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刘基到底谁才有“真才实学”?

在下紫薇


刘基大强于孔明,论才能刘基是国家级的政治军事战略家,他影响了全中国。而孔明一方军事战略家,虽名气大但没大胜。论人缘刘基能与徐达相互尊,共图大明。但孔明别说是徐达式的大人物,就是魏延李严式的中级,也会矛盾重重水火不容。


老伙计162720415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文学家,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历史上有这样两位名人总是拿来被比较,他们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在小编看来都是非常有智慧的,可惜俩人不生在同一时代,真想看看他们若是遇见了能擦出什么火花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生平事迹吧!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等。当时民间一直流传这这样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他们的厉害之处。但要拿他们两个做个比较的话,小编只能说真的是各有所长了,两个人所处的背景不同,对于那个朝代的作用也不同,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也不同,所以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身上各有的长处吧!

都知道三国时代的人才济济,都非常有智慧,每个人的谋略更是让人折服,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能生存下来本就很不易的了。而诸葛能让刘备重用,可见他的智慧之大。

虽然在中期,诸葛亮遭到了刘备的怀疑猜测,不被重用,但到了后来诸葛亮还是受到了刘备的重用,以至于在刘备大病时嘱托诸葛亮辅佐阿斗。可惜在刘备去世后却是给诸葛亮留下了个大麻烦,当时蜀汉已经伤痕累累,国力衰弱,他们只能防御不能进攻。后来在诸葛亮的作用下,蜀国开始走上正规,不仅仅仅有条,还快追赶上其他两个国家。当时诸葛亮年岁已高,还坚持北伐,最后也病死在战场了。可以说,诸葛亮一心为蜀汉,他的一生是值得让人敬佩的。

刘伯温得到的是朱元璋的青睐,与诸葛亮不同的是,这位皇帝自始自终都十分相信刘伯温,所以他的一生过得也算是顺利,也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才能做事。





慕夏无名


真才实学两个人都有的。

如果非要评论出谁更胜一筹的话,诸葛亮应该要高出刘伯温

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他们三个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神人

1:论治理国家

这方面诸葛亮胜出,诸葛亮官拜丞相,把处于乱世中的蜀国治理的是当时三国中最富的一个。凸显了诸葛亮的治国能力。

刘伯温没有担任过丞相,负责的是都察院。所以在这方面诸葛亮胜出。

2:官位

刘伯温封的是伯,和诸葛亮不在一个档次上

3:军事

在军事方面两个人都担任过军师,从战果来说,刘伯温灭陈友谅,张士诚,占领南京,北平蒙元,统一全国。这一点刘伯温胜出。

总的来说,他两个人不是同一时代,环境不同。很多地方都不好比较。都是很有才华的人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诸葛亮是军政两用人才,一生担任过萧何、张良、韩信那样的角色。诸葛亮懂行政又能带兵打仗,应和西周初期姜尚、前秦王猛一样的人物。只是有的学者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是特别的强。

刘基是谋士,相当于张良的角色,被誉为文臣第一。刘基没有单独带兵作战经历,文臣第一也是刘基死后一百多年追封的,有的学者对刘基评价产生怀疑,认为李善长应该是文臣第一,只是李善长因谋反罪被杀,功绩被掩盖了。李善长相当于萧何角色。徐达、常遇春、冯胜相当于韩信角色。

根据史料来看,诸葛亮刘基都有“真才实学”,只是诸葛亮比刘基才能涉及面广泛。诸葛亮是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刘基是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民间常把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同看待。有学者认为刘基是被神化的人物。大明建立之初刘基只得到了一个诚意伯的封号,明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三个等级,刘伯温的诚意伯是最低等级的爵位。明朝开国之初封公者共有6人,李善长位居第一。这也足以证明李善长在明初文武群臣当中的地位。只是李善长及大批功臣被杀,刘基被朝廷逐渐提高了位置。正德年间,在刘基死后一百多年,朝廷追赠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正德皇帝说刘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明世宗嘉靖年间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刘基地位影响力也是不断加大,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是和曹魏、东吴呈三足鼎立局面,不是大一统王朝。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地辅助刘禅,使蜀汉渡过危难之秋。

刘基辅助朱元璋建立大一统的明朝。1360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应天南京,1365年刘基去世,在朱元璋政权有15年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刘基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攻占了元大都北京。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诸葛亮和刘基都是文学家,写出了高质量文章。

两个人都是历史著名人物,属于文臣,智慧出众。只是诸葛亮才能广泛,涉及的事务多。


大白白野


当然是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政治的楷模。



满江红红


虽然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历史人物却不一定相似,因为他们所处的背景、环境不同,不能简单的互相比较,不过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法对历史人物的成就进行分析讨论。

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据此很多人认为刘基要比诸葛亮的成就大,其实抛开《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神化后,从多个角度分析答案自然明了。

从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普遍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而刘基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显然诸葛亮多了两个称号,对于书法家而言,虽然其书法留世不多,但唯一一部《远涉帖》是大家公认的作品。并被王羲之极为推崇,曾多次临摹。可见诸葛亮的书法才能也是一流的。至于发明家而言,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和孔明灯。刘基则没有这两个“荣誉称号”。

