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现实意义吗?

追梦小卒


三人行比有我师,我认为对于我们现代人意义深远。我们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所处的环境,人随时都在变化,也有很多新鲜事物和科技的诞生,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别到老了老了,成为社会的负担,让大家很反感,这样就有点晚节不保!在我们的身边的这些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经常要请教的方式,这样别人在分享的时候,我们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其实这句话,我认为最重要的意义,是告诉我们,人要有谦卑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和发现他人优点的心态,这样我们自己的智慧就会无穷无尽。


安说三国


《论语》述而篇中中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千多年来,这句话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意义,虽然它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是却有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能够虚怀若谷,总能从别人身上发现他的长处,并且向他学习,那么所取得的进步是可观的。至于人无完人,别人身上存在的那些缺点,我们就当镜子来规避就可以了。

这里我想到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师说》中的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凡是想学有所成,虚心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而且哪些人可以作为老师呢,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只要是他有道理,就可以充当我们的老师。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也说明了他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更是走向了世界,是我们全人类走向文明和和谐的重大的推动力。


木槿谈文化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世界上有三个以上的人,就可以适用这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诲,不局限于时代。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会有我的老师。就算是三胞胎走在一起,他们之间的能力、品性等也不尽相同,只要有心,互相间肯定能发现别人的长处。

自古以来,这句话都鼓励着人们好学上进,到现在,它也不过时。因为时代虽然不同了,知识结构以及获得知识的手段都大不相同了,但是人性是没有变的,只要有人在,求知欲就在,更优秀的人就在,上进心就在,求大成的人遵循这句话,不是老古董行为,而是自我完善。

就算是圣人或者上帝,也不敢说自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学识渊博的人往往很谦虚,反而是那些半吊子自我感觉良好。学海无涯而人的认知水平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就算脑袋里安装了电脑,也不可能通晓古今无所不能。超级大脑爱因斯坦一直被奉为天才,人们对他的智力和能力赞叹而且崇拜。可即便是他,也不是对历史文化土木风水农业等等都精通,或者放宽一点说,很多方面的学识他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如果给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答案同样是不会。专业会日久弥深,旁类在日益发展。

“世人皆醉唯我独醒”只不过是不得志之人的狂语。

保持谦虚的态度,取长而补短,是圣人对我们的劝解。没错,不少才子自认为抱负无门,全世界都不懂他,心情郁郁,志向难酬。换一个角度想,难道不是太过自我的表现吗?难道不是目中无人自大自满的心态在作祟吗?

为什么说三人行则必有师,而不说两人行有师呢?这世上除了你我,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必定有我们所不了解的长处。学习这些长处,把第三个人以外的人发展为除我以外的第二个人,世界就变小了。


方块小超人


有现实意义,而且是很有现实意义。我概括一下,是四个“有利于”,请朋友批评指正。

一、有利于升华自己的思想。一个人成熟的最根本是思想的成熟,每个人看待问题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和思路,对待每件事情的处理上也有自己的逻辑思维,这个不分学历和职业,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上的闪光点,学习他人的思想,非常利于自己净化心灵。

二、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境界。我们说一个人有格局、有境界,就是在处事方式上显得大气,从不斤斤计较,也不畏畏缩缩,敢于负责,敢于担当。而每个人在这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学习,即使格局很小的人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够看得出来,那么我们知道了就是进步。

三、有利于增长自己的才干。当今社会,身边不乏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才,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我们自己不可能是全才,无论是经历,还是阅历上,都不能做到什么都会,怎么办,善于学习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慢慢的就会增长了自己的才干。

四、有利于弥补自己的短板。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缺点和不足,而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通过“三人行”,一方面主动讨教,让别人看看自己的缺点,一方面时时对照,和他人比较自己到底有什么短板弱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逐步把短板补齐,不断塑造完美的人生。

不可亵玩焉。

雾里看花。

小美女真开心。


做有本事的老实人0


很多人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必有我师”,很多人更忽略了“必有我师”的背后,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你能够发现一个人最大的优点,和他最大的缺点。

这是“识人之道”。

别说人与人之间了,就连大国与大国之间,专家学者之间尚且做不到这点。就拿现实中的事来说,早年中国学者间流行一种观点叫“全盘西化”,认为全面向西方学习才是现代化必由之路。

这是“必有我师”吗?这不是必有我师,这是无头苍蝇。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而把西方制度中那些“善”和“不善”给挑出来,又谈何容易?

