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整个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对抗一直是时代的主旋律。在长久的军事对抗中,无数的汉朝人和匈奴人为此背井离乡甚至付出生命。可以说,汉朝人和匈奴人之间是仇深似海的。但是,翻开历史上,就会发现,贯穿西汉时期,除了武力对抗以外,汉人逃奔匈奴的现象一直存在。

1、刘邦对异性诸侯王的清扫是西汉时期汉人入匈奴问题的开端,对于异性诸侯王而言,与其被刘邦剿灭,倒不如投奔匈奴

公元前202年,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刘邦在定陶称帝,建立大汉王朝。至此,持续七年的秦末大乱落下帷幕,中国历史进入崭新的一页。

然而,这个时候,身为大汉王朝开拓者的刘邦却开心不起来。展开大汉王朝地域辽阔的堪舆图,一个格外刺眼的势力集团映入刘邦的眼帘。异性诸侯王,这个为了战胜西楚霸王项羽而被刘邦亲手创造的畸形政治产品,此时正逐渐代替项羽,成为汉朝的新威胁。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西汉初年的异性诸侯王

异性诸侯王之中最先被刘邦剿灭的是燕王臧荼。不过臧荼本也不是什么名将,所以很快就被刘邦打败,燕地也被刘邦赐给了卢绾。但是此后,卢绾在帮助刘邦平定陈豨之乱时,却被部下赵胜说动反抗刘邦。不仅在与陈豨的战争中放水,还帮助陈豨规划游击战争。

只是可惜,陈豨以一己之力反抗整个天下本来就不现实,所以很快就被刘邦击败,而其与卢绾密谋的事也被投降的陈豨部将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得知此事后盛怒不已,立刻调集大军前往讨伐。很快,卢绾就在汉军的铁蹄之下落败。不过,卢绾可不像臧荼和陈豨。兵败之后,他毫无压力地带着妻子和部下去投奔匈奴,同时也带走了一部分燕地百姓,成为汉人入匈奴的典型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卢绾剧照

像卢绾这种情况的还有因名字与韩信雷同的另一个军阀——韩王信。韩王信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王室子弟。秦末之乱时跟随刘邦立下大功,才被封为韩王。后来刘邦觉得他的实力太强,就把他的领土换到了北地边疆。

被"发配边疆"的韩王信日子可不好过,不仅国穷民乏,而且要时刻提防着北方匈奴的侵犯。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韩王信不得不屡次修书向匈奴求和。这个行为确实有些效果,但却也让刘邦认为韩王信有反心,严加责备。

本来直面匈奴的日子就不好过,还要被刘邦责骂,两头受气的韩王信终于在忍无可忍之下投降了匈奴。而且除此以外,他还给刘邦来了记狠的,直接联合匈奴攻汉,造成了赫赫有名的"白登之围",被西汉所有皇帝引以为奇耻大辱。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刘邦剧照

异性诸侯王带领族人、部下和百姓投奔匈奴,是西汉王朝前期汉人入匈奴现象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它不同于被匈奴掠走的普通百姓,诸侯王入匈奴,带去的不止是人口和财富,更有汉朝的文化和技术,为后来的匈奴汉化打下基础

2、匈奴的劫掠,是汉人入匈奴的主要原因,对于匈奴这种游牧民族而言,人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异性诸侯王入匈奴虽然特殊,但毕竟只是少数。就整个西汉王朝而言,汉人入匈奴的主要方式还是匈奴的劫掠。

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主营畜牧业,国内经济十分单一,抗风险能力极低。所以,为了生存,匈奴在收成不好的年成里,往往会通过劫掠的方式,夺取其他势力的物资,用以度过艰难的日子。可以说,劫掠,是铭刻于匈奴等游牧民族骨髓里的天赋。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这一点,在匈奴的"千古一帝"冒顿单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儿子,因为这个身份所以他对匈奴的现状十分忧心。当时,匈奴外有东胡、月氏等强敌,内部又有其父头曼想废长立幼,可以说,整个国家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候。于是,在通过逃离月氏展示出自己的勇气后,冒顿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夺权。

虽然头曼给了他一支万人的军队,但若说其中没有安插头曼的心腹,估计没人会相信。于是,为了在不惊动头曼的情况下将这只军队训练成自己人,冒顿通过鸣镝之法,逐渐剔除了不听自己命令的人,最终,将这只军队完全训练成了自己的心腹。

凭借着这只军队,冒顿在游猎之时冒险击杀了头曼。也是凭借着这支军队,冒顿在最短的时间里压服了反对他的其他势力,成为匈奴的新单于。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不过在成为匈奴单于后,冒顿很快就面临了新的问题,外患,当时的北方草原可不是匈奴一家独大。东胡、楼烦、月氏都是与匈奴不相上下的势力。而且冒顿为了上位,消耗了一部分匈奴的力量,所以此时的匈奴如果与这些势力硬碰硬,绝对是自取灭亡。

那么,怎么样才能增强匈奴的国力呢?古老的游牧民族箴言告诉冒顿,只有劫掠,只有劫掠才能让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快速强大起来。可问题是,现在的匈奴群狼环伺,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该去劫掠谁呢?

