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终身不回汉朝,既然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李陵的全家都被汉武帝剁了,然后再回去?这不是羞辱什么?


臣子的忠义,帝王的薄情。


这句话放在李陵的身上在合适不过了,李陵作为将门之后,他的内心是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所以和汉武帝请求主动出征匈奴,可是汉武帝是拒绝的!


因为当时的马匹奇缺,没有战马去攻击匈奴无疑是自寻死路。


可是,李陵不听非要出征不可,而且还吹下了一个天大的牛逼:


就是用步兵,我也能够干趴那些匈奴。


好!汉武帝听了李陵的这句话,高兴的拍了拍手。为了安全起见,汉武帝还专门安排了汉将路博德,希望他们两个人互为援手,可是哪知道路博德拒绝了汉武帝,还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搪塞汉武帝。


总之就是,自己不想出征,谁爱上谁上。



可是,路博德的这些话彻底惹怒了汉武帝,因为汉武帝觉得这些话是李陵内心真正的想法,也许李陵觉得自己牛皮吹大了不想出征,估计借别人之口来打圆场。


好你个李陵,你现在后悔了?当初你怎么说的?当初你怎么吹牛皮的?


汉武帝亲自给李陵写信,你丫的现在就深入敌后,给我把匈奴主力挖出来,要不然就提着你的脑袋来见我。


古代王朝最为忌讳的便是未知敌情,就只身犯险。况且李陵所带的军队本来就仅有5000多步兵,如果这的遇到匈奴的骑兵,那这5000的骑兵就是砧板上的鱼肉。


可是,汉武帝亲自下令了 ,李陵必须执行。好家伙,李陵真的遇到了匈奴的三万主力部队,这一仗李陵损失惨重,但是好歹成功的逼退了匈奴的大军。


但是匈奴兵很快救得知了一个消息,李陵这小子是孤军深入并没有援军,匈奴军对李陵的军队发起了疯狂的进攻,李陵的五千骑兵迅速溃散,仅仅剩下了李陵孤身一人,李陵因为作战勇敢被匈奴人流了下来。


在汉武帝的心目中,李陵就是殉国他也不会选择投降。


可是,那些逃回来的士兵却告诉了汉武帝一个惊爆的消息:


李陵那小子投敌叛国了!!!


汉武帝勃然大怒,整个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支支吾吾没有敢说一句好话,司马迁站了出来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没想到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直接给阉了。


平静之后的汉武帝突然觉得李陵应该不是那种人,于是派公孙敖前去找一找李陵的下落,可是没想到这个吊儿郎当的公孙敖不仅没有找到李陵,还添油加醋的说:


“李陵那小子帮匈奴练兵呢!差点没把我打趴下。”


刚刚缓过神儿的汉武帝再一次勃然大怒,下令诛杀了李陵的全家。


汉武帝病逝之后,霍光曾经派人专门去召李陵回到故土,可是李陵愤然拒绝。


因为李陵知道他已经回不去了,总是朝堂之上的那些新任帝王已经不会再提及自己的这些事,可是那些朝堂大臣呢?


他们会如何羞辱自己?


都说人言可畏,其实人言就是最好的杀人利器,李陵不是不想回到故土,只是他知道自己纵使回到故土,也无法安享一生,搞不好最终的结局就是忧愤而死。


一句“丈夫不能再辱”已经表达了这位老将想说的一切。


历史总探长


当年,李陵为救好友苏武,带着五千步兵深入大漠,最后被匈奴八万主力骑兵围攻,李陵杀敌数万,力战而降。汉武帝大怒,将李陵的寡母兄弟妻子儿女全部杀光!李陵身败名裂,家国难归,匈奴单于遂封他为右校王,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而李陵的好友苏武,却扔持节不屈在北海冰原上苦苦支撑着誓死不降,等待着回归汉朝与儿女团圆的日子。

