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两伊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之一,在持续八年的战事中伊拉克和伊朗都损失惨重,造成上百万人伤亡和6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从作战水平考察,两伊战争却是一场"用现代化武器进行的低级战争",交战双方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各种先进武器,但是战略战术水准相当低劣,大多数作战行动都乏善可陈。不过,战争初期爆发的霍拉姆沙赫尔战役是个例外,伊朗守军面对占据优势的伊拉克军队顽强抵抗了一月有余,在巷战近战中给予对手重创,堪称一场波斯湾畔的斯大林格勒式的血战!虽然该城最终陷落,却拖延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步伐,为伊朗筹划反击赢得了时间,并极大鼓舞了伊朗民众的抗敌热情。

战役背景

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十分复杂,掺杂了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和民族仇恨,而最直接的导火索是两国关于阿拉伯河控制权的争议。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流而成,注入波斯湾,其下游100多公里为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作为一条进出波斯湾的重要内河航道,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直希望将阿拉伯河掌控在自己手中,同时伊朗西部拥有较多阿拉伯人口和丰富石油资源的胡齐斯坦省也是他觊觎的目标。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流经霍拉姆沙赫尔的阿拉伯河,下游部分河段为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

就领土面积、人口和军事实力而言,伊朗都强于伊拉克,但是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倒台,国内政局动荡,人心不稳,军队遭到清洗,同时又与美国交恶,与阿拉伯世界对立,军事援助断绝,可谓内外交困。相比之下伊拉克利用石油美元打造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武装部队,背后又得到阿拉伯国家和西方世界明里暗里的支持,这让萨达姆看到了机会,准备趁伊朗虚弱之时,发动一场有限的边界战争,占领包括胡齐斯坦省在内的部分伊朗领土。但是,萨达姆没有看到硬币的另一面,新生的伊朗革命政权正需要凝聚人心和证明自己的执政能力,而一场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正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所需要的。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谷歌地图上的霍拉姆沙赫尔所处位置,距离阿巴丹和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都很近。

霍拉姆沙赫尔位于胡齐斯坦省西南部,正处在阿拉伯河和数条支流的汇合处,南距著名石油工业中心阿巴丹10公里,顺流而下60公里即可抵达波斯湾,是一座繁荣的内陆港口,也是伊朗重要的货运口岸,在战争爆发前人口已达22万人,居民生活相对富裕。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胡齐斯坦省的阿拉伯反政府势力日渐活跃,力图脱离伊朗,并入伊拉克,而作为边界重镇的霍拉姆沙赫尔更是各种矛盾汇集之处。早在战争爆发数月前当地就屡屡发生炸弹袭击和暴力事件,而两国间的边界冲突也是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持续恶化的边界形势和治安状况使得霍拉姆沙赫尔居民对于战争的降临毫不意外,他们都很清楚两国开战是迟早的事情。

边境危城

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撕毁两国平分阿拉伯河航道的《阿尔及尔条约》,对伊朗宣战。9月22日,伊拉克军队以对伊朗境内目标的大规模空袭揭开了进攻的序幕。9月23日凌晨,伊拉克以7个师、1200辆坦克的兵力分为北、中、南三路发起首轮进攻,其中南路是重点进攻方向,集中了5个师入侵胡齐斯坦省,以第3装甲师和第5机械化师为主力的伊拉克部队越过边界向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推进,进攻部队拥有约500辆坦克,并且得到大量火炮、飞机和特种部队的支援。伊拉克军队的计划是切断霍拉姆沙赫尔通往北面首府阿瓦士的高速公路,迂回包围该城并迅速加以占领。值得注意的是,进攻霍拉姆沙赫尔的伊拉克军队都属于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精锐部队。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1980年9月下旬乘坐步兵战车进入伊朗境内的伊拉克部队。

面对伊拉克人的大举进攻,伊朗在西部边界上仅有4个实力虚弱的师,而在关键的胡齐斯坦省更是只有一个编制不足的第92装甲师。与齐装满员、装备精良的伊拉克部队相比,伊朗军队正处在实力低谷,缺兵少将,装备不整,尤其是大批忠于国王的军官被清洗后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恰如苏德战争初期经历大清洗的苏联军队。伊朗军队在边界的布防毫无重点,也没有预备队和纵深防线,因此伊拉克军队在进攻初期遭遇的抵抗非常微弱。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革命卫队士兵,相比遭到清洗的正规军,革命卫队的战斗意志更顽强。

