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繼續努力嗎?

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未來,你將如何度過這一生?

為什麼薩特認為,人生的意義並不重要,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最重要?

為什麼薩特說“他人即地獄”?

“活在當下”就是“即時行樂”嗎?


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繼續努力嗎?


1

醜話說前頭,今兒進來的,不看到最後都別走,我要和大家好好地談理想、談人生、談哲學。


就從一部電影(其實是一篇小說)講起吧。


一群外星人來到地球,既不轟炸白宮,也不攻打長城,就那麼靜靜地停在地球上空。所以,軍方找來了一位語言學家,希望能搞清楚這群外星人的來意。沒想到,這群外星人的語言蘊藏著一項奇特的能力——預知未來。


大家是不是很羨慕啊?可如果你真的擁有了這項技能get√,你會非常非常痛苦。電影中的語言學家不但“看到”自己未來的婚姻,“看到”了未來的女兒,“看到”了她的成長,也“看到”她的女兒將死於先天性不治之症。


未來在你的腦海一覽無餘,無法改變,今後的人生就是在做填空題,不,描紅題。


可能好多人都看過這部叫《降臨》的不太科幻的科幻片了,根據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電影拍得不錯,但還是比不上原著小說的十分之一,因為原著的主題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哲學命題——《論因果關係和自由意志兩者不能共存》。


這也太燒腦了吧,所以電影的主題降檔成一個既有趣又不失深度的人生問題:


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不會繼續努力?


2

既然原本是個哲學命題,我們還是來聽聽哲學家是怎麼說的,回答過類似問題的哲學家很多,今天我選擇的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


薩特的思想,你一定要聽聽,因為他和大部分書齋裡的哲學家不同,他社會經歷很豐富,甚至二戰時還組織過法國的“敵後武攻隊”,戰後又經常介入現實政治,所以他的哲學思想,現實意義很強。


當然,薩特並沒有直接回答過這個問題,下面的內容源於他的理論中最核心的觀點“存在先於本質”。


聽不懂?別急,保證向你解釋清楚。


什麼叫“本質”?就是你吃飽了沒事做,忽然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而工作”、“怎麼才能幸福”、“成功的意義是什麼”這一類問題,這叫“本質思考”。


在薩特看來,古往今來,越是聰明的人,越是喜歡自尋煩惱,他們老是想一些“人生的意義”之類的終極問題。可這些根本不重要,因為“意義”並不是生來就有的。


那什麼是先天就存在的呢?


“我!”——薩特認為,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無誤的事就是“我存在”這件事——是啊,不管你是在思考國家大事,還是煩惱女友為什麼生氣,都有一個前提,“我”是存在的,這就是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


那麼,“我存在”這件事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你擁有絕對的、可以不受環境左右、不受他人影響的自由。


薩特認為,“意義”並不是找到的,而是你創造出來。比如說工作的意義,你選擇了高薪加期權,工作的意義就是錢;選擇了當官,工作的意義就是權力;選擇了創業,工作的意義是不停地證明:“你行,你行,你行行行。”


那麼,薩特先生,如果意義不重要,什麼重要呢?


薩特叼著個大煙鬥,眯起他半殘疾的左眼,說出了兩個字:“責任!”


薩特舉了一個例子:二戰法國淪陷後,很多法國人為德軍做事,戰後,他們為自己辯護:我是迫不得已啊,我不這麼幹,就要掉腦袋,難道生命權不是最高的權利嗎?


薩特冷笑一聲:藉口,全是藉口。什麼叫迫不得已?你可以選擇生命,也可以選擇愛國,只不過在和平時期,你可以兩者都選擇,而在那段時間,你只能選擇其一——但這同樣是一種選擇。


事實上,你選擇了苟且偷生,卻不想承擔因此而產生的責任——“法奸”的罵名,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罵得痛快!可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繼續努力嗎?


3

我一開始就說了,和那些在書齋裡的學者不同,薩特是一個非常非常有現實感的哲學家,他生活的年代又近,所以他的思想,對我們而言,極具現實意義。


隨便舉兩個職場常見的例子:


例一:乙方給你一筆回扣,你發現所有同事都收了,基本沒有危險,你到底是接受呢?還是拒絕?