李陵挣扎了许久,终于还是应单于所请,跑去劝降苏武,苏武仍是表示不降,李陵于是让自己的匈奴妻子多次赶着牛羊带着酒食送给苏武,助其渡过难关。

后来汉匈关系缓和,双方恢复了和平,苏武终于得以回到长安,但已降的李陵却无颜再回汉朝,只能一个人待在匈奴,孤独的老死异乡了。

但苏武并没忘记远在匈奴受苦的李陵,他写了一封信,劝李陵游子返乡,但李陵已哀莫大于心死,只言“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然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仍是不肯回去。(引用之李陵《答苏武书》,有学者亦以为伪作,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里不再多加讨论。不过还是那句话,文有可能作伪,其情却真,正如南北朝文学理论家钟嵘所言:“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苏武至此也算明白了李陵的心意,于是只得作罢。但李陵的另外两个老友——汉朝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上官桀却仍不甘心,他们又派了李陵的陇西故交任立政等三人前来劝说,还学那鸿门宴上范增以“玉诀”暗示项羽速下决断杀刘邦那样,数次以“刀环”暗示李陵可还归于汉。

然而李陵却跟项羽那般,明知其意,却无动于衷,毫无反应。

直到匈奴官员走开,几人单独相处,任立郑终于抛开忌惮,代表霍光上官二人向李陵表示:老友都在想念你,陛下和大将军也很欣赏你,祖国深情呼唤你,长安热烈欢迎你!归来吧,归来吧,含冤受屈委身胡虏的可怜游子!

任立郑是代表重臣霍光而来,更是代表汉朝政府而来,这说明李陵回国后即可平反汉奸之名,且汉已大赦,中国安乐,老友来召,无忧富贵,多好的事儿啊,可李陵却仍不识相,最后就连老牌汉奸卫律在外面听到都受不了了,他忙走进来,借着古人的例子劝李陵道:“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君不见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乎?”

在卫律看来,自己和李陵都不是叛徒汉奸,只不过良禽择木而栖罢了,如果他们是汉奸,那么高士范蠡楚人仕越,名臣由余戎狄之人仕秦,岂非也都是汉奸了?

然而李陵深深明白,自己的汉奸之名已经坐实了,政府可能会给他平反,但民间那些道学文人们可不会那么轻易放过他,人言可畏啊!李陵又岂能回去再受二茬罪,做个反复小人。何况他的老母妻儿已全给汉朝杀了,此不共戴天之仇,李陵又岂能轻易释怀?

于是李陵把头一拧,冷冷道:“诸公已矣!陵归易耳,然丈夫不能再辱!”

在我看来,李陵这句话,才是他一生中说的最具英雄气的一句话。这句话不再是他常讲的大话或牢骚,而是他顶天立地振聋发聩的人生宣言:大丈夫哪怕身败名裂、孤绝于世,也绝不能自轻自践、乞求怜悯!他个人虽然很渺小,但他的尊严,绝不容许被这个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践踏。

因为两个字,气节。

所谓气节,气者,敢作敢为也;节者,有所不为也。

故苏武遵守的是他的汉臣之节,李陵奉行的是他的丈夫之气。节操与意气,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两项优秀品质。

不过相信在卫律等人的心目中,李陵定是个十足的傻帽。当年投降是无奈,但现在有机会回那富庶的汉朝重享安乐,却不回去,还要待在这北方苦寒之地受冻,最终搞个客死异乡,永世不得落叶归根,死为异域之鬼,这样的“丈夫”有意思吗?

对于卫律这种有奶便是娘的人来说,他们是永远不会明白李陵的。李陵不是不愿回去,只是情虽思之,气所难甘,事到如今,他已经回不去了,永远也回不去了……

正如辛弃疾诗言:“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一个绝字,道尽李陵所有心声。

总之,人间久别不成悲。往事如烟,莫再提了!越提越心痛。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都随风,一切随风散去吧!


千古名将英雄梦


李陵一案,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著名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1)李陵迎战匈奴,是以少胜多,连战皆捷,后来被叛徒出卖,遭遇匈奴几十倍大军的围困,力屈而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的理由是,其一,李陵有功,杀了那么多匈奴人,功足以抵过。其二,李陵如果找到机会,一定会重归汉朝,继续报国。应当说,司马迁的见解是超前的。现代的欧美国家,就允许失去抵抗力的军人投降,以保全生命。以后有机会继续为国家服务。法国的总统密特朗就曾经是二战战俘。二战胜利后,美国像迎接战场上凯旋的将军那样,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被俘的将军。可惜,司马迁的意见被汉武帝否定。汉武帝认为,只要是投降,就是贰师,也就是叛徒。这个观念一直沿续下来,从此,在中国,在战场上,哪怕是失去抵抗力后的军人投降,就会被视为叛徒,软骨头,从此,在社会低人一等。(2)汉武帝给司马迁定了死罪。杀了李陵全家。这就彻底切断了李陵重归汉朝的希望。李陵娶匈奴女人,在匈奴开始新的生活。但李陵从来没有参加过匈奴对汉朝的战争。苏武获得重返汉朝的机会后,曾和李陵见面,要求李陵回汉,被李陵拒绝。原因十分简单,苏武代表不了汉武帝,并没有赦免李陵,回去是送死。李陵的家人都已被杀,回去也没有意义。从整个事件看,李陵是个悲剧人物,十分值得同情。司马迁为李陵只是辩白了李陵力屈而降一事。以后,再未置一词。也无任何必要。


