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越打仗越富有,其他的都没落了?

芝士书圈


中国古代纷乱的时期中,往往都会出现多个国家,多个政权争夺霸主地位,或者建立新的朝代。古语云:两军交战,粮草先行。可见当时一场战争的发动是需要经济实力在背后支持的,两国之间的争夺实际上是国力的比拼。

在战国时期,正好牛耕的推广和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点,让各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一场经济战役就此打响。但后来却是远在西边,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虎狼之师,统一了天下。那么为什么,在战国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越打仗越富有,其他的都没落了?

我们先来看看秦国为什么会富有。

首先,秦国的崛起得益于两个人,一君一臣——秦孝公和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振作秦国,发奋图强,大搞改革,兴利除弊。于是秦孝公排除众议向天下发布了招贤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在国内不得重用的士人——商鞅就从母国魏国进入了函谷关。在舌战群儒、南门立木为信后,秦国上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左庶长。

在整个变法系统中,有这样一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商鞅之所以颁布“重农抑商”这项条例是有很大讲究的。我们常说万恶的资本家,为什么商人是万恶的?因为商人是在贩卖与进购的过程中赚取差价。这是不容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一方面当时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很容易让商人攫取暴利,例如从山里购进山货就可拉到河边卖个高价钱。这一点是没有给当时的整个社会产生任何的好处。而农业就不一样了,这是实打实的生产者,他们劳作,得到的是粮食、布匹、铁器、矿产等,只是可以为国所用,为民所用的。

由于变法的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汉代王充曾在《论衡·书解篇》记载道:“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自给自足,大大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劳作积极性。于是,商鞅变法让整个秦国仓廪实,粮草足。

我们回头来看东方六国,虽然多多少少各国都开始改革,比如吴起、李悝,但吴起没有改革国之根本——农业,李悝虽然重视了农业,但只是大口号,没有真正落实到像商鞅那样重农还要抑商,没有触及改革的根本,深度不够。况且,这类改革也无疾而终,没有能延续下去。

靡不有始,鲜刻有终,马太效应下,东方六国只能越来越外强中干,内需乏力。鲁迅先生曾讲:改革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赏都是在看到成功之后的。最后,在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越打仗越富有,其他的都没落了。


邓海春


战国七雄中,秦国越打越富有,其他国家渐渐衰落,其实战争本身并不能带来财富,只有战争胜利才能。

战争红利很丰厚

首先很明确的一点是战争得胜是有很丰厚的战争红利的,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上。秦国通过战争收复河西之地,占领巴蜀天国,攻占义渠,这些都为秦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财富,毕竟古代土地就代表着财富。而其他六国通过战争也获得了很丰厚的战争红利,魏国在战国初期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击败楚国夺取大梁,大梁城后来还成为魏国都城;赵国光是在赵武灵王时灭掉中山国就是当时赵国最大的战争红利;楚国向西向北发展成为南方霸主,齐国也一度灭亡燕国,而燕国后来领导的五国攻齐将齐国百年来的财富运回燕国也是丰厚的战争报酬,就连七国中最弱的韩国也是靠着战争实现了开疆拓土梦,灭掉春秋时期的香饽饽郑国,成为战国七雄的。

七国独富秦国

战争红利很丰厚,但七国中独独秦国越打越富,其他六国却逐渐衰落。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战国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经常打胜仗,其他六国要么偶尔打胜仗,要么一仗就败光了家底。

秦国在战国时期,自从被魏国占领河西之地,东出无门,憋屈的秦国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才渐渐缓过劲来。而在此之前,秦国虽然贫穷,但秦国很好的一直保持了贫穷本色,其他诸侯国对秦国也瞧不上眼,并没有进一步为难秦国。变法后的秦国开始了东出,经过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不断获取战争红利,虽然也有类似被齐国孟尝君攻入函谷关的危机时刻,但秦国总能在关键时刻采用正确的策略化险为夷。

