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三小時,10分鐘銷售5000筆訂單,蘆筍“疫情月”狂銷80萬元


每天睡三小時,10分鐘銷售5000筆訂單,蘆筍“疫情月”狂銷80萬元


“網上賣,都不靠譜。”第一次看到鄭正向村裡收蘆筍時,王偉大爺不以為然。

青島萊西市下屬的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果蔬村。鄭正是地地道道的郝家村本村人。

不過,在村民眼中,鄭正卻是個“沒出息的人”。郝家村的年輕人,大都去了城裡打工。即便是一個月只能賺兩三千,也沒人想著回村裡務農。鄭正卻並不在意。因為家庭條件不好,高中畢業後,他沒繼續上大學,回了郝家村。

那年,鄭正在網上開了一家雲店加商城店,做起了村裡蔬果的買賣。

因為新冠肺炎,大年初二,郝家村緊急封了村。村民種植的十幾萬斤蘆筍、香椿,斷了酒店的客源。鄭正的父母種了十幾畝的秋葵,眼看也要打了水漂。

為了幫鄉親農貨找銷路,鄭正做了一個決定:要用自己的這家網店,幫鄉親們把當季的蘆筍、香椿賣出去。

村裡開張的新網店

萊西市的郝家村是個農業大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著些蔬菜瓜果。

鄭正的父母種了十多畝小甜瓜。每到等到瓜果成熟時,鄭正就拉著它們到村頭的市集,或者更遠的青島批發市場去賣。

在市場做蔬果批發,鄭正有賺錢的時候,也有賠錢的時候。“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賺一萬多。遇上產量高市場上又賣不動的時候,就會賠錢。”

有一次,大連的親戚來了消息,問鄭正能不能給他寄一些家鄉的小甜瓜過去。親戚說,在大連市場,小甜瓜要十五塊錢一斤,比家鄉貴了三倍多。

鄭正聽了很詫異,原來在外面,小甜瓜的價格能賣到這麼高。那是2014年,生鮮在雲店加商城上才剛剛興起。鄭正有個朋友,叫張學軍。家裡種植著十多畝的果蔬。兩人一商量,決定開一個雲店加商城店,專賣村裡的瓜果特產。2014年,兩人的雲店加商城店開張。村裡的甜瓜、秋葵、蘆筍等陸續上架到店鋪。

訂單一筆接一筆,包裝卻成了大難題。一開始,鄭正沒有經驗,採用網套包裝蔬果。結果,很多客人向鄭正投訴,“收貨時,大部分包裝已經破損。”

鄭正又改用泡沫箱包裝,“但情況並沒有緩解,還賠了不少錢。當時都快做不下去了。”研究了一個多月,鄭正最後採購了新型的具有防震功能的氣泡袋包裝,才算解決了運輸中的包裝問題。

鄭正的小店,四季常鮮。年初,店裡上架香椿、蘆筍;三、四月份,上架小甜瓜;等到十月,秋月梨、南瓜、葡萄又相繼“露面“。網店越做越紅火,新鮮的瓜果蔬菜發往全國各地。

去年12月,鄭正又順勢開了一家天貓店。不但自產自銷,還跟村裡的六、七個農戶合作,長期採購。店鋪的年銷售額,一度達到60多萬元。

“老”在田裡的新鮮蔬菜

正月初二那天,一場新冠肺炎,突如其來。郝家村緊急封了村。村民們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

鄭正的店裡,還積壓著一些年前來不及發貨的訂單。此時,去往縣城的路已經被封了,許多快遞停運。鄭正跟村裡的幾個農戶有合作。他虧了幾萬元的快遞差價,把他們的農貨全部用“順豐”發了出去。

但更多村民的蔬菜,卻“老”在了地裡。

在郝家村一帶的村莊裡,種蘆筍的有30多戶,種香椿的有20多戶。

蘆筍和香椿,是眼下應季的高檔蔬菜。過去,村裡的蘆筍和香椿主要賣給青島市的酒店。“特別做西餐的酒店,經常用到蘆筍,作為牛排配菜。”

疫情爆發之後,酒店的人再也沒有進村收貨了。蘆筍的價格,一路往下跌。“去年,蘆筍的收購價是25元/斤,今年跌到了10元/斤。”但即便已經腰斬了價格,蘆筍還是賣不出去。

