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得到崇禎同情,袁崇煥為何還是擅自將其誅殺?隱藏怎樣目的

撰文|趙立波

公元1620年的大明,一位只有17歲的青年人做了大明的皇帝。帶著滿腔的激情與責任感,朱由檢開啟了瘋狂的挽救帝國危機的模式。

這一天,年輕人收到了來自遼東皮島總兵毛文龍的緊急奏摺。

毛文龍在摺子中對這位青年皇帝大吐委屈說:“臣勢處孤立,動遭掣肘,功未見其尺寸,怨已深於尋丈,而皇上知之否?”顯然毛文龍是對朝廷大臣對其打壓和限制進行了強烈抗訴。

毛文龍得到崇禎同情,袁崇煥為何還是擅自將其誅殺?隱藏怎樣目的

毛文龍畫像

崇禎對毛文龍的上疏深表同情,只是勉勵他說:“毛文龍本以義勇簡任東江,數年苦心,朕所洞鑑,人言何足置辯。”就是說,你的難處苦衷我是知道的,至於別人汙衊你不必糾纏。

然而對於如何具體支持毛文龍,這位新皇帝顯然還沒有具體措施,本質上來講他絲毫沒有預見到毛文龍對於帝國戰略的重要。

不久,戶部官員認為毛文龍虛報軍餉,於是派出戶部官員去皮島進行核查,並給出調查結論是:毛文龍只給三萬六千名官兵發餉銀,剩下的幾萬不知下落。

如此結論,自然給毛文龍貼上了貪汙軍餉的一大罪狀。崇禎收到報告後並不同意戶部結論,在給毛文龍的摺子上以明確態度支持毛文龍:“遼民避難,屯聚海盜,荷鋤是民,受甲即兵,難與內地額餉相同。”最後勉勵毛文龍“乘機奮勇,勇而顯著,誰得以糜餉為藉口!”顯然是說毛文龍被大明官僚認為功勞很小,花費很大,但是如果幹出響噹噹的業績,看誰還能說些什麼。

毛文龍得到崇禎同情,袁崇煥為何還是擅自將其誅殺?隱藏怎樣目的

崇禎影視形象

按理說有了崇禎的支持,毛文龍應該境遇逐步好轉,可是沒想到,不久袁崇煥出任遼東總督後,將毛文龍徹底送上了死路。

袁崇煥對於毛文龍的態度來源於大明官僚的態度,因此在出任總督後,將處理毛文龍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因此在離開京師之際就對送行的官員們說:“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除之。”顯然是袁崇煥對毛文龍帶著極大的火氣,在突然來到的權力助長下,先除去毛文龍,以此全部控制整個遼東戰局的指揮。

然而,你死我活的內部鬥爭思維顯然最終害死毛文龍也讓袁崇煥嚐到了報應的苦果。

在任命之前,崇禎與其做了長談,對其頗為推心置腹,並向其承諾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要什麼給什麼。袁崇煥也頗為躊躇,甚至信誓旦旦向崇禎保證,五年平定遼東局勢。崇禎問袁崇煥說:“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對答說:“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於萬里之外,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整個遼東可收復。”彼時袁崇煥說如此重大事情想都不想隨口就說,這實在是對崇禎和自己不負責任的言論。

正是袁崇煥的信誓旦旦的五年許諾,讓這位年輕皇帝將全部寶都押在了袁崇煥的身上,另一方面自然就拋棄了毛文龍的呼應。

在得到崇禎的支持下,袁崇煥打響了同室操戈的第一槍。或許這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因為按照常理應該是對後金。

毛文龍所駐紮的地方是皮島,四面是浩瀚的大海,這是作為對遼東戰局的機動軍隊,而所有來源全部要靠朝廷的供給。袁崇煥抓住了這一要害,下令不許登州一船出海,凡是運往東江的物資裝備,全部要交到袁承煥處。因此毛文龍不得不迅速向崇禎申訴:“自受幾十份奏疏誹謗以來,早已心如死灰,只因聖恩未報,才力疾以做未完之事,這是臣的愚忠,並非貪戀權威。誰知袁都督封鎖登州沿岸,不許一船出海,以至客船畏法不敢前來。因此許多兵丁都說是攔喉切我一刀,必定立死。”

