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育兒教育的視頻,很多專家說法不統一,家長該怎麼辦?

正能量範範


教育的本質在於因材思教,專家的說法都是孩子基於某種標準而言,都是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專家的有些方式可以採用,但是有些必須棄之,下面說幾點,供思考:

首先所有的育兒經驗都是基於某種標準而言,給孩子這樣那樣,但是你會發展你自己給孩子說的時候他並無動於衷,為什麼?環境和專家預設的環境不一致的時候無法採用。所以學會合理運用才是最好的。

其次說白了很多專家都自己沒有帶過孩子,就算帶過孩子孩子所處的城市環境,教育環境和家長的工作模式都不相同。你想象一個工地幹活的父母怎麼可能給孩子更多的育人環境。但是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辛苦也會很懂事。所以環境和我們面對的個體不同,才會出現因材思教這個詞,需要家長看看有沒有用,有用就用,沒有用,果斷放棄,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

最後,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大事,家長不需要全盤採用專家所謂的方式。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讓他設身處地知道自己的出鏡和應該做的事情,多去交流和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風的承諾


專家的建議只能當作參考

孩子不是物品,需要因材施教。

有時候我們在看專家的建議時,我們需要考慮2點:

1、我認可這個專家的建議麼?為什麼這樣做是對的。

2、如果這個建議用在我的孩子身上會有效嗎?

考慮清楚了,當孩子出現上面專家的建議時,套用進去看孩子的反應,如果對孩子無效,那就想想這個方法能否可以適當調整。

拿我家孩子來說吧。

前幾天小俊俊把玩具撒了一地都是,我讓他在10分鐘內撿起來,不然就丟垃圾桶去。但他依然默默唧唧的,最後我把他剩下的積木沒收了,他哭得嘰裡呱啦的,就像和好朋友生離死別一樣,睡覺也很晚才睡去,心情特別不好。然後我就開始反思,孩子這麼小根本不懂時間觀念,另外,他本身就是有數字1領袖氣質的人,最討厭別人的命令了,越不想幹的事越不幹,但想要的東西誰也不能拿走,所以才會出現那麼激烈的情緒。

第三天同樣的情況出現了,我換了一種說法,我說“俊俊,我把積木收拾起來放好睡覺,媽媽知道你是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寶寶,是不是?”他說是,我接著說“嗯嗯,我也覺得是呢,但是積木比較多,媽媽也幫你一起撿好不好?”他說好,所以這次很順利的一起把積木放好了,而在接下來的好幾次,每次玩完了他都會把積木放好,有時候也會請我幫忙一起,還自言自語說不放好媽媽會扔掉的。

這就叫因材施教,希望我的案例能幫到你,覺得我說得還不錯,歡迎點贊讓我知道哈,這樣我動力更足哦 つ😘つ


平子的數字育兒術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當父母的心願,如何教育孩子成為了年輕人共同焦慮的問題。

其實,專家的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更是讓年輕的父母彷徨無計,無所適從。

但是,我們找出林林總總的專家語錄中的共同部分,吸收採納我想應該不會錯。

有幾點認識,拿出來給當爺爺奶奶的我們,探討一下算是拋磚引玉吧,請不吝指教。

一是品行方面的教育,傳統教育中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都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推崇備至的育人標準,可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滲透融合,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對這些東西質疑甚至擯棄,仁義忠孝被視為迂腐,勤儉被認作過時,謙遜被嘲笑為懦弱,甚至媳婦不應孝敬公婆也被推崇為公理。

我是有些迷茫了。

二是自然知識學習方面沒得說的,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了。我覺得小學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初中要兼顧興趣和方法,高中就是方法加自律了。我喜歡同身邊的年輕人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過分填鴨教育沒有給孩子娛樂時間的,大多孩子學習成績平平,甚至孩子厭學,因為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苦惱的事,是一種負擔。所以不贊成家長不給孩子留下娛樂玩耍時間的。

學習方法問題,一定要同老師溝通,老師們的方法很多很好,幫助孩子喜歡老師按照老師說的方法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馬雲說,自律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自律性是家長言傳身教帶出來的秉性,如果家長做不到心無旁騖專心致志今日事今日畢,就別怪孩子不爭氣。想讓孩子成龍成鳳,家長不費勁不下功夫還真不行。[震驚]


助人才樂1


如今科技太發達了,各種信息非常豐富。對於媽媽們來說,如何養育好孩子是一件必須要做好的事情,大量的信息呈現在眼前,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成了一個問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專家也會有一千種建議和說法,專家即便說的再對也是針對大多數孩子的共性。一個猴一個拴法。他們不瞭解我們孩子的情況 ,所以只有平時作為父母多注意、多觀察,我們在養育的過程中,注意一下自己家孩子的特點。

