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黄洁仪


晚清名将刘长佑为清廷策划的用来消灭日本的策略大致有4点,分别是:

第一、以日本霸占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为借口兴师问罪,北路清军出东北攻日本列岛北端

第二、中路清军遏制朝鲜半岛,截断日本西端

第三、南路清军由青岛、宁波率水师奔赴长崎,攻日本的南端

第四、同时,加强自身东南海防,以防止日军残兵攻袭本国沿海

这四条建议总结起来就是:兵分三路东讨日本,加固自身海防建设


刘长佑是何许人也

刘长佑生于嘉庆年间,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由盛转衰而遭受列强欺凌的惨状。此外,他还是李鸿章的湘军中比较重要的将领,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员资历深厚的老将。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刘又先后担任过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务。在广西为官时,他还支持过广西人民抗击法国人入侵。从功绩上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封疆大吏。

当时,刘长佑虽然已经远离军伍,但仍然看到了日本当局的野心,所以主张要在日本崛起之前就扼杀其苗头。可以说,他的看法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那么刘长佑为要提出这样的计划呢

上世纪70年代左右,日本向清朝的藩国琉球发动进攻,同时入侵到台南。一些有远见的清朝将领已经看到日本的狼子野心,所以纷纷上疏要求惩治日本。但软弱的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居然默认了日本吞并琉球的事实,并签订了《中日北京条约》。清廷虽然暂时保住了台湾,但也让琉球永远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刘长佑一眼就看出了日本人的野心绝对不只染指琉球和台湾,而是想要吞并整个清朝。所以刘长佑于是主张趁日本尚未完成明治维新时,主动出兵三路消灭日本,扼杀隐患于未然。

清政府为什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呢

虽然刘的建议非常直观,但清政府当局并没有采纳。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清政府自顾不暇。因为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新疆遭到外敌入侵。清廷举全国之力支持左宗棠西征,才收复了新疆,暂时还无力对付日本。

第二,清政府自身并无强大的海军。要实施刘的“三路伐日”计划,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又还没有成军,所以这条计划非常难以实施。



第三,清政府当局认为小小的日本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所以对刘的建议持保留意见。1887年,刘长佑因病去世。在他死后1年,清廷的北洋水师宣布正式成军,病怏怏的清王朝也趁此机会威风了好一阵,但绝口不再提伐日的事宜。直到刘去世后的第7年,积蓄已久的日本突然对清廷宣战,甲午战争由此爆发,小小的日本终于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世界人文通史


刘长佑是陆军将领出身,有一定战略眼光和敏锐性,能预感到日本对大清的潜在威胁,提出先发制人,待其羽翼未丰之时,先攻灭之。总体来看,灭日计划不可行,刘长佑的计划是清廷经略东北三省,以朝鲜为前出战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陆日本,尔后陆上作战灭亡日本,以当时的清朝国力根本难以实现。

清朝要想灭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万军队,这个数量也并不占优势,而且要跨海攻坚,运兵运粮十分困难,很难速战速决,很可能打成况日持久的战争,要比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艰难得多。会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没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来看(当一次事后诸葛),如果修改一下刘长佑的计划,改灭日为弱日,改陆攻为海攻,以歼灭日本海军为作战目标,先发制人,达成目的后,以海困岛,锁住日本对外发展的空间,渐渐削弱日本实力,是值得冒险,而且较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师刚刚完成五年整军计划,有9000吨级巡洋舰两艘,7000吨巡洋舰一艘,3000吨级巡洋舰两艘,2000吨级巡防舰两艘,1000吨鱼雷舰和巡防舰八艘,实力足以战胜日本海军(当只有2000吨级以下战舰,数质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确有胆略,可将作战时间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进行作战准备,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舰,配套部分保障舰船,先发制人,直扑日本,围堵消灭日本海军,并实施有限局部登陆作战,以夺占日军海港炮台为目标,配合海军攻击行动,只要达成消灭日本海军的目的,即可实现制海困日的局面,挫败日本海外扩张的能力和本钱。至少五十年内日本难以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这要比灭亡日本的计划更加有效。


静水深行


刘长佑那个灭亡日本的计划纯属脑洞大开的产物,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采纳,被否决了很正常。