而其他六国,像魏国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国家实力处于上升期,通过战争获得不少好处,但到了魏惠王时,魏国走向了下坡路,魏惠王治国政策改来改去,夹在秦、齐、楚之间多头受气,国力渐渐衰弱;楚国在战国初期到中期发展的也很好,甚至一度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但楚怀王的天真,使得楚国和齐国结盟的良好策略遭到破坏,楚国也在楚怀王被扣押之后迅速衰弱;齐国和赵国都是在一场关键的战争中伤了元气,从此国家衰落的。至于燕国和韩国,这两国因为自身的天然禀赋差距,虽然被列入七国,但和其他五国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韩国除了在申不害执政时期能够保持国家不受胁迫,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随着强权的逼迫而采取行动的,战争胜利,顶多喝点汤,战争失败了甚至要掉一块肉;燕国虽然地处东北,但夹在赵、齐两国中,也是没少受气,先是被齐国差点灭国,之后总算是报了仇,但此后又被赵国压迫,甚至长平之战后赵国都能捶两下,可见燕国之弱。

国家之间的差距

拉开秦国和其他国家差距的是国家战略的差距,秦国从秦孝公变法之后慢慢富强,随着时间的进程确定了统一天下的国家战略,要不然秦武王不会去扛鼎,在执行过程中一步步前进,并能在六国攻秦时采取正确措施避免重大挫折。其他六国中像韩燕这样的弱国,根本没资格制定逐鹿天下的战略,只能在别国的压迫下做个墙头草勉强坚持。魏国是国家战略不清,魏惠王时期,身处六国中心的魏国没有一个稳定的国策,虽然曾经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最终在变来变去的国策指导下消耗殆尽。赵国、齐国和楚国虽然也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但无奈战略执行过程中犯了重大错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临阵换将导致失败,国力大损,楚怀王背弃齐国,自己被扣后楚国国势衰弱,而齐国在齐闵王时期贪图小利,灭亡宋国引来五国攻齐,齐国元气大伤。

所以说秦国的国家战略清晰,并执行得力,体现在战争上就是经常打胜仗,并且能够避免重大挫折,而其他国家的战略要么差一个层次,要么战略不清,要么就是执行不到位,体现在战争上就是胜少败多,最终也就体现在国家财富上秦国越打越富,其他六国逐渐衰弱。


天天故史汇


其实呢,秦国也并不是一直打仗一直富的,他也有过没落的时候,只不过风水轮转,最终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罢了。

秦国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有很多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地理优势

秦国在战国七雄当中,是最西面的那个,在战国早期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以后,就倚靠洛水与秦岭和东面六国分隔开来。加上当时东面六国都觉得秦国故地是西面苦寒之地,自己又互相牵制,所以都没有什么兴趣攻打秦国的本土,这得以让秦国有很长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并积极的向着更西面发展,稳定住后方,储备着自己的国力。

文化思想的不同

在历史传说中,秦国的祖先,是给周王室养马的马夫,因为马养的好才得以被封为子爵。这和其他六国所拥有的显赫家族历史,有着天壤之别。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差别,秦国一直被东面六国所歧视,不过也借着这种不平等,才能放开手脚,在战国初期,大量的从东面六国吸收人才。

国家制度的不同

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采取的重农抑商、废除世家、吸收移民,编制户口,实施连坐,论功行赏等众多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东面六国的世家传统截然不同。并且,通过之后的几位君主,确定了平民与世家,都必须以军功来行赏这个基本制度,大大的激发了国家的战斗力。而这时候的东面六国,大多数还都是靠着诸多卿大夫利用他们的门客与号召力来激励百姓,战斗力渐渐的开始形成差距。

核心政策的不同

等到了战国七雄开始逐鹿中原的时候,秦国很明智的选择了张仪所带来的“连横”政策,通过结交远方的齐国楚国,打击临近的魏国韩国等政策,分化瓦解了东面六国在受到秦国崛起的威胁后所形成的脆弱联盟。并一直贯彻着这个核心政策,以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从近到远,逐一击破,最后成功统一了全国。

所以说,秦国也并不是一直富有,只不过它的统治者能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训,并听从有识之士的意见,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文化思想差距,国家制度先进,核心政策明确这四个要素,才能在战国后期,越战越勇,逐渐走向了统一的道路。

欢迎【关注】小川读历史,每天带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小知识。希望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观点。