与伊朗整个边界防御的薄弱状态相仿,霍拉姆沙赫尔的防御力量也是匆忙组织的,其城防部队完全是一个临时拼凑的大杂烩,包括了陆军、海军陆战队、边防警察、革命卫队和民兵在内的各种单位,其中战斗力最强、战斗意志最坚定的是由胡桑·萨马迪中校指挥约700人的第1海军陆战营和由穆罕穆德·贾哈纳拉指挥的当地革命卫队,此外,第92装甲师还在霍拉姆沙赫尔部署了一个坦克连,装备十余辆英制"酋长"坦克。霍拉姆沙赫尔的城防司令部设在市中心的大清真寺内。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霍拉姆沙赫尔守军的主要指挥官萨马迪中校(左)和贾哈纳拉(右)。

据萨马迪中校回忆,在守城战斗初期,伊朗部队的主要问题在于各方武装没有统一的指挥,而且缺乏重武器、弹药补给和医疗器材,几乎没有炮火和空中支援,除了少量坦克外,伊朗人手中最重型的武器不过是RPG火箭弹和106毫米无后坐力炮,步兵手中的轻武器同样杂七杂八,比如革命卫队同时装备着战后研发的德制G3自动步枪和二战时期的美制M1加兰德步枪,而警察部队还是捷克造的Vz 24栓动步枪!至于民兵就更加可怜了,能找到什么就用什么,更糟的是大多数革命卫队成员和民兵只接受过不足15天的军事训练,不过他们的战斗热情极为高涨。关于守军的人数缺乏详细记录,有资料估计约有3000人,在战役期间有来自伊朗各地的援军和志愿者抵达,还有当地市民自发加入战斗,因此参战人数可能更多。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在霍拉姆沙赫尔作战的伊朗海军陆战队员,他们装备自动步枪和RPG火箭弹。

兵临城下

战争爆发的第一天,霍拉姆沙赫尔就笼罩下战火之下,城内的海关办公室被伊拉克空军列为首批目标而遭到空袭,集结在阿拉伯河对岸的约150门伊拉克火炮向城区周边展开炮击,到9月22日夜幕降临,整座城市浓烟弥漫,火焰四起,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断水停电,有数百人伤亡,其中大多是平民。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战火下的霍拉姆沙赫尔,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背景中可见漫天的烟雾。

9月23日凌晨,伊拉克地面部队开始进攻,然而伊拉克人的行动证明他们在进口先进武器的同时并未学到相应的作战艺术,即便拥有绝对的装甲优势而且抵抗微弱,伊拉克指挥官仍然固守一战时期在大规模炮击支援下进行步兵突击的教条,而非坦克部队的快速突进。伊拉克装甲部队在越过边界十几公里后就停滞不前,等待步兵和炮兵的跟进,从而为伊朗人组织防御提供了时间,在霍拉姆沙赫尔城郊构建了两道防线,外层防线是由步兵散兵线构成的警戒阵地,内层防线部署了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而在城内的主要街道也都垒起路障,构筑工事,做好迎敌准备。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伊朗守军在霍拉姆沙赫尔郊外的防御阵地。

9月24日至25日,伊拉克先头部队逼近霍拉姆沙赫尔城郊,在部分地段他们的进攻被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击退,但凭借兵力和火力优势还是逐步瓦解了伊朗的外围防线,并从两翼对霍拉姆沙赫尔形成了新月形包围圈,但是直到开战一周后,伊拉克人也没有完全封闭包围圈,伊朗人依然可以通过水路向城内输送补给和援兵。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在战壕内待命的伊朗守军,他们大多是身穿便装的民兵。

9月28日,伊拉克部队开始向霍拉姆沙赫尔城区展开进攻,经过两天的试探行动后,9月30日拂晓,在60名特种部队的引领下,数千名伊拉克部队从最南侧突入城区,但他们迎面遭到革命卫队的顽强阻击,在首轮交火中有8名伊拉克特种兵横尸街头,后继进攻也受挫。次日,伊拉克第3装甲师调集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大举进攻,围绕屠宰场、火车站和警察兵营与守军展开激战。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一名记者猫着腰快速通过街口,在他背后一名伊朗民兵手持步枪严阵以待。

