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說起董卓佔據洛陽,史書上有一個非常新奇的故事:董卓將三千兵馬夜晚送出城,白天再引進城,如此反覆,唬住了洛陽城內的各大勢力,最終達到佔據洛陽的目的。

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雒中無知者。

這個故事可信嗎?恐怕是不可信的。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董卓之所以能夠控制洛陽城,主要是因為洛陽禁軍選擇站在董卓一邊。史書上明確記載,董卓進入洛陽城後,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的部屬,都歸降了董卓。

俄而進及弟苗部曲皆歸於卓。

何進與何苗死後,洛陽禁軍為什麼不選擇站在袁隗等士族一邊,而是選擇了站在董卓一邊呢?主要原因還在於:漢靈帝去世之後,局面過於混亂。

靈帝時期的朝堂原本是外戚、宦官和士族三大勢力各擅勝場,主要是宦官和士族相互制約,外戚居中調節。但隨著漢靈帝去世,留下了兩位皇子劉辯(漢少帝)與劉協(漢獻帝),該立誰為皇帝,三大勢力意見不一。

外戚勢力分成三派:

第一派以漢靈帝生母董太皇太后及其侄子驃騎將軍董重為代表,這一派支持劉協;

第二派以何太后及車騎將軍何苗為代表,這一派支持劉辯;

第三派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的,這一派也支持劉辯。

宦官勢力分成兩派:

第一派以上軍校尉蹇碩為代表,這一派支持劉協;

第二派以張讓趙忠等內宦為代表,這一派首鼠兩端,對雙方的態度都很曖昧。

士族勢力分成兩派:

第一派以太傅袁隗為代表,他們並沒有過分在意皇位歸屬,而是心心念念要架空外戚除掉宦官,實現士族一家獨大的美夢;

第二派以朱儁、皇甫嵩等人為代表,他們可以算是堅定的保皇黨,並沒有過多摻和這場爭鬥。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我在前文說過,靈帝時期的朝堂主要是宦官和士族相互制約,外戚居中調節。宦官想制衡士族,手裡要有本錢,外戚想當調停者,手裡也得有本錢。

他們的本錢是什麼?禁軍。

士族對於禁軍的影響很大,但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上層,而禁軍的中下層顯然沒有多少屬於士族的力量,這些勢力早已被宦官和外戚所瓜分。

在一切未定的前提下,士族一再蠱惑大將軍何進,趕快把宦官殺光,我們支持你獨掌朝堂!

何進也不是傻子,他很明白:自己和宦官集團不管有多深的矛盾,那都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如果自己分不清頭大眼小,那最終的結局自然只能為士族做嫁衣。

基於這種考慮,何進只是除掉了支持劉協的勢力(蹇碩和董太后),但對於張讓和趙忠等人卻並未深究。其目的就是希望藉助劉辯登基的機會掌控朝綱,先想辦法整合何氏內部(主要是何太后),然後再找機會收拾宦官,把宦官手中的軍權奪過來。

對於何進的這種小心思,張讓和趙忠等人一清二楚,他們不甘心坐以待斃,所以抱著拼死一搏的心理將何進擊殺。這樣一來,各大派系徹底失衡。

何進被殺之後,何苗很快也被殺,接著就是張讓趙忠等宦官被殺。這些人全部出局之後,禁軍中下層應該何去何從呢?

很顯然,他們並未選擇投靠士族,而是選擇投靠初入洛陽的軍閥董卓。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因為資料有限,很多讀者難免會認為,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問題是,禁軍選擇站在董卓一邊,顯然有著足夠的理由。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董卓只不過是玩弄了一個小把戲(三千兵馬反覆出城),才得以在洛陽城站穩腳跟。

史書雖然這樣寫,但現實顯然不是如此。

當董卓與丁原發生衝突時,董卓通過收買呂布火併丁原的方式,將丁原的部隊收入麾下。或者說,丁原的部隊被呂布收入麾下,董卓把呂布視為親信。

卓又陰使丁原部曲司馬五原呂布殺原而並其眾,卓兵於是大盛。

後來,當曹操和袁紹起兵討董時,皇甫嵩面對漢獻帝的詔書徵調(也就是董卓徵調),竟然選擇到洛陽聽調。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願意站在董卓一邊的何止是洛陽禁軍,還包括丁原的幷州部隊和皇甫嵩的關中軍隊。

有這麼多力量相助,董卓想在洛陽站穩腳跟又有何難呢?只不過我們看到的史書是站在士族角度記錄的,所以這一切顯得有些不可思議。

我們總認為:以袁隗等人為代表的士族集團才是真正代表東漢根本利益的,可在洛陽禁軍和幷州部隊群龍無首之際,他們顯然是支持史書中的“惡魔”董卓。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既然有這麼多勢力願意支持董卓,他自然沒必要玩什麼“先出城再進城”的把戲。就算我們不從力量對比上分析,單看這個故事本身,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我們要明白一點:董卓派出城的將士,第二天需要全副武裝、大張旗鼓地返回洛陽城,因為“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

這就意味著,董卓每天都需要把眾多將士、武器和裝備悄無聲息地運出洛陽城,董卓率領三千人生地不熟的涼州將士,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呢?