刘长佑是湘军名将,参加过镇压太平军、张锡珠、宋景诗等义军的战事,后来曾经历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81年,刘长佑在西南任职期间,恰逢法国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为了震慑法国,刘长佑突发奇想,认为趁着日本吞并琉球的机会,主动对日宣战,以炫耀武力,让其他国家不敢挑衅中国。

然而刘长佑的这个计划可谓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计划,清军将兵分三路:一路从东北出发,出松花江攻占库页岛,一路过鸭绿江攻击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宁波、舟山出发,以水师攻打日本长崎。

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这个计划一看就知道,刘长佑完全就把日本当成了太平军之类的流寇,大笔一挥就起草了这个方案,根本没用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式和日本的实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国就签署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约定库页岛归沙俄所有。按照刘长佑的计划从东北出兵库页岛,等于是向沙俄宣战,而不是攻击日本。

而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经建立的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陆军方面,日本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参谋部,组建了7个装备西式武器的常备师团,还建立了动员机制,战时可以动员几十万军队。而海军日本已经有了3艘铁甲舰和其他西式军舰,实力远远超过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号铁甲舰

以西南战事为例,日本出动了8个旅共计6万多的军队,海军也派出了各类军舰19艘。在决定性的田原坂战役中,11000人的政府军伤亡达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发起进攻,这个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根本不是清军所能比拟的。

相比之下,此时的清军虽然装备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编制还是传统的勇营体系,缺乏统一指挥,装备也混杂不堪,不仅冷热兵器混用,装备的步枪不同部队之间也不一样,后勤供应复杂。至于战斗力就更差了,连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都常有败绩,刘长佑在直隶总督任上就因为被农民义军击败而被免职过。

而海军此时超勇、扬威两舰尚未回国,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真正能用的不过几艘蚊子船,实力和日本相差甚远。而且此时清朝的海上运输力量薄弱,根本无力运送大规模的军队前往日本。

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刘长佑的计划完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不被采纳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不沉的经远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满洲的八旗兵和绿营军早已经腐败不堪,根本无法对付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清廷只能将希望寄予地方队伍,便下令让曾国藩(时任礼部右侍郎)与张亮基(时任湖南巡抚)进行团练。曾国藩见团练不足以抵抗太平军,便决定组织一支湖南本地的队伍,这便是清末著名的一支军事势力——湘军。

我们要说的刘长佑,便是湘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刘长佑是湖南新宁人,他与湘军名将江忠源交情颇深,两人还是老乡。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刘长佑和江忠源为了镇压天平军便一起去了广西,初次出师便获得大捷。随后几年,刘长佑一直跟随的江忠源四处镇压起义军。然而在泸州作战时,江忠源不幸战亡。江忠源死后,刘长佑便接手了原属于江忠源的手下。他带着这些部下,多次作战中给予太平军重击,最后联合其他将领合力歼灭了太平军,他也因屡建战功而连连升迁。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刘长佑历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封疆大吏。

当时,东方的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明治维新运动,对外扩张的趋势愈加明显。刘长佑敏锐地发现,一旦日本完成了“维新”事业,早晚必会对中国开战,其侵略性将不会弱于西方列强。

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的属国琉球王国,将琉球改为冲绳县,囚禁了琉球国王,但作为宗主国的清廷对此事保持了沉默。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听闻此事之后,于1881年向朝廷递上了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折,主张对日本开战。

刘长佑在奏折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如今置国际法于不顾,公然侵占我琉球群岛,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将来还会失去朝鲜。所以为今之计,不如乘日本“维新”未成、羽翼未丰的良机,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倾中国之全力一举将其击灭。况且,自实行洋务以来,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刘长佑还在奏折中提出大致的作战计划,包括:首先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违反国际法、非法吞并琉球的罪状,呼吁西方列强断绝与日本的经贸往来;派名将从东三省出兵,顺松花江出海,兵临库页岛,从北面袭击日本;驻军朝鲜南部,从西面遏制、威胁日本;派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从南面进攻日本的长崎等地,以此来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从当时的形势看,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卓见成效,在平定太平军事业中锻炼成才的名将大部分还在,经验丰富、善打硬仗的精锐之师也不在少数,若能趁此良机跟日本开战,日本基本上没有胜算。如果这一计划真得实施了的话,那么不仅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然而清廷或许是不想生事,或许是觉得刘长佑夸大了日本的威胁,始终未有采纳这项计划,从而白白的错失良机。

