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山東大汶口文化出土白陶器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蚩尤,是我國古代傳說中與黃帝同時的王者。蚩尤乃九黎之君,據說和炎帝神農氏同族。《史記》記載,炎黃交替之時:“蚩尤作亂,不用帝命。”,黃帝於是從諸侯處徵兵,與蚩尤大戰於涿鹿。蚩尤戰敗被殺,黃帝一統天下。關於涿鹿之戰的地望,歷史上語焉不詳。

蚩尤到底是哪裡人?蚩尤文化能和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對應得上嗎?經過反覆研究和推敲,真知堂找到了答案:蚩尤,乃新石器時代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部落聯盟首領!涿鹿之戰,發生在山東省汶上縣!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史料上記載的蚩尤,並非神話人物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神話中的蚩尤

在開始論證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史料上關於蚩尤的記載:

蚩尤,根據《史記》記載,乃炎帝神農氏的諸侯之一。在黃帝戰勝炎帝之後,蚩尤不服,黃帝於是徵兵於諸侯,和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擒殺了蚩尤,統一了華夏部落。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史記 五帝本紀》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涿鹿之戰

這個涿鹿又稱為獨鹿,在更早的周代文獻《逸周書 》裡就是這麼寫的。

“昔阪泉氏用兵無已。。。徙居至於獨鹿,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書 史記解》

坂泉氏就是炎帝,他遷徙到了獨鹿,諸侯們背叛了他。可見周朝人認為:涿鹿實為獨鹿。

“獨”字的繁體字寫作“獨”,所以,“涿鹿”在周代實為“獨鹿”。到了西漢司馬遷時,才被誤寫為涿鹿。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關於炎黃的坂泉之戰和黃蚩的涿鹿之戰,《逸周書》的說法和《史記》不太一樣。

“昔天之初,口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口口。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逸周書 嘗麥解》(嘉靖元年跋刊本版)

這裡的口為軼文,原文缺失了。句讀筆者有修正。到了明代嘉靖年間,這個版本依據《史記》改“獨鹿”為“涿鹿”。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山東大汶口文化彩陶罐


這段文字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

上古時代本就有兩位王者(後就是王的意思),赤帝(炎帝)和黃帝。赤帝有兩位卿士,分別是蚩尤和少昊。不知道什麼原因,蚩尤和炎帝在涿鹿地方的河流處打起來了,炎帝於是求救於黃帝。黃帝於是和蚩尤大戰,生擒了蚩尤,並在在中冀這個地方殺了蚩尤。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炎帝神農氏


這個說法和司馬遷說的炎黃先大戰於坂泉,然後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有別。但不管如何,涿鹿(獨鹿),確實是上古時代黃帝大戰蚩尤的重要戰場。

近年來出土的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帛書也證明了黃帝確實曾經與蚩尤大戰:

“黃帝於是出其鏘鉞,奪其戎兵,身提鼓鞄(枹),以禺(遇)之(蚩)尤,因而禽(擒)之。《馬王堆帛書 五正》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

後世還有很多關於蚩尤和黃帝的記載,但都是後人演繹,證據作用不大,所以就不贅述了。

從這些史料,我們可以看出,最遲在西周成王時期,“黃帝與蚩尤大戰於獨鹿(涿鹿),並且生擒蚩尤,殺之於中冀”,應該是當時人們公認的事情。否則,周成王也不用為此大發感慨了。

“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無已。。。徙居至於獨鹿,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書 史記解》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河南龍山文化王灣三期黑陶器座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涿鹿(獨鹿)到底在哪?

