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有杨家将吗,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汉史趣闻


杨家将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无论是三岁孩童还是耄耋之人,提起杨家将都略知一二。文学作品、电影、电视,话剧、戏剧、评书甚至绘画之类的艺术形式中都有杨家将的身影。

南宋时《杨令公》《五为僧》等名目,元杂剧中《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吴天塔孟良盗骨》《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赞活拿萧天佑》等杨家将戏,明代中期以后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等都对杨家将的忠诚英勇有所演绎。

那么历史上的杨家将是否真的如此厉害呢?

杨家将的第一代著名人物便是杨业,他本是后汉重臣,后来受到宋太宗赏识入主宋朝,为其效力。当然,也许有人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忠臣岂能侍奉二主,可是当时历史趋势所逼,岂是个人所能改变。杨业英勇善战,又待人宽厚,因此人心所归,逐渐形成了以其为首的杨家军队在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之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从此杨家将戍守北疆,其家族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开来了。

可是人贤遭人欺,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位曾经侍奉过其他朝廷又握有重要兵权的将军来说,不明事理的皇帝一般都会忧虑三分。至于宋太宗是否也产生过疑虑,难以证明,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奸臣的诬陷,杨家将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了。一次对外战争中,杨业不幸被俘,宁死不屈。

接下他威名的是他的儿子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杨六郎过后是杨宗保。总之,除了杨家将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还有其他许多优秀的忠君报国人士。宋朝皇帝更替,杨家将的杨家军也延续下来,杨门后人一代代报效朝廷。

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也流传下来,包括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等等,这些爱国者形象,甚至后人都很难分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了。

杨家将的“厉害”也许因后世文学作品的渲染带上了一些传奇色彩,但人们都愿意相信他们存在的真实性。也许,人们愿意记住的是那一群忠肝义胆的英雄和他们带来的民族自豪感。


天天开心历史


宋朝的确有杨家将,但是远没有演义故事和电视剧中那么夸张,杨家将中出名的只有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人,像演义中的杨家七子的确有,但是与事实不符,而且杨文广不是杨延昭的孙子,而是他的儿子,另外也没有所谓的杨门女将,大反派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也不是反派,而是忠臣,这些都是虚构的。

杨业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名将,其父杨信曾在后汉担任麟州刺史。杨业被北汉开国皇帝刘崇赐名刘继业,长期镇守北方重镇代州以抵御辽军。

后来北汉被北宋消灭,杨业归降北宋,出任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依旧防御辽军,但受到潘美节制。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国大举进攻雁门关,杨业绕到雁门关以北突袭辽军,潘美则由南往北抵御,两相夹击之下,辽军大败。

战后杨业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依旧镇守北境。此后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镇,被称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北伐,杨业率军跟随,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而且没有得到支援,陷入了辽军包围。杨业力战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杨延昭是杨业长子(不是演义中的六子),他从小跟随杨业,见惯了战场厮杀,长大后英勇善战,对辽战绩斐然。

当时辽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而杨延昭在边关二十余年,对辽国极具震慑力,辽人就认为他是第六颗星下凡,就称他为杨六郎。

杨文广是杨延昭之子,他虽然是将门之后,但却是从小职做起,最后官职比父亲还略高,不过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战绩,他担任的武职也大多是偏向于荣誉性质的,他已经逐渐向文职转变。

范仲淹欣赏杨文广的军事才华,曾经提携过杨文广,但此时宋辽、宋夏的和议都已经完成,四方无战事,他也没有用武之地,在军事上几无建树。


平沙趣说历史


正史中的杨家事迹散见于《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长编》)《东都事略》《宋会要辑稿》等 

杨家将倒是有的,第一代人叫杨业,不叫杨继业,其父也是武人,五代时官拜州刺史。杨业本是北汉的名将,人称杨无敌。北汉被大宋灭了之后,他被宋太宗赵光义收服,依旧拜之为边将,驻守代州一带,抗击契丹,屡立战功。多遭边将嫉妒,时常有人告他的黑状,但宋太宗依旧用他。   

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发动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北征,意在收复被石敬瑭割去的燕云十六州,杨业就折在这一战役的后半段。战事开始颇为顺利,在连拔四州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和曹彬率领的主力大败,而作为偏师的潘美和杨业部队,也不得不撤退。   