次年,壮志难酬的刘长佑因病开缺回籍,但在家中依旧牵挂边疆的防务,1885年听闻中法之战中,清廷在取得谅山大捷之后仍然签订了卖国条约,他痛心疾首,气得咯血数升。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终年69岁。他死后仅仅七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惨败于日本,应验了刘长佑生前的预言。等到清廷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狼居高阁


刘长佑虽然是湖南新宁人,但他率领的乡勇多是楚军。刘长佑帮助曾国藩训练湘军,他的亲军吃湖南的军饷,但在派系上仍然属于楚军,并不服从曾国藩的调遣。刘长佑曾建议清朝主动进攻日本,但他的建议并不成熟。

1,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曾国藩的湘军是在刘长佑的楚军训练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湘军记》:

“刘长佑攻泰和,罗泽南攻安福,悉破平之。于是,湘勇渐习战阵,与楚勇埒矣。”

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能窥测。

2,刘长佑针对日本的奏折

1881年光绪七年九月十七日,刘长佑正担任云贵总督,老干部非常关切法国和日本对中国藩属国的侵略,于是上呈了一份奏折《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

刘长佑痛斥日本比法国还可恶,“同治之末,弄兵台湾”,“光绪二年,遂灭琉球,夷其宗社”。“国家既不问灭琉球之罪,则必不问灭越南之罪”,法国人有日本这个坏榜样就更嚣张了。

刘长佑建议趁法国大军还没有出动时(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年12月),先讨伐日本,恢复琉球。

刘长佑认为当时的日本贸易主要依靠中国,不如先中断中日贸易,在经济上打击日本。

刘长佑还提出具体的三路进攻日本的设想:

1),“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这是北路军。

2),“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这时西路军。

3),水师“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这是南路军。

刘长佑认为,日本人“必当自溃”。

3,刘长佑的方案其实有很多漏洞

看上去方案很美好。

日本虽然开始了明治维新,但还没走上正规,政局复杂而混乱。

日本虽然废除了世袭武士,在农民中征兵,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军队的近代化。

日本近代化第一师团又名东京师团,是1888年5月14日由东京镇台编组而成。

刘长佑上呈日本奏折时,日本军队还是半近代化的,与清军的湘军、淮军、楚军相比,战斗力并不占优势。日本的倒幕运动的战斗力度和持续时间都无法和清军与太平天国、阿古柏军战斗相比。

清军的湘军、淮军、楚军虽然也没有近代化,但购置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阿古柏军的锻炼,战斗力还有一些。

清朝从同治以来,实施洋务运动,购置和仿造枪炮,买了铁甲舰,经济实力远超日本,军事装备比日本要强。

刘长佑对陆军的认识基本正确,当时的清军在陆地上可以打败日军。

但刘长佑对海军认识不足,当时的清朝海军虽然买了几艘铁甲舰,但没有力量把大量陆军运到日本。

截止1881年,北洋海军购买了10艘军舰,大都是300多吨的蚊船级。当时清朝最先进的扬威号,排水量1350吨,由邓世昌接舰回国,于1881年11月22日到达天津大沽。

另外东北也无法取道松花江、黑龙江,运输陆军到库页岛,因为1860年,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已割让给沙俄了。

刘长佑的这些信息非常闭塞,连一些基本国情的改变都不知道,或疏忽了。作为一个封疆大吏,这一点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由于越南问题,清朝和法国在1883年爆发了战争。

清朝根本没有力量同时对日本和法国开战,按刘长佑的计划,必须对日本速决速决,至少要在1882年底击败日本。

因为清朝的海军力量不足,只能骚扰日本的海岸,无法运输陆军登陆日本。而日本可以在港口修建炮台固守,势必成为持久战。

对日本和法国两面开战,是极其危险的。

清朝的军机处也知道不可两面作战,海军还是幼稚园水平,贸然出击日本,很有可能变成忽必烈第二,所以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

但清朝的军机处并没有意识到军队全面现代化的问题,还沉浸在中体西用的美梦中,认为只要采购洋枪洋炮就行了。

这一点,日本人却认识到了,十几年后就彻底击败了清朝。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刘长佑在1881年时,曾经提出过一项计划,希望能够避免日本的侵略战争,此计划若能够实现,相信也不可能会有后来的日本侵华,不管是一战又或者是二战,根本就不会有日本人的事,但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政府没有选择接纳这个主张呢,背后又是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为什么提出这个计策