沈图2


李陵这个人

首先要搞明白一点

他全家是被汉武帝杀了,还是被他自己杀了。


我们先捋一下李家三代人


李广——飞将军?

总有人觉得有的人能立下大功,是领导给了他机会,我上我也行,在李家人看来,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如此,李广觉得自己命不好,一辈子都没有封侯,可是李广的战绩如何呢?对匈奴作战,最关键的漠北决战,卫青排李广去堵截匈奴残兵的退路,这本是汉朝的惯用计策,卫青和霍去病玩的都很溜,偏偏到了李广这里,飞将军他,他迷路了。大军合流后,李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杀,理由是不能被卫青侮辱。这是个什么人呀?

奇怪的是后代崇拜李广的人很多,大概是跟他一样心比天高嫉妒成性的文人也很多吧。

有句诗非常出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飞将指的可不是李广,要是当时在龙城的是这个老人,汉朝早就被匈奴打穿了,这个飞将指的是一直被后世污蔑为靠裙带关系上位,出身低贱的马夫——卫青。


李敢——真的敢

李广犯下大错,李敢也没有反省,因为他老子的缘故,屡次三番挑衅卫青,卫青不跟他一般见识,可是霍去病坐不住了。直接出售在上林苑把这个军二代宰了。我只能说杀得好。可是,以护短出名的汉武帝,并没有包庇冠军侯,这个对匈奴作战最伟大的指挥者。发配贬黜。霍去病半路病发去世。


李陵——忠义无双?

有了老子和爷爷的例子,李陵没那么狂了。他踏踏实实的练兵,练出了汉朝最为精锐的步兵。然后命运的齿轮转动,他参与了李广利对匈奴的作战。出兵,本来是押送粮草的任务。可是李陵自请出战,变成了出击的箭头,然后就是浴血奋战,援兵不至,无奈投降。

这里面命运的元素很多,单反出现一点偏差 李陵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再加上主力部队毫无斩获,李陵就成了那个背锅的人。可是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一个项目失败了,总得有人背锅,发挥最差的那个就只能挺身而出了。

但是李陵全家被杀不是因为他投降,而是更恶劣的问题,他去帮匈奴练兵了。

如果说李陵无奈投降是英雄,那张骞和苏武又算什么呢?

如果说李广每次出兵失败就算名将,那霍去病和卫青又算什么呢?

五千人,全军覆没。这个损失肯定要有人负责,李陵不去负这个责任,那五千个人的命又算什么?这五千个小兵投降了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悲剧英雄就那么值得崇拜吗?


当然,投降之后他还是有机会的,因为两千年后有人面对过跟他一样的局面,并且这个人的处理方式足以名留青史。


张自忠,投降日军?报纸的批判,同僚的不信任,举国的骂声,都在张将军的计算之中,最终只是为了跟日军决战为了民族国家,不顾个人荣辱,不顾生命安危,死后是民族英雄,他李陵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封侯,为了给他爷爷洗刷名誉?带着人去冒险,失败了还想不承担责任?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最后还有一点,李陵回来会被下属的家人撕碎的。他根本就不敢回来。

就算汉武帝不杀他全家,这家人还有谁保得住吗?汉武帝保得住吗?他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酒与绅士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汉武帝杀他全家,他还怎么回去?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虽然极力邀请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经不愿意回了。

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因为司马迁认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和李陵其实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说话。其实,司马迁在李陵问题上是偏心的。他因为认可李广,所以在主观上便认可李陵。或者可以这么说,司马迁对整个李广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这种同情心的驱使下,他为李陵说情,根本不足为奇。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李广利大军运送粮草。


