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二月二,龍擡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嚐盡人間第一春

——中和節食俗

二月耍山勝踏青,

萬人空巷閉柴門。

鐘山松下豆燜飯,

初嘗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二月二,叫龍抬頭日,也稱中和節,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二月二”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早,民間流傳的“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一天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寓示人們對新的一年的企盼和憧憬。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二月二”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在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節俗文化。南方稱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會澤是把春社日、龍抬頭節及二月初三紀念文昌帝君聖誕集中於“二月二耍金鐘山”進行。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從二月初一至初三,全城市民及近郊的農民集中於金鐘山,遊玩、踏青、演戲、談演洞經,可以說是萬人空巷,雲集山頂,進行耍山活動。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此時,縣城的大小食館都會於山頂擺攤設點進行營業。縣城及近郊的市民,也會自備晚餐。夕陽西下時,在山頂野炊,不管是食館還是市民的自備食品,最受歡迎的就是火腿豆燜飯了。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二月二金鐘山耍山節的節令食品火腿豆燜飯本是彝族的傳統食品,它源於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劉備的遺願,率領三軍,開始了對南中孟獲的征討。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公元225年5月,諸葛亮於今四川會東縣野牛坪至巧家蒙姑的金沙江蒙姑渡口,進行了歷史上有名的“五月渡瀘”,從四川正式進入雲南。途經當時的堂琅縣後,於今曲靖與孟獲開始激戰,為後世留下了以“攻心為上”的七擒七縱孟獲的一段歷史佳話。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戰爭結束後,建寧的孟獲以及朱提堂琅的孟琰歸順了諸葛亮,隨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在整個北伐戰役中,立有軍功,並一直在軍中服務。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但諸葛亮由於過分操勞,心力交瘁,已感來日不多,在他臨終時,特召來孟獲及孟琰,當面囑咐他倆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倆每年的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這天正是農曆二月初二時節,從此,他倆每年二月初二都往成都拜見蜀王劉禪,數年後,晉武帝司馬炎滅了蜀國,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及孟琰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二月初二仍前往洛陽看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用秤稱阿斗,以證明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並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晉武帝為了欺騙孟獲等人,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知道阿斗喜歡食黏甜性的食物,每年開春之後,正是蠶豆和豌豆成熟的季節,便命人早早煮蠶豆或豌豆糯米飯並加臘肉丁給阿斗吃,此時新鮮的蠶豆和豌豆正好成熟,加上臘肉,用糯米煮熟,真可謂又甜又香,阿斗喜之又喜,加倍食用。待孟獲到來稱人時,阿斗的體重都比上一年重了幾斤,難怪阿斗“樂不思蜀”了。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這一掌故,就形成了中原每年有稱人的習俗,雲南的滇東北是孟獲、孟琰的故鄉,當地老百姓為了表達對兩人的忠心,也就形成了二月二燜豆飯的習俗。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以上這則故事實際上是則傳說,它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但云南人制作豆燜飯這一食品,明代就有記載, 《滇海虞衡志》是這樣記載的“……豆收倍於麥,故以豆為重,始則連莢而烹以為菜,繼則雜米為炊而飯,”意思是說,蠶豆的收成是麥的一倍,所以人們十分看重豆子的栽種,蠶豆熟了,開始是將蠶豆連莢煮熟作菜,其後是加入大米與豆一同烹煮作為飯。這是歷史上最早有關豆燜飯的記載。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另外,明代晚期,大旅行家徐霞客從今曲靖到昆明的途中,也記載了雲南人制作豆燜飯這一食品的過程,在他的《滇遊日記十二》中是這樣記載的:“二十二日,晨起候飯,姓嚴束火負鐺,摘豆裹飯。”即崇楨十二年(1639年)二十二日,早晨起來等候早飯,姓嚴的主人家點著火把拿著平底鍋,到地裡摘下青蠶豆同大米一同烹煮。這裡所說的“摘豆裹飯”也就是今天我們製作和食用的豆燜飯了。看來徐霞客吃到的是雲南最早最新鮮的豆燜飯了。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食用豆燜飯的習俗,是因為它立體的氣候特點。一般來講,從立春到二月二龍抬龍這段時間,農曆的氣候尚處於雨水和驚蟄節令中,此時的會澤海壩,雖已春回大地,但春寒料峭,有時碰到倒春寒,天氣也十分寒冷,以致壩子裡的豌豆、蠶豆尚未成熟。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但作為金沙江流域的新村、巧家等地,由於海拔較低,此時已是一片蔥綠了,豌豆、蠶豆也已收穫在望了,此時,正如雲南學者陳榮昌所述“十里春風青豆角”。當地的農民在二月二前後,將新鮮的蠶豆、豌豆採摘後經過長途販運到縣城,經廚師和市民製作後,成為了二月二耍山節最有特色的一道菜餚。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節令食品豆燜飯的做法是:選擇顆粒飽滿而青嫩的豌豆或蠶豆,蠶豆一般要脫去外面的綠殼,將3/4的粳米和1/4的糯米淘洗後待用,將碧綠的青蠶豆或鮮豌豆與臘肉丁或火腿丁入鍋焙炒,然後將淘洗後的粳米和糯米覆蓋其上,加水燜之,待將成熟時,用文火烘烤。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起鍋時的豆燜飯,三色清新——一青二白三桃紅,青綠的蠶豆或豌豆,白色的米粒,桃紅色的火腿丁,晶瑩似露,噴香可口。特別是初春連殼的青蠶豆或綠豌豆,悶熟後,那鮮甜之味,十分中吃。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會澤的節令食品豆燜飯,豆的新鮮清甜足以佐飯,有菜的作用;而豆燜飯的本身又是一種混合性的主食,故可以說豆燜飯是主食和副食的中和,它又可當菜又可當飯,是菜和飯的中和。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米白、豆綠、火腿紫紅,融於一釜,是色彩的中和;將豆和火腿放在一起,是葷與素的中和。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其味微鹹而鮮美,加之燜時文火烘烤香脆的鍋巴和糯軟米粒,又是口感的中和。一鍋香噴噴中含鮮甜的豆燜飯,使我們吃出的不僅是文化,而且還是深含哲理的意蘊。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每當夕陽西下,西邊天空已是落霞成綺之時,山頂院內已是劇終曲盡。人們擁出山門,在松蔭下,頑石旁,綠地上,開始了耍山節最後的野炊。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在一片猜酒行令中,耍山節的主角——火腿豆燜飯上場了。山光、樹影、晚照、人聲,遙遠的傳說,時鮮的菜餚,已融為一體,在與大自然極度和諧中,已是嚐盡人間第一春。

會澤二月二,龍抬頭,嚐盡人間第一春...

文字:卞伯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