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年轻的华夏英烈,十七岁从容就义,其绝笔诗成千古绝唱


史上最年轻的华夏英烈,十七岁从容就义,其绝笔诗成千古绝唱

少年英烈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天际看。

这首七言律诗是少年英烈夏完淳的绝笔诗《别云间》。十七岁那年,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诀别家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押往南京。这首诗即为当时所作。这一去,夏完淳报定了必死之心。然而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心里充满着不甘和不屈,充满着对故乡亲人的无限眷恋,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的。

夏完淳生于明朝崇祯初年,聪颖早慧,五岁读史、七岁能诗,为名冠一时的少年江南才子。十五岁那年,清兵侵入江南,他投笔从戎,随从父亲和师父在家乡起兵反抗。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是明朝著名文学社“几社”的创始人之一。夏完淳的师父陈子龙,明末进士、名臣、著名诗人。明朝灭亡、清兵南下后,二人毁家纾难,起兵抗清。兵败后,夏允彝匿于乡下,清兵大肆搜捕,并利诱他自首现身。走投无路之际,为避免落入清兵之手,夏允彝投水自尽了。

父亲殉国后,夏完淳背负国恨家仇,跟师父陈子龙潜回家乡,继续组织义兵抗清。可再次遭到失败,师父陈子龙被俘。押往南京时,陈子龙在船上挣脱绳索,投河殉节。夏完淳继承父亲和师父的意志,继续奔波各地、联络义士,不懈地坚持抗清斗争。可不幸遭到叛徒出卖,被捕后重兵押往南京。

当时审讯夏完淳的是洪承畴。洪承畴本是明朝大臣,受崇祯帝知遇之恩,松山大败后降清,他奉命招讨江南。洪承畴久闻夏完淳的才气,想招降他,像自己一样为清廷效力。在大堂上,洪承畴温言说:“你小小年纪,哪里会想到造反!定是受了别人的唆使。你如果归顺大清,立马封官!”夏完淳装作不认识堂上审问他的人是洪承畴,故意回答说:“我朝的人杰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血战松山,以身殉国。我虽然年纪小,但愿以洪先生为榜样,杀身成仁!”

史上最年轻的华夏英烈,十七岁从容就义,其绝笔诗成千古绝唱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夏完淳的回答让洪承畴尴尬万分,汗流满面。一边的士兵以为夏完淳不认识洪承畴,忙提醒说:“你别误会,坐在堂上的就是洪亨九先生!”夏完淳怒斥:“洪亨九先生为国捐躯,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当时天子辍朝三日,亲自祭奠,泪洒龙袍,群臣跟着痛哭,这件事天下无人不知!你是哪里来的丑类,竟敢冒充我朝忠烈,玷污他的忠魂!“洪承畴被骂得嘴唇哆嗦、面如死灰,忙令士兵把夏完淳带走。

1647秋天,夏完淳在南京西市从容就义。临刑时,他昂然挺立,拒不跪下。杀人无数的刽子手为之气夺,不敢直面这位面若冠玉、神色从容的少年。最后只好闭着眼睛,哆嗦着双手,横刀割向夏完淳的脖颈。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这是明末大儒黄宗羲赞抗清英雄张煌言的诗句。一个人在一时激动之时去赴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难的是在平静淡定的心境下,为了理念从容就义。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死就是第二种。在松江被捕、押往南京之时,他写下诗作《别云间》以明志。在南京的狱中,他又写下《狱中上母书》,安排身后事、诀别亲人。因而,他完全当得起“从容就义”四个字。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纵观历史长河,每到山河飘摇、国家存危亡之际,常常是平素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引领潮流、奋起抗争。他们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勇气与担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文天祥、到史可法,再到后面的谭嗣同,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然夏完淳以未弱冠之年,即以身殉国,成为中国史上最年轻的英烈。其浩然正气,必将长存于天地之间,永壮我华夏山河!

史上最年轻的华夏英烈,十七岁从容就义,其绝笔诗成千古绝唱

夏完淳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