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中心,軍事防禦要塞,稱為天南重地,廣東省雷州古城

雷州古城,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腹地。自古以來是雷州半島的政治中心。戰國時"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楚豁樓,以表其界"。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屯兵為城。歷來均作為郡治、州治或府治、縣治,2000餘年從不間斷。雷州城原有一座雄偉堅固的古城池,不僅是古代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古代軍事防禦要塞,被稱為"天南重地"。

古代政治中心,軍事防禦要塞,稱為天南重地,廣東省雷州古城


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港城。城區處在河海交通的樞紐,南渡河支流繞城而上,幹流東流瀉人南海,城南有雷州港,外港叫港頭,距城7裡;內港在城區今關部街。西漢時曾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港口。唐時為雷州東通閩浙的重要港口,"巨舶往未,可致千里",宋朝外貿相當發達,"雷州知州鄭公明、趙伯柬因使銅錢博易番貨而遭到放罷"。明朝指揮魏懷信在內港西側建"偃波軒"作為督造船艦的地方。清康熙、乾隆間,在內港康皇廟側設雷州口海關部,今關部街以此得名。因為雷州古時為州郡之治,歷代各種碑刻、牌坊多達五六百件。這些眾多的碑刻、牌坊上的書或畫,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藝術的珍品。可惜,人世滄桑,變故頻仍,尤其是損毀於"破四舊",現倖存下來的,為數不過百八十件。

古代政治中心,軍事防禦要塞,稱為天南重地,廣東省雷州古城


景區看點;雷祖祠位於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稱“雷崗聳異”,為雷陽八景之一。祠始建於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祠堂。為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單位。

祠依山而築,面向平原,其雄偉壯觀。祠分三進,由山門、正殿、側殿、後殿、東西廡、鐘鼓樓、碑廊等建築組成,全部建築沿中軸線佈局。山門門聯:“霹靂開天南一祖,聲名為海北同尊”,有有史,似一實二,饒有趣味。二進為祠的建築主體,分正殿及東、西側殿,整個建築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陳文玉(中)、李太尉(漢朝的李廣,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稱“雷祠三殿”。正殿前簷廊出簷極寬,建築風格獨特,富有地方特色,東西兩側殿前屏風精雕細刻,玲瓏剔透。後殿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是嶺南地區最大的祠堂之一。

古代政治中心,軍事防禦要塞,稱為天南重地,廣東省雷州古城


雷祖祠歷史悠久,歌詠文字不計其數,寇準有詩,東坡有賦,丁謂作記,李綱題碑,現在祠內歷代碑刻尚存30餘通。

三元塔公園位於雷城鎮曲街4號(原雷城“南門頭)東側,佔地約三萬多平方米。因園內有聞名遐邇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塔,故名。三元塔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元月興工,至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四月落成。初命名“文魁塔”,又稱“啟秀塔”。後因挖塔基時發現蛇卵三隻,認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改名為“三元塔”。塔坐東向西,樓閣式磚木結構,用稜角牙子磚和線磚互相疊澀出簷,下大上小,逐層遞減,內樓17層、高57米。塔基為石刻須彌座。有23塊堪稱珍品的明代陽雕石刻,線條粗獷,形態生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塔空心,遊人可拾級而上,一覽古城氣象。公園內還有“二公祠”,是紀念清代雷州兩位“鄉賢”--以清廉著稱於世的陳璸和以學識淵博而名聞翰苑的陳昌齊。

古代政治中心,軍事防禦要塞,稱為天南重地,廣東省雷州古城


雷州西湖公園;位於雷州古城的西北角,面積9萬多平方米。原名羅湖。自宋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寇準貶雷州司戶參軍,居湖濱,後又多有名人至此居遊,遂成名勝。西湖內古蹟甚多。蘇公亭,明建清修,四柱重簷前有荷池及蘇軾石雕像。十賢祠,宋建清修,1984年重建,祠內有文天祥撰、姚文田書《雷州十賢堂記》碑,並有漢白玉線刻寇準、蘇軾、蘇轍、秦觀、王巖叟、任伯雨、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十賢"像。浚元書院,宋建清修,天聖元年(1023年)寇準病逝雷州,州人建寺以懷其德,鹹淳八年(1272年)改寺為院,1984年重建時塑寇準石像於院前,併合十賢祠為"宋園"。又有萊泉井、龍王廟、"西湖平,狀元生"牌坊等點綴於平湖柳岸迴廊曲橋間,園內還建有規模頗大的遊樂場。

雷州高山寺,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城的北門外,佔地面積30多畝,建築面積6056.7平方米。始建於宋朝末年,重修於清朝順治甲申年(1644年)。清朝光緒年間,按5進殿堂結構將寺院移建於山腰,面積200多平方米,易名“華嚴寺”。“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院遭到破壞,佛像及文物有所損失。昔日名揚海內外的北門大石狗就是從這家寺院門口搬來的,可惜也遭到浩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綠了雷州,自1989年至2000年夏天,該寺投資800多萬元,在山巔原址再度修葺擴建的重簷歇山頂,臺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的5進主體建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煥發新姿,並恢復原名“高山寺”。

雷州天寧寺,位於雷州市城區西門外,全寺佔地面積七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始建於唐大曆年間,《海康縣誌》載“唐大曆五年開山岫公建”(即770年)。唐代是佛教極盛的朝代。六祖慧能對禪宗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的學說“淨心自悟”認為人人皆有佛性,能淨能悟即可成佛,不需坐禪苦行。天寧寺在當時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顯貴僧人交接官府,寺院佔有大量土地,擁有眾多奴僕,無須交稅。這種特權一直保持到清代中葉。宋代,天寧寺規模最大。紹聖四年(109年)蘇軾貶經雷州,因元祜黨爭,蘇軾一再遭受貶謫。先貶杭州,再貶惠州,直至貶到雷州。其時患難中捨命相陪的愛妾王朝雲已香消玉殞埋骨惠州,蘇學士悽風苦雨攜一僕人躑躅南下,感到心力交瘁,及至雷州住進天寧寺,心境稍得寬慰。當時城牆外的天寧寺,紅牆綠瓦,佛殿高聳,曲欄亭臺相映交輝,佛塔如林,綠樹四合,一面臨水,碧水粼粼。其時天寧寺方圓約4裡,置身寺中如臨蓬萊勝境。主持讓出方丈堂給蘇學士居住,每日與學士談佛論經,茶飯相待。蘇學士愛其境清幽,一日,幾杯薄酒過後雅興大發,在紙上書“萬山第一”四大字以贈。此書楷體,圓潤方正,乃天寧寺鎮寺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