这里一定要搞清楚汉武帝的初衷,他并没有让李陵出击,他只是让李陵搞后勤。这其实在照顾李陵。

但是李陵不愿意负责后勤,他主动请求讨伐匈奴。所以李陵后来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主动请战造成的结果。

当李陵请征后,汉武帝起初并没有答应,原因是没有战马。

但是,李陵坚持要出征。他夸下海口,说我带着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这种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领教。所以在李陵这么强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没有再阻拦,同意让他出征了。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汉书》

同时,对于没有马的问题,武帝也并没有不管不顾。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时,让一个叫路博德的边将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给李陵提供点给养。


然而这个路博德很自负,他觉得自己是个老资历,给李陵做后勤补给太丢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后勤。当然,这个话他没法跟武帝明说,于是就跟武帝扯了个小谎,说现在秋高马肥,不利于和匈奴人作战,极力劝阻武帝让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开春再说。

汉武帝当时已经老了,有点老糊涂。他本能的怀疑路博德的话是出自于李陵的授意,为的就是找借口不出征。

因此武帝给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这五千人必须到浚稽山扎营。(大概位于现在的今阿尔泰山中段,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汉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执行。于是他也就踏上了不归路。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这里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队。汉军以五千对三万,李陵且战且退。匈奴人损失惨重,本来准备退兵。但就在这关键的当口,一个叛降的兵士将李陵军队的虚实透露给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没有援军后,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紧围攻。

这个时候,李陵的选择很诡异。他当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毕竟后来还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内。但是他居然抛弃大军,率小股部队突围了,在副将战死后立刻投降,大有临阵脱逃的嫌疑。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

由于李陵在初遇敌军的时候,把情形向长安做了汇报。再加上李家一门都是猛将,李广当年就是自杀的。因此,武帝主观认为李陵可能也会死战殉国。对他的气节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岂不料,这些逃回来的军士带来的却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汉武帝的脾气满朝文武都是知道的,于是满朝文武也就都顺着武帝的意思,纷纷发声声讨李陵,把李陵骂的狗血淋头。

这时候,只有司马迁一个人站了出来,替李陵说话。

汉武帝的脾气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顺着,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马迁如此作死,汉武帝岂能饶他?

并且,司马迁更不应该的是,这番在不恰当时间发表的不恰当言论,又得罪了当时武帝的亲信兼大舅哥李广利。因为按照出征前的战略规划,李陵部本应该和李广利的主力会师。现在李陵被歼灭,李广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锋中也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其实两个人都应该遭到惩罚。

但是由于李广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脑儿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陵。汉武帝对此是气上加气(找不到出气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马迁做了替罪羊。

这里插一句,司马迁原本是死罪。由于凑不齐钱赎罪,就改成了宫刑。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整个李广家族还是相当不错的。李陵事件后没多久,汉武帝就有点后悔了,他很后悔当时没有派兵马去接应李陵。作为补救,他便让令公孙敖带着部队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来。

可是这个公孙敖带着一大帮人马到漠北草原转了一番,空手回来了。大概是公孙敖害怕回去挨骂,就欺骗武帝:说他抓到一个匈奴人,听说李陵在给匈奴人练兵,所以我没能把他带回来。

汉武帝当时老了,听了公孙敖的话,一点也没有怀疑公孙敖的话,立即大怒,当场就下令灭了李陵一家。


过了很多年,终于有汉朝使者到访匈奴,向李陵问起了此事。李陵说,给匈奴练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个叫李绪的人。但这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家人被杀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汉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汉武帝死后,霍光和上官桀执政,这两人都是李陵年少时的好朋友。他们专门派了李陵的另一个好友去匈奴,名为出使,实则为是为劝返李陵。

好友好话说尽,李陵沉默了。过了一会,李陵缓缓的说: “丈夫不能再辱。”

对于李陵来说。

当年吹牛太厉害了,导致跟着他的五千将士死伤大半。副将阵亡,而他却投降了。他哪有颜面回去?

家母妻儿,一家全族都被杀了,李陵连家都没有了,此时再回到长安,他哪里还能找到故乡的感觉?