潘美就是戏剧小说里潘仁美的原型,也真有个女儿嫁给了皇帝,不过,他也是一员武将,是早早跟着赵匡胤哥儿俩混事的武夫兄弟,地位和身份跟副帅杨业有着天壤之别。在潘美和杨业身边,还有一个监军王侁,权力好大。在主力败退之后,宋太宗给潘美和杨业的任务,就是把已经收复的四州之民给带出来,当时契丹挟大胜之威,已经拿下了一州,潘美和杨业他们在对方的优势兵力面前,选择对抗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宋太宗是知道的。只求能多少带出点百姓来,也就可以了。  

按照杨业的主意,他们可以梯次抵抗,相互掩护着撤退,就可以完成任务,全身而退。但是,监军王侁却嘲笑杨业避战畏死,逼着杨业出击。杨业以一介降将之身,无法不从,但出击之时他跟潘美王侁约好,如果他没死退回,一定要在陈家谷谷口伏下强弩重兵接应,说不定还可以反败为胜。   然而,待到杨业退到谷口之时,居然一个接应的兵都没有。最终,陷入重围的杨业重伤被俘,不食而死。  

 杨业之死,潘美当然应该负责,而监军王侁则更为可恶。后来宋太宗却只给了潘美降职处分,王侁也不过被罢了官。北宋的一员真正可用的大将,实际上就这样白死了。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依旧做北部的边将,多有战功,雁门关有关他的传说,还是有谱的,只是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而非传说中的六子所谓杨六郎。到了杨延昭儿子杨文广这辈上,虽说依旧为将,但他的功业,却是跟着狄青南征了。至于杨门女将,则连影儿都没有。不过,史书上记载这个杨文广,临终还在给皇帝建策,如何收复幽燕,可见杨家人始终没有忘了世仇,也惦记着收复故土,英雄本色。


鲁聂


杨家将故事已流传近千年,小说、评书、戏曲精彩迭出。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究竟如何呢?正史上只有三言两语的边关守将,为什么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杨家的第一代名将是杨业,但是小说里将他改名为杨继业,而且真正的历史上,人家最开始不是宋朝的将军,他原本是北汉的臣子。当时宋朝为了统一,四处征战,这北汉就是最后一个没被攻陷的国家,这个国家很聪明,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所以选择成为了契丹的附属国家,所以宋太祖一直都没办法拿下这个国家。后来还是派了杨业才达成所愿,这就是最开始杨家的成立。

而杨业的贡献里,有一场战役最有名,就是在雁门的那一次。当时敌人有十万人,而他们只有几千人,双方差距非常大,而且还没有人来支援,可以说情况非常危急。最后好在杨业很有智谋,他采取了绕后的战略,这才打败了敌人,也救了自己。

不过一般将军都很少能安然的活到老,基本都是战死的结局,杨业也是这样。后来他因为东边的军队失败,打算往南边撤离,结果路上遇到了敌人,他本来的意思是避开,但是被迫出兵,结果遭遇了失败,被敌人擒获,自己最后因为绝食而死,而大儿子也在这场战役中死亡。

杨家剩下的人里,杨延昭是最出色的,他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一起作战,能力非常的不错,所以父亲死后,他就开始被升职,他的名气一点都不弱于他的父亲。杨延昭守卫边界很多年,把军队治理得非常好,敌人也很惧怕他,但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因病去世了。到了杨家的第三代,杨文广因为父亲的贡献,做了个小官,他并没有那些世家子弟的劣根性,一直努力的提高自己,拼搏向上,可以说是没有不仅没有毁了杨家历代留下的名声,还多了几分。

后来广西发生叛乱,杨文广跟随别人一起过去,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只不过他虽然也很厉害,但是杨家整体实力却大不如前,再没有当年的风光。杨文广大概是杨家男儿最长寿的了,在他晚年时期,宋朝处于危机时期,但是他毕竟年纪太大了,即使给国家出谋划策,也等不到回复了。

杨家一共三代有名的人物,在杨文广之后就没出过什么厉害人物了,很多我们熟悉的杨家人物,其实都是编出来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中国历史秘闻轶事