如果要把傳說變成信史,那麼,僅靠文獻考古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相結合的證據。

涿鹿到底在哪?這個問題就是解開蚩尤身世之謎的最大突破口。

關於涿鹿的地望,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說涿鹿在河北涿鹿縣。這個說法主要來自東漢時期學者服虔。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苗族姑娘,自稱為蚩尤後人,頭戴牛角銀飾


涿鹿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秦代屬於上谷郡。

”【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張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隱】:或作“濁鹿”,古今字異耳。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縣,然則服虔雲“在涿郡”者,誤也。《三家注史記》

涿鹿縣距離北京市大約140多公里,地理位置比北京還北。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紅山文化玉龍


張家口就是俗稱的東口,和山西的殺虎口(俗稱西口)並稱。自古以來,張家口地區就是華夏與戎狄相爭的前線,或屬華夏,或屬戎狄。

如果,黃帝戰蚩尤的涿鹿在這麼北的張家口地區,那麼對應的應該就是紅山文化族群南下,在此地與仰韶文化發生的大戰。如此,則蚩尤應該是來自北方內蒙古一帶的紅山文化部落首領。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河北涿鹿合符臺


一說在山東汶上縣。因為蚩尤冢在此地。

《史記·封禪書》記秦始皇封禪泰山祭祀蚩尤:"齊八祀,三曰兵主,祠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而蚩尤的墳墓就在這個東平縣。

"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曰:'蚩尤旗'"。《皇覽·墓冢記》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山東汶上縣蚩尤冢

這個東郡壽張縣闞城,就是東平陸監鄉。《史記正義》雲:"蚩尤冢在東平陸監鄉,監即闞雲",《漢書地理志》也說,“蚩尤墓在東平陸壽張縣闞城。”

《皇覽》一書,是三國時期曹魏人編寫的,是最早記載蚩尤墳墓所在的書籍。司馬遷說的齊國祭祀兵主蚩尤在東平(也就是壽張縣闞城),即今天的山東省汶上縣。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山東地形圖汶上縣和大汶口遺址


那麼,山東汶上縣是否有“涿鹿(獨鹿)”這個地名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汶上縣古闞城就是獨鹿之戰發生地

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並不容易。再深入瞭解之前,我們先要搞懂一個名詞-“緻密城”。

闞城,又稱"緻密城"或"殷密城",遺址位於今山東省汶上縣南旺湖區。這裡,據說是春秋時期孔子宰中都之地。

“其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史記·孔子世家》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北辛文化古陶器,距今7000年

南北朝時《水經注》卷二四《汶水》引《後漢書郡國志》雲:"須昌縣有致密城,古中都也。緻密城,中都邑治。即夫子所宰之邑矣。”

也就是說孔子當官的中都,就是緻密城,在今汶上縣西二十公里處。

緻密城又稱“殷密城”,《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三:“中都縣邑界有殷密古城,即古之中都國城也。”《郡縣圖志》、《舊唐書》、《大明一統志》和明代編撰的《汶上縣誌》等均有相同記載。"

汶上縣西南有蜀山,“‘獨’通‘蜀’,有湖名為蜀山湖,亦作‘獨山湖(獨山湖)。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山東半島地形地勢圖獨鹿之戰古戰場


“鹿”,古通“麓”。麓的意思是山腳下。而”獨“古寫做”獨“。所以:

獨鹿,古寫就是“獨麓”,也就是“蜀麓”,意思是蜀山腳下。《逸周書》中寫的獨鹿之戰,就發生在山東汶上縣蜀山下。

“昔阪泉氏用兵無已。。。徙居至於獨鹿,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書 史記解》

所以,周成王說的“獨鹿(蜀麓)”,而非司馬遷所說的“涿鹿”。東漢服虔根據《地理志》說“上谷有涿鹿縣”,而把獨鹿之戰放到了河北張家口涿鹿縣是錯誤的。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蚩尤


且慢!

雖然說山東汶上縣有蚩尤冢,並且從戰國以來,齊國一直在此地祭祀兵主蚩尤,但全國各地蚩尤冢並非只有一個。河北涿鹿也有,這又從何解釋呢?

《皇覽》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這裡說得很明白,蚩尤被分屍了,所以山東就有兩個蚩尤冢!

