自发结阵抵抗;以及让溃兵冲击敌阵,使本身伤亡降到最低等等。

早上攻击,中午破阵,然后全军追杀,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最后汉卒皆南走(入)山,楚又追击——汉溃军想向南边走入山林,楚军又追击(截断进山路线)。

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等于将汉军从南面向睢水驱赶而去,最后呢,汉军挤在河边,被楚所挤到水里,淹死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

迂回到西面,从汉军东翼先打,再截断想进南面山林的汉军,将他们驱赶到东边的睢水…赶羊一样!

然后呢?

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将汉王刘邦围得里外三层,但是起大风,注意了,大风是从西北方向起的,而楚军是正面迎风(说明楚军主力为东南面)。刘邦趁机带着数十骑兵逃跑。




再然后呢?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楚军追得急,刘邦更急,将儿女推下去去,连续三次。丧家犬般的惊恐,连骨肉都丢弃了…

三万骑兵,打了一次大迂回作战及完美的追击战,打得刘邦56万军队全军覆没(后来刘邦靠夺韩信兵马再次起家)。




直接完美绕过田横、樊哙的防御体系,突然出现在西面…这种战前隐蔽性,在古代史上何人能做到?

昼夜赶路,刚到,早上就发动攻势,中午破阵,一路追杀……三万骑兵,没有作高桥马鞍也没有马蹬,不休息就能投入战斗,且连续追杀。谁能如此控制好如此庞大的军队且能保持战斗力?霍去病封狼居胥时才800人。

就连后来将大迂回作战发挥得极致的蒙古,也少有出现这样快速、激烈、士兵连续不休的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