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今日之社会,很多人在说信仰;

今日之社会,很多人无信仰。

信仰的缺失,导致了生活的盲目,有时看似目标明确,实则内在空虚,目标不是自己的,而自己恰是目标的。

在这个信仰普遍缺失的时代,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我们该追随信仰,孤独而往那“窄门”?还是放弃信仰,往人多的地方走去,在那人潮汹涌的大路上,逐渐淹没自己?

这是每个人的思考题,也是每个时代都有的思考题!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每年春节回家,总免不了要和家人一起请神祭祖,今年也没能幸免。

每年过年,都会点香,然后在建立的神龛上摆上一些水果糕点,除夕晚上吃饭前,爷爷总会在神龛面前念叨上半天“家神土地”、“五谷大神”、“五瘟菩萨”、“牛王菩萨”许多神都会被他一一请到。

我们这些年轻的人不会,我妈和奶奶也不会,我爸一般不去,所以每年几乎都是我爷爷去,但不知为什么,我每年都陪着,从记事开始,一直到现在,从没少过。

最让我难忘的,是爷爷在请神时候的眼神,那眼神,充满虔敬、充满宁静,爷爷平时是个脾气挺大的人,但是那时候,他总是那样的安静,表情是那样的宁静。

请完神,还要祭祖,也是在家里,菜每样一碗(盘),饭要八碗,筷子八双,家里的桌子是八仙桌,东南西北四面每一面两碗,整好八碗。

祭祖也要分几处,把已亡故的亲人都请一遍,让他们“坐着吃饭”,也算是过年了。

小时候觉得很好玩,所以每次都会跟着一起,看着爷爷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各位祖先就在屋里吃饭。

后来渐渐大了,懂了一些东西,自己本是不信的,但是觉得有趣,也便继续跟着。

老人常说,人死后只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活着的人看不见,但是念着他们他们会懂你的好的,遇到什么事情,他们会帮你的。

现如今经历多了,渐渐懂了一些,这不就是对生死、永恒的另一种解释吗,这不就是老人们对于灵魂的信仰吗?

中学那时,我把这些东西叫做迷信,但是现在大了,反而觉得,有些东西不是迷信两个字就可以解释的。

记得贾平凹在一篇关于寺庙的散文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

所以如今,我不会再把家里的做法叫做迷信,而是把他当做家人的一种信仰。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信仰是什么?这是每个在思考信仰的人都无法忽略的问题,若是忽略了这个问题,那么或许也就无法真正看见信仰。

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史铁生曾说:信仰之妙,在于一个信字。

是的,信仰最重要的则是一个信字,信和仰连起来,就是信仰。信在心里,仰则在无限处。因此,信仰是什么,或许可以看成我们“信什么”。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希腊的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被关进了监狱,理由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青年!

30多岁之后,苏格拉底就不收取报酬,成为一个道德讲师,教人们寻求真理、认识自己。

他说,人的无知是一种罪。

苏格拉底对于终极的询问,终于被人当成了“不敬神明”。

统治者要求苏格拉底从此不能继续喝别人讨论那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这样的话,就可以绕他不死,苏格拉底拒绝了;

统治者让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他拒绝了,他说:我一辈子都在研究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并为维护正义付诸努力,除此之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辩护。

苏格拉底在监狱里讲了很多话,《斐多篇》便是证明,他讲了正义、灵魂、自由,临终之际,他说:我还欠阿斯克勒庇厄斯一只鸡,你帮我还给他。

阿斯克勒庇厄斯是希腊神话里面的神。

每次想到这里,我就感觉苏格拉底身上的信仰之光。他确实是智慧的,然而,他对于知识点的追求,对于认识自己的探索,就是一种信仰。

这种信仰不是信仰某个宗教,不是信仰某个神,但他就是信仰。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关于信仰,最容易让人联系到宗教,信佛、信基督、信真主等等宗教的信仰。

我曾经遇到过很多次,和人聊天,聊到信仰问题的时候,我说我有信仰,他们总是会问:你信什么教?佛教还是基督教?

我不信佛,也不信基督,或者可以像作家史铁生说的那样:“昼信基督夜信佛”,从史铁生的书里,你看不到他信基督,夜看不到他信佛,他会说:“上帝不许诺荣誉和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苦难消灭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也就一切都灭”,你看,这不是一个信基督或者信佛的人能够说出的话。

但当你读完史铁生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信仰的人,因为他会说:“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缺和爱情,原罪和拯救”。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除史铁生之外,民国时期的一群老先生:“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能把中国叫醒”的马相伯、“我讲《红楼梦》,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说,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讲过。”的刘文典、还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这些人,都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凡是知道他们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

所以,信仰就必是宗教吗?未必是宗教,也一定是宗教,他们所信仰的那些东西,未必是关于神的宗教,但一定是牵涉内心归属的宗教。

牵涉内心,这是信仰全部的秘密。

一个人内心在哪里,信仰也便可从何处寻得。只是难免会有些疑问:当下那么多人追逐物质,心里想的手里做的都是为了名利金钱,这也是信仰吗?

这就要问一句,我们的内心归属何处?难道就在一辈子挣来的存款里面吗?难道就在那房子里面吗?

若真是如此答案,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否认吧!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人活着,一定要信点什么咧”:信的东西太多,就是什么也不信

今天比较流行的是,一切都和生活联系起来。

当你谈自由的时候,有人给你说,整天想着自由,能让你吃饱吗?

当你谈论灵魂的时候,有人给你说,灵魂在哪里,还不是要吃饭?

似乎凡是信点什么,必定要能得到一个结果过,如此,当他们谈论信仰的时候,我们不禁也要问一声,信仰能给人什么?

就像你工作能得到一份工资,你种地能收获粮食,但信仰能给你什么呢,是天堂的福乐还是来世的许诺?

史铁生回答:“信心,即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但他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才可领受”。

信仰若是流于世俗,信是为了得到,那么就演变成为交换的一种形式,便也不成其为信仰了。

基督教中世纪的时候,在贩卖天堂的门票,贩卖永生的门票,这就是一种交换,我信你,你就得给我永生。

信仰一定不是为了什么,但信仰最终一定是为了些什么,一定是为了守住些什么!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