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爵帥的桑梓情

餘爵帥的桑梓情

時光倒轉一百年,假如你問當時最有名的平江人是誰?別人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你:是餘爵帥!

爵帥大名餘虎恩,字勳成,派名華南,道光十六年(1836)出生於三陽鄉白箬村塝上屋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因其作戰勇猛,驍勇異常,軍中呼之為“餘蠻子”。後因戰功卓著,被朝廷授為二等男爵,時人遂尊稱其為“爵帥”!是晚清時期我們平江一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一生頗具傳奇色彩。當時平江縣境,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

平江只有四姓大,

餘虎恩帶兵打海外

張嶽齡、李次青,

七篇文字鍾昌勤。

歌謠琅琅上口,至今平江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仍能脫口而出。

憑藉在東征西討中建立的赫赫戰功,餘爵帥給人們留下了勇武善戰和強悍霸蠻的印象,人們津津樂道的都是他的輝煌戰績。殊不知,餘虎恩雖是武人,卻也是俠骨柔情,有著強烈的家鄉情結,十分看重桑梓情誼,一生留下了很多造福鄉梓的佳話,至今流傳不衰。

將軍百戰成勳名

餘虎恩似乎是為戰而生。

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軍在廣西金田起事反清。暮氣沉沉的八旗和綠營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戰火很快延燒到江南各行省。無奈之下,清廷只得下令各地大辦團練,湘軍因此脫穎而出。

咸豐四年(1854),年僅18歲的餘虎恩投入湘軍。從此,餘虎恩在曾國藩、張運蘭、劉松山、劉錦棠、左宗棠等大帥麾下,轉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安徽、江南、河南、山西、直隸、陝西、甘肅、新疆等省,剿除發捻,廓清關隴,平定回疆,所向披靡。一生身經數百戰,受重傷27處。特別是在跟隨左宗棠、劉錦棠平定阿古柏叛亂的戰鬥中,“每戰輒以平勇為先鋒”,屢挫大敵,迭克名城,收復被阿古柏和沙俄分裂侵佔的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國土。其由阿克蘇進攻喀什噶爾的一系列戰鬥中,屢屢出奇制勝,創造了以一千五百人破敵二十餘萬的軍事神話,厥功尤著。平叛後期,叛軍乃至患上了“恐餘症”,一見餘字大旗,即肝膽欲裂,望風宵遁。

在湘軍二十餘年,餘虎恩也一步步由守備、遊擊逐漸晉升為參將、副將和提督銜總兵。獲精勇巴圖魯、奇車博巴圖魯名號,賞穿黃馬褂。又晉授雲騎尉、騎都尉世職。

光緒七年(1881),新疆大局底定,乃赴陝安鎮總兵任。

十一年(1885)至十六年(1890),餘虎恩因舊傷復發,奏準回籍養傷。

光緒十七年(1891),餘虎恩再次出山,駐紮嶽州,馳驅湖湘,緝捕盜叛,維護一方安寧。

二十三年(1897),呈請合併雲騎尉、騎都尉兩世職為二等男爵。

光緒二十六年(1900),清廷實授餘虎恩喀什噶爾提督(即新疆提督,為清代地方武官的最高級別職位,從一品),並一度統領京畿武衛軍(相當於現在的北京衛戍部隊)勁威等營,踏上人生的最高峰。

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舊傷復發,餘虎恩薨於大眾帥府,時年69歲。有旨附祀左宗棠、劉松山祠,其事蹟記入《清史稿》。

是時,邑人方夢魁(覲階)做了一首輓聯:

榮封二等男,昌水古今官第一;

血戰萬餘里,天山南北績尤多。

寥寥二十四字,簡明扼要概括了餘虎恩一生的經歷與功績,成為傳誦一時的名聯。

餘虎恩一生行伍,在他69年的生命中,軍中幾近50年,為維護祖國領土安全和完整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國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晚清時期平江傑出人物的代表。六十歲壽辰時,還得到 慈禧太后御筆親書“壽”字致賀。種種待遇,備及恩寵。

