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新冠肺炎”:各大高校研發有何新進展?①

按研發報道時間順序(“科教評論”整理)

解決“新冠肺炎”:各大高校研發有何新進展?①

上海科技大學公佈的2019-nCoV Mpro病毒晶體結構


上海科技大學:率先宣佈30種有效藥物,第一時間分享病毒晶體結構

文匯報連續報道,1月25日,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聯合應急攻關團隊宣佈,他們在老藥和中藥中發現了30種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其中包括了最近大家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韋(2020年2月21日上午,國新辦舉行發佈會,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瑞德西韋目前在武漢有10個醫院進行比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包括重型、危重型患者200例,輕型患者30多例。)

該聯合攻關團隊由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饒子和共同領銜,先後有20多個課題組參與。他們利用前期冠狀病毒研究以及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共同開展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究。在拿到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信息的第一時間,上科大饒子和、楊海濤團隊就快速表達了抗冠狀病毒最關鍵的蛋白之一——3CL水解酶,僅用一週時間就獲得了高分辨率晶體結構。

1月26日,聯合攻關團隊及時公佈由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課題組測定的2019-nCoV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率晶體結構,以便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藥物研發的科技人員使用,以期共同努力,研發出更多更好的抗新型肺炎藥物。。

北京大學:新冠肺炎病毒中間宿主或為水貂

新京報1月25日消息,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至今未明。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朱懷球團隊1月24日發表的研究文章提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潛在宿主,其中水貂可能為中間宿主。

研究提示,與感染其他脊椎動物的冠狀病毒相比,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更相似的感染模式。此外,通過比較所有宿主在脊椎動物上的病毒傳染模式,發現水貂病毒的傳染性模式更接近新型冠狀病毒。這說明,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潛在宿主。

清華大學藥學院:已發現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可能有效藥物

北京日報1月31日報道,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表示,運用“老藥新用”方式可加速研發進程。他透露,已經發現一些可能有效的藥物,但也表示還不能確定當年用於“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的藥物能有效作用於此次病毒疫情。目前討論比較多和可靠性較高的兩類已知藥物,一個就是針對艾滋病病毒HIV蛋白酶的抑制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而另一個則是針對埃博拉病毒的一款新型核苷類似物抗病毒藥。這兩種藥物可能會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不同靶點有作用,但是否真的對於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有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浙江大學醫學院、重慶醫科大學:ASC09F進入臨床試驗

2月7日,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執行院長裘雲慶團隊發起的“比較ASC09/利托那韋複方片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克力芝)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的療效及安全性的隨機、開放、多中心的臨床試驗”(NCT04261907)已獲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ASC09F為ASC09/利托那韋組成的複方片。ASC09(原研代碼TMC-310911)是一種HIV蛋白酶抑制劑,現已完成用於治療HIV感染的臨床Ⅱa期試驗。

英國《自然》雜誌於2020年2月10日發表的《Therapeuticoptions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一文收錄了ASC09F片和利托那韋用於治療COVID-19的臨床研究。

2月13日,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胡鵬教授團隊發起的ASC09F片聯合α-干擾素霧化治療COVID-19臨床研究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


上海交通大學:啟動首批新冠肺炎攻關項目

中國科學報2月11日報道,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上海交通大學正式啟動了“醫工交叉研究基金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攻關專項”,支持學校教師和醫護人員圍繞新冠病毒的快速檢測、疫苗及藥物研發和疫情防控等方面開展研究,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及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提供解決方案。

該專項第一期共遴選10個項目進行支持,並開通應急專項快速通道,隨時受理,及時對疫情防治相關研究進行資助。

上海交大教師及醫護人員在相關研究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力爭將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中。比如,該校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古宏晨、研究員徐宏團隊歷經數年研製並實現產業化的納米磁性載體,為國內首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盒出爐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該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俞凱聯合企業開發的“疫情防控機器人”,結合新研發的疫情排查對話邏輯和話術,可根據設定,向社區居民主動宣教疫情防控知識,遇不適居民還會提醒就醫。目前,該機器人已經提供給相關社區、部門以及國內其他地區免費使用。

復旦大學:發現一種能與COVID-19結合的抗體

《世界科學》2月18日報道,研發COVID-19疫苗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能與COVID-19結合的抗體。該團隊曾對SARS冠狀病毒進行過抗體檢測。不過研究小組的負責人、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抗體工程與新藥研發課題組組長應天雷表示,可能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製備出足夠用於動物實驗和人體檢測的這種抗體。

天津大學:新疫苗樣品研製成功,但離上市還很遠

光明日報2月24日消息,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金海教授團隊宣佈已經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口服疫苗,該疫苗以食品級安全釀酒酵母為載體,以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為靶點產生抗體。黃金海教授本人已經4倍量口服新冠疫苗樣品,無任何副反應。目前科研團隊正在尋求合作方,希望能推動疫苗早日走向臨床,為疫情防控發揮作用。

新京報從校方獲悉,疫苗僅是研製成功,離上市還很遠。黃金海稱,最終效果如何需通過後續動物實驗及人體實驗才能證明。

四川日報2月24日消息,2月22日,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成都博奧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呼吸道病毒(6種)核酸檢測試劑盒(恆溫擴增芯片法)”獲國家藥監局第2批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醫療器械審批批准,將迅速應用到疫情防控前線,為患者及一線醫務人員提供快速、精準、有效診斷。

這是國內首個新冠肺炎病毒芯片檢測系統,也是目前唯一含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呼吸道多病毒指標(6項)核酸檢測試劑盒。只需採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等分泌物樣本,在1.5小時內便可一次性檢測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6種呼吸道常見病毒,每套設備可同時檢測16人份樣品。該試劑盒研製成功後,短時間內已有多家醫院緊急聯繫預訂,獲批後已連夜緊急支援全國各大醫院,尤其是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

解決“新冠肺炎”:各大高校研發有何新進展?①

“新冠肺炎疫情AI話題分析平臺”

清華大學:推出“新冠肺炎疫情AI話題分析平臺”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RealAI共同研發推出“新冠肺炎疫情AI話題分析平臺”,幫助相關部門和公眾更好地瞭解疫情實時動態。

據介紹,該平臺通過對多渠道海量媒體信息進行自動抓取採集、識別分析,解決了傳統信息檢索過程中因消息源頭繁雜、消息過多、檢索意圖不明確而產生的困擾。同時,基於大數據分析和AI建模,自動識別出近期熱點話題、新聞追蹤和話題導向、地區關注度變化,第一時間展示全網話題最新動態,滿足用戶對疫情輿情監測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