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圈往事# 一代名伶拍“鬼片”中邪?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24樓一躍而下,一代名伶以這種酷烈的方式向觀眾們謝幕。

坊間傳言,他是因為拍攝最後一部作品《異度空間》的時候“撞邪”了。

《異度空間》貌似是一部“鬼片”,電影中也有張國榮飾演的男主角被“鬼”纏上,站到天台邊緣幾乎要跳下去的橋段。加上張國榮在去世前幾年,演技臻於化境,演得真假難辨,以至於很多人看了《異度空間》覺得他真的中了邪。

但是,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他的這部遺作,會知道所謂“撞邪”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異度空間》根本不是什麼鬼片,而是一部心理懸疑片,甚至可以算是療愈系的心理懸疑片。


#貴圈往事# 一代名伶拍“鬼片”中邪?

劇透預警



張國榮在片中飾演一個專業能力很強的心理醫生Jim:工作狂,無神論者,獨居,不愛交際。有一天同事介紹了一個病人給他治,這個病人是一個年輕女孩,自稱總是被鬼糾纏,曾多次嘗試自殺,換過很多個心理醫生,總也治不好。

其實所謂的“鬼”都是她自己想象出來的,她聽到房東說妻兒死於泥石流就看見死於泥石流的女人和小孩,聽到別的鬼故事就看到別的“鬼”。

醫生抽絲剝繭,發現女孩的病根在於少年時的精神創傷:父母離異之後都去了國外另找伴侶,把她一個人留在香港,她覺得自己被拋棄了。所以後來她的佔有慾和控制慾變得很強,導致她交往的每一個男朋友都無法忍受而拋棄了她,她的心理就越來越失衡,最後到了幻視和自殺的地步。

在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和這個女孩漸生情愫,但是出於職業道德醫生只能拒絕這份感情,導致本來有所好轉的女孩又一次產生幻覺並自殺。最後醫生把女孩的父母從國外找來,女孩說出了埋在心裡的怨恨,之後跟父母和解,心病就此痊癒。

在治療這個女孩的過程中,醫生自己卻慢慢被一個“鬼”纏上了。原來這個“鬼”是他年少時的女朋友,和他吵架分手後自殺。因為這場戀愛的結局太過慘烈,他選擇把關於這個人的所有事全部遺忘。但關於她的記憶其實一直都潛伏在他的記憶深處。

當心魔被逐漸喚醒,這個被拋棄被抹殺的“鬼”憤怒地來找他索命。他被逼到天台的邊緣,差點就跳了下去。被逼到極限,他終於不再逃避,真誠向“鬼”道歉:“其實過去的事情我都記得,一直以來我都沒有開心過。我們以前一起開心過,痛苦過。我兩樣都會記住,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什麼都忘記了。”於是“鬼”原諒了他,從死時的猙獰模樣變成了他們過去戀愛中的樣子,灑脫離開。魔障頓消。

無論作為鬼片或者心理懸疑片,這部電影在邏輯上都是完整自洽的,但我認為它本質上還是心理懸疑片(何況世界上本來就沒有鬼)。因為女主角“見鬼”是純粹的心理問題,而且也用心理學的方法乾淨利落地解決了。男主角的病因和最終獲得療愈的方法都跟女主角類似。正如女主角見到的“鬼”完全來自她自己的想象,糾纏著男主角的也並不是鬼,而是他試圖忘記的回憶。把“鬼”引出來的也完全不是所謂“靈異”的東西,而是

密集的心理線索


#貴圈往事# 一代名伶拍“鬼片”中邪?

按照精神分析學說:人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存在著潛在的心理活動,即“無意識”。它是一個人過去經驗的貯藏庫,也是這個人意識和行為的基礎。

弗洛伊德比喻說,意識是冰山在水面上的部分,而無意識是水面以下的部分。他認為無意識的動機都是向上運動的,向外推的,而意識則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內擠壓,即所謂壓抑。被壓抑到無意識中的東西,仍然可能被召喚出來,通過前意識進入意識。比如一些被遺忘的記憶可能重新被記起來。同時也存在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阻止無意識中的東西隨意進入到意識中。

一些不被允許、不被認可、不受歡迎的東西,比如某些慾望和情感經驗,會被自我意識壓抑到無意識中。這些被否認被壓抑的東西,並沒有在無意識中消亡,它們可能暗中塑造了你的性格,也可能正在狂暴地尋找著出口,像密封的高壓鍋中沸騰的水。如果不給它一個合適的出口,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異度空間》以電影的形式完整詮釋了這套理論。醫生在和“見鬼”的女病人的接觸中,她身上的各種細節逐漸喚醒了醫生一直壓抑在自己記憶深處的回憶:都是試圖自殺的年輕女孩,都在被他拒絕之後故意折磨自己。他挽救了眼前這個女孩,另外那個女孩他卻只能在靈堂看到,過去的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他無法接納自己的過去,就試圖把這些事情忘掉。實際上這些似乎被他忘掉了的事還是塑造了他的性格:看上去理智自信不social,其實是一直不快樂。一直被壓抑的心理問題就突然爆發,於是出現了見鬼的幻覺。最後男主角不再把少年時的回憶壓抑到無意識中,不再用遺忘來抹殺那個給過他慘痛和美好記憶的人,跟自己的過去和解。於是幻覺消失,他得到了救贖。

12年後,徐崢和莫文蔚主演的《催眠大師》和這個故事有些類似,兩個男主角同樣是選擇性失憶,同樣在治療一個病人的過程中喚醒了自己沉睡的記憶而開始“見鬼”,同樣在影片結尾接納了自己的過去從而獲得療愈。

話說《催眠大師》也算是當年的良心電影了,但和《異度空間》比起來還是差點意思。《催眠大師》雖然也收穫了不少點贊,同時也被嘲諷“像是一個生怕學生記不住答案的老師,一遍遍地重複答題步驟。”而《異度空間》全片更洗練流暢,水到渠成。

如果實在要把張國榮的死歸咎於他出演過的電影,倒不如歸咎於《槍王》更說得過去一些。剛好這兩部電影都是羅志良導演,爾冬升監製的。都和“心魔”有關,只不過《異度空間》的結局是救贖,而《槍王》的結局是毀滅。

在這兩部戲裡,張國榮都給出了走火入魔般極具誠意的表演,正如攝影師杜可風所說,“他從沒有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辜負了角色”。可惜這兩部作品比較少被提起,或者因為“撞鬼”這種荒謬傳言被提起,反而很少有人提起影片本身的超高水準和張國榮的精湛演技。對於一位如此用心的表演者,這是對他的辜負。



直到今天,我們回頭看張國榮最後幾年的作品,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作品(推薦1997年的專輯《紅》以及2001年的《夢到內河》),還是覺得極致又超前。

也會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為什麼他的戲能演得那樣好,為什麼他要在盛年自殺?

在他的作品裡,似乎能找到一些破碎的答案。

張國榮和他演過的經典角色一樣,都是有心魔的人,願意為某項技藝給付全部。這樣的人,能把他愛的藝術錘鍊到極致,但是很難過好自己的一生。

#貴圈往事# 一代名伶拍“鬼片”中邪?

又或許只是因為,一個人全方位無死角地美了那麼多年,終於還是累了。


“如果可以快樂,誰願意關起了心魔” ——出自專輯《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