重視家族建設

古人的家族觀念都比較濃厚,餘爵帥也不例外。

平江餘氏有木瓜、碧潭、渡頭、白雨湖等數支,餘虎恩家族屬於白雨湖餘氏,先祖元吉公南宋初由江西新喻(今新餘)遷平江白雨湖。明初宣德間(公元

1426-1435年),其十三世祖漢瓏公由白雨湖遷白箬。漢瓏生一性,一性生德青,歲貢生,曾任職教諭,也算是官宦人家。但傳到餘虎恩祖、父輩,已然家道衰微。特別是由於父親去世早,餘蠻子一家乃至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境地。記得祖父講過,餘虎恩前去從軍時,居然找不到一條完好的褲子,還是他的一位堂嬸拿了丈夫一條褲子給他換上,才得以啟程。民間還流傳餘蠻子小時候寫給他人幾十張“犯條”的故事,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他當時生活的貧寒困頓。

儘管小時候家族給予餘虎恩的幫助可能不多,但餘蠻子發跡後,卻並沒有忘記回報家族。他在推動平江餘氏各家族祠廟建設方面,可以說是不遺餘力。

先是碧潭、渡頭及縣城王家巷(原址位於犁頭嘴上完坡後頭條巷,牌坊巷對面)等三處餘氏宗祠,餘虎恩均捐有田租及屋租。其中捐碧潭祠屋租一百緡(又稱串,每串一千文);捐渡頭祠田租五十畝;捐王家巷祠田租四十畝。

白雨湖祠堂是餘虎恩本支,因此其出力尤多。據族中老人介紹,白雨湖餘氏宗祠分東西兩廂,其中西廂即為餘虎恩一個人獨力捐建,費數千金。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餘虎恩大軍追剿陝回途中,還發生過這麼一個小故事:忽一日,遇民頭頂冤字,跪伏道旁。餘虎恩派人詢問,原來是一戶姓餘的人家,祖上正好是從平江遷過去的,因人單勢薄,備受當地某富戶欺凌,告官多年,終不究。聞聽餘軍門是平江老家人,故伏道求助。餘虎恩問清原由,馬上安排部下持名帖前往縣衙,責成縣官秉公處置。後來,餘虎恩回籍省親,途經故地,又特召舊人問詢。知其安居樂業,方始放心,由此亦可見餘虎恩對於族誼是何等看重。

致力文化教育

史載餘虎恩“少貧,喜讀兵家書”“以武童投湘軍”,可見作為武將的餘虎恩,本身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並非一字不識。只是由於家庭貧困,沒有條件長期就學。但他知道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故發跡後,十分關心家鄉的文化建設,熱心助學,這方面大家瞭解的恐怕不多。

在古代,除書院教育外,各地望族都普遍建有義學、私塾,以作為家族振興、培養人才的途徑。餘虎恩於此數途,均捐有重貲。

縣城附近本來建有天嶽、碧潭(位於今保養廠一帶)兩處書院。但餘虎恩擔心往學者太多,書院規模不能盡容,乃於木瓜、白箬、金窩三地各添建義塾,均捐有田租。其中捐金窩義塾田租就達五十畝,以幫助解決教師的工資和學生的生活費用,解除師生們的後顧之憂。

光緒二十三年(1897),餘虎恩又於白雨湖餘氏宗祠之東偏地基內添建雨湖書院。雨湖書院的規模較大,計有廳房五間,倉房二間,附屋三間。倉厫庖圊,無不畢具。並捐田租數百石,供族中子弟朝誦夜讀,琢育人才。