狂热的革命卫队抱着寸土必争的信念与伊拉克人死磕到底,并组织反坦克小组,使用包括火箭筒和莫洛托夫鸡尾酒在内的各式武器对抗伊拉克坦克,在实战中革命卫队缺乏训练的弱点被彻底暴露,只能以血肉之躯与装甲搏杀,但他们也的确让进攻者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相比之下,少量伊朗"酋长"坦克表现得更加灵活,在城郊成功阻止了伊拉克坦克的突破。经过激烈战斗,伊拉克部队占领了屠宰场和火车站,但大多数地段的进攻均被守军挫败,退回出发阵地,遭受了上千人的伤亡。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在霍拉姆沙赫尔前线被击毁了伊拉克装甲运兵车。

血染街头

伊拉克军队对霍拉姆沙赫尔的首次进攻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反而损失不小,只能暂停进攻,转入围困,以便从后方调集更多增援部队。在此期间,伊拉克炮兵持续不断地向城市倾泻炮弹,制造了大片的废墟,但效果不佳,给之后的进攻制造了更多的障碍,也更有利于防御者的隐蔽伏击。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在霍拉姆沙赫尔作战的伊朗士兵,他装备了一支G3自动步枪。

10月11日,伊拉克人重启攻势。在总结之前进攻失利的教训后,伊拉克人变得更加谨慎,同时也改变了战术,将特种部队渗透和夜袭相结合,以达成突然性,同时在建筑物制高点上部署观察哨,更好地监控战场,此外还加强了各兵种间的协调合作。伊朗守军也针锋相对,在夜间派出狙击手埋伏在前沿,迟滞敌军的进攻步伐。经过三天的反复拉锯,伊拉克人的兵力优势开始发挥作用,通过多兵种联合攻击,逐步克服了伊朗人的抵抗,向城区缓慢推进。此时,伊朗人手中数量不多的"酋长"坦克已经损失殆尽。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在霍拉姆沙赫尔作战的伊拉克T-55坦克。

10月16日,伊拉克人以声势惊人的大规模炮击开始了对霍拉姆沙赫尔的总攻,据萨马迪回忆,伊拉克部队甚至动用了BM-21火箭炮和130毫米加农炮等重火力对伊朗守军的防御阵地猛轰,更多的房屋在爆炸中化为齑粉。借助强有力的炮火支援,伊拉克混成部队在特种部队的引导下突入主要城区,夺取了港口和交通警察局,装甲部队则占领了警察兵营,并控制了通往大清真寺的主要道路。然而,越是深入城区,伊拉克人遭遇的抵抗越是激烈,战斗已经演变为惨烈的逐屋巷战,革命卫队和民兵不计生死地与对手展开搏杀,用自动步枪、手榴弹乃至棍棒匕首等武器反击伊拉克人,每一座房屋、每一个楼层、每一个房间都变成了血腥的战场。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1980年10月中旬,伊拉克炮兵部队向霍拉姆沙赫尔展开炮击。

战至10月21日,大清真寺的圆顶已经进入了伊拉克人的视野,此时他们调整部署,调集5个营的兵力在特种部队的配合下,以政府办公楼和连接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的大桥为目标实施新的进攻,计划在48小时内达成目标进而取得城市的控制权。10月24日凌晨,伊拉克人开始了最后的攻击,尽管遭到猛烈的抵抗,还是在五个小时内夺取了大桥,但是政府办公楼的战斗进行得异常艰难。伊朗守卫者誓死不退,然而不断增加的伤亡、给养弹药的匮乏正逐渐削弱他们的力量。伊拉克人在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后于当天下午占据了政府办公楼,但他们随即陷入反包围并遭到伊朗人的连番反击,阵地随之易手。血战在夜间继续,经过彻夜战斗,伊拉克人终于完全控制了这处关键建筑物。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伊朗士兵在霍拉姆沙赫尔的街头与伊拉克军队展开战斗。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在霍拉姆沙赫尔的巷战中,两名伊朗士兵试图帮助一名受伤倒地的战友。