河北省涿鹿縣保岱村北有座佔地面積約五畝的錐形大方丘,高約6米多。據《涿鹿縣誌》記載,故老相傳為蚩尤墳。但這個《涿鹿縣誌》乃今天所編,並無史料價值。所以這個所謂的蚩尤墳到底是何方神聖的陵墓,無法得知。這個蚩尤墳沒有歷史記載,不能算數。

綜上所述,真知堂認為:山東汶上縣蜀山腳下(蜀麓),就是《逸周書》所說的“獨鹿”。而西漢司馬遷說的“涿鹿”,則是對戰國以來古文字的誤讀!涿鹿之戰實為獨鹿之戰,也就是蜀麓之戰,發生在山東省汶上縣蜀山腳下。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神話中的應龍大戰蚩尤


那麼,除了《逸周書》和汶上縣蜀山的考證之外,有考古證據可以證明蚩尤大戰黃帝發生於此嗎?還真有: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山東汶上地區是大汶口文化核心區

讓我們回到當代,到汶上縣境內去挖挖看吧。

汶上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東臨古城兗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東嶽泰山。這裡有著名的北辛文化遺址-東賈柏遺址。

遺址位於汶上縣城東3公里的東賈柏村高地上,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是一處原始社會早期北辛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此處遺址比大汶口文化早600多年。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北辛文化埋葬的豬,距今7000年


北辛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鼻祖,那麼什麼是大汶口文化呢?

大汶口文化是根據大汶口遺址命名的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和仰韶文化同期。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城南27公里處的大汶河畔。距離汶上縣僅70公里距離。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的5000多平米就發現了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蹟100多處。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生產生活用具。

根據考古發掘證明,大汶口遺址下層為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遺存。中層為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大汶口文化遺存,上層為距今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存!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河南龍山文化王灣三期和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器物對比


由此可見,山東地區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歷史關係。

大汶口文化在大約4600年前後為龍山文化取代。而山東的龍山文化,又被稱為海岱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經碳十四測年校正,山東龍山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刻劃文字圖案


海岱龍山文化,並不完全是山東本土大汶口文化,其主要直接來源於河南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的主要類型王灣三期,後崗二期,王油坊類型(造律臺文化)等,則直接來源於廟底溝二期文化。

那麼,什麼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呢?

廟底溝二期文化是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遺存,屬於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早期。因1956年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的發掘而得名。主要遺址有河南偃師高崖、鄭州林山砦,山西平陸盤南村,陝西華陰橫陣、華縣泉護村等。經碳十四測年並校正,該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2900~前2800年左右。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廟底溝文化人面陶盆


我們從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掘可以發現,來自河南的中原龍山文化直接改變了山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面貌。換句話說,河南龍山文化直接滅掉了山東大汶口文化,並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礎上,以中原龍山文化為父本,大汶口文化為母本,形成了新的海岱龍山文化。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山東大汶口文化石制兵器


而汶上縣,距離大汶口文化古國的都城大汶口(82萬平米)距離僅70公里,是大汶口文化首領蚩尤帶兵抵抗黃帝(中原龍山文化)入侵的前沿戰場!

從考古學界疑似的黃帝古國都城河南新密古城寨遺址,沿著黃河北上大約360公里,就是山東汶上縣,獨鹿之戰的發生地。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河南新密古城寨遺址,中原龍山文化古城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蚩尤部落吃的沙石是什麼?

歷史上的蚩尤部落非常強大,黃帝開始不是蚩尤的對手。漢代的《龍魚河圖》曰:“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炎黃大戰後,黃帝尚未稱帝,而僅為炎帝神農氏的攝政王。此時,蚩尤部落聯盟的八十一個部落不服,公開和黃帝對峙。

所謂“獸身人語”,也就是身披獸皮。所謂“銅頭鐵額”,就是佩戴著青銅面具和頭盔。後文說的“造立兵仗刀戟大弩”,也就是製作了兵器。山東地區人民自古善射箭,故稱東夷。夷就是一人拿著一把弓一支箭的形象。

唯有這個“食沙石子”不好解釋。難道蚩尤部落不用吃糧食嗎?我們繼續往下看。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披著獸皮頭頂獸骨的蚩尤部落勇士


