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任性

孩子的任性不是天生的。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可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從心理上加以糾正,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質的正常發展。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要客觀看待“任性”的涵義以及心理學意義。

孩子為什麼會任性


(一)遺傳因素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質、膽汁質、抑鬱質和粘液質四種類型,孩子受到遺傳的影響,有的天生氣質就屬於比較興奮的類型,情緒表現較強烈,屬於那種“有個性”的孩子,這與家長的遺傳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不注意加以引導,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發展出任性性格。

孩子為什麼會任性


(二)生理因素


幼兒期的孩子,因為神經系統未發育完善,自制力弱,情緒不穩定,稍有不如意就會發脾氣或者用哭鬧解決。

孩子為什麼會任性


(三)心理反抗期(生長髮育特點)


兒童身上出現的很多任性現象,究其本質是兒童作為個體的人,發展期獨立性品質的訴求。

1、研究發現,在3-6歲的孩子中,有28.33%的幼兒有任性的表現。那麼,孩子屬於成長中的人,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有些任性是正常的,但是我們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進行逐步化解,否則任其發展會妨礙孩子的成長。

我們以前的課程裡講過,幼兒階段會出現一個明顯的“逆反期”,大約從3歲左右開始。經常也會聽很多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當然這句話不是絕對的,只是說明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經常與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候好像故意與父母、與老師鬧敵對,你讓他去做的事情,他偏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情,他卻偏偏去做。這種情況一直會延續到5歲左右,孩子會出現不服管教的特性。

當大人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者“我不要你管”。如果大人此時加以干涉,孩子就會發脾氣,有時候會比較暴躁。這種獨立性通常會被大人認為不聽話,實際上是孩子成長中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現象

此時,不恰當的做法是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呢,可能暫時會變得比較聽話或者比較順從了,但其內心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很多傷害,獨立性的發展會受到影響,有些幼兒會因此變得退縮,畏首畏尾,沒有主見。在我的工作中,也經常接觸這樣類似的一些一年級小孩子。其實孩子的內心有很多需要表達的豐富的內心世界,但卻在其獨立性開始發展的時期,受到了很多的壓制,將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壓制住了,發展的動力會不足。

研究表明,幼兒階段是調整孩子任性性格的有利時機,不能因為孩子小 就一味地遷就,這樣的話任性的個性就可能越來越厲害。任性的個性一旦形成,要想從根本上去改變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任性性格一旦形成就與人格形成有很大的關係了

2、青少年階段的“任性”,我認為等同於“逆反”,其實是對成長獨立性需求的更大需要,就是要擺脫成人的控制,向著獨立自主的人的方向發展。相關內容家長可以去聽“孩子逆反了怎麼辦”那節課的課程內容。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總結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後說:任性的孩子能做出什麼事,你根本想象不到。可見如果讓任性不斷髮展,對孩子的成長,對他人和環境都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在青少年階段,兒童處於青春期這個從兒童向成人過度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導,讓孩子逐漸發展出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那孩子就會存在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發展的危機了

孩子為什麼會任性


(四)後天養成


環境是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家庭教育環境中的很多因素對孩子是否會發展出任性以及發展程度有很大影響。

1、有求必應——無原則的過渡溺愛,混淆無條件的接納孩子與愛孩子

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孩子都應懂得生存的自然法則。如果家長總是抱著疼愛孩子的寬容心理,認為孩子現在還小,能使性子就使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會好的。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百依百順,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都遷就答應了,一一予以滿足,把孩子放在高於一切的不適當的地位,待遇過於優厚,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會越來越膨脹,會形成孩子的任性行為習慣。

在形成這種習慣以後,在遇到一些原則性事情時,家長又粗暴地制止孩子不要去做。這個時候父母再收場的話,就會覺得很難。但是如果繼續順從,就會更加助長孩子任性。在很多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現象就比較明顯。比如在生活上要什麼都能滿足,但是在學習上必須按照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去做,這種不一致性就會導致孩子的任性。因為孩子的認知模式轉換比較慢,他在生活中形成的“有求必應”的滿足方式,在開始接受正規學習時就會遇到挑戰,甚至是很大的困難。

