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我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如果人人都是教授,這社會就垮臺

季羨林:我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如果人人都是教授,這社會就垮臺

偉人從不是挺立高山的巨松,更不是屈神斗室的盆景,他們是遼闊山河上的一株小草——為壯麗的山河添上嫣然一笑。他們不是都市激越的樂章,也不熟鄉野休閒的短笛,而是茫茫大漠中的一串駝鈴,為勇敢的跋涉者解除疑惑。人人都成為偉人,人人都想要功成名就,但是真正的偉人,從不在意浮雲虛名,他們的生命的全部意義就在於為人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追求拼搏,例如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天賜才華

1911年,季羨林出生于山東聊城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原生家庭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有些過於貧困,父母都是農人,以家中種植糧食為生。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是季羨林卻非常有學習天賦,還很小的時候,他就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知慾也非常的老人震驚。家境雖然普通,但是父母還是希望季羨林能夠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因此在季羨林很小時,父母就著手送他去跟當地識字的老師讀書。

季羨林年紀雖小,但是求知慾卻非常強烈,他頭腦靈活,勤勉刻苦,好學且孜孜不倦。六歲前他跟著老師識字,小小年紀就對文字十分感興趣,在小季羨林的眼中,中華文字就好像一個個神秘的富豪,把他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因此他在小小年紀,就認識了不少漢字。

季羨林:我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如果人人都是教授,這社會就垮臺

1917年,時局變動,為了更好的求學,父母將季羨林送到濟南去投奔叔父,叔父很是關照這個遠道而來的侄兒,對季羨林的學業親自上心,將他送入私塾讀書,在私塾唸書的日子裡,季羨林更加刻苦認真,很快學習了《千字文》、《百家姓》等課文,後來又跟隨老師通讀了《四書》。1926年,季羨林初中畢業,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繼續自己的課業,他深知光有中國文化已經不適宜於當下的時代,於是開始自發學習德語,在這段日子裡,季羨林的學識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深造。

愛國之魂

1928年,、戰爭打響了第一槍,敵軍入侵濟南後,季羨林不得不因為避亂而輟學一年,在這期間,季羨林親眼目睹了敵軍的暴行——燒殺掠奪,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曾經安靜祥和的濟南一夜之間淪為煉獄,作為愛國青年,季羨林無法忍受敵軍殘暴無道的行為,在輟學期間,他拿起筆來,寫下了洋洋灑灑幾十篇文章,痛斥敵軍暴行,其中的《文明人的公理》、《觀劇》也曾經在報上發表。

1929年,濟南情況稍微得到好轉,季羨林立刻復學,1930年,他著手開始自己的翻譯工作,翻譯了許多經典作品,其中主要是俄國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的散文,如《老婦》、《世界末日》、《老人》等,他翻譯的文字,通俗易懂卻又不失言辭優美,語句動人,字字紮在愛國青年們的心上,激起了許多有志之士的熱情。

季羨林:我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如果人人都是教授,這社會就垮臺

高中畢業後,季羨林順利進入了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西洋文系學習德文。1934年,他以相當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順利畢業,並回到濟南高中擔任教員,但是他的學習生涯並沒有從此結束,在擔任一年教師後,他遠赴德國阿根廷大學研讀外語,學習了多國語言,為他以後的學術生涯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天性灑脫

與其他文學巨擘不同的是,季羨林天性便十分灑脫,他待人處事總是一片熱忱,從不肯弄虛作假。成名後,他決定出版自己從前在清華大學唸書時寫的日記,有人勸他改掉年少時的胡言亂語,他卻偏不,堅持原文出版,於是在今天帷幕翻閱《清華園日記》,還能翻到這位著名文學家的年少言語:“我的稿子還沒有登出,媽的。”

在文學方面,季羨林取得很大的成就,至今為止,依然是被後輩所仰望的文壇巨匠;而對於家人,季羨林也有些非常深刻的感情,妻子彭德華時叔父安排給他的婚事,彭德華一輩子沒有讀過幾本書,與季羨林交流起來經常很困難,但是季羨林從不曾因為這個而嫌棄妻子。相反,縱觀這一生,他與妻子相敬如賓,相知相愛,

互相照拂了一輩子,這是當時許多文人都做不到的。在災難的年代裡,他受到連累,彭德華也對他不離不棄,在那段時光裡他與妻子一起並肩攜手度過,最終化險為夷,安然無恙。

季羨林:我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如果人人都是教授,這社會就垮臺

妻子彭德華死後,他經常暗自流淚,終身沒有再娶,灑脫卻不濫情,忠誠亦負責任,這也是他贏得人們尊重的重點之一。

對於人生觀,季羨林也有非常獨到的見解,20世紀90年代,季羨林接受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採訪時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便是“機遇”,並直言“如果自己6歲那年沒有去濟南投奔叔父,也許自己現在只是個農民”。在他的眼中,機遇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社會運轉需要各式各樣的分工,而“農民”這個身份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

“對科學研究,我認為是這樣,社會就是分工,如果每個人都是教授,那麼社會就要垮臺。我的母親一生走過的路,也不過只有6裡,就是我那個莊跟我外祖母那個莊六里路,她連名字都沒有,沒有名,不知道自己叫什麼,但是她這一生,也過得很充實。”在採訪中,季羨林這樣說。

季羨林:我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如果人人都是教授,這社會就垮臺

生活中,我們需要崇高,有了它,我們就會擺脫平庸與空虛,擺脫麻木與放縱。一旦有了這種認識,大家就會發現生活中皆是崇高:它可能是一座高山,讓你感受巍峨,也可能是一片海,讓人領會寬廣,也可能是一座豐碑,讓你領略偉岸,它可能是一條大河,帶你見識雄渾。生活中哪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如果人人都是教授,這社會就垮臺,所謂像季羨林先生這般偉人偉大的存在,就像一首激烈的交響樂,至偉、至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