就在冒顿为这个问题苦苦思索的时候,被劫掠的目标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就是东胡。

虽然在正史上,东胡是因为狂妄自大索要匈奴领土而激怒了冒顿。但如果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匈奴满足东胡的前两次愿望,更像是一种诱敌之法。诱惑着东胡失去戒心,诱惑着它露出弱点,最终一举拿下。

东胡被匈奴攻灭其实严格来说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劫掠,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东胡的子民成为匈奴的子民,东胡的财富成为匈奴的财富,东胡的土地也成为匈奴的土地,整个匈奴因为对东胡进行了一场盛大的劫掠,而迅速壮大

此后的时间里,尝到了甜头的冒顿开始频繁地对周边势力进行劫掠,先后攻灭了楼烦、月氏等国家。匈奴的国力也如潮水一般,壮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终统一了北方草原。

北方草原的统一不仅意味着匈奴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期,也意味着他必须将目光转向了更远的地方,比如南方广袤的土地。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匈奴劫掠汉地的记录其实有很多,从汉朝初立到武帝反攻匈奴这段时期,光是掠杀百人以上的就有27回。有学者就曾经试图统计被匈奴劫掠的汉地百姓人数,结果发现光是到汉武帝时期,被劫掠的人就达到了数十万人。所以说,

劫掠,才是汉人入匈奴的主要方式

3、 西汉中后期,由于严苛的赋税压力,大量边境汉人纷纷开始逃往匈奴,造成了汉人入匈奴的高潮

匈奴劫掠汉人的现象在武帝之后得到很大压制,汉武帝在位期间,与匈奴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高强度持续战争,严重损耗了匈奴的国力。打到最后,匈奴势力范围剧烈缩水,甚至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惨状。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战争,让游牧民族看到了汉王朝的强大。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匈奴还是其他的游牧民族,都因为害怕引来汉朝的报复而不敢再劫掠边境汉人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但是,匈奴不再劫掠汉人却并不意味着汉人入匈奴现象的消逝,恰恰相反,武帝之后,汉人入匈奴反而引来了一个小高潮。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诡异局势,还要从汉朝的国策开始说起。众所周知,西汉开国之初,为了与民休息,统治者奉行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政策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极大地帮助汉朝恢复了国力。

但同时,这个政策也使得统治者对整个国家的掌控力减弱,是反集权的典型。正因如此,这个国策在汉武帝时期很不受待见。不可否认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一位君王,但同时也应看到,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追求和推崇远超西汉以往的皇帝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所以,当汉武帝掌握实权后,立刻就开始任用董仲舒等儒生进行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便从精神领域控制老百姓,加强自己的权力。应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因为儒家学说的盛行,极大地提高了中央的权威,使得汉武帝得以拥有足够的威信发动持续几十年的汉匈战争,即便是到了武帝后期,整个汉朝已经国困民乏的情况下,对匈奴依旧处于压制状态。

但得,中央威权的提高也让汉武帝渐渐开始妄自尊大。如果说汉匈战争是为了守护国土而无可指摘,那么大肆寻仙求道就是算得上是汉武帝典型的污点了。

汉武帝迷信是很多史料都明文记载过的,在这件事上,汉武帝甚至比打匈奴还积极。为了追求长生,汉武帝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钱财供养方士,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还对信任的方士封官加爵,搞得整个汉朝官场都乌烟瘴气。

正是因为汉武帝无节制的欲望,整个汉朝历经百年积累下来的国本几乎被损耗一空,黎民百姓甚至几度起义,以求活路。

“叛国”还是“避难”,西汉轰轰烈烈的汉人入匈事件

内地尚且如此更何况边境呢,而且,自汉武帝压制匈奴后,整个匈奴族都意识到了汉文明的强大,开始有意地吸收汉人入匈奴,希望能够借此壮大国力。所以,

边境之地的汉人为了躲避徭役,纷纷开始逃往匈奴,造成了汉人入匈奴的高潮

汉人入匈奴现象其实不止是在西汉,新莽,更始,东汉之时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汉人入匈奴现象。虽然各个时期汉人入匈奴的方式和程度都有不同,但是客观地讲,汉人入匈奴其实就是匈奴汉化的映照。

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