所以“必有我师”,不是让你随时做乖学生,而是让你随时“判断”。

它的本质是提高人的判断力。你有足够的判断力,真实、切实地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你自然就会去学习了。

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学士学位有多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必须有一颗谦卑的心,还有一个低姿态。随时向比我们优秀的人,请教学习。在现实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并且有一个空杯的心态,向比我们更优秀的老师前辈请教学习习。





水灵儿芳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述而篇》。这句话,单纯从字面的意思看,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三个人走在一起,这中间一定有一个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这是片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和我走在一起的人,有贤能的人,也有不贤能的人,既要向贤能的人学习,学习他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要以不贤者为反面教材,以他们的缺点为鉴,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

孔子这一段话,对后世影响很大,意义也特别重大。

第一,要向不同的人学习。圣人无常师,只要有益于提高自己能力的,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你可以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学习,孔子就说“无友不如己者”;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孔子说要“不耻下问”。

第二,要善于反思。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看到那些不好的,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存在这些不足,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学习是随时的,随时随地向他人请教,而不是坐在教室听老师讲;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专业知识、技能,也可以做人做事的修养,只要觉得有益,都可以学习。


丁小的时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高中课文《论语》篇,这段要求全篇背下来的。

老师给了我们班同学生动的解释,我到现在还记得。

三个人一起向你走来,其中可能就有你的师父,不耻下问是谓好学耶。什么是师呢?师即老师,生活中,在你的身边,有很多的人都是你的老师。

农民伯伯,可能也许没有你读的书,懂的道理多,但他们能种出来粮食瓜果,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割,这其中就是农耕的文化,他们是你的师父。

城市里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干最苦最累的活,为城市贡献力量,他们可能在知识上没你丰富,但是却是用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的建起了高楼大厦,他们知道如何建造牢固的房屋,他们是你的老师。

扫地的环卫工人,买菜的大妈,包括收破烂的师傅,维修机器的师傅,这些人都能当你的师傅。为什么呢?

因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才会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所以,常学,常问,常思,对每个人都要尊重,也许他们中就有可能是你的老师呢。


好吃的贡椿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孔子之所以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当今在国外也有孔子学院。这些都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古今中外社会的认可,赞许和遵从。所谓真理,是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失去意义的,所以这句话在当今乃至未来都有它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身边的人一定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要注意观察,看到优点要学习,看到缺点要反观自己是否也有,如果有要加以改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态,不懂得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怎么可以和身边人处理好关系,自己又怎么进步呢?

有两句话分享给大家: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我必长于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必出众!

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请关注:后山悟道,我们共同学习!

图片取自于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后山悟道


大家好,我是头条的新人,我想说这句是有现实意义的。就像我是新人,那么大家是老师一样,首先三人行中的三不是具体指数字三,而是多的意思,就像现在这么多人一起做同一行,里面总有比我懂得多的,我们称他为行业里的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文化”就是在古代的学问中一点一点积累形成的。学问无多少,三人行皆是我师,儒家传统思想孕育着十几亿的炎黄子孙。“仁者爱人”的思想也得到了传承,于是老师就成为了培育良才的奉献者。

两千年后的今天,老师是我们做学问的领路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绘了爱情的坚贞,然而更似乎形象的描绘了老师不遗余力的奉献精神。

企业也是一样,其中存在许多像老师一样的领路人,他们因材施教,对后辈来说亦师亦友。我是在一家药业公司工作,公司的特色文化就是“老师文化”,不仅是因为我们公司的董事长在创业之初是一名老师,而是企业对文化的尊重,一个一流的企业必定是靠文化来凝聚团队的,“老师文化”在企业的这片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如今的”老师”饱含了企业对贤者、能者的尊敬;凝聚了企业对知识、智慧的追求。他们代表了企业提倡的谦虚做人的修养标准。诠释了企业精心育人的优良传统。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有很多现实意义。

企业不断发展的而形成的“老师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老师文化”也随之产生和不断发展。

“老师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老师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相融合。在新的企业文化熏陶下,“老师文化”能够朝着更加适合企业的方向发展,我们也希望每一个人都积极努力,争做良师,志存高远。


而今又到落花处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只要保持一颗谦卑之心,时时处处都是“我师”。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有的会遗憾,有的会引发思考。都是在经历之后产生的结果,这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恋爱是一件幸福的,甜蜜的事情,它需要双方共同去呵护,去珍惜。在这条路上,有的修成正果,有的中途走失;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努力过。正常人都会扪心自问,为何自己会迷路,在这趟旅途中我有什么收获?这就够了,因为这样的思考就是收获,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官渡之战中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还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人是许攸。袁绍不听取许攸的建议,败了;曹操听了许攸的建议,胜了。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吸收对我们有帮助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袁绍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他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兵强马壮就可以战胜曹操,他就是个一言堂,只执行自己的意志。

因此,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很大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