其实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汉朝,也难免因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来前途无限的青年将领落到这幅田地,只能说悲凉了。


汉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终年61岁。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经过去了25年。距汉武帝驾崩也有10年。



在李陵这件事上,毫无疑问,李陵和汉武帝都是有责任的。一个豪气冲天,但是让人大跌眼镜;一个晚年易怒多疑,残酷冷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跟随李陵征战匈奴战死的那四千多将士。事后大家都在为李陵鸣不平,却又有谁替那四千多将士感到惋惜呢?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汉承秦制,律法严酷,李陵作为汉朝将军,他难道不知道投降匈奴会牵连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过,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根据历史的走势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讨伐匈奴这件事上栽跟头,也很难说他在其他事情上不会栽跟头。汉武帝晚年干的那些事,简直件件都是黑历史。比如说巫蛊之祸,很难说李陵不会卷入其中。

而极力邀请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与他们二人关系不错,但他们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实证明李陵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后来霍光与上官桀也翻脸了,霍光杀了上官桀,连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苏武也受到牵连。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样要面临站队问题。

说实话,对于李陵来说,回到汉庭还真不见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说司马迁,历史上的司马迁,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将领,喜欢贵族出身的将领,凡是看过《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人都能知道,司马迁就是喜欢李广,这一点是没得洗。

在同情李广的心态下,司马迁爱屋及乌的对李陵也是非常同情。于是,当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当满朝文武为了迎合汉武帝怒斥李陵的时候,司马迁本能反应的替李陵说了辩解的话。

他说这话的初衷并不复杂,因为他本能的认可李陵的人品。

因为认可,所以替他说话。这有什么问题?

后来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下了这句话: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

这是啥意思?这说明,就连司马迁也觉得李陵投降很丢脸。于是他在《史记》里面记下了这句话。

丁是丁,卯是卯。满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风骂,纯粹的抹黑,司马迁当然要驳斥这种马屁行为了。而李陵给整个陇西李氏家族抹黑,导致李氏在陇西抬不起头,司马迁也如实记载了,这有什么问题?

至于李陵的人品如何,这个见仁见智。


Mer86


李陵大战匈奴之后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无数人辩解了千年,司马迁是为他辩解的人之一。司马迁死后,汉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马迁看错人了吗?当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况和初衷不可耻。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既是将门之后,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业,司马迁称他有“国士之风”,在边关屯兵多年未与匈奴作战,为了避开汉武帝夹带的私货小舅子李广利,李陵请求单独作战,结果只拿到五千兵马,武帝命令伏波将军博德迎接,结果博德上说此时不宜作战,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战,李陵军只有五千,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深入匈奴境内,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万大军追杀,又遇匈奴增兵,最后十万大军截击,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杀敌一万余,山穷水尽,粮草耗尽,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汉朝。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汉的家属亲人悉数被杀。李陵战败投降以后,汉武帝刘彻将李陵的家人全部杀掉,“母弟妻子皆伏诛”。李陵在匈奴这边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亲人。后来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劝说苏武时有书信来往,根据“答苏武书”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实意的,也想着暂时保命,将来反戈一击,为大汉效命,不料汉武帝把事情做的那么绝,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后来汉武帝死掉,霍光掌权后,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愿意再回来,很多人由此怀疑李陵的品格,试问,这时的李陵家人悉数被杀,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还怎么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时代的李陵已经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当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只知道投降卖国的小人,霍光作为首辅大臣,也不会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回归。恰恰正是基于李陵正直的“国士之风”和杀敌报国的功劳,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与汉为敌的情谊,汉朝才会派人去劝说李陵回归。而此时的李陵已经受尽了汉家的侮辱,先是汉武帝诛杀李家人,再是满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辩解了两句的司马迁被宫刑受辱。李陵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汉朝的信任和热爱,变得心灰意冷,在与苏武的书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彻心扉的悲愤!以五千人马对抗十万匈奴兵,斩杀上万人头的李陵将军,哪有什么品格问题?有问题的是刘彻!


4.这不是什么投降言论,这是真实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为汉家王朝做出贡献的人,是击杀匈奴保护边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杀了全家的孤儿!


雨夜说春秋


汉朝欠他们李家一个道歉!

