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4周岁,性格内向胆小,家里山大王,出门秒怂,被欺负了没人问就闷在心里怎么办?

放牛的小儿郎21


儿子4周岁,性格内向胆小,家里山大王,出门秒怂,被欺负了没人问就闷在心里怎么办?

这里面表面上是孩子胆小内心,实际上是孩子对于自己的定位问题。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所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简单理解为地位,当然这会有一个试探的过程,而试探的结果就决定了孩子在环境中会采取怎么样的一个行为习惯。

一、在家里山大王

“大王”,意味着权力。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况?必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一开始还是比较乖的,但是他通过了一些途径(电视、动画片、家庭中的相处等等)获取了一个认知:我在家里可以无法无天。

而后孩子就会去验证这个认知,去试探家人的底线,而当他发现他乖张的行为,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反而可能引起哄堂大笑的时候,他就会坚定这个认知。

这并不是一次两次的,而是长时间多次数的试探之后的结果,孩子是想到就做的实践者,执行力极强。

这是孩子在寻求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掌权者。他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来操控家里人。但孩子并不是叛逆,这需要分清楚,只是一个定位认知的错误。

二、出门秒怂

出门,意味着社会环境。孩子在家庭中、在社会中、在异性中,都会试图寻求自己的定位,再次强调这点。

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不敢肯定对方会不会接受他的行为,因为孩子自己知道“山大王”的行为是不对的(从父母对他的批评中得知)。

而每一个孩子,在对着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时候,都试图先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试图获得对方的认同。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秒怂的原因:知道山大王是错误的并试图展示自己好的一面。

三、被欺负了没人问就闷在心里

这是最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孩子可能存在“爱面子”的状况:我是大王,我怎么可以把我丢人的情况说出来?!

另一方面,孩子的另一个错误认知在形成或者已经形成:被欺负是坏孩子。

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家里用山大王的方式来引起关注,所以他也缺乏对其他引起关注的方式的理解和实践。换句话来说,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状况,而不是不敢表达。

四、怎么解决

1. 引导孩子重新认知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

这样说会有一些含糊,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并不含糊,只要知道上面的原理就可以飞快的解决问题。

山大王=>孩子自我定位=>引起关注的方式;如果家长不再关注孩子的山大王行为,孩子自然就会发现这个方式失效了,天性使然,孩子必须要重新找到一个可以引起关注的方式。

此时就是引导的时机,把孩子往美好的、正向的方向引导,关注孩子身上美好的,闪光的,正向的优势;

2. 协助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定位自己

到一个新环境里面,例如换了一份新工作,首先咱会想到的是:如何表现自己。孩子同理。

在陌生环境中,他在观察,也在找时机,更在想办法怎么走进这个新环境中。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找时机去想办法,那么很可能孩子对此的认知又会是一个错误的表现。

明确的告诉孩子可以怎么样做,以及带领孩子一起去做,并帮助他获取新环境中的关注。

3. 沟通方式

通常面对山大王般的孩子,家长或多或少会对孩子进行批评,这是正确的,而问题在于批评的内容是否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你怎么那么烦!”“你就不能安静一会吗!”“你真是个坏孩子!”这些无疑都在加强孩子的自我定位:我是烦人的,我是吵闹的,我是个坏孩子。

多采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即便是批评。“宝宝,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为此感到不开心了,你可以停下来吗?我们好好说说话。”

这是在反向的给予孩子一个明确而正向的指示,也在磨灭过往我们在孩子心中就是个执法者而不是个沟通对象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