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如點評“文昭關”四種風格:楊寶森唱法獨到,陳大濩難能可貴

吳小如先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戲曲評論家、歷史學家。

吳小如先生評戲著作頗多,因為他看過楊小樓,聽過餘叔巖,還藏有近兩千張京劇唱片,跟著名老生貫大元學過戲。與朱家溍、劉曾復二先生併為三大戲評家,人稱“三大賢”。

吳小如點評“文昭關”四種風格:楊寶森唱法獨到,陳大濩難能可貴

吳小如先生

吳教授曾點評賞析四種風格的“文昭關”,他所說的“四種”是王鳳卿,言菊朋,楊寶森,陳大濩演唱“文昭關”形成了四種風格。

吳教授介紹,這四位藝術家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汪桂芬唱腔的影響。其中王鳳卿因是汪的弟子,所以唱的是汪派。陳基本上也唱的是汪派。楊採用的是譚派唱法,但是在此戲中也深受汪派的影響。言的唱腔中,結合自己嗓音的特點,作了合適的處理,但也留有汪派的痕跡。

吳教授說:“‘文昭關’是楊寶森的代表作。最早是王瑤卿給楊說的此戲。基本上遵循譚的唱法,但未離開汪桂芬的範圍和汪的佈局,基本上沒有脫離汪的框架。

但是楊寶森的唱法有獨到的地方。雖然表面上二黃唱腔,其大體輪廓與捉放宿店及清官冊中的‘一輪明月…’好像相似,但實則不然,楊寶森‘文昭關’裡的‘…照窗前’和宿店的‘…照窗下’,及清官冊的‘…早東昇’拖腔處勁頭和力度,是不一樣的。

吳小如點評“文昭關”四種風格:楊寶森唱法獨到,陳大濩難能可貴

楊寶森大師《文昭關》


捉放宿店及清官冊,這兩出戏的長腔比較從容和圓潤,而楊在‘文昭關’的二黃段中則唱得有稜角有頓挫。每一個音符轉換的地方鮮明而清楚。伍子胥的不平靜和忐忑不安及憂悶沉重的心情,從他規矩大方的唱腔裡面表達了出來。

楊寶森自己挑班後,這出戏是很叫座的。他對此戲的的二黃唱段反覆作推敲,仔細地斟酌。看起來唱腔是很平易近人,實際上它的潛在力量很大很深,給予觀眾以美的享受。特別是楊故世後這半個世紀以來,幾乎舞臺上唱‘文昭關’的,都是楊的唱法,是非常的流行。上海的王珮瑜,北京的於魁智,天津的楊乃彭和張克等等都學楊的唱法。可是真正掌握楊寶森藝術三昧的人不是太多。所以還要多品味,多欣賞,多鑽研。”

吳小如點評“文昭關”四種風格:楊寶森唱法獨到,陳大濩難能可貴

楊乃彭先生

吳小如點評“文昭關”四種風格:楊寶森唱法獨到,陳大濩難能可貴

“陳大濩的這一段‘文昭關’的唱腔,是難能可貴的。陳是餘派老生,但是他唱的‘文昭關’是宗的汪派路子,這很不容易。在楊寶森的唱腔流行全國時,陳卻基本上用汪派的唱法。有人覺得這太古老,太生僻了。我個人認為從保存一個藝術流派,弘揚京劇文化遺產角度來說,這件事的本身就有它的意義。當陳大濩唱這個戲的時候是上世紀50和60年代,此時汪派已經絕響,汪派幾乎沒有人唱了,甚至沒有人瞭解,沒有人知道了。此時陳大濩居然基本上用了汪派的唱法,從而保存了汪派的風格。在二黃這段唱法裡面,他好像唱得很吃力,而且有些地方,雕琢的痕跡也比較明顯。可是我認為還是難能可貴的。

陳大濩畢竟是餘派老生,他雖然保存了汪派這一段‘文昭關’的唱法和風格,可是他還是和王鳳卿繼承汪桂芬的唱法不完全一樣。有不少的環節他也還是根據自己的條件,自己的功底有所改變。

吳小如點評“文昭關”四種風格:楊寶森唱法獨到,陳大濩難能可貴

陳大濩先生

最具體的是陳在這一個唱段裡,凡是到了收尾的地方,他基本上還是運用了餘派的勁頭,唱腔用特殊的辦法來處理。當你聽‘…愁人心中似箭穿’,那個唱腔快收尾的地方,很容易誤會成是‘捉放宿店’裡,陳宮‘心中亂如麻’的那個腔。這就是陳大濩根據自己的條件,一定程度地改變了汪派原有的唱法。可以說該走高腔的地方,他還是走高腔,該用力的地方,他還是用了力,可是在收尾的地方,他就用餘派的唱法來處理字音和唱腔。

應該說是允許這樣做的,因為每一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而且學習流派也不能死學,也不能硬學。總要有所發展有所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