李陵是汉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是个悲剧英雄,司马迁说他“数奇”,也就是命不好、运不济。更可悲的是,他这个“数奇”还遗传。

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广自刎后,认为父亲的死都是大将军卫青害的,气愤不平,将卫青打伤。卫青比较低调,没有声张,但他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年轻气盛,竟然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霍去病当时正红,汉武帝袒护得很,对外宣称李敢打猎时被鹿给撞死了。

他们李家的悲剧还没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将门虎子,特别能打。但是,和他的爷爷、叔叔同样不幸的是,他的老板还是汉武帝。李广和李敢作了卫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垫脚石,而李陵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此时,汉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广利。为了让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汉武帝开始布局。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去统兵三万去攻打匈奴右贤王。

李陵则被安排搞后勤,运送粮草。李陵此时已经35岁,正是当打之年,而且在军中也小有名气,他心高气傲,不甘心给李广利“做嫁衣”。

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汉武帝这个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个诱饵,你既然主动要当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于是,批准了李陵的请求,但是,朕没有马匹了,你就带着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来了,匈奴都是骑兵,善于骑射,以步兵攻打骑兵,简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没有退缩,而是带着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归路。

李陵和他爷爷一样,是个大战神。他带着5000步兵,居然打的单于的三万主力找不着北。单于急忙调集左右贤王来会战,兵力达到10万。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没有后援。

打到最后,李陵的部队“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惨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杀红了眼了。可是,“兵尽矢穷,人无尺铁”,奋战8天之后,李陵歼敌1万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最终,李陵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投降了匈奴!

他是汉奸吗?

李陵兵败后,汉武帝以为他战死了,结果消息传来,他投降了!汉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汉奸行为”。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文采好,但官场经验不丰富,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少敌多,杀了匈奴那么多人,已经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隐情,一定是想找机会报答汉室。司马迁话里话外,都在捧李陵,而贬低李广利,触怒了汉武帝,将其下了大狱。结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惨遭宫刑!

李陵自己怎么看待这次投降行为呢?他在《答苏武书》中说:然陵不死,有所为也。他和司马迁一样,都不想死。因为,“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妇那样,徒然自杀,身死名灭。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范蠡没有因为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也没有因为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后来,范蠡给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也给鲁国雪了耻。一句话,李陵考虑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还想着“报恩于国主耳”。

国主无情?

但是,汉武帝等不及了,当他知道李陵投降后,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小。后来,又有更坏的消息传来,说李陵在给匈奴练兵。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下令夷三族。可怜,李陵的老母亲、妻子、兄弟全被杀光光。

这就断了李陵“报恩于国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这边,单于非常欣赏李陵,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成为匈奴的实权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变为了真降了!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从汉朝的角度来看,李陵做了汉奸,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儿,接受了人家封的官,还不是汉朝的叛徒吗?

但从李陵的角度来看,汉朝对的起他吗?他把汉朝看的也很透,苏武对他说:“汉与功臣不薄。”李陵讽刺说,你就是个好例子,你壮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鸟不拉屎的冰天雪地里,放了几十年羊,颠沛流离,几乎嗝屁,但你“持节”不降,等满头白发回去的时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为汉朝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我还以为你能封个万户侯呢,结果汉朝只给了你一个两千石的典属国,而无寸土之封!你都这样,我回去还有好果子吃吗?

李陵对汉朝是伤心透顶了,他说“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就让我老死在匈奴吧。

这是李陵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套用老舍先生茶馆里的一句话:我爱汉朝,可谁爱我呀!


饮水君


李陵是一个遭到“道德绑架”的悲情人物,汉朝时期很多人都在骂李陵,说他忘恩负义,背叛了大汉王朝。这些人诋毁李陵的人都没有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李陵的悲剧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是否能够心安理得的为汉朝卖命呢?

李陵在汉朝没有一个亲人,汉武帝杀死了李陵全家,李陵的祖父李广遭到汉武帝小舅子训斥后自杀,叔祖父李蔡被汉武帝逼迫自杀,叔叔李敢被汉武帝的外甥射死,堂兄弟李禹被陷害而死。

李陵和汉武帝仇深似海,李陵没有帮助匈奴攻打汉朝,已经对汉朝仁至义尽。匈奴单于救了李陵的性命,还把女儿嫁给李陵,如果李陵抛弃子女回到汉朝,帮助汉朝攻打匈奴,那么李陵才是真正的忘恩负义之徒。

李陵家族在汉武帝时期三代为将,李陵的爷爷李广跟随卫青北伐匈奴,临行前汉武帝嘱咐卫青:“李广这个人运气不好,不要让他跟随大军行动。”在卫青和匈奴决战的时候,卫青派遣李广绕远路袭击单于,李广的军队迷了路,直到战争打完才找到战场。