例二:家裡幫你找了一份很穩定的事業單位工作,還有個親戚在上級部門做領導,可你不喜歡這份工作,怎麼辦?


在薩特看來,這兩個問題都是偽問題:


第一,這兩個例子中,沒有人逼你,你是有絕對的選擇權的。


第二,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你不能先是拒絕回扣,回頭發現同事把你當異類,你又後悔得直抽自己的嘴巴子;或者你接受了回扣,又為自己辯解,說大家都這麼做,自己沒的選。


這麼簡單的道理,你仍然要糾結,原因只有一個:人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既想得到好處,又要逃避責任。


更深一層,你之所以苦惱,是因為你以他人的生活為鏡子——人家收回扣,人家覺得事業單位好——結果,你為他人而活,失去了自己的存在。這就是薩特更有名的那一句話:


“他人即地獄。”


我們發現,薩特不喜歡用傳統的社會道德束縛自己,賣國求榮也罷,貪汙受賄也罷,好高騖遠也罷,愛當五毛當五毛,愛賺美分賺美分,都是你的自由,都是你為自己的人生賦予的意義,但有一點,你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就像一些品牌,平時打X國名字,強調自己的血統正宗,風聲不對時,立刻扒下馬甲,露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紋身,這是要被薩特鄙視的。


如果說,“存在先於本質”還有那麼一點形而上學的味道,那麼,“人的無限自由,無限責任”才是薩特思想直擊現實之處。


4

我的同事大概又要笑話我了,你又跑題了,你今天的話題不是“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不會繼續努力”嗎?怎麼扯到“自由啊、選擇啊、責任啊”上去了?我看你怎麼圓回來。


哈哈哈哈(仰天長笑的既視感),寫字兒這個活,就是既要把話題遠遠地拋出去,手上又有一根繩子在,隨時把它收回來——


回到最初的問題,人應該是絕對自由的,因為預知未來而放棄繼續努力,那就代表你喪失了自由意志,失去了做人的意義。


而且,即使你放棄努力,這也是一種選擇,你還是要為之付出代價。打個比方,你為明天的考試,準備了作弊工具,於是放棄了複習,結果就是你沒有掌握知識,早晚會付出代價。


所以薩特的回答應該是:年輕人,你繼續努力也好 ,繼續混混也好,這跟你預知未來有半毛錢關係嗎?


我已經聽到有人心裡說:“吹牛逼誰不會?他要是預知未來,我看他會不會努力。”


好吧,下面我就講一件薩特做過的很牛逼的事,充分說明了他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這件事就是拒領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繼續努力嗎?


5

他給的一個理由是,諾貝爾獎頒發之前,沒跟我商量。


這個理由如此有道理,大家竟無言以對。任何一個獲獎者都有“接受”或“拒絕”這兩個選項,只是大家都假裝“被動式”——拿這個獎,我很惶恐,既然大家這麼信任我,我就恭敬不如從命吧……


那他為什麼拒絕呢?按照他自己的理論,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代價。他認為,作為作家的薩特是自由的,作為諾貝爾獎得主的薩特就不自由了,他下回再批評政府,就會把諾貝爾獎評獎機構牽涉進去。


有人說他是作秀,這也太小看他了,以薩特的名氣,應該是諾貝爾獎需要頒給他來證明自己沒有瞎了眼。


薩特的一生,從未接受過任何來自官方的榮譽。他認為作家應自覺抵制任何體制內的改造——而有些改造往往是以榮譽的名義,比如諾貝爾獎。


6

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強調責任感,薩特的這些觀點其實還有一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版”,比如成功學裡的金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還可以翻譯成一句著名的雞湯:活在當下。


但凡我寫完一篇長長的文章,之後往往有人評論:“其實就是一句話可以說完的事”。


今天我還是把文章寫得長長的,再把金句放在最後,只是希望你能明白,重要的不是那句話,重要是如何證明、如何理解、如何感受那一句話。否則,你很容易把“活在當下”理解成“即時行樂”,把“無愧我心”理解成“不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