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看出兩個字:無情

作為有著七情六慾,在社會秩序和社會倫理當中生存的人,人情、事理、倫理、秩序,是我們不得不遵守的內容。但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倫理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方面能完善和強化我們的道德感,在精神和心理上給我們安慰,另一方面,為了維護這種規則和秩序,我們卻又不得不付出某些代價。因此,《厚黑學》中,李宗吾認為,在某些情況下,無情無義、心腸剛硬是一種必要的素質,溫情和仁愛反而會傷害我們。面對一些複雜局面,我們有必要拋棄婦人之仁、兒女情長,作為管理者如是,作為普通人,在私人生活中也應當是這樣。

強調道德和仁義,遵守規則和秩序,應該是有條件的。盲目信任道德感和秩序感是一種固執和愚蠢。阿拉伯諺語說:“客氣和禮貌留給我們的客人,而獵刀和鞭子用來對付敵人。”面臨生死抉擇或者重大問題時,拋棄毫無意義的婦人之仁,作出決斷,是作為管理者應該具備的一種素質。

從“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看出兩個字:無情

宋太祖 趙匡胤

隱秘、黑暗,永遠不為人知的宮闈陰謀當中,“燭光斧影”是一個著名的傳說。“陳橋兵變”之後,後周殿前節度使趙匡胤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定國號為宋。趙匡胤行伍出身,武藝很好,號稱“一根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趙匡胤稱帝之後,南征北戰,先後消滅後蜀、南唐等政權,逐漸完成自己統一天下的夢想。不料,976年,在趙匡胤稱帝的第十六個年頭上,身體強壯、精力充沛的趙匡胤卻在冬天的深夜猝然死去,這一年他剛好五十虛歲。開國君王之死這樣的大事,史上卻沒有留下關於他生病和病危的任何記錄。趙匡胤死得非常離奇神秘,更奇怪的是,在他死後,繼承皇位的秩序卻不是按照父子傳承的傳統方式。他的弟弟趙光義無聲無息地當上了皇帝,史上稱為宋太宗。

正史中沒有留下關於趙匡胤死因的任何記錄,僅僅是含糊地提到,皇帝在某年每月某年駕崩,敘述含混而簡略。宋朝僧人文瑩在日後流傳民間的野史《續湘山野錄》中,卻作了這樣的記述:“某日傍晚,趙匡胤住在皇宮內的太清殿,他有觀察天氣和天象的習慣,這是大臣趙普教給他的。當時趙匡胤看到雲影飄移,星光暗淡,十分悶悶不樂。不久陰雲密佈,天氣突變,不一會雪花紛飛,大雪中還夾雜著零星冰雹。趙匡胤正準備休息的時候,有人進了皇宮。能夠進出皇宮的都是身份顯赫而且和趙匡胤非常親近的人。侍者打開宮門,門外是趙匡胤的親弟弟趙光義。於是趙匡胤把弟弟拉到居室,把酒歡歌。開始他們只說一些閒話,隨著酒喝得越來越多,雙方的話題逐漸沉重起來。”僧人文瑩在書中寫道:奇怪的是,他們屏退了所有的太監、宮女,於是沒有人聽到他們在說什麼。大殿內點著蠟燭,太監和宮女們依稀能看到趙匡胤兄弟二人的身影。不久兩人談話顯然越來越激動,趙光義經常站起來,給趙匡胤下跪作揖,好像趙匡胤正在對他說非常重大的事情。隨後兩人不再喝酒,也不再爭執,已經到了三更天,大雪下了幾寸,人們聽到趙匡胤的聲音說道:“你做得好!你做得好!”隨即趙匡胤倒頭就睡,而趙光義也留在皇宮內就寢。五更時分,服侍趙匡胤起居的太監宮女們發現,皇帝已經駕崩。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燭光斧影”之謎。

從“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看出兩個字:無情

宋太宗 趙光義

趙匡胤死得非常突然,沒有留下任何遺囑。趙光義卻說,皇帝留下了物證,親口許諾傳位給他,他一直是趙匡胤最重要的助手,籠絡了一大批領兵將領,朝廷的許多官員也是他的親信。於是在臣屬們的擁戴下,趙光義很順利地做了皇帝。宋朝的正史中沒有留下關於這則陰謀的任何記載,而根據一些蛛絲馬跡,後世史學家普遍認為,“燭光斧影”是一起血腥的宮廷陰謀,趙光義經過縝密的計劃,在大雪紛飛的晚上殺死哥哥,奪取帝位。更可怕的是,作為一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對這起陰謀卻沒有任何提防,也沒有絲毫反擊的力量,他的弟弟的殘忍和無情,超出了他的想象。

趙光義繼位以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芳和趙德昭都遭遇不測。首先遭到趙光義打壓的是趙匡胤的長子魏王趙德昭。趙光義在高粱河和遼國作戰,大敗而歸,身上還中了兩箭。宋朝大臣們以為皇帝死在亂軍當中,於是有人提議:“國家不能一日無君,作為太祖的長子,我們應該趕快立魏王為帝。”結果趙光義並沒有死,乘牛車逃出生天,臣屬們的這些話使他不寒而慄。於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藉口,趙光義逼迫趙德昭自殺。過了不久,趙匡胤的另一個兒子,也是趙匡胤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秦王趙德芳突然暴病而亡,年僅二十三歲。雖然史書上抹去了所有的痕跡,但是短時間內皇子的接連去世,顯然是一起險惡和可怕的陰謀。

