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 加扎尼加说:"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记忆。"你就是你的记忆,正是记忆塑造了当下的自我,而这种记忆也可能会带来无边的苦痛。

《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讲述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在双叙事闪回中,面对曾经的悲痛记忆,我们看到一个男人是如何拒绝与过去和解,正如在影片结尾,侄子问李他为什么不能留下来(作为监护人一起生活?)李说道: "I can't beat it. Ican't beat it. I'm sorry.",不是我不想,而是我无法与自我和解。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情舒缓但是却展现了人类最真的情感体验,很多人说,苦难算什么,忘掉苦难一直往前看就成了,但是有时候这种苦难深入骨髓却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如何能够往前看,电影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示了这种想要救赎却无法救赎的旅程,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较高达8.6分,而这么高分的背后则是人类最普适情感的共鸣,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李不是自甘入地狱的,记忆让他坠入地狱,无人能救赎。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记忆中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亚,在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佯装发疯、自己惨遭抛弃之后,也跟着发疯,口中喃喃低语:"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你牢记在心。"

在文艺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那就是某种物品或地方就代表着一种记忆,奥菲莉亚口中的是迷迭香,李的记忆则是自己的故乡曼彻斯特,这些物品或地点则代表着伤痛的来源,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当你越向逃离时,这些东西会把你往回拉,让你重新面对一次,再次面对时,是救赎还是继续沉沦,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

当影片徐徐展开时,我们看到李是一个孤独无聊的人,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在做工的房子里和酒吧里面有美女撩他都无动于衷,酒后一言不合就打架,这个男人不正常,一个努力工作的男人如此不正常必然有原因,这是最简单的因果理论,所以当他因哥哥去世返回家乡时,谜底就此揭开。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是个小怪才,原来这部电影是由他的朋友马特·达蒙来指导的,结果后者没有档期,然后他就自己玩起来了,自己撰写的剧本所以拍起来很顺利,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倒叙和闪回,导演很不负责的说:"如果我所建构的场景顺序无法被实际的应用,剪辑师会解决这些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结果才看这部电影的人估计有点不适应,因为倒叙和闪回很突然,若是不注意还不知道其实电影的场景是在回忆,得要适应一下才明白哪个场景是当下,哪个场景是过去,这部电影几年前看过,如今重刷时依旧感觉有点突兀,不过慢慢就习惯了,却是发现这样的剪辑方式很美,在不落痕迹中通过双叙事结构展现,如前一个场景家里的几个人还在为哥哥的病情讨论,而后一个场景,数年后李不得不到医院来处理哥哥的后事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当然,这样的闪回最主要的则是通过李的记忆,一点点的把过去的美满婚姻生活及当下呈现的状态形成对比,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李当下状态:那就是由于他的过失,导致自己的孩子们身死,而妻子也离开了他。妻子可以继续生活,但是他却停留在过去,拒绝生活在当下。


和过去不和解的方式

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感触良多并且豆瓣评分较高,有一个特色就是并没有刻意的正能量化,在许多类似的电影中,主人公最后都通过自己的回忆或反省达到了救赎,而这部电影里李却是拒绝了救赎,也许这就是普通生活的常态,不是说忘记过去就忘记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曾经李在警察局中自杀未成,已经宣布了他对于生活的绝望。因为无法原谅自己,所以在影片中李的状态一直处于游离,当律师宣布哥哥的遗嘱时,哥哥并没有和他商量过,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他重新回归家庭,但是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我不可能做他的监护人。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当再一次遇到前妻时,两个心碎的人却是如此尴尬,前妻试图向李表示歉意,毕竟李并不是有意要烧死自己的孩子,连警察也说不能因为没有把火炉的挡火板忘记放下就定李的罪。

灾难发生后,李的痛苦并不比妻子少,通过李的回忆并没有展现灾难之后夫妻相处的细节,这也是李刻意的记忆回避,在电影中李的回忆其实是零碎的,多数是可以通过其中的回忆碎片让观众自行脑补出来,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特色之处,与过去的不和解那么回忆也不必全面,只把关键的节点描绘出来,这样的回忆反而能够最简单的表达剧情。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通过两人相遇的简短谈话应该能够明白,前妻曾经是以最恶毒语言来对待李,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在李的身上,这样推的最大问题就是当李已经处在自责的深渊时,前妻不是和李一起面对和互相安慰,而是落井下石,进一步让对方坠入十八层地狱,这也是事后当时间慢慢过去,她想走出,而李却依旧停留在深渊中的原因之一。

这种心理是许多人经常犯的毛病,当灾难已经发生后,剩下的就是指责,但是指责有没有用呢?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指责,而是一起面对和互相取暖,也许在互相帮助下还可能一起走出曾经的苦难,只是前妻的做法却让李无法回头。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当侄子问李在哪生活你有什么好在意的,到哪里不都可以工作吗,何必不呆在曼彻斯特的,只是他还不明白为什么叔叔不愿意呆在这里,当最后有一个镜头是侄子看到李一直随时携带着孩子们的照片并且摆在柜子上时,其实已经明白了一点:李一直活在过去的记忆里,至今没有走出,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他最伤心之地,如何能够说走出就走出来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以什么样的记忆来生活?

在睡梦中,李梦到女儿说:你看不见我们身上着火了吗?

这是过往记忆和自责的混合梦境,只可惜没有《盗梦空间》中那种时间停止可以让他和女儿在梦中团聚的迷失层(limbo),否则李应该愿意进入其中,与其在现实中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不如和女儿一起在梦里开心的生活。

豆瓣上有个高分的短评说明了他的状态: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