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為探尋上海江南水鄉文化來源,調查提煉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符號,上海市開展了《上海江南水鄉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簡稱《元素提煉》。)工作。本文通過調研、文獻研讀和分析,以風貌元素提煉研究為載體,對行政建置沿革、自然地形地貌要素和水系交通條件等多方面文脈因素追溯疊合分析,探索並總結出上海江南水鄉的文化來源,並創新建立4個文化圈的基礎認知框架。探索性分析鄉村風貌的兩方面價值,即可視性價值和可讀性價值,進一步總結未來上海鄉村地區風貌提升的路徑和目標。

《元素提煉》主要內容與結論

研究背景和緣起

上海鄉村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相對於江浙地區鄉村較缺乏。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對上海郊區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村建築特色和文化開展研究,調查和提煉出上海自己的鄉村建築元素和符號,從而指導本市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郊區建築風貌保護和重塑,最終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鄉村建築風貌。所以,《元素提煉》既是應對鄉村風貌重塑的制度性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探尋上海江南水鄉文化來源、重塑“上海文化”的一次重要實踐。

研究技術路徑

通過“地毯式”調研和尋根溯源,以風貌元素提煉研究為載體,探索並總結出上海江南水鄉的文化來源。各郊區普查和研究均遵循統一技術路徑,通過歷史地圖梳理、鎮村肌理分析、民居普查和重點建築解析,研讀上海傳統建築誕生的歷史版圖,提供空間維度、時間維度的整體背景。

上海傳統建築文脈追溯

上海傳統建築文脈追溯主要包含3方面內容:一是行政建置沿革,梳理出歷史上上海全境從隸屬會稽郡、平江府到松江府等的行政建置變化;二是自然地形地貌要素分析,包括總結平原地勢特徵,分析古海岸線“岡身線”(嘉定外崗—嘉定南翔—閔行馬橋—奉賢柘林—金山漕涇)、長江等自然要素對全境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三是水系交通條件分析,闡述太湖與泖澱湖蕩、吳淞江、黃浦江等水系對文化傳播的影響。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上海現行政區範圍與歷史成陸底圖疊合分析圖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文化圈認知框架構建分析圖

通過上述幾方面文脈因素追溯疊合分析,建立本次《元素提煉》的基礎認知框架,即4個文化圈。

(1)“岡身松江文化圈”,以松江區、青浦區及金山區、閔行區浦西部分為主,在建置上與松江府關係緊密,其地理環境、物產經濟與太湖流域的水鄉地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化上主要體現松江(華亭)地區本土文化的積澱。

(2)“淞北平江文化圈”,主要以吳淞江以北的嘉定區、寶山區為主,歷史上曾歸屬蘇州平江府的轄制,其水系條件並不十分優越,經濟上以棉花種植、紡織為主,處於姑蘇文化的邊緣地區。

(3)“沿海新興文化圈”,處於黃浦江以東、以南區域,主要包括浦東新區、奉賢區及金山區的部分區域,屬海岸線逐步淤積外拓地區,歷史上以鹽業、漁業為主。近代以來因航運商貿經濟發展,接受外來文化的輻射較多。

(4)“沙島文化圈”,以崇明區為主,為典型的沙洲島嶼地貌。在歷史上,其北部區域受北方文化影響較多,南部區域受江南文化輻射較多。

文化圈脈絡下的民居特徵和元素提煉

按照文化圈脈絡對民居特徵開展小結,並將不同建築年代和特徵落實表達在空間上,在典型江南水鄉民居特徵基礎上,總結得出“內溯太湖、外聯江海”的獨特脈絡。

岡身松江文化圈有一定的蘇浙融合建築風格,適應經濟的獨特鄉土民居宅院較多;淞北平江文化圈的建築受蘇式園林建築藝術影響,且較有士紳宅院的特點;沿海新興文化圈形成年代較晚,雜糅各地建築元素較為突出;沙島文化圈的建築在地理環境和生產文化影響下呈現一定差異。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岡身松江文化圈典型民居特徵(四落厙屋面)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淞北平江文化圈典型民居特徵(精巧儀門)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沿海新興文化圈典型民居特徵(中西融合)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沙島文化圈典型民居特徵(崇明合院)

上海鄉村風貌作為“問題”的再認知

被“忽視”的鄉村風貌

《元素提煉》工作是為應對上海鄉村風貌問題而起。但是實際上,上海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認為鄉村存在風貌問題,原因主要有:(1)鄉村對於文化緣起認知的弱關聯性。(2)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上海對於鄉村居民建房的風貌缺乏引導。

成為“問題”的鄉村風貌

近年來,上海市民對青山綠水和鄉村休閒旅遊的需求愈發強烈。上海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需要重拾並挖掘上海本土的鄉村傳統文化。但由於近年來的“忽視”,風貌管控和引導不力,導致農村住宅翻建隨意、景觀破壞嚴重。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金山區朱涇鎮待涇村蔣涇組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奉賢區青村鎮姚家村

《元素提煉》與上海鄉村風貌再認知

隨著研究的深入,團隊通過挖掘歷史文獻,發現了大量並不為人熟知的上海地域文化歷史和鄉村風貌特徵,在上海鄉村歷史記憶如此稀少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這也促使筆者對上海鄉村風貌進行再認知和再反思:

風貌的價值不應僅體現在“可視性”上,也應體現在“可讀性”上。

風貌的可視性價值

可視性價值,即風格問題,屬實踐範疇,主要體現在挖掘、總結並提煉出一些上海鄉村的符號特徵和建築元素,讓人們容易辨識並記住上海鄉村風貌,也便於實踐者們更好地找到改善上海鄉村風貌的實踐方向。

可視性價值在現代性消費社會中尤為重要,因為可以通過網絡等各種媒體成倍數級放大消費價值,可以讓更多人參與觀看、體驗和消費,通過風貌吸引人回到鄉村空間中去體驗和消費。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風貌的可讀性價值

可讀性價值,即歷史問題,屬認識範疇,主要體現在正確理解上海鄉村肌理和風貌形成的原因,包括經濟、地理、文化變遷、材料和建造方式的關係,讓風貌問題成為歷史和文化問題。

建構理論延展

建構理論深深紮根於文化人類學思想,岡特·尼契克曾經就日本的“編織行為”進行深入分析。日本正是通過與古代一致的建造行為,使得空間與地域文化產生關聯。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日本編織行為與建造圖解

元素提煉工作中的印證

對於建構理論的論述是在強化元素提煉工作過程中收穫的理論抽象化總結,當我們不斷地從建造的角度去理解鄉村民居,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鄉土文化”。

(1)寶山、嘉定撻門。崗身線以東地區不適合種植水稻,但適合種植棉花,所以嘉定區部分區域和寶山區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家庭為核心的紡織加工業的手工業生產習慣這種設置既方便搬運機器、物資、通風,也滿足了前店後坊的工作生活模式。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嘉定、寶山地區鄉村民居中的撻門

(2)閔行“絞圈”房子。“絞圈”房子是家族聚居、相互守望又相互獨立的居住方式的一個縮影,但其古樸、規矩的樣式依然可以體現古代上海鄉村地區強調樸素實用的特色。這也依然是當今上海人民的生活行為特徵。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浦東三林地區絞圈房子實例

(3)浦東新區的“雜糅”民居風格。這其實折射出上海作為最早開埠通商的城市,對鄉村人民生活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期有相當多的川沙工匠在上海租界區域做工,待其回到鄉村老家後,將學到的建造式樣和技術應用到自家或者鄉村建築的設計建造過程中,恰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浦東地區沿海新興文化圈特徵。

上海鄉村建築元素和風貌再認知——基於《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築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的思考

高橋地區民居

小結

正是基於這些可讀性價值的發現和將來理論體系的建立,才可以讓社會認識到上海鄉村地區民居和傳統建築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上海鄉村地區作為上海的緣起,依然是上海文化乃至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鄉村風貌品質的提升路徑

風貌提升的目標

我們需要結合現代生活方式、建造方式和審美需求,重新優化可視與可讀價值,進而提升鄉村風貌。

可視性價值優化

雖然《元素提煉》著眼於鄉村民居,但是需要認識到,鄉村郊野地區的風貌還包含更多的元素:生態、聚落格局肌理、公共環境等。優化重塑過程須將視野放大至更廣闊的區域,如生態重塑、聚落格局、公共環境、鄉村建築等。

可讀性價值優化

一方面體現在對歷史的進一步挖掘,不斷尋找並保存好鄉村風貌背後的“ 故事”,讓風貌具有更鮮活和厚重的意義;另一方面體現在鄉村更新、建造和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強化人的參與。這個“人”既包括村民,也包括地方政府、建造設計師、市民消費者等多元主體。

風貌提升路徑的若干要點

(1)明確對象。結合上海實際,鄉村地區的風貌提升應聚焦在保留(保護)村和新建農民集中歸併點上。

(2)發揮好鄉村規劃師的智慧支撐。鄉村規劃管理建設涉及面廣,參與主體、建設流程等較城市管理現狀而言更具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都需要有專業、有責任心、有熱情的鄉村規劃師或設計師團隊來參與協調,發揮紐帶的作用。

(3)優化村民參與和鄉村社會治理方式。需要以社會組織作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各方力量銜接的紐帶,作為村民參與鄉村發展的重要平臺,發動村民持續參與自身家園的建設和維護。

(4)分階段實施推進。鄉村的形成有時間積累印記和自身成因,雖然有些鄉村的風貌特色不突出,但也不能因為運動式的改造和提升破壞其傳統肌理和風貌景觀,而應循序漸進、分階段地實施。

展望

鄉村風貌問題的討論從來不是單純地討論形式問題,而是其背後更為廣泛的機制、體制和社會治理重構問題。通過路徑構建、智慧下鄉,不斷摸索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希望最終能實現上海鄉村地區的風貌迴歸。深入挖掘上海郊區鄉村地區的江南水鄉文化價值和基因,努力建設立足上海鄉村實際、具有時代特徵和現代生活元素,傳承江南文化內核,秉承江南山水格局,富有江南田園印象,彰顯江南水鄉民居特徵,令人心生嚮往和鄉愁所繫的“匠心極致、品質至臻”的“江南田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