光緒二十八年(1902),餘虎恩又帶頭集資興辦平江縣小學堂(今平江一中前身)於天嶽書院,今書院內尚有餘勳成領銜的《新修小學堂數》碑刻可考。

此外,餘虎恩還於大比之年,捐助本縣赴考秀才、舉人買卷費若干場。後乾脆捐田租五十畝,以行久遠。

作為一介武人,餘虎恩捐助文化教育,常常一擲千金。爵帥之設教不惜、重學之心,可見一斑。

樂於公益捐建

餘虎恩功成名就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致力於造福桑梓。除了捐助家族祠廟和文化建設事業外,其捐建廟宇、橋樑、義渡等也很多。

縣城西廂,原有知縣冼寶榦倡建之萬石厫,儲糧供荒年救濟貧苦百姓。後餘虎恩又親自選址,在城北石碧潭巖上新建永儲倉,凡倉十大間,可容谷數

十萬斤,並配備正室、橫室及雜屋十餘間,費金五千兩。同時,捐田租五百畝以充實永儲倉,每歲青黃不接之時,以濟百姓。

餘虎恩捐修廟宇尤多。

縣城月池塘武聖廟修葺時,餘虎恩慨然捐錢五百緡,另加捐田租十畝,作為每年祭祀活動的開支。後人還據此演繹出一段餘爵帥致祭文廟橫遭李次青方伯羞辱,憤而聯合一眾武將新修武聖廟,文武兩廟爭唱對臺戲的故事,傳為百年佳話。

城西嶺陳真人、白箬威顯王、餘坪鐵將軍三位神靈,被時人奉為顯應靈神,餘虎恩分別捐修陳真人廟宇錢一千緡、威顯王清廉廟六百緡、鐵將軍廟一千二百緡。餘虎恩捐助鐵將軍廟的碑記,至今歷歷可見。

此外,餘虎恩還捐助金窩義渡田租五十畝,橫槎浮橋渡田租一百畝。

本縣範圍外,餘虎恩還於同治十二年(1873)和李元度為首倡修湘陰鳳凰山屈子廟(今屬汨羅),作為平江縣河運的集散地和物資補給地,由平江商會集資萬金,共同修建。

餘虎恩為什麼這麼熱衷於修建神靈廟宇?這中間也有一個故事。

據說餘虎恩在率領部隊出嘉峪關時,圍觀民眾議論紛紛。派人一打聽,說是扛“餘”字大旗的部隊已經絡繹不絕的在嘉峪關過了三天。餘虎恩就納悶了:我的部隊今天才行進到這裡,老百姓怎麼說已經連續過了幾天呢?仔細想來,自己每次打仗都有若神助,雖歷受刀矛炮箭之傷,然均能化險為夷,莫不是神兵神將在暗中護佑相助?且亦經常夢見神明,因此早就立下了籌還廟宇的心願。

歷史上,平江官紳捐資興建家鄉公益事業的,代不乏人,清末尤盛。如李元度、張嶽齡捐建天嶽書院、修復杜文貞公祠等,莫不如此。但像餘虎恩這樣“視邑事如家事”、一擲數萬金的,則恐怕還沒有第二個。知縣冼寶榦評論餘爵帥“怯於自奉而勇於養人,嗇於營家而豐於捄(同救)世”,雖不無溢美,但“豐於捄世”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餘虎恩在軍中格外關照和提攜平江子弟,以及平常救恤鰥寡孤獨之類的事例也有很多,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前,餘虎恩爵帥的善舉往往不為人所道,主要原因是被他的戰功偉績所掩蓋;隨著時光的流逝,後來又漸漸被遺忘。

餘爵帥這種回報家鄉、造福桑梓的功德,後人是不應忘記的。可喜的是,平江後人也一直在繼承、延續和弘揚餘虎恩爵帥這種竭誠回報家鄉的無私奉獻精神。從以喻傑等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到現在一大批在外打拼有所成就的各界驕子,不管是誰,在外發達了,都忘不了回報平江這塊桑梓必恭之地。

(作者系平江縣林業局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