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手握重权,为何不篡位自己做皇帝?只是因为孝庄吗?

型男东海Terry


孝庄能活得安稳,不过是多尔衮手下留情罢了,根据纪连海老师所挖掘整理的文献资料,多尔衮曾经怒斥孝庄,大意就是后宫干政自你开始一概断绝。当时的索尼、鳌拜之流已经被多尔衮按到地板摩擦,全无还手之力,皇室、两黄旗的势力除去投奔多尔衮的将领以外,没有不受打压的,那么,权倾朝野的多尔衮为何不篡权称帝呢?

孝庄的现有高度涉嫌造神

“孝庄的功绩有多大?“没有她便没有后来的大清盛世”、“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等等。

必须承认,看了这些话,我······颤抖了,努尔哈赤夯实的根基,皇太极的雄才,多尔衮的睿智和满清八旗非凡战力浴血半个多世纪,说到底原来都是孝庄的功劳······把多尔衮和范文程踹到了一边,京师原来是孝庄稳定的,唉~

某些人要打造一个堪比武则天的女皇级别的人物出来,而且!政治手腕高超的她竟然还不争权夺利,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权柄,这生生的又比武则天高上一头,你看,多伟大来着。这种人物形象是在谁的需求下打造出来的呢?

舆论的传播的恐怖速度

太后下嫁,如果这是真的,别说多尔衮、顺治简单的删除资料,就是大罗金仙来了,这事也盖不住,因为很多人忽略了社会舆论恐怖的蔓延速度,比如叫魂案、剪辫案,再比如朱三太子,为什么得以在全国蔓延,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这就是舆论传播的力量,“群众基础良好”,所以才被很多另有用心的人借用、借势。

为什么多尔衮先是对前明皇室优待,继而大开杀戒,“阶段过渡”论阐述的并不完全,这也是舆论的作用,让多尔衮担忧政权稳定,所以才下手,按当时的文献资料,这种肃清行动至少持续到康熙年间,外地不提,京师才安稳了些,不必再担心前明皇室势力对京师社会安定的影响。

在那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即便这样,流言还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传遍全国,按都按不住,更何况太后下嫁这种事儿了,谁能找到一条,就一条相关太后下嫁的史料证据?没有,一条都没有。所谓的张煌言、李朝史料、內宫记录甚至包括“二龙戏珠”都纯属扯淡。

张煌言是反清志士;

朝鲜的史料连金黑的话都敢往里写,需要相互印证着来看的,否则就是一家之言孤证不立;

中原文化和满洲文化不是完全割裂的,三父八母也非常容易解释,康熙帝对自己的几个乳母啥样,大家都知道,很孝顺,照顾亲娘也不过如此;

至于不合葬昭陵,也不是特例,再说了,孝端皇后已经先一步进去了,谁稀罕再去(ˉ▽ ̄~) 切~~,能独门独栋,谁还愿意合租。

无论明朝还是清朝卑不动尊都不只是说说而已,孝庄在五宫是垫底的存在,只不过后来因为照顾两位皇帝,所以地位才高起来,也才有人提议孝庄死后要入昭陵,其实想想朱棣,给他陪葬16个,不还放过俩么,那两个妃嫔也都是独立的陵墓,这就是卑不动尊的结果。至于双龙戏珠,负责入葬的雍正帝是怕谣言传不开咋地,特地搞个双龙戏珠影射孝庄?

至于孝庄真正的政治地位,大家发现没有,别看那些捧臭脚的言论,您只需要着重着重再着重的看看几位皇帝的评价,多读几遍,您就明白了,有时间的话(或者我遇到合适的题目),您可以看看孝庄母子的明争暗斗,他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顺治帝的遗诏又是怎么来的,您就会明白,所谓的女政治家呵呵一下就好。

孝庄在明末清初那段时期对满清的贡献很大,这没错。但是这些年由于某些电视剧的流行,孝庄被过度渲染,过度神化了。

真正的政治斗争她是不敢伸手的

五宫垫底的庄妃,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并不怎么受宠,婚姻也只不过是政治利益交换的结果,影响皇太极的政向?她不敢。

到了多尔衮的时代,时值明末清初,崇政殿之争也不是孝庄策划的,她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个胆子,做为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一员,她明白,自己是蒙古部族利益在清宫的代表,这不意味着她有资格干政,大妃阿巴亥就是前车之鉴,在政治利益前,她的命很容易被取走,两黄旗支持的是谁呢?是满清皇室,而非她庄妃,她敏感的身份是决不能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的。