为什么刘长佑为什么当时会提出这一个主张,主要就在于日本确实比较不懂事,毫无理由的选择强占琉球群岛,这本身来讲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自然是没有任何争议,一直都属于中国。1372年开始就一直向中国进贡,但是日本在1872年时就直接宣布琉球属于日本,认为这是他们的国土,很显然这是极不可理喻的行为,1875年时直接就废除清朝年号,更是选择通过武力威胁,强制性的大清年号改为日本年号。

由于琉球的国力远不及日本,所以只能够依赖清朝,也派出很多人去出使清朝,希望能够为他们讨回公道,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清朝在面对日军的如此紧逼,只是口头选择抗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性做法,导致当时的局面无法有效改变,所以最后刘长佑才提出一个计划,希望能够强硬的回击,从而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刘长佑的计划是怎么样的

在这一次的计划上,他打算由北及南准备三支不一样的军队,北方的军队就会从松花江出发开始朝着日本进攻,中部的军队会选择攻击日本的西部,南部的军队就会从宁波方向出发,直接就攻打日本的长崎。如果这三个军队真的能够同时夹击,会形成非常强大的战斗力,根据当时两国军事力量的分析,很有可能就会战胜日本。

其实在这一次的计划中,也分析灭亡日本的可行性,认为日本当时根本还没有雄厚的资源,所以很有可能会被击败,尽管他多次选择上奏,可是清政府却不知如何,一直都没有胆量和日本一战,最终这一计划并没有通过,无奈之下还是选择谈判的方式。

当时的情况如何

清政府在1897年时,曾经也建议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大岛可以直接归属于日本,本岛还有周边的小岛屿,就应该属于中国,南边的群岛就属于清朝的国土,可是日本人怎么会这样想呢,日本可是想要占领更多的领土,所以当时非常明确的一个态度根本就不同意清政府的方案,而清政府也不愿意选择在对方的方案上签字,这件事情直接就选择搁置下来,也就是说最终琉球群岛直接就归属日本人。

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失败,日本获胜,因此就算想要再实行这一个计划,早就已经没有能耐,其实不管刘长佑的计划到底能不能够成功,但是主动攻击的结果应该会好于被动挨打。


旧时楼台月


1881年九月,直隶总督刘长佑对慈禧提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灭亡日本的计划。这无疑是一份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建议,那它是否有可行性,又为何被慈禧拒绝呢?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日本发起了明治维新,而大清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就改革初期的成果而言,大清更为显著,因为日本蕞尔小国,人力、财力、资源都很有限。日本人明白自己的短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张。

1872年,日本入侵中国附属国琉球,琉球向大清求救,但由于慈禧的短视,拒绝救援。琉球使者悲愤欲绝,在北平自杀以示抗议。

1874年,日本以琉球为跳板入侵台湾岛,这是中国领土,所以慈禧派兵了,并大败日本。但结果是:在美、英的干涉下,战胜国大清赔了日本50万两白银。

从这里可以看出满清的软弱,同时也反映了欧美国家是偏向日本侵略的。


1876年,日本又侵略中国的另一个藩属国朝鲜,并逐步开始消除大清的影响力。

而刘长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对日本先发制人的主张。刘长佑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有一定依据的。

首先,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前,担任了八年的云贵总督,长期和法国侵略者打交道,他深知列强的实力和狼子野心。

刘长佑知道日本吞并朝鲜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大清。而日本人之所以这么大胆子,完全是列强在后面撑腰。

但如果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丰而主动出力,势必会助长列强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势大,那将会给大清带来更大的灾难。


刘长佑不仅描述的有理有据,而且还设计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线路。

刘长佑建议先用北洋水师的海上优势封锁日本,然后从东三省发兵库页岛,再另派一路从朝鲜出兵。接着从浙江派一路水师进攻长崎。

刘长佑的计划有没有可行性呢?我认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首先北洋水师从建立到1890年,对日本都保持了绝对优势,后面衰落是由于清廷的原因。