個人覺得只有把專家的理論與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結合到一起才能起到一個更好的效果。比如加輔食這個事情,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說法,大致都提倡在6個月左右開始,但最遲不超過8個月。實際生活中呢,有4個月就加的,還有10個月才加的呢。我鄰居家的孩子是4個月開始加輔食,我家的孩子到了近10個月才加。你能說誰錯了嗎?鄰居家的孩子一直奶粉餵養,4個月就長牙了,並且很硬實,所以人家選擇4個月就加輔食了。我家孩子八個月才長牙,而且因為我母乳好,在6個月的時候試著加過兩次,結果積食,8個月再試還是積食。當然我不是說晚加就對,只是說各家的情況不同,不能搞一刀切,適用於自己家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專家怎麼說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選擇,父母要選擇對自己孩子有用的育兒方法才行。


稀裡糊塗的小豆豆


育兒的根本,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對你的孩子來說,你就是適合他的最好的育兒“專家”,而不是網上的專家。

專家適用於某一類孩子,未必適合你的孩子

網絡上專家們的建議,都是從自己所研究的一個細分領域出發,只能適用於孩子的某一個階段,或是某一類的家庭,某一類孩子,未必適用於你的孩子。

比如:

  • 李玫瑾,研究的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她主張的就是“孩子一定要管,一定要打,一定要早早立規矩,才不會學壞,不會成為少年犯”
  • 尹建莉,有一個天使孩子,特別聽話,所以她的出發點就是,要對孩子適當的管教,要有無條件的愛,孩子自然就會長成學霸。
  • 李雪,童年來自母親的創傷很嚴重,她主張無條件的愛來滿足孩子的全能自戀。

專家也有侷限

這些專家們的言論不能說不對,但一定不適用於每一個孩子。

專家視野也會有侷限,也會只擅長某一領域,對其他領域一知半解。

而育兒,需要一個為你的孩子而量身定製的全才型專家,那一定是非你莫屬了。

我的建議:

自己讀專業的理論書籍會更好。

  • 有理論書籍基礎,再結合孩子和自己家庭實際情況,不斷打磨、調整育兒方法。
  • 孩子在成長,媽媽也同步成長,這才是最根本的,對孩子有價值的育兒思路。

和媽媽一起長大


專家的說法不同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再加上它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他們看待事物的觀點就不一樣,就像有些人覺得孩子應該放養,有時覺得應該圈養,咱們在對待別人的經驗的時候,要根據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有條件的進行消化吸收,不是所有人的觀點都要支持,不是都要去記住都要去學習。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事施教

生活在21世紀的父母,特別是如今,我們中國的父母是非常幸運的,國家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的途徑去學到育兒方面的知識,特別是這幾年網絡的普及以及自媒體的興起,我們獲得育兒知識的途徑更加廣闊,不管是小視頻還是圖文資料, 隨便一個關鍵詞搜索都是一大堆,而且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去逛書店,育兒早教方面的書籍也是很多的。

正像題主的問題裡面說的一樣,因為我們可能已經看過了千奇百怪的各種書籍,有些事很正常的,有些是另闢蹊徑,各種各樣的觀點都有,所以有些家長就搞糊塗了,到底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方法?哪些理論知識才是正確的?哪些知識才適合我們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有利。其實不管家長多麼的著急,想把孩子培養成才,但是孩子的成長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

比如說孩子出生之後,什麼時候自己可以翻身?什麼時候自己可以坐起來?儘管有些孩子的個體條件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大多數孩子我們的話,發現他有一個具體的時間範圍在裡面,大多數孩子並不會超脫這個時間階段,有些家長給孩子報這樣興趣班,那樣興趣班,但是孩子的成長都會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發展,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特別是早教之類的,不要看的那麼神秘,也不要覺得特別的難,咱們早期教育的理論,其實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基礎上建立的,它是貫穿於生活的始終。

比如說各種的育兒知識,育兒經驗可能都會教給你孩子怎麼樣學習,怎麼樣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或者是脾氣,但是平時的生活中,如果我們家長和孩子在同時吃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把剩下的一些垃圾扔到垃圾桶,並且告訴孩子要這樣做,家長親自吃飯,可能孩子也就會養成習慣,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去,這些日常的各種教育,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點點滴滴的小事當中,就可以潛移默化的進行了。

孩子該放養還是圈養,是任其自我發展,還是進行一定的約束或者引導呢?