为什么多尔衮要摄政大家都同意,但无一人提及庄妃垂帘呢?一是各退一步,利益互换,二是庄妃不配······在入关前八王主政还留有余势的时候,她一个蒙古妃子······啥都不是,满清贵胄是绝不对让蒙古女人参与到争权中来的。

多尔衮如何,他都抗不住染指皇权的压力,何况孝庄一外人,确实有人提议孝庄垂帘,但此人的位置和小民也差不多,为什么朝中,尤其是宗室觉罗们不提议孝庄把持政权?谁都不傻,还是孝庄的身份问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孝庄也不傻,当然不会就坡下驴提及此事,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把孝庄不争权夺利的行为解释的过于高尚,争权会死,夺利方面已经基本踩了红线,再为科尔沁争利,那就该有人说话了。只要多尔衮想,孝庄的性命,他可以随时收取。

所以太后下嫁是无稽之谈,而所谓孝庄的势力也是半点全无的,都是效忠皇室和两黄旗,没有任何效忠她孝庄的存在,她的贡献与其说是政治贡献,不如说是家庭责任,崇政殿之争她在干什么?多尔衮擅权她在干什么?鳌拜擅权她在干什么?

至于索尼的孙女,四辅臣苏克萨哈死掉,遏必隆对鳌拜言听计从,索尼装病也是真病无非就是想捞取政治利益,这主意也未必就是孝庄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娶个女人平衡一下权力天平这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政治头脑。她的权力甚至性命对于多尔衮来说就是个笑话,所以多尔衮是否篡位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多尔衮放弃篡位有公私两方面考虑

多尔衮是一个具有大局观的人,以崇政殿为例,索尼和鳌拜带着两黄旗死忠包围崇政殿,多尔衮就不能让两白出来抗衡?那时候的两黄旗是皇太极整旗抬上去的,仅仅十几年工夫,虽然变得很强,但与两白旗几十年的底子比,还是有所差距的,两白旗以前就是两黄旗,在努尔哈赤晚年均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哥仨,所以皇太极才能顺利整旗抬旗,否则四旗互换,谁也抗不住这压力。

两黄旗有鳌拜索尼敢玩命,两白旗同样有狠人,为什么不打,而阿济格提早退殿后也没有带人来?

为了满清势力不至崩盘,当时正处在入主中原的最关键时刻,松锦大战结束,大明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正是最佳良机,所以时不我待,在这种机会下,不能出现内斗,就更何况自相残杀了,否则满清势力会变成一盘散沙,本来满洲人口就少,不能聚力的话,会沦为弱势,而如果满清内部一旦发生严重问题,那么蒙古方面会看在通婚的面子上不在背后捅刀子?不可能。

所以综合来说有三点:

①内部利益不容分裂

②外部危险不能忽略

③大明蛋糕时不我待

于私利来讲,多尔衮也面临几个问题:

①篡权之后自己很容易被定点清除,擅权和篡位是两码事,皇太极或说皇室的死忠大有人在,多尔衮因功擅权也说得过去,但是一旦动了福临的位子,那意义就不一样了,不需要什么几旗几旗的势力分析,一杯毒药一个人就能办,或者多尔衮进宫被乱箭射死,几个人也够了,以急症为由,直接收尸发丧,大家都明白,但是谁又看得惯多尔衮呢,不鼓掌就算不错了,没人说什么。

再说,死者已矣,皇帝掌权,多尔衮怎么死的谁又会在乎。为什么崇祯帝那么着急干掉魏忠贤,因为魏忠贤想在內宫下手弄死他太容易了。

以要言之,多尔衮一旦篡位就要面临几乎所有人的算计,两白旗就要面临其他六旗的军事敌对,问题是,两白旗所有旗臣真的都愿意面临这一切么?多尔衮权倾朝野是吧,但是阴死他很容易。

②多尔衮篡位他传给谁呢?他一生无子,就一格格,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篡位后能活几年,然后呢,遗臭万年,皇位还是皇太极哪一系的,为啥?他哥阿济格的感人智商,他是明白的,多铎死的比自己还早,自己没有儿子无法继承,那还篡位干什么呢?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多铎之子过继的问题,那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的照拂,为了袭承睿王一脉,多尔衮死前是没有一切种形式的儿子的。

