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樵夫不給菩提祖師當徒弟,原來做凡人更快樂

西遊記中有幾個十分厲害的凡人,實力堪比神仙,比如大唐宰相魏徵能奉旨斬龍,鎮山太保劉伯欽能驅狼馭虎,算命先生袁守誠能洞徹天機。

還有一個凡人更牛,寧願做凡人也不願意給神仙做弟子,寧願種田伐樵也不願意尋仙問道,這個牛人就是靈臺方寸山下的樵夫。

為什麼樵夫不給菩提祖師當徒弟,原來做凡人更快樂

孫悟空隻身片舟、漂洋過海,流浪十餘年終於走到了靈臺方寸山下,聽到一個樵夫在唱神仙曲《滿庭芳》,孫悟空和他攀談問路,方知是山上的神仙菩提祖師教他唱的。

孫悟空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不從神仙學道,追求長生不老,樵夫回答說只有他一人照顧年邁的老母親:

“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樵夫這話說得有點淒涼,看似無奈,但又處處透出禪機。

因為他和菩提祖師為鄰,有意和無意之間自然經常能聽到菩提祖師講道,祖師見他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於是教了他一首《滿庭芳》,教他心情不好時就唱唱散心解困。

菩提祖師乃精通儒釋道三家法術的頂級大能,這個在原文中有明確交代,樵夫耳濡目染,所以他和孫悟空的對話也透漏出三家的思想。

為什麼樵夫不給菩提祖師當徒弟,原來做凡人更快樂

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是孔子的著名論斷,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意思是說父母在世或身體不好,就不能出遠門,如果一定要出遠門,就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並妥善安排好父母的生活,盡到孝道。

若是樵夫一走,他的母親就孤身一人,又是年老體弱,不能自理,所以樵夫不能為了自己長生而拋棄母親不管,那樣即使學會了道又有什麼意義。

二:心中有佛,萬物皆菩提

修行只是一種形式,只要一心向善、志心朝佛,在那裡都是修行,拜不拜老師都一樣。這正好和觀音菩薩和孫悟空說的“妖精菩薩,只在一念之間而”道理一樣。

樵夫正是看透了這點,所以他寧願在家,一邊耕田砍柴,一邊侍奉老母,也不願拋棄老母,上山隨菩提祖師去修行。

三:道法自然,有緣者得之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微。修道講求追求本心,凡事不可以強求去做,應該順天行事,順時行事,最後才能達到道法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為什麼樵夫不給菩提祖師當徒弟,原來做凡人更快樂

樵夫因為心中有羈絆、有牽掛,所以不適合修道。相反,他這種生活正合適:

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

他這種感悟比修道還要深刻,因為這是一種生活的感悟和自然的體驗,比刻意追求效果要強得多,收穫也更多,說不準哪天他就悟道了。

其實西遊記中不願做大神徒弟的大有人在,紅孩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寧願在號山做小妖怪也不願意跟隨觀音菩薩到南海修行,為的就是一個自由自在,為此鐵扇公主和牛魔王還和孫悟空鬥得死去活來,最後鬧了個家破人亡。

自由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孫悟空為了追求自由,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鎮元大仙為了追求自由,寧可不去做天仙而只做地仙之祖。

為什麼樵夫不給菩提祖師當徒弟,原來做凡人更快樂

樵夫為什麼不給菩提祖師當徒弟,因為他知道做凡人更快樂,他追求的是那種水到渠成、渾然一體的道果,所以他甘願體驗凡世生活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