杨家将故事当中的杨家主要将领人物只有杨令公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杨文广并非杨延昭的孙子,而是他的儿子,跟杨业是祖、父、子三代,小说中的杨宗保是文学创作人物。还有在杨家将故事当中的大反派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潘美,在历史上是一代名将,而且是大大的忠臣。杨家父子三代,子承父业,皆为北宋有名的将领。但在当时宋朝抑制武将的环境中,是没有杨家固定的隶属部队和归杨家节制的私人军队杨家军存在的,(这点跟后来的岳家军时代不同)杨家三代只是率军出征的统帅或率臣,甚至是前线作战的先锋官。



杨业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名将,北汉灭亡后归降大宋,宋太宗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兵对杨业多有畏惧。后在一次对辽作战中因敌众我寡,等待救援未至,被辽兵生擒,绝食三日而亡。杨业之子杨延昭,自小跟随杨业在战场中长大,英勇善战,多有计谋。此时大宋处于对辽的防御时期,杨延昭对辽战绩斐然。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演义中把他变为杨业的第六子。杨文广作为将门之后,并无依赖祖上功勋受荫,而是一开始作为无名之辈投军,凭借自己的功劳而获得肯定出名。出名后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只是这时的大宋跟辽国已经议和,对西夏的战事也比较少,所以杨文广这一代,在军事上的建树不多。



杨家将祖父子三代尽忠报国的忠心昭然,而且皆把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己任,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民族英雄本色,世人皆敬,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杨家将的故事一出来就能传颂古今的原因。

我是羽菱君,一名历史爱好者,个人观点,不正之处敬请指出,羽菱君耳恭听,欢迎互关,一起交流!


羽菱君


诚邀,北宋历史上确实存在杨家将的故事,但是没有小说电视剧中的那么丰富多彩而已,杨家将中主要有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而已。下面我们可以具体看下他们又有哪些荡气回肠的故事。

杨业早期跟随后汉南征北战,战功彪炳。但是随着后汉的灭亡,杨业归降北宋。宋太宗对其委以重任。杨业不负众望,屡屡建功立业。使得辽国对其十分忌惮。而朝中以潘美为首的大臣也因为其功劳太大对杨业十分妒忌。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杨业为西路军副帅,潘美为主帅。在辽国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但是在辽国反应过来之际,东路军和中路军被一时的胜利所冲昏头脑,遭遇败仗。而潘美因为嫉妒杨业,命令部队大举进攻,不得后退。最终导致全线溃败。而杨业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拼死奋战,最终被俘。而其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战死沙场。四儿子和五儿子下路不明。七儿子在搬救兵的情况下,被潘美乱箭射死。杨业被俘后绝食而死。


杨家第二代杨延昭,在父兄都战死沙场的情况下,为大宋仍镇守边疆。而且骁勇善战。所立战功无数,但是本人性格寡淡,所得赏赐也全部分给部下士兵。驻守边疆时,辽兵不敢来犯。深受百姓和皇上的喜爱。辽军也敬佩他的为人。他延续了杨家将威名赫赫的一生。

杨家第三代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比时的宋朝已与辽国议和。与西夏也无大的战事。因此杨文广并无大的战功。但是为人也是忠心不二,很有才能,加上又是名将之后,因此朝廷也对他委以重任。可惜英年早逝,病逝于任上,一生伟大抱负难以施展。



杨家几代人,为了大宋朝的稳定,身为军人,做到了马革裹尸,笑卧疆场。因此深受后代人的喜欢和爱戴。

喜欢历史的你认为呢!!