从封号来看,诸葛亮被封为为忠武侯,东晋时期又追封他为武兴王。而刘基则被封为诚意伯。所以从爵位上讲诸葛亮排在刘基之前。

从军事才能来看,诸葛亮善于驾驭全局,战略战术运用到位。战略方面:他在“茅庐”之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战术方面:他帮助刘备联合东吴大败曹军,后来又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最终完成战略目标建立蜀汉政权。刘基主要体现在战术的运用,只参与了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和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从文学才能来看,诸葛亮的《出师表》《诫子书》千百年来被后世奉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并被列为中小学教材当中。刘基则以诗文见长,其著作收入《诚意伯文集》,但后世广为流传的不多。

从个人角度来看,诸葛亮最后病死五丈原,属于典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就是现在说的因公殉职,正因为此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刘基在洪武四年,也就是被封为诚意伯的第二年“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虽然有“功成不必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但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有差距的。

   最后一点,中国民间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诸葛亮(谋圣)、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圣人)。可见后世对诸葛亮评价相当高,在这一方面刘基则又略逊一筹。


青衣散人3


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扫除一切看结果,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备起于织草鞋,朱元璋起于乞丐,起点差不多,这么看刘伯温厉害。

如果分析个人才干,诸葛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制造,发明,律法,文学,等多个方面,而且都是佼佼者,全能型人才官至丞相,流芳百世并且善终,忠君的典型。

刘伯温的话大家熟知的也就是能掐会算,属于谋主级别,也没做到丞相,不一定能统筹全局,辅助朱元璋的第一功也不是他,是李善长。

还有一个民间小故事说,刘伯温路过武侯庙,进去看,说你诸葛亮鞠躬尽瘁智穷才绝也就三分天下,而我辅助皇帝一统江山,你比不上我,心中甚是得意。于是写下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对联。后想看看诸葛亮有没有留下兵书,就搜了一番,结果在牌匾后面看到一句话“我只后世有伯温,你知后世出何人”吓了一大跳,自认比不过诸葛亮,恭敬的退了出去。

我个人觉得就算摒弃这些野史传说,也是诸葛亮厉害,长的帅,个子高,家境好,军政谋经济科学发明天文地理等等都会,官做的大,善终,千古流芳的忠臣榜样,碾压刘伯温了。


老烦烦杂谈


我还是认为诸葛亮。当时魏国兵强马壮,而蜀国地处偏域,人才凋零,所谓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诸葛亮仅仅靠一人之力,而支撑起了一个蜀国。相反,元末日期,天下大乱,各个势力混战,当时的朱元璋手下猛将谋士云集,战斗力极强,即便没有刘基,我想历史也不会改变。


归宿129305691


两位都是历史上名扬天下留名后世的一代名臣智者,都智谋高超功勋卓越名扬千古,都具真才实学可又均结局悲惨。诸葛亮蜀汉丞相兼军师,效力辅佐刘备成就自己一生功名、历经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可惜北伐大业末成忧愤抱憾而死。刘基即刘伯温,大明宰相尽忠效力于明太祖朱元璋为其开创大明江山出谋划策建立不朽之功,可惜晚年受其猜忌被打压削职冷落最终忧愤凄凉而亡、儿子也被奸臣陷害含冤惨死。


小龙女5505


民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将刘伯温比作诸葛亮,可以看出世人对刘伯温的敬意,特别是诸葛亮仅仅三分天下,刘伯温却能一统江山,无言中更显刘伯温的才能。

作为帝师的刘伯温是有真才实学的,但他却也有着读书人的通病,为人孤傲,有着读书人的傲气。

对于大明的重臣李善长,刘伯温心里其实是看不起的,因为李善长在前朝仅仅只是一个秀才,并没有考取功名,而刘伯温是根正苗红的元朝进士。即使是对于大明皇帝朱元璋,表面上恭恭敬敬,内心也是看不起他的,至少朱元璋是这么认为的。

一日朝臣集会,按惯例大臣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众臣皆起身,只有刘伯温依然长跪不起。朱元璋看到,也没多想,接着说道:“刘爱卿平身。”但刘伯温并未听从,并扬言道:“臣不敢起身。”这反倒使得朱元璋疑惑了,忙问道:“刘爱卿为何不肯起身?”刘伯温不紧不慢的说道:“微臣刚刚出了一个上联,陛下并未说出下联,所以臣不敢起身。”

朱元璋听了又问道:“刘爱卿何时出了上联,朕并未听到。”刘伯温道:“臣刚才已经说了。”朱元璋接着说:“既然如此,那就再说一遍吧!”刘伯温当即道:“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听完,却没等到上联,又说道:“爱卿请说出上联。”刘伯温又道:“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虎躯一震,明白过来这是刘伯温在戏弄自己,心中暗暗不满,但表面依然不动声色。反而哈哈大笑道:“平身,平身,平平身。”等到这时,刘伯温才谢恩起身。但此事却被朱元璋记恨于心。

被封伯爵

朱元璋曾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子房乃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刘伯温的才华比之张良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为人过于刚正,嫉恶如仇,对上司没有保持应有的尊重。

以刘伯温的才能和功绩,进封公爵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惜因为朱元璋对其不满,最后只落得个诚意伯,一个伯爵。而与他一起随朱元璋打天下,曾经地位相仿的李善长,徐达等人都得以位列公爵之身。诚然,刘伯温自己是有责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