毛文龍得到崇禎同情,袁崇煥為何還是擅自將其誅殺?隱藏怎樣目的

遼東形勢圖

然而面對如此緊急奏報,崇禎卻並未給出任何回應,如同一顆石子落入大海。只是毛文龍不懂,崇禎現在已經有了袁崇煥。在奏疏的最後,毛文龍沉痛控訴:諸臣獨計除臣,不計降奴,將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於同室。

大明所有人不想著對付敵軍,竟然拿社稷去報私仇,毛文龍的最後無奈悲憤卻只換來崇禎的淡淡回覆,大意是,遼東軍務交給袁崇煥整體負責,作為皇帝的他不便說什麼,“軍中一切事宜,當從長商榷。”

毛文龍在明末的歷史舞臺上如同一顆流星劃過,曾在遼東軍務扮演重要角色,深得大明朝的倚重。作為駐守鴨綠江的東江總兵,位置十分重要。在明朝與後金和朝鮮邊界,毛文龍的職責十分吃重。然而誰也沒想到,以袁崇煥的任職將毛文龍推向了死亡,由此也成了明末的最大一樁撲朔迷離的爭議最大的事件,甚至這件事直接牽動了大明的關鍵興亡。對袁崇煥擅自誅殺毛文龍當時和後世均陷入爭論之中,有挺袁崇煥者,有同情毛文龍無辜者。當歷史塵埃散盡,需要以更務實的敘述進行相關闡釋。

毛文龍,浙江杭州人,青年時潦倒磊落,不得已學了麻衣相術,靠擺攤測字,替人看相謀生。後來浪跡江湖,來到山海關外,他的舅舅看到外甥如此抱負,於是向遼東巡撫王化貞推薦,稱讚他“奇才也,慷慨多大略,且究心時事久矣,試與之一旅,必能為國效力,成功名。”《明末紀事本末》於是王化貞看在老朋友面子上,特授予毛文龍都司職位,“臨出鼓吹,簪以花,親易其所衣拱揖上嗎。”毛文龍激動地哭著磕頭,以至折斷了身上的革帶,發誓說:“所不矢死以報國者,有如此帶。”《明史稿》

毛文龍至此開啟武將仕途,從標下游擊做起,因功一步步升任總兵。天啟三年,毛文龍認為遼東要地唯金州南通旅順口,北至三牛壩,西通廣寧,東可收復失地。如果佔據此城,陸路可以遏制滿洲騎兵,水陸可以前往登州運糧,如此可以互為犄角之勢。在毛文龍的戰略部署下,很快獲得勝利,明廷為此晉升毛文龍為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寶劍,全權授予他管理皮島職權。當時朝廷上下都認為毛文龍在海外有牽制努爾哈赤的功勞,兵部保守評價他“毛文龍滅奴不足,牽努則有餘。”工科給事中楊所修評價他說:“東方自逆奴狂逞以來,惟一毛文龍孤撐海上,日從奴酋肘腋撩動而牽制之;奴未出老巢則不時攻掠,以阻其來。”

天啟皇帝聽了彙報後多次稱讚毛文龍:“多方牽制,使奴狼狽而不敢西顧。”在毛文龍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與滿洲談判,相約和好,以維持邊界安定,甚至到了崇禎即位後,也大體採用這種方針。此後朝廷中不斷有人開始對毛文龍中傷,認為他擁兵自重,不聽朝廷命令。毛文龍多次上疏辯白,對自己勢處孤立無援,動輒得咎向崇禎傾訴。“臣勢處孤立,動遭掣肘,功未見其尺寸,怨已深於尋丈,而皇上知之否?”崇禎勸慰他說:“毛文龍本以義勇簡任東江,數年苦心,朕所洞鑑,人言何足置辯!”戶部擬大幅度削減毛文龍軍餉,崇禎不同意戶部意見,在給毛文龍的批覆中說,毛文龍轄境,遼民避難,囤聚海島,荷鋤是民,受甲即兵,不能與內地一概而論。以此可見毛文龍陷入輿論漩渦時,崇禎的立場是明確支持毛文龍的。但是以袁崇煥任職後,迅速改變了毛文龍的命運。袁崇煥作為總督上任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對遼東部署,竟然是同室操戈,向自己人動手。