其次,那个时候大清陆军对日本并不处于劣势。1884年袁世凯在朝鲜就打败了日军。

至于财力和后勤方面,至少大清当时比日本要强,而且日本后面的侵略也不是一撮而就的,都是逐渐寻找跳板,寻找后勤基地实现的。


但这份计划又有不可行的地方。首先,远东的老毛子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如果抽调了东北兵力,老毛子会不会趁虚而入这很难说。

其次,欧洲列强一直偏向日本,大清对日本主动进攻,他们会不会参战也是个未知数。

抛开这两点因素,慈禧最担心的可能是湘军、淮军、北洋水师等汉人武装的继续坐大,即使灭了日本,他们会不会趁机灭了大清呢?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慈禧是不可能采纳刘长佑的建议,因为对她来说,国家利益远不如大清多苟延残喘几年重要。

如果是汉人统治,民族凝聚力会强一些,再有个强有力的皇帝,或许能下决心干掉日本,那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而东方也少了一个大祸害。



花木童说史


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1881年,刘长佑上书朝廷,预测日本要发起侵略战争。刘长佑分析,日本会先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建议主动讨伐日本,他认为胜算很大,原因如下:

一、琉球属大清藩属国,日本侵略在前,大清兴兵讨伐,出师有名,世界各国也无话可说。


二、倭寇侵略成性,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灭之后快。


他还客观分析了大清军事力量:朝廷兴洋务,建水师,修炮台,购铁船,造枪炮,已颇有成效,大清军力在日本之上,灭掉尚未完全崛起的日本是有把握的。

为此,他还拟定了具体讨伐方案。兵分三路:北路集东三省之兵力,经松花江至日本北部的库页岛,封住日本北部门户; 西路经朝鲜过朝鲜海峡向日本发起进攻;南路则由宁波、定海在日本南部登陆,进攻长崎。三路合围,则日本必亡。


然后清廷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一是未觉察到日本的狼子野心,再则认为日本就一弹丸小国,不足为虑。直到日本入侵,清政府才如梦方醒,再度翻出刘长佑的奏折,后悔不迭。

清政府没有采纳刘长佑远见卓识的建议,失去了一次中兴自保的机会。在各列强的欺辱下,不断割地赔款,逐渐走向末路。

我是小熙,欢迎批评指正!请下方留言。


小熙为人人


刘长佑湖南新乡人,湘军主要将领。与湘军名将江忠源交情深厚,两个人还是老乡(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两人奉命去镇压太平天国,初次出征就取得大捷。在随后的几年间刘长佑一直跟随江忠源四处剿灭起义军。然而在攻打泸州城的时候,江忠源不幸阵亡了。江忠源死后,刘长佑接手了他有的部下,他屡屡重创太平军,最后联和湘军其他将领剿灭了太平天国。他也因屡建战功而连连升迁。

太平天国灭亡后,他要镇压了不少农民起义。刘长佑这个人可以说是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的。但他并不是不懂民间疾苦,当他任封疆大史时,在自己的辖区内,整顿史治,加强生产,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转。他的功绩不仅当地百姓称好,朝堂上也对他赞赏有加。由此可以看出刘长佑不仅军事上有过人的本领,政治上也是不错的。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他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眼光,(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刘长佑向光绪皇帝提出一个在当时来说非常大胆的建议。先发制人攻打日本。


他对光绪皇帝说道:日本已将琉球王国用武力吞并,已经开始对我朝的藩属国动手了,他日必犯我中华。趁他现在羽翼未满先发兵消灭他,当时清朝的北洋水师在亚洲范围内实力还是相当强的。如果举全国之力攻打日本,必定能消灭日本。也不会有后来的甲午战败,可惜刘长佑的这个建议没有被光绪皇帝采纳。由此可见刘长佑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已经料定日本以后是我中华之大敌。


飞飞读史


晚清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愚昧、懦弱、一味妥协投降。但是在晚清政坛也有过左宗棠、刘长佑,这样被称为“鹰派”的豪杰,他们的铮铮铁骨,成为晚清中国的另类存在。

这里给您讲述,在1880年代,刘长佑看到到日本侵吞琉球后,预言日本下一步就会威胁朝鲜半岛和我国。并提出了趁日本羽翼未满,发动“进攻日本本土,收复琉球”的大计划。

【刘长佑是何许人?】

刘长佑现在名气或许并没有“晚清四大名臣”显赫,但是他在当时名望和地位丝毫不弱,在魄力和见识方面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跟众多晚清湘军名臣一样,出生湖南新宁的刘长佑,发迹于镇后太平天国,一介书生从办团练开始,从知县一路升级,历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云贵总督,镇压过太平军、天地会,也参与过援越抗法。