③没有必要玩命,自己已经权倾朝野,自古如何描述宰相来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尔衮呢,他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包括皇帝在内,把皇帝的虚名要来何用?能增加自己的势力?还是能获取更大的权利?都不能,这些对于多尔衮来说已经到极致了。

总结:

多尔衮的大局观在于,如果自己篡位,无论入关前后,都会造成满清势力的分崩离析,造成自努尔哈赤以来的诸多努力和建树付之东流,同时也会造成满清实力水平急剧下跌,那样一来会陷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自满清开国一直到宣统退位,汉人的抵抗运动从未停歇,程度不同而已,多尔衮摄政期间,也只是初步企稳,内忧不可不防,外患方面则是蒙古诸部,如果自己的政权沦入风雨飘摇的境地,那么蒙古势力就会蠢蠢欲动,满清政权无论是面对蒙古还是江南士绅都是同样的态度,利用为主,但从未放下提防。

表面现象是多尔衮权倾朝野,但是多尔衮同样无法面对除两白旗以外所有势力的一致对抗,篡位不比擅权,逾越红线的行为不为其他各旗所接受,皇室的态度更不用提,而自家两白旗真的是铁板一块众志成城么,他无法统一两白旗的意见,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已经占有既得利益后,不愿意为了多尔衮的皇位而拼命,两白旗的意见都不能统一,何况其他。

自身短板造成即便篡权也无以为继,自己并没有继承人来继续掌控皇权,自己身死后不单落下千古骂名,而且权柄还会再次落入皇太极一系的掌控,无论谁掌权,两白旗都会受到彻底清算,不留任何余地的清洗,不单自己,包括阿济格和多铎两家都难逃一死。而保持现状也没什么不好,站在权力巅峰也就够了,利益在手虚名何益,反而有可能因为虚名而丧失本已拥有的至高权力,这笔账不得不算,所以多尔衮擅权不篡权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今通史


清军入关后的皇帝是顺治,但谁都知道,真正的皇帝是摄政王多尔衮。问题是,多尔衮为什么不推翻顺治,当真正的皇帝。

有人说因为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所以多尔衮照顾孝庄的面子,才没有篡位称帝。但这个事本来就真真假假,没有可靠记载。退一步讲,即使孝庄下嫁是真的,也不影响多尔衮当皇帝。反正多尔衮没儿子,让顺治当皇太子,不正是两全其美?

多尔衮选择不称帝,其实就和自己没有儿子有关系。

多尔衮的生育能力不是那么强,虽然妻妾成群,但努力了半辈子,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没有儿子,偌大家业传给孙悟空吗?即使之后多尔衮能生个活蹦乱跳、智商正常的儿子,但随着顺治年龄的增长,时间的优势并不在多尔衮这边。那么,是否可以抄近道,抱养一个宗室近支男孩呢?也不行。抱养来的孩子也有和养父亲近的,但毕竟这是皇位传承,多尔衮忙来忙去,到头来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样的事,精明的多尔衮是不会干的。

想来想去,多尔衮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不称帝。

何必呢?曹操、诸葛亮都没有称帝,他们都是各自国内的绝对老大,牢牢掌握最高权力,这就足够了。当皇帝是有乐趣,但前提是掌握实权。多尔衮只不过没有挂皇帝的名,但他的意志,就是大清的意志,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让男人迷恋的吗? 更何况,大臣们见着多尔衮同样要下跪,无非多磕几个头、少磕几个头而已。

曹操说过:何必纳虚名而受实祸。这个道理,多尔衮当然懂。

再说,宗室王爷、八旗亲贵更能接受一个屁事不懂的小皇帝,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多尔衮没有皇帝的名号,有些事办起来也并非那么顺利。可如果多尔衮称帝,自己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这些人也一定是多尔衮称帝后的反对力量。这些人都在,多尔衮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综合考量之下,多尔衮没有称帝,是非常明智的。

当然,年龄越大,理智越弱,多尔衮慢慢经受不起皇帝的诱惑,开始自称皇父,就差封自己为太上皇了。说明多尔衮如果再多活些年,根据现实情况,他会考虑是否当皇帝的。只不过死的早,这一切,都成了历史猜想。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多尔衮和孝庄太后之间也许有感情,但绝对没有影视作品里那么深厚,那都是后人的美好想像。在政治家们眼里,和帝位比起来,爱情的分量太轻了。