2、於心不忍——溺愛型和過於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溺愛型的家庭教育容易培養出任性的孩子,這個很容易理解,在這裡不再贅述了。

家庭教育中過於民主也會導致孩子任性:父母過於民主,就是過於遷就。什麼事情都和孩子商量,還要徵求孩子的意見,這對於幼兒階段的兒童而言,是不合適的。因為此階段的孩子並沒有自己判斷和做決定的能力,這樣就會失去了家長的權威性。所以,光民主還不夠,還要有權威,民主和權威不是對立面。

做個權威的家長不是做個專橫霸道、剛愎自用的暴君,而是讓家長的話語對孩子有力量,比如看電視,說關就得關,說下次不給看就不給看,一直這樣言而有信,孩子就會認真對待,知道這就是原則和底線,並且會堅持下去,而且會形成習慣。

3、一味退讓——父母不懂拒絕也會導致孩子發展出任性

中國人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3歲前的孩子父母怎麼愛都不過分,但是3歲後,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說“不”的藝術。很過的爸爸媽媽見不得孩子任性,耍賴,受委屈,很難拒絕孩子的要求。但是我們無法滿足孩子的一輩子,每個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都必須經歷心理上的一種剋制和痛苦,否則孩子會越來越任性,也會越來越“玻璃心”。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正確的行為說“不”是父母的一向重要任務,也是幫助孩子剋制任性的關鍵。

4、教育不一致——讓孩子鑽空子養成任性性格

在家庭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夫妻之間互相推卸責任,當孩子哭鬧耍賴時,爸爸會說是媽媽慣的,媽媽會說是爸爸寵的或者是爸爸從來不管導致的,或者爸爸媽媽也會說是老人們溺愛的結果。

教育意見的不統一是教育最忌諱的事情之一。孩子夾在其中,非常敏感地可以捕捉到總有一方是對自己有利的方面。聰明的孩子立刻能夠意識到無論ta怎樣鬧,總會有人出面幫助其達到目的,於是便倒向哪方,作為自己的保護傘。網上有個熱門的詞語“詐屍式育兒”,意思是有些父親在某些看不慣的事情上指責孩子和媽媽。父親經常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插手管理孩子。比如,孩子想吃冰淇淋,媽媽嚴肅告訴孩子不行,誰知爸爸立刻拿了一根給孩子,還說“誰家孩子不吃零食,小孩不就這點樂趣嘛!兇什麼?”每次定下的規矩就被破壞了,而且父母還會因為孩子的教育而吵得面紅耳赤。最後,孩子發展得很任性,誰的話都不願意聽了,即便是上了學,也對老師的管教會有些無所謂的態度。

對於沒有辨識能力的孩子而言,如果大人們告訴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任性就有了選擇的機會,而且總是會偏向溺愛自己的人。

所以,在孩子生命發展的最初幾年裡,做個權威型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是比較合適的。但是,請記住:權威不是專橫霸道、剛愎自用,而是統一意見成規則,持續堅持!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需要適當調整規則,但是還是要繼續堅持,直到孩子可以用自己的主觀判斷能力做決定為止。

5、模仿別人

這一點也要提一下,在家庭裡或者親友當中,如果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地親眼看到人性的表現,而且還得到了不錯的結果,於是孩子會學會模仿,學著表現任性。所以,父母們在給孩子尋找一起玩耍的小夥伴時,要注意引導和教育。

6、嘮叨引起任性

家庭中過於嘮叨激起逆反,孩子也會任性:嘮叨的父母,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開始,嘮叨其實是無效而又重複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疲憊感,進而是厭倦感,然後就會發展出大人口中的“任性,不聽話”。因為父母說的越多,孩子就越不把家長的話當回事,甚至表現出與父母頂撞、憤怒,不尊重等行為。

孩子為什麼會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