儘管我們說了孩子的發展,其實在早期教育的過程中,他有必然的規律,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超脫這些規律,但是我們普通人畢竟不是教育專家,並不會對這些規律進行差距或者總結,所以如果把自己的孩子任其自然發展,可能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產生一些消極錯誤的,負面的引導,最後發生一些不可逆轉的錯誤。

比較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老人們老是和別人比較,比如說誰家的孩子幾個月就學會了站立呀,幾個月就學會了坐立呀,幾個月就學會了翻身呀,所以有些家長孩子的肢體還沒有多少支撐能力的時候,就讓孩子去學習站立,學習走路,但是實際上這個對孩子的骨骼非常的不好,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早早的學習,孩子很小很小,就整天讓他們看太多的電視或者電腦的教程,但是實際這樣做,對沒有發育好的眼睛是一種傷害。

對於孩子的早教工作,我們還是需要進行的,而且需要學習一些科學系統的方法,這些做法如果能夠對孩子開展正確的引導,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比較深重的影響,科學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我們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時候,要建立在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就像我們上面那段話的標題,說的因材施教,因事施教,針對具體的情況展開具體而科學的引導,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工作,最怕的是家長什麼都去學習,別人做家長,他自身的一些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別人是大學生,別人是教育專家,而你不是,別人孩子的性格可能也和女孩子的性格不一樣,別人的經濟基礎和你的經濟基礎也不一樣,所以千萬不要照搬。

教育孩子是一起學習的機會,不光是孩子在成長,家長也要成長,不光是孩子要學習,家長也要學習

在我的家庭當中,我的父母性格是非常不合的,所以他們經常爭執吵架,發展到最後就變成每一天生活中的小事,都要你指責我,我指責你,但是從來不會思考自己有沒有錯,我們教育孩子也和我的父母這種行為也是一樣,很多家長往往只關心怎樣引導和糾正孩子,怎樣關心孩子的成長,但是從來不會去思考自己到底有沒有做錯自己有沒有問題,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家長平時的一言一行或者是夫妻之間的一些行為,比如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呀,動不動說髒話呀,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有些家長讓孩子不要玩遊戲,不要看太久的電視,可是自己半夜三更兩三點鐘還在玩遊戲,還在看電視,自己讓孩子要講衛生,可是自己呢,這幾天不洗澡,自己讓孩子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家長自己卻隨地扔垃圾,所以,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我們總是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可是自己卻做不到,那你學過再多的教育孩子的理論知識,也教育不好孩子。

有些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們總是告訴孩子要這樣做,要那樣做,但是從來不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那樣做,比如說我小時候經常做錯事,做錯事就捱打,父母從來不告訴我為什麼做錯了,為什麼要採取另外一種措施才是對的,反正做錯事就是捱打,而且小的時候家庭教育管得很嚴,所以導致我的性格一直是比較內向,哪怕如今已經40來歲了,性格還是偏內向,這就是家庭教育,沒有注意方式方法,你看過再多的理論知識,如果方法不對,那也是努力白費。

再比如我經常提到的,要向孩子主動認錯,咱們家長有的時候做錯了事或者錯怪了孩子,但是因為自己是家長,孩子是孩子,覺得如果自己道歉了,就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所以家長做錯事從不道歉,這種做法就很不好,我們總是告訴孩子這樣做那樣做,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做錯事要承認錯誤,但是自己不承認,那就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家長有錯就承認錯誤,甚至給孩子道歉,孩子會感覺自己被尊重,孩子也會覺得做錯事就應該承認錯誤,家長只要告訴孩子做錯事不可怕,改正就好了就行。


育兒教主


你好,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當今社會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一次次的悲劇發生讓很多家長意識到了孩子心理建設的重要性。此時很多人抓住了商機,大力推廣育兒知識、成長經驗等等的內容,導致家長們學習了太多的知識卻無所適從了。

1、因材施教

很多人將國外的教育原封不動的搬進國內,大肆宣揚之後,賺取高額的利潤,家長們覺得學習了國外的知識花點錢都是樂此不疲的,但是忽略了,這樣的教育適合孩子們。一個本身就很外向的孩子,如果是美式教育,那估計一兩個大人是看不住的,但日式教育就會讓他外向的性格得到控制!而內向的孩子美式教育可以讓她學會交際,而日式教育卻讓孩子的奴性增加了。因此我們要學會因材施教,不要囫圇吞棗,照單全收。

2、最瞭解孩子的應該是家長

我們現在很多家長自己對孩子缺少觀察,對自己的孩子都不是很瞭解,只要人家一說孩子他就自己對號入座了,這種家長特別容易被營銷各種課程。想象自己的孩子未來會成為數一數二的人物,將孩子的未來無限放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受到家長的影響難道還不夠嗎?還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這樣的循環嗎?靜下來多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她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她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等等。最瞭解孩子的應該是家長,不是老師更不是教育機構裡的老師。

3、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教育的理念是不斷更新的,不能只看一兩本書、上一兩節課就確定了孩子二十年的教育方式。我們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刪減掉過時的理論知識,然後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實施,教育是一個在實踐中摸索的過程,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但我相信父母總是會希望孩子你自己厲害比自己強,但不要忘記這個比較是對同一年齡的比較,只要孩子比我那個同樣年紀的時候強就已經是我們的成就了。


劍舞之風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於爸,一個和善與堅定並行的超級奶爸。

看過很多育兒視頻,每個專家的說法不一,該怎麼辦?