刘长佑绝对是晚清封疆大吏里面的一股清流,他为人忠厚实在,不会在官场拉帮结派,也不会炫功卖名,更不喜欢搂钱,他很务实地恢复社会生产,减轻辖区百姓负担。

另外,刘长佑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是为数不多“不杀降”的。就因为这一点,石达开在西征困境时,刘长佑差一点就收降了石达开。可惜,信使带着石达开的降书,被土匪害死。刘长佑没有收到降书,石达开迟迟没有得到刘长佑回音,只好转战四川。

刘长佑在云贵总督时期,就能看出他的鹰派风格,他很早就提出法国染指越南,威胁中国,为此他编练军队,支援刘永福,多次建议援越抗法。

在1881年,刘长佑在日本侵占琉球的背景下,提出了三路大军讨伐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为什么提出讨日计划?】

早在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居名被台湾生番杀害”,西乡从道领兵3000人入侵台湾,满清签了《中日北京专条》妥协赔款的。这一下,让刚刚开始“明治维新”的日本,就看出了满清的懦弱。

以《中日北京专条》为借口,在1879年全面占领琉球,将琉球国废掉改为冲绳县(人家的理由:你清朝为什么赔款,不就是承认琉球是我们的)。

在清政府和李鸿章一味投降主义下,琉球事件中,满清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刘长佑深感痛心,提出:再这样妥协下去,必然助长日本的野心,日本的爪子不就将来就会伸向朝鲜、伸向大清。

【刘长佑"讨日计划"是什么?】

为此,刘长佑经过思考,认为满清应该先发制人,讨伐日本。具体方略如下:

  • ◆为什么要讨伐日本?

放任日本侵吞琉球,只会助长日本野心,下一步势必吞并朝鲜,绝对是大清隐患。另外,如果对日本侵吞琉球毫无作为,会让列强更加认为大清软弱,还会助长其他列强的野心。如果讨伐日本,则可以震慑法国对越国的侵略。

  • ◆讨伐日本伐日能够取胜的理由?

日本彼时刚刚经过内乱,国力尚弱,羽翼未丰。而我朝同治以来,20多年洋务已初具规模,水师、军舰、枪炮处处领先,绝对有一战之力。

  • ◆刘长佑伐日具体方案?

刘长佑给出方案——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打击。

【政治上】日本的侵略琉球行径,违反国际公约。通告国际列强,争取道义支持。

【经济上】阻断日本海上贸易,使日本经济受困;

【军事上】“三路伐日”:

第一路,东三省出松花江,从库页岛威胁日本北方;

第二路,出兵取道朝鲜,威胁日本西部;

第三路,由宁波、定海出动水师,直捣日本南部长琦等地。

这里咱们要说一下,刘长佑这个方案并不是无厘头的哗众取宠或者异想天开。从他保守务实、为官低调作风可以看出,他作出这个“伐日方略”不是一时热血,而是调查论证后的深思熟虑。

【"讨日计划"石沉大海】

单就他的设想,在满清朝廷妥协投降,坐吃等死的大环境下,绝对是振聋发聩的见解。

不出意外,刘长佑的计划也遭到了否决。多么讽刺呀,左宗棠开始提出收复新疆的时候,也遭到李鸿章等人的阻挠。而刘长佑提出"讨日计划"时,左宗棠已经收复新疆,满清兵威正盛。

关键是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开始,正是日本新旧势力相互绞杀、血流成河的时期,满清国力、军力、装备稳压日本,携收复新疆之威,民心可用之际,未免没有一战之力。

可惜,满清气数已尽,根子上就已经烂了,整个官场就是搂官、搂钱,已经没有了脊梁,对于刘长佑出了根本不看一眼。历史没有如果,或许,曾经清朝有机会将日本扼杀在摇篮?

后来中法之战“不败而败”,让左宗棠死不瞑目,让刘长佑吐血数升,两人前后脚含恨而死。鹰派已逝,历史只能坐看,李二先生一次次签字割地又赔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