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工先欲使平穩——楷書結構規律解析之二(下)

在歷代書論中,雖然平穩傾向於一種心理感受,少見論及,但關乎結構的平正,更與大氣相諧,故而求穩亦可認為是初學之法,是字求其“工”的前提,最終經過險絕,再回歸平穩,達到“不工之工”。宋代陳師道在《答黃生》詩云:“邇來結字穩且勻,豈不見我參廖君。”將穩重與勻稱相提並論。而宋代宋白《宮詞》句:“研精筆法難停穩,並恨羲之與獻之。”則把停穩之法與二王相關聯,可見字之穩古已有之。傳王羲之《書論》更明確這一點:“夫書,字貴平正安穩。”或許,是因為此理淺顯易懂,反而讓人忽視。

想及技法一途,如何求結字之穩,在數理上有“重心”一詞,胡小石即言“結體以得重心為要”。何為“重心”?一般認為,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由此可以設想,“為”字中所有點畫都有分量。上下結構中,當以上下兩部分的重心重合在同一豎中線為原則(圖1、圖2);

字工先欲使平穩——楷書結構規律解析之二(下)

圖1 顏真卿《勤禮碑》選字


字工先欲使平穩——楷書結構規律解析之二(下)

圖2 顏真卿《勤禮碑》選字

左右結構中,分寫左右各部,再以穿插避讓為則(圖3),其餘類推。

字工先欲使平穩——楷書結構規律解析之二(下)

圖3 顏真卿《勤禮碑》選字

這些重心之穩,實際已涉及平衡之理,正如雜技表演中的疊椅子,不管最終有多高多險,不管演員如何挪動,都需落腳在同一重心線上,方可穩若泰山,結字亦通其理。

科學分析,書寫的過程,就是一個筆鋒不斷運動的過程。那麼,既是運動,難以求穩,只能尋求一種動態平衡。書寫之時的身體協調是前提與保證,那麼落實到紙上的筆跡,亦可尋求參差變化之中的平衡,常見的斜中求正、欹正相倚,就是一法,這在行草書中常見。如清王鐸書法,在自上而下成行書寫時,字之外框線亦不直行,兼之漲墨,體現一筆縱下之遊龍狀,看似單字不穩,整篇因為力的平衡反而凸顯出變化中的平穩之相,足見匠心所在(圖4)。

字工先欲使平穩——楷書結構規律解析之二(下)

圖4 王鐸《雒州香山作》立軸

再聯繫到用筆,如果用筆不穩,結構就難以組織,所以有專家稱下筆必須“穩、準、狠”,是有一定道理的。“穩”既包括身體穩,還包括手臂、手腕、手指乃至執筆穩,還涉及行筆穩,乃至心境平和,方能達到“準”與“狠”。

應該說,書法中的“穩”,無論用筆,還是結構,一旦能穩,也就臻於從容、輕鬆之境地,而這恰恰是一般書者難於一時達到的,因為有了從容,有了自然書寫,書者的性情也就能夠適時得到傳遞與表現,故而平穩之態,亦是平穩之心之轉化也。

“穩”,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字眼,翻閱古詩,含有其字者不下千首,無論坐穩、身穩、臥穩,還是步穩、事穩、睛穩,都可看出詩人追求沉穩、穩重、練達之高境。而快速發展的當下,亦求穩中有進,行穩致遠,才真合乎大道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