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屠呦呦也就此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上第12位女性得主。她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用“价值无法估量”来评价2015年的获奖成果:“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实现中国本土自然科学领域诺奖零突破的,是一位女性,这足以让人惊叹欣喜。


诺贝尔奖115年来,有592位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奖者有17位、18人次,只占区区3%。其中,化学奖获得者只有4位,两位还是居里夫人母女。物理学奖则只有两位女性得主,其中还是居里夫人贡献了一半,而且自1963年以来,女性再也没有获得过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稍好,迄今12位女性得主,但也只占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总数的5%。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屠呦呦获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也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全世界女性的骄傲。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中国女性在智能方面同样出类拔萃。女性在顺利“走出厨房后”,能够赢得多么大的舞台,屠呦呦的成长之路,已给出了答案。在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潜力方面,那些认为女性在科研领域难有作为的刻板印象和陈腐观念,纯属无稽之谈和迂腐之论。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自己虽然没有显赫的头衔,但这丝毫不妨碍她全身心地投入医学领域,并最终斩获诺奖。在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屠呦呦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一份礼物。


青蒿素的发现,是屠呦呦和无数科研人员利用现代技术对中医药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


上世纪60年代,越南疟疾肆虐横行,众多越南人民患疟疾死亡,越共领导人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支援请求。


当时,包括中国在内,地球上的数十亿人口都受到疟疾的威胁。毛泽东立即布置了研发抗疟药物的任务。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讨论确定调集全国数量众多的科研机构投入三年研究规划。


为了保密,就用5月23日开会日期当做代号,称作“523”任务。


无论是难度还是规模,这项由中国发起,全人类受益的任务,堪称是中国的“阿波罗计划”。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523”任务后,屠呦呦凭借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公认的科研能力成为中药所“523”任务的课题组组长。


从此,屠呦呦正式走上了抗疟的道路。


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而是严格地遵循科研流程的结果。


一开始,青蒿素并不是课题组的首选。

1971年,屠呦呦带领3个课题组团队成员,筛选了100多种中药的200多个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做实验。结果却让人失望了。


先后被寄予厚望的药物,比如常山碱、胡椒提取物,还有辣椒的提取物等等,这些药物却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失败了。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 20世纪90年代,屠呦呦在做双氢青蒿素的液相分析试验


屠呦呦没有服输,她决心带领团队成员重新研究古代医学书籍,在她的坚持下,课题组开始重新翻看《神农本草经》、《圣济总录》、《温病条辨》等医书。


反复研读文献后,《肘后备急方》中对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发。


里面有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她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于是课题组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后来,屠呦呦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反复思考,重新设计了数十种研究方案。


课题组从1971年9月起,开始按照屠呦呦设计的方案进行严格的科研筛选流程,在190次的失败后,大家紧紧地盯着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在抗疟实验中的表现:结果显示,191号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研究组还没来得及庆祝,便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良药还是毒药,必须进行人体实验才能有准确的结论。“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屠呦呦声音不大,但语气坚定。由于疟疾疾病的发病周期集中在夏秋季节,为了不错过时期,屠呦呦尽管身体不好,但还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要求做这样的试验。 于是,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了北京东直门中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药的“小白鼠”。幸运的是,在医院进行一周的试药观察后,未发现药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发现青蒿素后,屠呦呦在组织大量提取青蒿素、准备上临床的同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青蒿素的化学研究。


她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合成双氢青蒿素,临床药效提高了10倍,在制药企业投产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科泰新”。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 1992年,屠呦呦指导北京第六制药厂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它被大量应用在各种疟疾的治疗中,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全球有20多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从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2.4亿人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150万人由此避免了死亡。

在很长时间里,“科泰新”成为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必送的国礼。

非洲人民管它叫作“中国神药”。

中医药独有的原创优势成为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在屠呦呦看来,发现青蒿素的奥秘,对于自己的意义在于:“把老祖宗的精华通过现代科学给发掘出来,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如今,中国传统中医药也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多赞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如今,85岁的屠呦呦依然执着于中医药事业。这位受人尊敬的女性身上,充分体现了医学工作者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崇高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的职业风范。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