司馬光在他的史書《涑水記聞》裡,迴避了趙光義弒君的血腥內容。作為北宋大臣,他試圖迴避本朝的不堪歷史,盡力為趙光義開脫。司馬光認為,趙匡胤駕崩當晚,趙光義當時並不在皇宮,不具備弒君的條件。儘管司馬光一再掩飾和修飾,迴避非常血腥的滅絕人倫的部分,但是依然提到趙光義奪取侄子的帝位的部分真相,從中我們仍舊能夠看到一些殘忍無情的內容。趙匡胤駕崩當夜,趙匡胤的妻子孝章皇后馬上派內侍王繼恩去召秦王趙德芳。皇后沒有想到的是,王繼恩已經受到趙光義籠絡,成了趙光義安插在皇宮深處的眼線。於是,王繼恩沒有去秦王趙德芳府上,而是徑自來到趙光義府邸。司馬光記述道,同時來報信的還有皇宮內的太醫賈德玄,王繼恩來到的時候,賈德玄已經先到一步。兩人都沒有想到對方原來是自己陣營當中的人,於是會心一笑,一起去見趙光義。趙光義聽到皇帝駕崩的消息,馬上趕往皇宮。他甚至顧不得倫理尊卑,不讓人通報,而是直接闖進皇后的寢宮。皇后正在焦急地等待,聽到紛亂的腳步聲,以為是趙德芳來了,於是趕忙問道:“是德芳來了嗎?”門外的聲音卻答道:“是晉王在此。”晉王是趙光義的爵位,皇后馬上明白了一切,她不由得不寒而慄,顫抖著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的性命,就託付給你了。”這是一種絕望的屈服和哀告,作為皇后,她應該對趙光義一直以來的心機和舉動有所發現,而這個血腥晚上的陰謀,她應該也有所察覺,趙光義的出現使一切混沌不清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她看到了對方的陰沉、險惡、無情和決絕,感到無比絕望和恐懼。趙光義還保留著基本的君臣禮儀,但是毫不掩飾自己的動機和野心,當下直白地說:“放心,我一定會保證你們母子的富貴。”司馬光拒不承認趙光義殺兄的說法,僅在這段有所保留的記述中,我們也能看到陰謀的殘酷和無情,對於剛剛去世的兄長,趙光義沒有一絲悲傷,而對於皇后和侄兒,他更是沒有一點憐憫,這就是李宗吾所說的“大奸和大黑”。

從“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看出兩個字:無情

杜太后

趙光義的“大奸和大黑”之路並沒有就此終結,登上帝位之後,趙光義拋出了“金匱之盟”的說法。“金匱之盟”被當做確鑿內容而寫入宋朝官史。這則記載漏洞百出,無法經受推敲,因此顯得撲朔迷離,與“燭影斧聲”一起被稱為宋初兩大謎案。在迷離和神秘當中,人們既能看到傳奇,也能看到殘忍和無情的帝王心術。《宋史》中記載,“金匱之盟”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生身母親杜太后留下來的。杜太后一生貧寒,為拉扯兩個兒子付出畢生心血,趙匡胤對母親非常孝順,言聽計從。杜太后彌留之際,將已經成為皇帝的趙匡胤和晉王趙光義叫到身邊,交代最後的遺囑。

《宋史》記載,趙匡胤為了記住母親說的話,特地帶上大臣趙普做記錄工作。看著病榻邊的兩個兒子,杜太后問趙匡胤:“你認為你當上皇帝的原因是什麼啊?”趙匡胤抽泣道:“是因為祖宗積德和您老的福氣。”杜太后說:“你說得不對,你當上皇帝是因為你運氣好,周世宗讓一個小孩子當皇帝,給了你機會。所以,你將來一定要傳位給你的弟弟,不能傳位給小孩子。你一定要記得我的話。”趙匡胤哭著說:“我怎麼能不聽您的話。”於是他讓趙普把這些內容寫在紙上,藏到一個金匣子裡。這段記錄被看做是趙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依據,也堂而皇之被載入正史。

從“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看出兩個字:無情

李宗吾 厚黑學

事實上,趙光義始終拿不出金匣子和金匣子中的文書,並且無法對當時的一些場面自圓其說,因此“金匱之盟”千百年來遭到史家的質疑和嘲笑。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出身貧寒、手足情深,為爭奪地位趙光義卻變得殘忍無情,甚至不惜以已故母親的名義編造謊言,倫理、親情、道德、良心,已經完全泯滅和被扼殺。“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既顯示出了帝王心術和人的貪慾,也暴露出人的“黑”的一面。不過真相始終無法掩蓋,“燭影斧聲”的故事一直四下流傳。直到南宋初年,作為趙光義嫡親後人的宋高宗趙構不得不接受當年的事實,認為有愧於心,唯有傳位給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才能得到內心的安慰和平安。因此,趙構選擇了趙匡胤的嫡親後人繼承皇位,是為宋孝宗,宋朝皇位終於回到了理應繼承皇位的人的手上。這時,距離殘忍而黑暗的燭影斧聲之夜已經過去了將近二百年。

無情無義、心腸剛硬,並非是一種值得讚揚的品德,我們也不贊同不顧親情、倫理、道德和良心,不擇手段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行為方式。但是作為管理者,我們既要提防無情無義者的傷害,同時在面臨一些重大抉擇時,也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趙光義雖然是陰謀家和權術家,但是他的一些成功經驗也值得借鑑,他的不顧一切的手段,堅如磐石的心腸,是性格軟弱、氣質柔和的人們可以參考的。

李宗吾在《厚黑學》中說道:“天生厚黑於予,世人其如予何?”這句話是說心腸剛硬、無情無義者可以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需要強調的是,厚黑並非是不顧一切、肆無忌憚。李宗吾先生說,在學習心腸剛硬和厚黑無情時,一定不要忘了加上“仁義道德”這個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