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年輕的華夏英烈,十七歲從容就義,其絕筆詩成千古絕唱


史上最年輕的華夏英烈,十七歲從容就義,其絕筆詩成千古絕唱

少年英烈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天際看。

這首七言律詩是少年英烈夏完淳的絕筆詩《別雲間》。十七歲那年,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訣別家鄉雲間(今上海松江),被押往南京。這首詩即為當時所作。這一去,夏完淳報定了必死之心。然而看到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他心裡充滿著不甘和不屈,充滿著對故鄉親人的無限眷戀,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寫的。

夏完淳生於明朝崇禎初年,聰穎早慧,五歲讀史、七歲能詩,為名冠一時的少年江南才子。十五歲那年,清兵侵入江南,他投筆從戎,隨從父親和師父在家鄉起兵反抗。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江南名士,是明朝著名文學社“幾社”的創始人之一。夏完淳的師父陳子龍,明末進士、名臣、著名詩人。明朝滅亡、清兵南下後,二人毀家紓難,起兵抗清。兵敗後,夏允彝匿於鄉下,清兵大肆搜捕,並利誘他自首現身。走投無路之際,為避免落入清兵之手,夏允彝投水自盡了。

父親殉國後,夏完淳揹負國恨家仇,跟師父陳子龍潛回家鄉,繼續組織義兵抗清。可再次遭到失敗,師父陳子龍被俘。押往南京時,陳子龍在船上掙脫繩索,投河殉節。夏完淳繼承父親和師父的意志,繼續奔波各地、聯絡義士,不懈地堅持抗清鬥爭。可不幸遭到叛徒出賣,被捕後重兵押往南京。

當時審訊夏完淳的是洪承疇。洪承疇本是明朝大臣,受崇禎帝知遇之恩,松山大敗後降清,他奉命招討江南。洪承疇久聞夏完淳的才氣,想招降他,像自己一樣為清廷效力。在大堂上,洪承疇溫言說:“你小小年紀,哪裡會想到造反!定是受了別人的唆使。你如果歸順大清,立馬封官!”夏完淳裝作不認識堂上審問他的人是洪承疇,故意回答說:“我朝的人傑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血戰松山,以身殉國。我雖然年紀小,但願以洪先生為榜樣,殺身成仁!”

史上最年輕的華夏英烈,十七歲從容就義,其絕筆詩成千古絕唱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

夏完淳的回答讓洪承疇尷尬萬分,汗流滿面。一邊的士兵以為夏完淳不認識洪承疇,忙提醒說:“你別誤會,坐在堂上的就是洪亨九先生!”夏完淳怒斥:“洪亨九先生為國捐軀,是很久之前的事了。當時天子輟朝三日,親自祭奠,淚灑龍袍,群臣跟著痛哭,這件事天下無人不知!你是哪裡來的醜類,竟敢冒充我朝忠烈,玷汙他的忠魂!“洪承疇被罵得嘴唇哆嗦、面如死灰,忙令士兵把夏完淳帶走。

1647秋天,夏完淳在南京西市從容就義。臨刑時,他昂然挺立,拒不跪下。殺人無數的劊子手為之氣奪,不敢直面這位面若冠玉、神色從容的少年。最後只好閉著眼睛,哆嗦著雙手,橫刀割向夏完淳的脖頸。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這是明末大儒黃宗羲贊抗清英雄張煌言的詩句。一個人在一時激動之時去赴死,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難的是在平靜淡定的心境下,為了理念從容就義。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死就是第二種。在松江被捕、押往南京之時,他寫下詩作《別雲間》以明志。在南京的獄中,他又寫下《獄中上母書》,安排身後事、訣別親人。因而,他完全當得起“從容就義”四個字。

“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縱觀歷史長河,每到山河飄搖、國家存危亡之際,常常是平素裡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引領潮流、奮起抗爭。他們爆發出無與倫比的勇氣與擔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從文天祥、到史可法,再到後面的譚嗣同,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然夏完淳以未弱冠之年,即以身殉國,成為中國史上最年輕的英烈。其浩然正氣,必將長存於天地之間,永壯我華夏山河!

史上最年輕的華夏英烈,十七歲從容就義,其絕筆詩成千古絕唱

夏完淳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