村民們沒有其他的銷售渠道,只能任由這些新鮮的蔬菜,留在田裡。“蘆筍每天都要割,不割的話,就‘老了’,沒人要了。”因為沒人收貨,漸漸地,村民們也不去田裡割蘆筍了。

鄭正從小在村裡長大,知道田裡的農產品,是村民們一年的經濟來源。“其實,種蘆筍很累的,需要第3年才能收穫。摘香椿也是非常耗時間,一斤需要一個村民忙乎半天時間。”

眼下,店裡的員工,都已經放假回家。眼看蘆筍要壞在田裡,鄭正索性讓員工們,在家裡接單子。

有一次,鄭正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看到了“雲店加商城吃貨愛心助農”的活動。沒多想,他立刻報了名。

王偉一天賣出了6000斤

正式銷售的第一天,銷量並沒上來。更讓鄭正深受打擊的是,村民們也不相信蔬菜可以網上賣。大家的積極性,也不高。

王偉是村裡的大戶,種了不少蘆筍。因為從來沒接觸過互聯網,鄭正最初收貨時,王偉一口拒絕了他,“都是騙人的,網上怎麼能賣東西!”

直到十多天前,2月8號晚上10點,鄭正的店鋪,10分鐘新增了5000筆蘆筍的訂單。“一單2斤蘆筍,一共1萬斤蘆筍。這相當於我們店鋪平時一個月的量。”鄭正呆住了,“完全沒料到,會有這麼大的銷量。”

接下來幾天,訂單量一度暴漲到2.5萬單,5萬斤蘆筍被一搶而空。

消息一下子從村裡,傳到了隔壁村、隔壁鎮。農戶們紛紛跑去地裡收蘆筍,讓鄭正幫著銷貨。

聽說幾萬斤的蘆筍,都從鄭正“看不見的店鋪”裡,賣出去了。王偉才戴著口罩跑到基地裡,一天就割了6000斤蘆筍,交給了鄭正。這些天,王偉家的蘆筍,每天都能賣出600多斤。

鄭正粗粗算了一下,除了平日裡長期合作的農戶,店鋪合作的村民已經擴展到30多戶。其中,有20多戶都是種植蘆筍和香椿的。“按照這個趨勢估算,2月份的月銷售額能達到80多萬元,村民的收入甚至比疫情前,還有所增長。”

一包蘆筍,一包春意

鄭正的辦公地點在萊西市區。為了幫村民賣菜,最近幾天,他和一個同事在村裡駐紮了下來。

每天,鄭正5點起床,凌晨下班。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為了保證蘆筍鮮嫩的口感,蘆筍從地裡割下之後,鄭正還要幫農戶,將蘆筍的老根去除。

包裝環節則更為複雜,收貨地的氣候、溫度不同,蘆筍包裝和保鮮方法也不同。“發往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的蘆筍,需要泡沫箱和食品紙保鮮膜,能夠保存半個月左右;發往氣溫較低的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需要做保溫處理;發往雲南等較溫暖的省份,20度左右時,需要加冰包裝。”

有一個客戶,在他店裡留言:“收到蔬菜太激動了。待在家裡二十多天了,突然收到一包蘆筍,讓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春意。”

封村之後的郝家村,快遞不能通行。農戶們一個一個,戴著口罩做好防護,用貨用小三輪車,將包裝好的蘆筍拉到村口。等快遞到了,再由司機將村口的蘆筍運走。“我們不碰面,也不接觸。”

2月12日,雲店加商城設立10億愛心助農基金,幫助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

最近,除了自己的家鄉,鄭正還在對接浙江以及江蘇等地的蘆筍種植區。“已經和南通的蘆筍種植區達成合作,幫他們在線上銷售蘆筍。”

實際上,在南通,蘆筍的產量很大,一天有幾十萬斤。因此,受疫情的影響,更為嚴重。因為南通缺少做電商的新農人,幾十萬斤蘆筍滯銷,負責人便向天貓生鮮的小二求助,最終找到了鄭正。

“過去,他們都是走線下銷售。線上發貨該怎麼包裝、怎麼運輸、怎麼做品控,他們都沒有經驗。” 鄭正在青島有個倉庫,從倉庫到南通,開車需要六、七個小時。鄭正就讓自己的員工跑一趟南通,手把手地指導。

蘆筍能賣到6月,香椿能賣到5月。當地農戶種植的小甜瓜,也馬上到了要上市的季節。“原本村民都在愁銷路,現在大家真的都很有信心。”

眼下,鄭正的店裡,只有2個人在上班。“因為訂單量太大,任務太艱鉅,我就想著熬過這段時間,再在村裡招些新員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