所以多尔衮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他当不了。皇太极刚病逝、顺治没登基的时候,是多尔衮最好的机会;那个机会他都把握不了,顺治登基之后篡位更不可能成功。

(多尔衮和孝庄)

咱们先来看一下皇太极逝世时是什么情形

皇太极的白月光是宸妃海兰珠,海兰珠病逝后,皇太极太过悲伤,当时身体就不好了,两年后去世,没有留下遗诏谁为继承人。

按照惯例,有继承资格的侯选人自然得争上一争。

第一位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按理来说他是最有资格的,可当时的满清汉化程度不是很深,“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种继承原则还不是很盛行。豪格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位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据说努尔哈赤去世前最宠爱的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曾有意立多尔衮为继承人,可惜被皇太极截了胡。那时多尔衮年幼势弱无力抗衡,现在他长大了,也想截皇太极后代的胡。

(多尔衮)

两人各有支持者。皇太极生前自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支持豪格,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和同母兄弟所领的镶白旗当然是支持他,正蓝旗和镶蓝旗偏向豪格,两红旗则有的支持豪格,有的支持多尔衮。

这样看下来,豪格的胜算似乎要更大一些。但是,多尔衮自身的能力足以弥补数量上的差距,他南征北战,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若论军功,豪格拍马也赶不上他。

双方就此僵持住,一触即发。

多尔衮虽然很想当皇帝,但他保持了最后的理智,知道这个时候要是内乱起来,就别想南下入关、占领那花花世界了。经过一番思索,提出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多尔衮和支持者们)

这一方案被诸王、贝勒、大臣们接受。豪格的支持者本是皇太极的亲信,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上位的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不是非得豪格。

多尔衮选择福临,可不只是因为他是孝庄的儿子,还因为他年纪小,好控制。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多尔衮比较有大局观,如果他非得要皇位,满清肯定内乱。可能在他想来,暂时退一步,等时机成熟时再夺位也不迟。

但是多尔衮不知道,他已经错失最好的机会,顺治越长越大,皇位越来越稳

清军入关后,顺治先后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甚至还有传闻孝庄嫁给了多尔衮。

(孝庄和顺治)

多尔衮大权在握,狠狠的报复了曾和自己争位的豪格,权倾天下。所用仪仗和皇帝的类似,见到皇帝不用跪拜,官员任免全由他做主,还“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意思是在家自组小朝廷,架空顺治。

表面上看起来,多尔衮似乎具备了篡位的条件,不篡位是看在孝庄的情份上。其实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皇位未定时满清贵族们都反对他登基,如今有现成的皇帝,怎么可能赞同他?

别看多尔衮权势熏天,那是他没有篡位,他要敢篡位,立刻会有一票王公贵族跳出来与之对抗。何况,虽已入关,天下却并没平定。满清要是乱起来,根本坐不稳江山。

(摄政王多尔衮)

种种原因之下,多尔衮尽管很想登上大位,却也没行动。再过几年,他想行动也行动不了了,因为他死了,行猎时坠马跌伤,不治身亡,时年39岁。

他的雄心壮志,只能下辈子再去实现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多尔衮一生中有3次离皇位一步之遥的机会,但他最终却都没能更进一步。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17岁就随皇太极带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皇太极封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皇帝;之后,他从两个摄政王到大权独揽,先后被顺治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和皇父摄政王。



从上面的多尔衮的经历,俺来分析一下他的3次机会:

机会1:多尔衮与皇太极之争

据说有努尔哈赤想传位给多尔衮的打算。可是努尔哈赤的突然去世,并未立遗嘱让谁做接班人。努尔哈赤死时只有他宠爱的大妃阿巴亥在场,也就是多尔衮的母亲。当时有希望成为大汗的有四大贝勒(代善、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由于代善的两个儿子和代善的原因,把皇太极推上了汗位。多尔衮的母亲阿巴汗被逼陪葬努尔哈赤,保全了尚未成年的多尔衮和多铎。多尔衮那年才15岁。那时皇太极已经34岁了。