知識碎片的時代,信息的傳播也越便捷,各種育兒教育的視頻,文章紛至沓來,無所適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好像都有道理,說的都對,所以選擇就很重要!

每個流派體系不一樣,比如有的專家說哭聲免疫療法,幼兒小的時候,如果一哭,千萬不要抱,那以後她再哭,你就要一直抱著才能止哭,那不累死了?所以一開始就不要抱,要麼你就一直抱!還有的“專家”說,孩子犯了錯就是要懲罰,要不然孩子記不住,下次還是同樣會犯錯!這些看是簡單有效,粗暴的辦法,效果極好!還有的說,孩子只要表現好,就要及時給予表揚,你真棒!真棒!讓孩子沒有外部評價時就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好還是不好。

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你選擇的辦法是否長期有效!還有如下標準參考:

  1. 是否能夠培養出孩子對個人能力的強烈感知力?我能夠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並且能從經驗中獲得力量與智慧。
  2. 是否能培養對自我價值的強烈感知力?“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和目標的,我會以獨特和有意義的方式作出貢獻。”
  3. 是否能夠培養孩子個人對生活的影響的強烈感知力。“我可以影響自己人生中的決定,並且能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責。”
  4. 是否能培養強烈的內省能力?“通過自我評估,自我控制和自律,來管理個人情緒的能力。”
  5. 是否能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與他人溝通、合作、協商、分享、共情、傾聽及有效的與人共事的能力。”
  6. 是否能培養良好的整體把握能力?負責任,適應力強,靈活而正直的對日常生活中的限制與後果作出反應的能力。
  7. 是否能培養良好的判斷力?“依據道德和倫理原則、智慧和理解作出決定的能力。”

我是於爸,一個和善與堅定並行的奶爸,本期回答就到這裡,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有幫助您,歡迎留言評論點贊轉發,一起交流育兒經驗。


於爸的育兒經


我建議家長們與其受困於各路專家的建議,育兒方法不統一的困惑,不如自己從小事做起,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1.相信孩子,別拿孩子做比較

孩子有各種類型,當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起來有些不太一樣,顯得不夠那麼“拔尖”時,你可能會難過。‍

2.瞭解行為背後的東西

有些時候,你的孩子會不願意遵守規定或者表現得不是那麼讓你開心,你會難過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別人家的孩子乖,或者羞愧自己為什麼不能像育兒書上說的那樣成功。但是如果你對他每一次“違規”行為都大怒或者懲罰,他可能無法理解一開始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不願意遵守規定。‍

3.相信你的直覺,別怕孩子掉隊

你想給孩子最好的,比如最佳的午睡時間安排,只讓孩子看適量的電視,努力實現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營養均衡。堅持做好每一件事情令人疲憊不堪。市面上有太多的專家,有太多的建議,它們甚至是相互衝突的。“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 如果你能拿回自己的決策權,你就可以憑藉你對孩子的瞭解,找到養育孩子最好的辦法。‍

4.做孩子的榜樣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優秀的?無論你的孩子多大,你都會面臨這樣的焦慮。前美國總統夫人米歇爾·奧巴馬說:“我們知道,孩子在注視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作為父母,是他們最重要的榜樣。”‍

5.好好地學會愛自己

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像我們和母親的關係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出我們的人格和溝通模式。所以,作為媽媽一定要懂得關愛自己,在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中,孩子會走出自己的獨特之路。‍





喵小羅老師


家庭教育不是做數學題,沒有標準答案。

所謂的育兒專家不是神,他也是人,是人就有可能犯錯。專家說法不統一,是因為在教育孩子方面本來就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家庭都有其實際情況,包括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所生活的城市等等。每個孩子也有其特殊性,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活潑,有的內斂。

所以父母在學習育兒知識時要結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適合自己的育兒方法,不能盲目聽信育兒專家的說法。

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曾經迷信所謂的“哭聲免疫法”育兒,簡單說就是無論孩子怎麼哭都不要去管,直到孩子不哭為止,很多被這種育兒方法教育的孩子長大後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直到50年代的“恆河猴”試驗,人們才發現愛、親子互動才是育兒的正確方法。

現在看來,即便時愛,也要有限度,否則就是溺愛。對於父母來說,育兒專家的方法只能拿來參考,不能照搬照抄,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