袁崇煥對於毛文龍的憤怒無關私仇,而是源於一山不容二虎的權力之爭。在袁崇煥離京前,他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遼東事宜時,並不把收復失地擺在首要位置,而是明確“先從東江做起”,就是先集中精力收拾毛文龍,並大言不慚說:“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作為欽差督師的下馬威,袁崇煥第一招就是封鎖毛文龍的經濟來源,不許登州一條船出海,凡運往東江的物資必須經過袁崇煥衙門掛號方能出海,這一措施不僅控制了毛文龍糧餉供應,而且切斷了他海上貿易的命脈。

崇禎二年,袁崇煥抵達旅順口,次日毛文龍前來拜見,幾番談話後,袁崇煥斥責毛文龍時頗能看出急於處死他以奪走軍權的迫切的心情:“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是一個首將!“本部院與你談了三日,只道你回頭遲也不遲。那曉得你狼子野心,總是一片欺誑,到底目中無本部院猶可,方今聖天子英武天縱,國法豈容得你!”不等毛文龍分辨,袁崇煥已經將準備好的“十二條”大罪進行公佈,隨即信誓旦旦地說:“今日殺毛文龍,本部院若不能恢復全遼以還朝廷,願試尚方劍以償爾命!”說罷將毛文龍斬殺。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為後金軍隊大舉南下解除了後顧之憂,終於導致此後兵臨京都的“已巳之變。”拋卻具體原因,根本上來講,袁崇煥就是要集中一切權力,古老的“一山不容二虎”定律對此非常恰切。

並列舉毛文龍十二條該死罪證:不待毛文龍分說,袁便當眾宣佈毛文龍十二條死罪。

一、九年以來,兵馬錢糧不受經略、巡撫管核;

二、全無戰功,卻報首功;

三、剛愎撒潑,無人臣禮;

四、侵盜邊海錢糧;

五、自開馬市,私通外夷;

六、褻朝廷名器,樹自己爪牙;

七、劫贓無算,躬為盜賊;

八、好色誨淫;

九、拘錮難民,草營民命;

十、交結近侍;

十一、掩敗為功;

十二、開鎮八年,不能復遼東寸土。

這十二條中只有二三條夠得上稱為罪狀,其餘各條大多為官場與軍隊通病,並非毛文龍所獨有,如果以此定當斬之罪,那麼當斬的官僚將領多 得很,何必定要斬毛文龍不可!這是令毛文龍和旁觀者無法心服的,然而,此刻毛文龍已經失去任何辯解可能,在袁崇煥的一聲令下,毛文龍人頭落地。

這種死亡對於毛文龍是一種悲劇,或許在來到皮島他任何結局都已經想過,獨獨沒想到會死在“自己人手裡。”

毛文龍得到崇禎同情,袁崇煥為何還是擅自將其誅殺?隱藏怎樣目的

1630年的三月十六日的下午,崇禎在乾清宮暖閣召見內閣輔臣等大臣,商議處理袁崇煥問題,然後持續在平臺召見內閣、五府六部以及大明的所有調查機構,涉及部門之多,為處死遼東總督袁崇煥全面做出準備。崇禎對眾多臣下說:“袁崇煥託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率,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等兵臨城下時,又偷偷帶著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明史崇禎實錄》他氣勢洶洶歷數袁崇煥幾大罪狀後,問群臣說:“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幾百名大臣都低頭不語後,崇禎正式宣佈對袁崇煥的處理決定:“依律磔之!”

就是最酷的剮刑,將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來,最終受刑者在極大痛苦下漸漸死去。“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儈子手爭取生啖之,儈子亂撲,百姓以錢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頰間,猶唾罵不已。”(《石匱書後集》)還有的人拿起袁崇煥的骨頭,用斧子剁碎,最後骨肉全無,剩下一個人頭,傳給各地方守衛。

至於袁崇煥家人,崇禎說:“依律,家屬十六歲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末了,崇禎又問問:“諸臣有沒有想說話的?”內閣輔臣趕忙說“其罪不宥”,於是崇禎下發刑部侍郎前往監刑的旨意後警告群臣說:“諸臣欺罔矇蔽,從沒收到你們任何舉報,從今後要洗心滌慮,從君國起見”,大小臣下連忙扣頭引罪(《崇禎長編》)。

崇禎算是為毛文龍報了仇,也正是這樣,大明在這種內耗過程中加速了滑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