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明兰曾经和英国公家张姐姐一起调侃自己的二哥哥:“我家大娘子觉得养个儿子像养了个老爹。”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盛家二哥盛长柏,绝对的雅正端方,甚至近乎迂腐,沉稳持重,张口便是引经据典长篇大论。

他跟盛紘不像,盛紘的自私自利、官僚主义他看破不说破;他跟王若拂也不像,王若拂的妒心胜却无城府在他身上完全没影子。

相比而言,长柏更像祖母,平时不多事,遇事不怕事,逻辑自恰,行为妥当。

他与妻子海朝云,只怕是剧集里最平淡幸福的一对。


一 盛长柏:最不明显的妈宝男

毫无疑问,盛长柏是个妈宝男——他听从母亲的话,他也是母亲唯一的指望。

自小他便是王若拂的骄傲,恪守礼仪,专注可靠。

如同所有的官家子弟一样,长柏的选择无一不经过大娘子之手,儿时的书是母亲选的、进贡院的被子是母亲备的、儿媳妇也是看中海家的清流门楣定下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长柏如所有哥儿一样,少时不过是父母的提线木偶,父母怎么安排就怎么做。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柏哥儿自小便“克己复礼”。他到明兰院子里,被一个叫春杏的女使摸了一下手都要慌不择路地逃跑。早年间王若拂往哥儿房里塞了不少同房,哪知道这哥们儿根本不领情,把生得美的都送走了,只留下几个长得比较“安全”的。原著当中,他还按照颜值等级,分别给她们取名叫羊毫、狼毫、猪毫、鼠须。

父母的养育都是拳拳之心,谁又不是个妈宝。

长柏比起其他妈宝男最大的区别是:“自己的一切要靠经营、而不是母亲赠与的”。

母亲可以他的物质,但决不能插手精神。


二 妈宝男们的分水岭是什么

剧中有一幕算得上众所周知了:新妇进门,王大娘子管教自己的儿媳,想尝试一把当家主母的做派。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没想到话没多说两句,被儿子的软刀子怼了回来。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一个男人究竟会不会妈宝一生,关键看婚姻这一分水岭。

一个妈宝男究竟值不值得嫁,关键要看“新家”与“原生家庭”之间是否能区隔清。

像长柏这样值得嫁的“妈宝男”都有这几个特点:

  • 1、不以父母的话作为“指向标”

长柏忠肝义胆、顾廷烨看似玩世不恭,他们俩却结成了深厚无比的理由。虽然父母要求长柏少与纨绔子弟交往,长柏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顾二叔诚挚的内心。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当王大娘子卷入投毒案后,长柏在了解事情真相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内心公义凌驾在孝道之上。

“我内心有一套是非,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哪怕是父母”。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 2、对家庭有极强界限感

剧中有两个细节:

第一,当二叔请长柏安排容姐儿进盛家学堂时,他自然地说不如安排进海氏学堂,一来都是女眷,二来有个照应。

第二,当家里出事后,朝云第一时间修书一封跟丈夫联系,没有过主母的手。

简单的两件事说明,虽然长柏夫妇婚后依然住在盛家老宅,却已经有了内外亲疏的关系,懂得建立属于两个人的交流,懂得适当地将婆母请作“局外人”。

结了婚,关起门就是两个独立个体组成的新家庭,不伸手是长辈的厚道,不依附是脱离妈宝的开端。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 3、懂得彼此成全

海氏嫁给长柏之后,从一开始的怯懦,变得敢做主、有担当。她能在墨兰旁敲侧击打听消息的时候果断回绝、也能在家里杂乱的时候有条不紊的安排事情,还可以顺利的经营自己的海家女子学堂。她没有落入俗套、成为深宅庭院里的怨妇、庸妇也是因为长柏的支持。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而她对长柏的“回馈”在早期也有了:长柏与父亲进宫办事,她恪守对丈夫的承诺,不添乱,只是委托明兰进宫问候一句。海氏的支持是将繁琐事都自己整理好,大事都与夫君商量好,她支持长柏走盐税这趟苦差,也支持长柏为了母亲的事决议辞官。他们似乎不用多说,每一眼无言相望都恰到好处

重温《知否》:她为什么敢嫁给“妈宝男”

妈宝男之所以不能嫁,是因为大多数男人仅仅躯壳长大,心灵没有断奶。而顺从母亲而不盲从母亲的长柏之所以可靠,恰恰是因为他明白什么叫做成全。成全母亲爱子之心、成全妻子的美好理想、也成全自己的青云之志。


三 结语

那些嫁不得的妈宝男,是不是妈妈的“宝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依附在别人身上,以前是母亲,未来可能是伴侣。

“刻板”的长柏之所以成为《知否》当中最值得嫁的那个人,不是因为他生来就反抗嫡母,也不是朝堂之上的大义凌然。

而是他懂得在“愚孝”与“不孝”之间,找到自己可以立足的平衡点,不张扬、不做作,尊重爱人,守住本心。

虽然是媒妁之言,但朝云嫁之无憾。

而这样的人,会因为父母的疼爱而内心温暖,却不会用寂寞的心试图绑架吞噬别人的灵魂,成为伴侣的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