卫青派遣使者质问李广为什么迷路,李广说:“我一生经历大小七十多战,这次跟随大将军征伐匈奴,大将军故意派遣我绕远路,我宁死也不接受刀笔吏的羞辱!”说完这段话李广便自杀了。

李广去世后,李广的弟弟李蔡因为触怒了汉武帝,被迫自杀谢罪。李广的儿子李敢为了给父亲报仇,刺伤了大将军卫青,被霍去病在猎场射杀。李敢被霍去病射杀后,李广家族只剩下了李陵和李禹两个人。

李陵在汉武帝晚年带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遭到了匈奴数万大军围攻,李陵杀死的敌人一万多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匈奴。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听信谣言杀死了李陵全家。

后来李陵被汉朝使者欺骗,杀害了匈奴将领李绪,匈奴单于的母亲想要杀死李陵,匈奴单于敬仰李陵的才气,保护李陵没有受到伤害。单于的母亲死后,单于封李陵做了右校王,并且把女儿嫁给了李陵。

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到了汉昭帝继位之后,霍光等人派遣使者邀请李陵回到汉朝,李陵拒绝了霍光的邀请,对使者说:“大丈夫不愿意再次受辱!”

李陵用五千军队消灭了一万多匈奴军队,为汉朝立下了大功。汉武帝杀死李陵全家,和李陵有着不同戴天的仇恨,李陵没有学习伍子胥和王颂,已经对汉朝仁至义尽。假如李陵忘记仇恨,帮助汉朝攻打对自己有恩的匈奴,那么李陵的道德品质才真正存在问题。


史海泛舟摆渡人


先确认一下,题主想问的,是李陵的人品。

同一时期,苏武牧羊,他的事迹传颂千古,基本上无人质疑吧?

但为什么李陵,没有受到相同的待遇呢?

汉武帝初始对李陵还是很不错的。在他的一再请求出战的情况下,武帝同意了。

但是“你是耻于做下属吧!我发军这么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须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为他的勇气所感便同意了,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

可是用脑子一想,5000步兵直捣单于王庭,这个志向是不是太大了?所以说李陵后来的兵败,绝对有自身的原因。

不错,李陵打得是挺好,5000步兵扛8万轻骑扛了8天,不全是防御作战,还有主动进攻,而且是向山上仰攻,步兵进攻骑兵,这个确实太华丽不敢想。

最初李陵是打胜的,无奈单于增兵了,这下从军力对比上,战败已经不可逆转。

所以李陵败了。至于没有援军,这些都是战败的原因,都无损于李陵的军事才能。

在评价李陵这件事上,关键是李陵不是被俘,而是投降。副将战死后,说句无颜见皇帝,立即投降。李广,司马迁描述的可是被俘啊。被俘和投降,含义不一样吧。

至于是诈降和真投降 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但后来,他娶了单于公主,当了匈奴的右校王,再说不是投降就解释不通了。至于汉朝杀他全家,和他的背叛,这不能用你有初一我有十五来解释。毕竟这不是个人恩怨。


春秋大A


李陵不回汉朝,不怪李陵,而是怪汉朝说馋言的奸臣和汉武帝本人吧。

首先,李广利拒不救援李陵,导致李陵被围,孤军奋战。李广利这个人,确实历史上争议很大,做过不少比较二的事。所以,叫他贰师将军。历史上,对李广利的评价,也很负面。

其次,人李陵还有前线打战呢,这个时候,有奸臣就跟汉武帝说,李陵投降了,还折损了5000人。汉武帝大怒,要杀李陵全家一家老小。

这时候,司马迁只是说了一句:李陵不还在打着仗吗?这个消息不属实吧。结果,汉武帝就把司马迁阉割了。

再后来,汉武帝知道自己错了,还不知悔改,总之是执著,就是你李陵的错。

最后,说到李陵,我在前线打仗呢,然后家里的皇帝,却把我一家老小全杀光了,财产全充公了。呵呵,我再回汉朝,我觉得,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回来了。汉朝的皇帝,后来皆不如汉武帝,汉武帝都处理不好的事情,你指望,他的后代们,能处理好?!

这件事情,就是汉武帝错了,李陵人品没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