当10月25日的太阳升起时,除了大清真寺外,霍拉姆沙赫尔的所有重要目标均已被伊拉克人占领,萨马迪、贾哈纳拉等人手下只剩下大约300人还在坚持,他们当中包括革命卫队、陆战队员和民兵。鉴于城市陷落已经无可避免,伊朗指挥部向守军发出了撤退命令,伊朗空军将发动一次空袭进行掩护。当天夜间守军残部冒着伊拉克人的炮击沿水路突围,但一部分民兵自愿留下掩护撤退,他们在城市废墟中继续坚持游击战,与伊拉克人周旋。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在霍拉姆沙赫尔城内坚持战斗的伊朗士兵。

最后战斗在霍拉姆沙赫尔城内的守卫者中包括一名年仅13岁的少年志愿者,来自库姆的穆罕穆德·侯赛因·法赫米德赫。在战争爆发,法赫米德赫背着父母离家前往霍拉姆沙赫尔参战,与很多年长的民兵一道参加了残酷的巷战。10月30日,一支伊拉克坦克纵队沿着狭窄的街道追击伊朗抵抗者,由于缺乏火箭弹,伊朗人无力阻止伊拉克坦克,此时法赫米德赫身边的战友非死即伤,他收集手榴弹绑在身上,埋伏在路边的瓦砾中,当伊军先头坦克接近时,他猛然冲到车底引爆了手榴弹,与目标同归于尽。法赫米德赫的行动让伊军以为此地埋设了地雷,因此停止前进。法赫米德赫的事迹传到后方后立刻被伊朗官方广泛宣传,树立为保家卫国的英雄典范,甚至霍梅尼都发表演讲盛赞这位少年的牺牲,他也由此成为两伊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并在1989年被追授一等胜利勋章,他是该勋章的第一号获得者。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法赫米德赫是在霍拉姆沙赫尔与伊拉克坦克同归于尽时年仅13岁。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军队中像法赫米德赫那样的少年兵不在少数。

争夺霍拉姆沙赫尔的主要战斗进行了34天,在守军残部撤离后,城内的零星交火又持续了约两周时间,直到11月10日伊拉克人才彻底占领了城市。

结语

霍拉姆沙赫尔战役是两伊战争中双方第一次主要交战,其惨烈程度让这座城市被称为"血城"。当枪炮声平息时,霍拉姆沙赫尔已经形如鬼城,到处残垣断壁,遍地尸骸瓦砾。交战双方都蒙受了重大损失,伊朗方面包括平民在内约7000人伤亡,损失坦克12辆;伊拉克方面投入约2万兵力,伤亡与守军不相上下,超过7000人阵亡、受伤或失踪,更被击毁坦克装甲车辆约200辆!更为严重的是,霍拉姆沙赫尔的惨烈战斗极大牵制伊拉克人的兵力,打乱了行动节奏,同时令其对城市巷战心生畏惧,不敢对其他伊朗城市实施正面进攻,因此当伊拉克人的攻势停滞时,胡齐斯坦省的主要城市如阿瓦士、阿巴丹仍在伊朗人手中。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经过战火摧残的霍拉姆沙赫尔已成废墟。

虽然城市最终失守,但持续一个多月的战斗拖延了伊拉克人的推进,为伊朗方面从后方动员、调集增援部队,进而稳定战线赢得了时间,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霍拉姆沙赫尔守卫者的坚决抵抗和无畏牺牲极大地激发了伊朗全国的抗敌热情,凝聚了人心军心,为新政府领导民众将战争进行下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以至于有评论家将霍拉姆沙赫尔之战与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军击败反法联军的瓦尔密战役相提并论,称之为"伊朗革命的瓦尔密",是确保政权生存的关键性事件。1982年4月,伊朗军队在胡齐斯坦省南部发动反攻,于5月24日收复沦陷一年半的霍拉姆沙赫尔,这也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伊朗将战火烧到伊拉克境内,但这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仍将持续六年之久。

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伊朗伊拉克重镇血战34天,革命卫队不计生死

■霍拉姆沙赫尔战役中一位为自己输液的伊朗士兵,他看起来相当年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