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之王”蘆筍如何防治莖枯病?掌握髮病規律,做好6點防效高

蘆筍又稱石刁柏,屬百合科天門冬屬,由於其質嫩味美,營養豐富,被譽為“蔬菜之王”。然而,隨著蘆筍栽培面積的擴大,病害發生也逐年增加,尤其是莖枯病的發生,輕時植株零星枯死,產量減少;重時全田毀滅,產量絕收。今天聊聊蘆筍莖枯病的發病症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蔬菜之王”蘆筍如何防治莖枯病?掌握髮病規律,做好6點防效高

一、蘆筍莖枯病的發病症狀

蘆筍莖枯病初始發病部位主要在莖葉部位,並逐步擴展至莖部。發病初期,受害處產生乳白色的小斑點,後擴大成紡錘形或橢圓形褐色病斑,邊緣呈水漬狀。隨著病斑迅速擴大,中心部位變褐、凹陷,著生許多小黑點(分生孢子器),周邊變成紅褐色。感病植株生長出現停滯,嚴重時病斑環繞莖基部,莖基部凹陷、容易折斷,莖葉乾枯,導致全株迅速枯死。

“蔬菜之王”蘆筍如何防治莖枯病?掌握髮病規律,做好6點防效高

二、蘆筍莖枯病的發病規律

1、傳染途徑:種子帶菌、土壤病殘體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會在春季適溫條件下產生分生孢子,藉助雨水、農事操作等傳播,且傳染性強,容易快速發病並蔓延。

2、發生條件:莖枯病的發生需要溼熱氣候條件,一般空氣乾燥、土壤溼度較小,病害發生小,發展慢,若遇多雨、適溫下能迅速發病, 南方5-8月溫度高,陰雨天氣多,若田間菌源多則容易發病重。

3、蘆筍莖生育期:莖枯病多侵染嫩莖,一般剛萌發至嫩莖出土20天內的容易感病,生長40天后蘆筍莖很少發病。

“蔬菜之王”蘆筍如何防治莖枯病?掌握髮病規律,做好6點防效高

4、栽培管理不當:種植密度大,蘆筍生長旺盛期容易植株鬱閉,病菌易傳染蔓延;不標準的採收,為莖枯病感染提供有利於條件;水肥管理跟不上,用氮肥多,磷鉀少,不注重有機肥,開溝排水未做到位,田間易積水;冬春不清園或清園不徹底,菌源數量較多;重治輕預防,發病初期不重視,發病較重才用藥,造成用藥成本增加。

三、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不同的蘆筍品種其對莖枯病的抗性差異較大,考慮市場需求、當地氣候環境,一般選擇抗病性強、適應性廣、蘆筍莖粗壯、植株生長勢旺、優質豐產、口味純正的蘆筍品種,江西地區一般“井岡紅”“井岡701”等品種表現較好。另外,要注意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

“蔬菜之王”蘆筍如何防治莖枯病?掌握髮病規律,做好6點防效高

2、採取避雨栽培

莖枯病可藉助雨水傳病,採取大棚避雨栽培能有效擋住雨水,減輕發病,而使用大棚也要注意調控好溫溼度,溼度過高一樣會引發病害,土壤含水量過低要注意澆。不採取避雨栽培,也可以在地表覆蓋地膜或稻草,開好溝、及時排水,可減少發病。

3、平衡施肥

施用有機肥,氮磷鉀配方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防止倒伏。一般在蘆筍萌發期氮、磷、鉀三大元素要供應充足,嫩莖採割後,每隔15-20天追施一次肥,停採後要以有機肥、磷、鉀為主,可施用腐熟的農家肥、菜枯餅肥、磷鉀肥。

4、科學採收、留母莖

蘆筍採收時,在嫩莖鱗片尚未散開,長至25釐米時齊土採收,收後剛長出的莖,每叢要留5-7株作為母莖,刪除弱、細、彎等不良莖,並適時打頂摘心,防止植株長得太高,避免倒伏。春季蘆筍萌發,要合理留母莖,要按照蘆筍種植年限和盤根大小而定。

“蔬菜之王”蘆筍如何防治莖枯病?掌握髮病規律,做好6點防效高

5、清除病株、清園

在蘆筍生長期內發現病株,及時清除,並及時用藥防治,控制蘆筍莖枯病的擴展。秋後停採,將採割留下的殘茬、老化的母莖清理掉,噴施1:1:100的波爾多液。

6、藥劑防治

蘆筍採收1個月內,蘆筍莖嫩,枝葉生長較快,容易被莖枯病感染,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前期可隔4-5天防治2次,後每隔7-15天噴1次,也可視病情及天氣情況進行調整。

防治藥劑:6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20%嘧菌酯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12.5%氟環唑懸浮劑1500倍液等。

注意事項:注意二次稀釋,施藥時要噴勻、噴透,雨後要及時補噴;輪換用藥,避免病菌過快產生抗性。

本文由雲眾地團隊編寫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雲眾地服務宗旨: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