机会2:多尔衮与豪格之争

豪格,皇太极的大儿子,多年来的征战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比多尔衮还大3岁。

皇太极生前也没有指定过接班人,因此各方势力对皇位都有觊觎之心。在多尔衮与豪格两派势力的争斗会议上,多尔衮认为自立条件尚不成熟,于是达成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条件:拥立皇太极年近6岁的福临继位。

虽然多尔衮在这次没能当上,不过他当上了摄政王,同时也让豪格失去了称帝的机会。


机会3:多尔衮独揽大权之后

此时的多尔衮大权独揽,实际权力已经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但他依旧没有当皇帝。

关于此时他为啥不称帝,有以下两种说法:

1:他爱江山更爱美人

为了心爱的孝庄太后,甘愿扶持她的儿子福临,自己只做个皇父摄政王。

此种说法一直存在争论,无从考证

2:他只有一个女儿

多尔衮不多产,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即使他称帝,他去世后肯定会被反攻倒算的。

正当多尔衮权倾天下之时,他却在一次塞北狩猎中意外坠马受伤,最后不治身亡,年仅39岁。除了无可奈何地抱怨命不好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理由来解释他为啥不称帝了。


不药的花花世界


多尔衮为什么沒有称帝?理由如下:

一、当时的情形不同。按照推举制的原则,无论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当时的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但当时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十七年经营,如今的大清朝早已不是当年的后金,从人性的层面来讲,当年,当所有大小贝勒在代善的带领下,拥戴皇太极即皇帝位,誓死效忠,并全体匍匐在他脚下三跪九叩首时,这一切改变就已经行进在不可逆转的过程之中了。

二、大清朝已深深汉化。在组织结构、决策与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大清政权已经深深地汉化,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大臣,坚定主张皇位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承,为此,他们之中八位重臣,聚集到三官庙盟誓,一定要让皇太极儿子继位,为达此目的,他们不惜以生命相博。还有人指名拥戴豪格,这就使整个事情变得异常棘手。

三、顾忌豪格的势力。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人物,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它宗室诸王包括多尔衮在内都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尔衮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为皇位继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经成为多尔衮不得不顾忌的力量。

四、两大势力不合睦。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很不和睦。两黄旗的八位重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精明强干的多尔衮对这种双方势力对比非常清楚,于是在皇太极死后五天,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多儿衮顾全大局,为防止内乱,拥立年仅六岁的顺治继承皇位,多儿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民间传说多儿衮沒有称帝与孝庄有关,只是传说而已。


大汕十


多尔衮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并没有篡位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多尔衮实力不够。多尔衮手中兵力只有两白旗和镶蓝旗,两黄旗是皇太极的嫡系军队,打起来肯定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而其他三旗并没有表明立场,多尔衮即使篡位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退一万步,就算打赢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大清也是元气大伤,就无法入住中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了;如果输了那下场就很悲惨了,不仅自己荣华富贵不再,连全家人的性命都不保。



2.多尔衮念及与皇太极的兄弟之情。皇太极生前对多尔衮还算厚待。在多尔衮年纪不大的时候带着他打仗历练,等多尔衮年纪稍大便让他独自率军出征,独当一面。多尔衮建功之后就封他为“和硕睿亲王”,出于兄弟之情,多尔衮应该还是有点不落忍。


3.选福临当皇帝也是一个妙招。多尔衮不自己当皇帝,选小侄子福临当皇帝,他既可以拥有皇帝之实,又不用背上叛逆的骂名,岂不是两全其美。

4.可能与布木布泰(大玉儿)有关。可能正如野史和电视剧《孝庄秘史》所说,因为多尔衮与布木布泰(大玉儿)情深意重因而扶持布木布泰的儿子当皇帝。


以上便是晓史兄的个人看法了,你们又觉得多尔衮为何不做皇帝呢?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晓史才能明事


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根本和孝庄没关系,影视剧中戏说不要当真。

从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以来,八旗制度就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既管民又管军,各旗旗主权利极大。皇太极驾崩之后,没有指定接班人引来各方势力争夺。主要有俩方: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正白旗,镶白旗,多尔衮同母三兄弟支持多尔衮,正红旗和镶红旗旗主代善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是中间派,豪格和多尔衮不论谁称帝,都会导致八旗分裂,甚至内战别说入主中原,本来就人口不多的满人,也会元气大伤,消耗殆尽。