小川读历史


秦国得国家制度天生就是为打仗而设计的。

商鞅变法中为了鼓励老百姓参军打仗,创造了军功爵制。二十级军功爵,从第一级到第二十级,杀8000人可做大将。军功爵不但可以摆脱奴隶的身份,那时候战国七雄大部分人都是贵族的奴隶,商鞅的军功爵制度,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为了摆脱奴隶身份改变命运,他们作战不是一般的勇猛,此外军功爵还可以获得田宅赏赐以及荣誉,军功爵还可以用来免税,有军功爵的人可以获得免税、免罪等等好处。因此,秦国的军队十分的彪悍。上战场的时候,杀敌一人可以获得一级爵位。所以战场上的秦国兵都是在进攻的路上(很像李云龙的风格);战场上各国穿着盔甲的士兵,看着光着膀子的秦国兵不要命的往上冲,脸上仿佛写了四个字:快来砍我。

秦国士兵不穿盔甲,是为了多杀敌人。因为重重的盔甲会导致行动不够灵活;因为要杀人,用人头领赏,所以必须要进攻,进攻的时候越灵活成功概率越高。因此也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师。

但是仅仅靠这个是可以缴获很多,但是却不能富有。让秦国富有的是商鞅的另一条变法:抑制工商业。在鼓励农业生产的同时,对商人征收重税,尤其是把秦国商人往外倒腾的商人,外来进入则低税收。很快商人都不愿把秦国粮食往外倒腾了。因此秦国很快实现了粮食富足,有了丰富的粮食,那就有了充足的军饷,可以生养更多小孩。

还有一条,远交近攻。你会发现秦国后期不干那种跨国打别人的事情,秦国打的都是和自己接壤的,如韩国、魏国、楚国、赵国、蜀国等。从这些国家搞来了很多富庶之地。

而其他几个国家,后期不思变革,把老本都吃光了。


嘟嘟读读


秦国越打越富有,商鞅变法是根基,范雎的“远交近攻”是方向,秦军的战无不胜是保障。


先说根基部分,商鞅变法开井田分田地,废除奴隶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变法中规定除了农战可获得功爵奖赏以外别无他径,也激发了农民的种地打仗热情,故秦民闻战则喜。能打仗的去打仗赚奖赏功爵,不能打仗的在家种地将粮食卖给政府也赚奖赏功爵。这就是在根本上激发了秦国军民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让秦国专注于蚕食邻近的城池土地人口,改变了以前战胜后劫掠粮食财货而放弃土地人口的做法,让秦军认识到土地与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以至于后期秦军每攻占一地方,都会占领并推行秦法,这样城池土地人口财富就越打越多。而山东六国相互攻战多年,领土人口财富都只是流水移动,并没有实现地生人口,人口生财的良性循环。


秦军自商鞅变法以后,胜多败少,攻占的地方也就越多。攻下来后,秦国就会派官吏到当地进行变法,对占领地实现军政管理,军队主攻,官吏主守,将秦军所攻占的领土一点点化入秦国,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以上三点,就是秦国越打越富有而六国越打越弱小的原因。欢迎各位交流讨论,个人喜欢历史文学,欢迎关注哦


xfy2018


秦国的富有是打出来的吗?

恰恰相反,是富有了才有打的基础!对于大秦的理解,不能光看表面!在大秦开始统一六国之前,国家财富已经占当时全国的60%!中国后代史书中的记载多参杂记述者个人主观认为,或者是皇家认可的政治,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而甚少关注经济,科技,加工业及真正的农业和商业!尤其汉代起,对大秦的态度采取的是贬抑立场,加上历代“所谓儒家”的得势,更是将大秦描绘成穷兵黩武的暴秦,导致后代对大秦的认知居于负面!

好在战国时,各国皆有史官,且诸子百家学说非常流行,故可参考的相对真实材料也多。想真正了解大秦,小编的心得是:可以多读史记的货殖列传,再结合同时代的著作,包括兵家学说,吕氏春秋,荀子,秦律,商君书等加以立体解读,甚至也可以研读一下相关老子,孔子,孟子的学说,也可以从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学说中寻找有关的记载。最好也关注考古发现的实物,如兵马俑,秦墓和云梦秦简等的相关记载,再综合分析。

反正掌握一点,不可以一家断章取义之言,来下最后判断!小编自专注秦史以来(秦史与情史音近,读来好听!),个人得出的结论倾向于:大秦可能是自古代中国(一直到清朝),最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科技,工艺,制造,农业,商业,军事,包括国家制度,管理体系,奖惩措施等,几乎涵盖各个方面!即使是被后人认为的“兴农而抑商”也只是对了一半!(另文后说)结论:大秦,是国力强大之后,才保障了敢打能打,打是为了统一!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有画说话