士族根深葉茂,他們在洛陽的情報網遠不是董卓所能比擬的。如果董卓在人生地不熟的洛陽,居然還能搞出這麼大的動靜而不為士族所知,這些士族是不是太飯桶了?

蹇碩的叔叔蹇圖就曾因違令夜行而被曹操亂棍打死,這其中固然有曹操向士族提交投名狀的因素在內,卻也道出了一個事實:洛陽城是有宵禁的。

在有宵禁的洛陽城,董卓居然還能命令三千人悄悄出城而不為人知,這哪是人生地不熟,分明是百分百掌控洛陽城的人才能做到的。

那麼問題來了:初入洛陽的董卓,哪有這個本事呢?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東漢末年的史料大多可信,但唯獨在董卓的記載方面抹黑頗多,這是由於士族有抹黑董卓的政治需要,一如民國時期需要抹黑袁世凱一樣。

其實,對比一下董卓和袁世凱,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他們倆真像。

無論是在早期群雄逐鹿之時,還是在後期曹劉孫三分天下之時,董卓都黑得像個碳頭,好像袁紹殺完宦官之後,天下將徹底大治一樣。結果老天非要弄出來一個董卓,從此生靈塗炭。

無論是康梁一系還是孫文一系,他們都以抹黑袁世凱為己任,好像大清倒臺之後立刻就能實現民主自由一樣。結果老天非要弄出來一個袁世凱,從此生靈塗炭。

這樣一想問題,自然是簡單又解氣,可卻無助於我們瞭解那段歷史。

董卓時期留下的史料較少,想給董卓翻案恐怕不太容易,但袁世凱時期留下的史料較多,我們雖然不能給他翻案,但為他重新下個定義還是簡單的。

袁世凱有稱帝復辟的黑點,這是沒法洗掉的。但借用一下許劭給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把這話放在袁世凱身上合適嗎?再合適不過了。

如果袁世凱沒有兩把刷子,他憑什麼站在那個時代的舞臺正中央呢?

我們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只需要把袁世凱的簡歷羅列一下,就能得出一個基本事實:無論我們如何評價袁世凱,都必須承認他絕不是什麼僥倖成功的小人物,而是權重一時的狠角色,有能力改天換地的梟雄。

對於董卓的評價,我同樣傾向於此。

能夠聯合除士族以外的各方勢力,能夠在龍盤虎踞的洛陽城打開局面,這樣的人物怎麼可能是簡單角色呢?這樣的人物怎麼可能用一些上不了檯面的小伎倆騙過全世界呢?

只要大家能夠正確看待董卓,自然能得出結論:董卓控制洛陽城的過程,之所以會被記錄成“三千將士反覆進出”的童話故事,主要是為了模糊董卓的本來面目。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如果客觀記錄董卓控制洛陽的過程,必然要重點講述他如何控制禁軍、如何收復呂布、如何贏得關中軍隊支持等一系列事件。

如果把這些內容寫出來,誰都不會認為董卓是簡單人物了,士族還怎麼抹黑他呢?

但可笑的事實就在於:這種做法不但抹黑了董卓,還抹黑了袁紹、袁術和曹操等未來的“大英雄”。

大家想想:董卓只用這樣一個拙劣的小把戲,就能輕鬆掌控洛陽,那麼此時身處洛陽的袁紹、袁術和曹操,應該怎麼評價他們呢?

我相信任何一個普通人,都不會被董卓這種小把戲欺騙;任何一個在洛陽有點勢力的人,都不可能發現不了董卓軍隊夜晚出城的事,因為三千人的調動可是大事。

但袁紹、袁術和曹操等“大英雄”就是不知道,最終先後被董卓排擠出洛陽城。從這個角度來看,你說他們三個人的智商,能比白痴高多少?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這種寫法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小說裡這樣的橋段實在是太多。

《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是智計化身,但當週瑜決定動手殺劉備的時候,他依然慌得不行,後來發現關羽在身旁,才感到安心。

在某一個時間段突出某一位主角的時候,其他人全部都要暫時淪為配角,為此不惜醜化和模糊。

這是小說的慣用套路,沒想到史書裡也玩出了這麼一套,想想真是可笑。

應該如何評價董卓?東漢袁世凱,亂世開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