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兄弟,平遙人,記得!”一句話,已勝過千言萬語

“沁源兄弟,平遙人,記得!”一句話,已勝過千言萬語

沁源援助到達平遙

昨天寫了一篇關於一個沁源人在平遙縣任縣委書記於1949年2月份帶領隊伍南下的文章,本意是想宣傳沁源好人與沁源平遙一家親的,標題反其道而行,起得有點扎眼了,結果收到了許多隻看標題不看文章的人的責難。

沁源縣和平遙縣是很好的鄰居,他們曾一同經歷過許多磨難,也有很多相同的風俗習慣,儘管他們現在分屬不同的兩個市管轄。在抗戰時期,沁源平遙同屬太嶽區管轄,他們有太多的相互支持共同抗敵的經歷,兩縣幹部間的交流活動也非常頻繁。


“沁源兄弟,平遙人,記得!”一句話,已勝過千言萬語

平遙古城

沁源籍的著名作家楊棟老師在世時曾給我講過平遙縣委、縣政府在沁源縣梨和村他老家炕頭上辦公的故事。這個資料,我掌握的不是太多,僅僅只有楊棟老師的那麼一說,但我相信,這完全符合當時的現狀。那是在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日本侵略者佔領了山西,我們許多的縣委縣政府辦事機構為了保存實力都會選擇暫時離開,以圖後來。諸如此類的有,1938年潞城縣工委曾經遠遠撤離到安澤、沁源大山裡辦公,1940年陽城、高平、陵川、壺關、長治、潞城以及河南的林縣、輝縣等縣委政府撤離到平順縣辦公一樣。

1940年,太嶽區在沁源縣創建了一座著名的學校——太嶽中學,它曾為太嶽區所屬縣區培養了眾多的人才,這也是許多沁源縣和平遙縣走出的老幹部們的共同記憶。1949年10月,根據上級安排,太嶽中學從沁源遷出,與平遙中學合併,成立了新的平遙中學——山西省立平遙中學,為山西省五所重點中學之一。所以說,今天的平遙中學裡還有沁源的血脈歷史在裡邊。


“沁源兄弟,平遙人,記得!”一句話,已勝過千言萬語

美麗的山城沁源

沁源和平遙還有一個共同的民間地方神仙信仰,那就是先師菩薩。在一般的認識中,先師本是稱孔子的,也即至聖先師。但是在沁源和平遙的民間,先師菩薩卻另有其人。這裡的先師菩薩名叫李侃,一個不愛江山一心成佛的唐朝皇子,唐懿宗的四子,唐僖宗、唐昭宗的四哥。黃巢起義的時候,李侃在太原受阻,回不去長安,傳說他先來在平遙的舅舅家暫住一段時間,然後才來到沁源的九頂山(靈空山)出家。因為李侃的存在,沁源和平遙的許多佛教寺廟、傳說都與它有關,直到現在平遙縣西南部的幾個鄉鎮還保留著到沁源縣靈空山祈雨的習俗。在平遙到沁源的道路邊,還保留著一座國保——平遙先師廟。


“沁源兄弟,平遙人,記得!”一句話,已勝過千言萬語

平遙先師廟

記得1992年,我曾從沁源到平遙坐車走過一次。那一年暑假,我參加了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分配在沁源縣王陶鄉,我感受到了沁源人的真誠熱情,一個月時間我很快樂的學到了許多東西。此中間的一個星期天,我們幾個同來的同學商定要到平遙縣去看看,就一起坐上了沁源到平遙的班車,那是一條盤山路,彎彎曲曲,車是搖搖晃晃,終於出了王和鎮,進入了平遙縣果子溝鄉,已經不記得是因為什麼情況,只記得車在果子溝堵了好久好久。大熱的夏天,我們幾個同學口渴難耐,找到路下的一家居民家,家裡只有一個大約十六七的小女孩。當聽到我們是從沁源到平遙的,因堵車想找水喝時,小姑娘不僅很快的給我們倒了幾碗水,還每個碗裡都加了兩勺白糖,這是那個年代老百姓待客的最高禮儀。因為我們是從沁源過來的,所以我們受到了優待。後來回到學校時,我曾寫下了一篇小文章《我忘不了這樣一位姑娘》發表在校刊上,只可惜,這篇文章找不到了。近三十年了,我再也沒有走過沁源到平遙的這段路,但我至今仍記得沁源到平遙的路上有那樣一位美麗的姑娘。

2020年的春節,人們已經準備好了一年一度的大慶祝,不曾想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完全打亂。更令人揪心的是平遙縣成了山西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一個小縣,目前確診人數19例,佔到了全省的四分之一。病在平遙,沁源人也非常著急,畢竟沁源平遙一家親。當前正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關鍵時期,平遙正全力以赴防控疫情,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嚴防死守,因此,醫用物資出現緊缺,沁源縣委縣政府極度關注,及時組織了急需醫療物資、生活物資和50萬資金送抵平遙,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2月2日,沁源縣委縣政府援贈平遙百萬元物資車隊,冒雪馳援抵達平遙,帶來“一家親”的濃濃暖意。

“沁源兄弟,平遙人,記得!”一句話,這已勝過千言萬語!

“沁源兄弟,平遙人,記得!”一句話,已勝過千言萬語

沁源靈空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