秦代一直是为人所不齿的国家,当代人跟后代人的评价如此的相似。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猫腻。

当时被山东之国认为是蛮夷,后来被认为是暴秦,道德从来不从实际出发。

汉代尊儒,而秦国最痛恨儒家,特别尊崇墨家,墨家是战国时期与儒家并列的显学,

是儒家的死对头。

那些后代的儒学大师难免有会些失实的言论,

因此汉代的记载不可全信。

实际上秦国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大,怎么夸耀都不为过。

至于说,秦国为什么越打越富有,因为,以战养战。

这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打仗嘛,战胜国,一要城池若干,二要财物若干,

那时候不像现在真金白银的交易,都是实物交易,家畜,牛羊,布匹,精铜,

这些都可以算作战略物资,变现很容易。

秦惠王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就两个,第一杀商鞅,第二维持变法现状。

这一杀一维持,高超玄妙的政治智慧啊,一方面安抚老氏族使秦国不至于分崩离析,另一方面又维持了秦国的强大。

以战养战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平衡,相当于一个游戏规则,而秦国是制定规则的一方,自然有着先天的优势,而山东各国只有招架之力,后天不足。

可以类别一下抗日战争,日本弹丸之地,蛇吞象之势吞并大陆,我们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式,

日本就是以战养战,掠夺资源,赤裸裸的掠夺资源,掠夺东北资源,奴役人口,如果中国不是面积巨大的国家,后果不堪设想。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国内的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一部分人口组织土地生产,一部分从事桑麻,一部分管理国家,一部分修建秦始皇的陵寝,

一般皇帝继位就开始了陵寝的工程,一般都是耗资无数历时数十年的庞大工程,一部分外出作战,一部分防守北方,环环相扣,充分利用了人口资源。

相对而言,秦长城的施工量真的不大,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是明代又建的。

秦国只是在六国长城的基础上,把收尾连接起来,工程量真的不大,

但是六国人刁啊,没有老秦人质朴,不好好干活,偷奸耍滑,

所以编造一些虚假传说,什么孟姜女哭长城什么的了。

没有撞脸的兵马俑。

秦国强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制度,我们现在也应该学学。

从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看出来,秦国的兵制,武器,夹衣,盾牌,弓箭,战车,

都有严格的尺寸要求,不能越距。

那时候用的是匠籍制,也就是说工匠是专门的一套户籍,不允许转业。

所制作的东西动必须刻上制作人的姓名,为的就是,方便究责。

如果我们现在也能在制作的工艺品,甚至是食材上集成渠道,来源,等信息会不会好一点。

从出土的战国兵刃来看甚至有人断言,秦代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

箭头制作精良,基本上差距不大,所以别再黑秦了。


良人说史


秦国不是为了富有而打仗,而是为了打仗而变得富有。秦也不是一直都处于崛起状态,在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国力逐步好转,但秦穆公死后 ,他儿子没穆公能力却比穆公更拽 不但穷兵黩武, 更有穷奢极欲的嫌疑, 败仗加挥霍 ,连西戎的霸主地位都不保 。然后短命的共公忽略 。接着失信于诸侯的桓公又经理麻隧之战的大败。直到景公时期才结束秦晋间的战争。 然后是厉共公时期短暂的繁荣, 随后却又是无尽的内忧外患。躁公期间 秦内乱不说, 连义渠也大规模入侵 ,接着躁公的继承人怀公被本朝贵族逼死 ,被推上位的灵公压根不说魏文侯的对手 ,被魏国揍的一点脾气都没有,这还不算,这时的秦国国君可以说压根没半点话语权 ,继承者都要由贵族说了算。 所以献公很遗憾这时没法即位 ,反而由远在晋国的简公继位。

简公和再接下来的惠公可以说是在被魏国蹂躏的阴影中度过的 。而再接下来秦国 主政的是历史有名的小主夫人 ,之所以说她有名 ,是因为和赵太后完全相反的一个存在, 烂的没法形容了 。

还好 没多久 ,献公终于回归了,再然后才到了秦重新洗牌的时机。

经历四代乱政,秦国当时的制度应该是落后于列国的,而且秦地处于现在的陕西,应该较山东各国地产贫弱,所以商市消极。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焕然一新,主要因为:

(1)军功制,农耕制,解放奴隶制,使得国民特别是新国民参军作战和耕作动力大增。(2)拥有了“法制”由此观念是先秦时期的一大壮举。

(3)统一度量衡,使商市公平,可靠,便捷。由此使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根基。(4)正确的人才战略,徕民政策为秦招揽了大批能人贤士

(5)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打破了其他各国想联合灭秦的想法,其他各国虽联手打过秦,但没多久就破灭了,因为所有人都各怀鬼胎,便闹出不合。

自此,各国便再也无力抵御秦,除齐国之外,其余五国只得割城让地,贿秦以求和平,但这也只是温水煮青蛙,没多久其余五国便都被秦攻破,最后几十年无战争的齐国不战而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秦朝。


小生聊史


严格来说,没有哪个国家打仗会越来越富,但如果把打仗得来的土地算上的话,秦国当然是越打越富了,因为土地是无价的。对此,我粗略的分析了下,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或者说越打越富)有很多原因,这里面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实力的体现方面:

第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推进国家进行根本的制度改革,给了底层群众向上爬的渠道,搞得全国人民像打了鸡血一样,从而把一切的社会资源(包括人)都趋使到国家的耕与战上去,以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一共经历了7个君王,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221年,一共用了140年,而这140年里的7个君王,没有一个是草包,除了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继位3天就去世,时间较短没法定论,其他的都是6位都是同时期能力超群的君主,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这方面六国中唯一能拿出来比一比的,只有与赵国了,但即使是赵国,也相差甚远。别的不说,若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很有很可能虎头蛇尾,甚至胎死腹中。

第三,秦国的地理位置很好,商鞅变法后,很快就南下灭蜀,拿下了天府之国,之后向西北又灭了义渠,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这一点只有楚国可以比拟。

第四,善于用人,商鞅、张仪、范睢、李斯、韩非都非秦国人,却在秦国风生水起。

运气的成分方面:

第一,长平之战险胜,长平之战是改变秦赵国运的一场大战,具体不多说了,只说一点:如果赵括不在战场被射死,四十万赵军与秦军拼死到最后一刻,加上其他五国的援军,秦国可就危险了。

第二,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好的决策。但六国就不同了,经常是很容易就被秦国挑拨而互相攻杀,这与这几个国家的国君昏庸有一定的关系,若六国的国君精明能干一点,秦国很难占到便宜,更难统一六国。

第三,晋国的分裂,如果韩魏赵是一家,秦国很难占到便宜,事实上,战国前期,一个魏国就经常打的秦国满地找牙,战国后期,秦国花了很大的力气才灭了赵国。

不知道我的回答满不满意呢?


孤舟钓江雪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证明:

其一:地理位置(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处偏僻背靠羌氐等几乎没有实力的少数民族,对其构不成威胁,内陆东南接壤楚国,但楚国与秦国向来相好(不知道的重温一下《芈月传》)这样同样使最强大的魏国投鼠忌器。最主要的是这七国之间的你来我往的摩擦怎么也燃烧不到秦国,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虽然穷,但也怕攒不是)得以休养生息。

其二:商鞅变法(总感觉不知是哪个星球穿越过去的,否则这样先进的法则可不是那时候人人都知道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历史课本上也都具体介绍过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反正是士农工商,再到军队,基本上就是一次大型洗牌(感谢秦孝公),使得国力增强,国民经济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显著提升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土私有;2.推行县制,中央集权,3.迁都咸阳,这是为入主中原的埋下伏笔,4.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保证了国家经济稳定。

从上所述,经过商鞅这么一折腾,秦国顺利的进入的战国七雄龙头老大的地位了

其三,政治策略,接受张仪这小子的馊主意,联合魏楚攻打韩国,但魏国摇摆不定,听取公孙衍的建议联合其他五国(魏楚燕赵韩,齐国觉得秦国离他们那么老远,没他们啥事,没参合)攻打秦国,不曾想,严重低估秦国虎狼之师的军队,结果可想而知,惨败,之后,秦不断进攻三晋,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这也奠定了秦国的强盛

总而言之:秦国之所以越打越富,那就应了那句话:成者王侯败者贼,纵观秦国军事战略是一路打一路抢掠资源,建立无忧的后方基地,这样的秦国想不富估计都很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