一缕枫叶子


杨家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看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杨家将集体出征辽国,金沙滩血战辽人。杨继业撞死李陵碑,大浪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迫娶了辽人公主,五郎出家去当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继续抗辽,七郎突出重围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后来的佘太君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镇,杨宗保挂帅出征。还有后来的杨文广平定边患,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其他的小说里边也出现了杨家将后人,比如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说岳全传里的杨再兴。然而真相是什么呢?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正史上,杨继业确有其人,《宋史》明文记载杨继业原名杨业,原是北汉大将,在北汉灭亡后,他便归顺了北宋,此人能征惯战,骁勇无比。不过民间盛传的他与潘仁美(潘美)之间的恩恩怨怨却大多是假的,而杨业也并非死于潘美之手!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有三代代表人物:一代杨业(刘继业),二代杨延昭(杨大郎,原名延朗),六郎是辽人称呼他的外号,三代杨文广(杨业之孙),与范仲淹韩琦同时期,之后没有杰出人物出现,北宋灭亡时,早就没有拿得上台面的杨家将了。再说《宋史》记载文广系杨延昭之子。字仲容……最后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而杨家将里的杨宗保因该就是杨文广本人。所以总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杨家将的内容半真半假,扑朔迷离!而从杨家将中脱颖出来的杨门女将更是多子虚乌有的!

宋朝将近灭亡时,杨家的后人已经不行了,很难再肩负起负责保卫国家的重任。在后来的水浒传中或者别的小说中,有些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杨姓武林高手,但是真的很难考证他们是否真的是杨家将的后代。

宋朝历史上不仅有杨家将,还有折家将、种家将、岳家军……种家将创建于北宋仁宗时期,至宋钦宗时期种师中血染沙场,为国捐躯,种师道为朝廷猜忌,悲愤而亡,种家将终结。折家将创建于唐代后期,经历了五代十国、两宋,直至大宋王朝灭亡,折家将为国家长期镇守北部边关,直至最后为大宋王朝战至一兵一卒,无一人向蒙古鞑子投降!杨家将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自杨业归宋就一直受到朝廷猜忌,从杨业到杨延昭,再到杨文广,直至宋神宗时期举家退出京城,回到山西,杨家将结束。


鸭梨山大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在《宋史》及《辽史》中均有记载,不过内容较少,在《续资治通鉴》里较多些。杨家将主要人物有杨继业,佘赛花,以及八个儿子,后期主要以杨六郎,杨文广,穆桂英等,描述了杨家在保卫大宋江山,同辽国作战的故事。 虽然在历史中杨家将的事迹较少,但在民间编有小说,戏曲等,在民间家喻户晓,如《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等。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对创造和平的英雄尤为推崇,对奸佞之人愤恨不已。在开封不仅有天波府,还有潘杨湖。



八零后不哭


历史上的杨家将当然是真实存在的。这在宋史中也是有着一些记载的。只不过篇幅不多。

我们熟知的杨家将故事满门忠烈,父子八人先后上战场,与辽国大战,存者廖廖。之后杨家老太君带着杨门女将,以及丫鬟仆役一起上阵,真正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战斗到最后。

真实的杨家将据现在可以考证的方面来看,主要是杨家三代人的英明。杨家开国令公杨业,杨业长子杨延昭,长孙杨文广。这祖孙三代在头两代因为遇上与辽国开战,彰显了杨家英雄们的身影。后来杨业因受到监军王侁的命令和陷害,兵败被俘,后绝食三天而死。杨延昭则在戍守北方边境的一系列战斗中也是树立威名。只有其孙杨文广时期因为宋朝开始主和,不再提倡打仗而变得无丈可打,而没什么威名。

杨家将的故事将会继续流传,继续激励国人前进。




阿庆还是阿庆


随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盛行,杨家将的故事被多次搬上荧屏,被人们熟知且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以家庭为主的将门虎子的代表人物!真实历史中,杨家将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在电视剧中的角色和情节演绎都被夸大了,有实有虚,史书上记载确有其人的是杨继业,儿子杨延昭(杨延朗),孙子杨文广,至于穆桂英,杨宗宝是民间杜撰出来的!杨继业杨老令公原是北汉名将,后宋太祖赵匡胤讨伐北汉时无奈投降,虽是降将,但是一心为主,成了宋朝名将,后与契丹交战时,因潘美,王伸因争功未能接应,导致军队大败,最后被俘拒不投降绝食三天而死!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从小就随父亲征战南北,父亲死后便担负起延边的抗辽重任,威震边庭,被神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再来说说杨文广,曾在范仲淹麾下,在他那个年代宋朝和西夏已经议和成功,所以找不到他征战的资料,只是看到他一系列官职的变化,其实只是武官荣誉性的官阶,并无实际执掌!不管怎么说,杨门忠烈的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