这是满清贵族最不愿意看到了,在两红旗旗主,当时辈分最高的礼亲王代善的主持下,照顾两黄旗的利益(天子亲统),选太宗子孙当皇帝,得到两黄旗的支持。照顾两白旗利益,将军权给了睿亲王多尔衮,当摄政王,保持了八旗的团结,才有了后来的挥师入关,入主中原。即便在多尔衮权势最大的时候当了皇父摄政王时,要强行称帝,也会引来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中间派也不会支持他,他不会不掂量掂量的,多尔衮是有帝王之才无帝王之命,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现实不允许他称帝,认命把


黛山鸣月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死后,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为皇位争执不下,以及各方势力如两红、两黄和两蓝六旗对多尔衮的不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阻止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睿亲王多尔衮不得已只好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把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立为皇帝,是为顺治帝。

顺治元年,大清入关,顺治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北,又追封为“清成宗”,顺治八年,剥夺其封号,掘墓鞭尸,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为其平反。


(多尔衮画像)

从以上情况我们知道,多尔衮并非有多大的胸襟,不是不想称帝,实是当时的力量不够强大,不得已而为之。更不像电视剧那样与孝庄有那么一腿。


春花秋实5872


看过《孝庄秘史》的都知道,多尔衮一生都爱着大玉儿,甚至为了大玉儿放弃了帝位。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多尔衮是那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人吗?我的答案是,多尔衮一直有着称帝的梦,之所以没当皇帝,是因为其他原因,和孝庄一点关系都没有。



努尔哈赤在位之时,多尔衮和皇太极都是领军大将,都富有极强的政治军事能力,而且多尔衮的母亲还很受宠。但是多尔衮还是和皇太极有着巨大的差距。皇太极要比多尔衮大很多,他早已经在军队和朝廷中有着自己的班底,这些势力是多尔衮比不了的。而且皇太极比多尔衮有着更好的政治天赋和政治背景,也比多尔衮更加理智,相比多尔衮,皇太极才是当皇帝的第一人选。


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多尔衮的母亲被迫殉葬,而且他的势力在皇太极眼中是一个威胁。多尔衮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向皇太极效忠,只有这样他才能不死,才能为自己母亲报仇。


皇太极猝死。这给了多尔衮争夺皇位的心。但是皇太极有一个大儿子,这个大儿子虽说不是嫡长子,但是能力出众,在军队里的势力和多尔衮势力相当,这两人还素来有恩怨,其中任何一个当皇帝,另一个都不好过。而且当时朝中大臣,都支持皇太极子孙继承皇位,不承认多尔衮。所以多尔衮在这次争夺皇位过程中妥协了,让皇太极嫡子大玉儿的孩子福临当皇帝。



虽然多尔衮没有当上皇位,但是他认皇帝为义子,当了“皇父摄政王”,在朝廷中说一不二,比皇帝还像个皇帝。

在他的皇帝梦破灭的时候,他自比周公,让后人知道他有能力当皇帝,但是不当,辅佐幼帝。是一个大忠臣。


历史咸谈


无风不起浪,要说多尔衮和孝庄没有情爱之事,反正我是不信,就像北方流传着一句话说的,“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更何况是蛮夷之地的人,对这样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

多尔衮之所以没敢称帝,在我看来有三个人起到了阻扰的作用。

笫一位是肃亲王豪格,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按理说继承皇位的是他,但由于自己出身不高加上势力不如多尔衮,所以与皇位失之交臂,也因为如此,他和多尔衮势两立,他虽然实力不如多尔衮,但也是手握重兵之人,如果多尔衮想自立为帝,那无疑会让刚刚强大的大清,立马陷入内乱之中。



第二位,是礼亲王代善,身为努尔哈赤的长子,满族族长的他,在八旗诸将中威望甚高,连多尔衮对他也要礼让三分,他是不会看着刚刚崛起的大清王朝,而毁于内乱之中,因此,他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多尔衮称帝。

第三位,是孝庄太后,孝庄屈身于多尔衮,不排除有消磨他野心的成分在,另外,孝庄聪明睿智且名正言顺,最少在表面看来地位是高于多尔衮的,手中的权利也不容小觑,其实到了多尔衮后期,他的实力已逐渐的被孝庄削弱了。

当然,多尔衮虽然没有称帝,但就他而言其实和皇上没啥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