1990年,在山東汶上縣賈柏村發現的北辛文化墓葬群和半地穴房址說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此的古人類已由遊獵轉為定居,而定居的基礎是農耕文明。《龍魚河圖》說的蚩尤部落"食沙石子"並非訛傳,恰恰反映了蚩尤部落吃的是粟。

粟,又稱小米,北方稱為穀子。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粟種植,始於河北的磁山文化。8000年前磁山人就種植了大量的粟。

《詩經 黍離》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黍就是俗稱的大黃米,而稷就是粟,俗稱小黃米。黍和粟是我國古代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物。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粟,又稱稷,俗稱小米或小黃米

稷在古代極為重要,“江山”往往和“社稷”連在一起。那麼什麼是社呢?

社就是古代的宗祠,國家權力的象徵物!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尚書湯誓》

稷和社連在一起,可見其重要性。著名的后稷,據說是周族的先祖被尊稱為農業之神。

《竹書紀年》說:"堯水九年,湯旱七年,天下弗安,黎民飢阻,拯民降谷,功在後稷。"

后稷,就是以種植稷(粟)出名的小王(後)。據說是堯的農官,周人的始祖。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陶寺文化彩陶,帝堯時代文物


堯乃黃帝之五世孫,可見黃帝一族早期並非以稷(粟)為食。而這種稷(粟)長得非常像黃橙橙的沙子。

而大汶口文化先民的主食就是粟,這在考古發掘中已經得到普遍證實。所以,蚩尤一族食用的“沙石子”,其實就是中原龍山人不認識的粟米!

再者,大汶口文化先民普遍有拔去門牙的習俗,墓葬中普遍陪葬獐牙。

我們可以想見,大汶口人一定是用獐牙裝飾自己,用來恐嚇猛獸和敵人,所以才有拔去門牙的習慣。這恰好符合史料中記載的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都是獸身人語的記載。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大汶口文化出土人類頭骨,拔去門齒


結語

文章至此,真知堂的科學幻想考古工作已近尾聲。我們可以大致猜想出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獨鹿)之戰的具體情況了:

大約4600年前,來自河南新密古城寨遺址附近的黃帝有熊氏(有能氏)部落(中原龍山文化),沿著黃河北上進攻位於400多公里外的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古國。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河南新密古城寨巨大的城牆

大汶口古國的國君蚩尤,聯合八十一個山東部落,在距離國都大汶口以南70公里的汶上縣蜀山腳下阻擊黃帝部落聯盟的軍隊。由於蜀山之麓,又稱為獨麓(獨麓),所以在傳寫過程中從西周成王時期的“獨麓”變成了西漢早期的“涿鹿”,所以才出現“黃帝大戰蚩尤於河北張家口涿鹿”之誤。

最終,黃帝通過多次戰爭終於打敗了蚩尤,中原龍山文化古國佔領了山東大汶口古國的勢力範圍,原都城大汶口變成了新的區域古國之都。這就是大汶口遺址山東龍山文化遺存壓在大汶口文化遺存上的原因所在。


涿鹿之戰的位置找到了!學者:考古證據顯示黃帝大戰蚩尤就在這裡

社科院的考古遺址年代圖


黃帝戰勝蚩尤之後,山東地區變成龍山文化古國之地。所以,黃帝才登上了丸山(今山東濰坊的臨朐縣凡山)和泰山(岱宗)。這事象徵著黃帝君臨山東。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史記五帝本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蚩尤,是山東大汶口文化古國的最後一位君主。他率領山東半島部落對抗來自河南的中原龍山文化黃帝部落聯盟。在汶上地區歷經數次大戰,最後戰敗身死。

蚩尤死後,部分肢體被埋在戰敗之地(獨麓)-蜀山腳下,這就是蚩尤冢。

黃帝征服蚩尤,其實質就是中原龍山文化古國對山東大汶口文化古國的征服和佔領

這或許才是“黃帝大戰蚩尤於獨鹿”的歷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