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海瑞,清有汤斌,去世时买不起棺材,却获封最高谥号。


明有海瑞,清有汤斌,去世时买不起棺材,却获封最高谥号。


汤斌

汤斌,字孔伯,祖籍河南睢[suī] 州(今属河南睢县),生于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义军攻占睢州,汤斌随同父亲在城北读书,母亲被执不屈而死,十六岁的汤斌悲痛欲绝,后随父亲逃亡外地避难,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平定江南,汤斌和父亲才返回家乡。

汤斌自幼目睹兵荒马乱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立志解民众于倒悬。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汤斌考中进士,被朝廷选为庶吉士,任职国史院检讨,奉命议修明史。

后历任陕西潼关道副使、礼部侍郎、江宁巡抚、工部尚书等官职。

汤斌跟随父亲学习时,就以“节用最关治道”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为官清正廉洁,崇尚节俭,在衙署的生活简朴清苦,每天只买三块豆腐佐餐,从来没有鱼肉荤腥,时人谓之“豆腐汤”。

明有海瑞,清有汤斌,去世时买不起棺材,却获封最高谥号。


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顺治帝下诏,批准汤斌等十八名“品行清端”者晋升官职。

汤斌被补授陕西潼关道副使,赴任时,汤斌用朝廷发放的俸禄雇了三头骡子,和仆人汤本各骑一头,另一头驮着两套旧被褥和一只书箱。

主仆二人经过潼关的时候,守城门的士兵上前盘问,汤斌自报姓名、官职。

守城士兵见这两个人如此落魄,不相信汤斌是官员,于是嘲讽道:“把你放进锅里煮,也不会煮出官味儿来啊!”

汤斌到任后,访求民情,广施善政,流民纷纷归附耕种荒田,州郡里的恶霸地痞作恶行径大为收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当地百姓赞誉汤斌为“汤青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汤斌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久出任江宁巡抚。

江宁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因此赋税要比别的州郡高出许多,富户勉强维持,贫苦百姓无异于雪上加霜。

汤斌接任的前一年,淮安、扬州等地遭遇水灾,当时的巡抚余国柱上书声称:水退之后,还可以耕种,明年的赋税可以照例征收。

汤斌到任后,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大水并没有退,而水退的地方泥泞不堪,也无法耕种,于是上书请求皇帝免征苏州等七府的粮米赋税。

当年九月,康熙帝决定去苏州巡视,很多灾民涌入苏州城,沿街搭建房屋,两江总督王新命认为影响交通,为拓宽“御道”,下令拆毁灾民的房屋,汤斌极力劝阻乃罢。

康熙帝到了苏州,发现道路狭窄拥堵,就派人找来汤斌询问,汤斌回答说:“天子南巡就是为了体察民间疾苦,如果拆毁房屋,道路畅通,但是百姓将无家可归,这一定不是皇上本意,因此我领会皇上爱民之心,才没有拆毁房屋。”康熙帝听了这话,十分欣慰。

明有海瑞,清有汤斌,去世时买不起棺材,却获封最高谥号。


康熙帝

汤斌关心百姓疾苦,却不在乎自己生活清苦,每日只有青菜豆腐米饭,从不奢求鸡鸭鱼肉。

有一次,汤斌的儿子汤溥太想吃肉了,于是派仆人买回一只鸡,汤斌得知后,痛斥儿子:“读书人不吃菜根,何以自立!”

汤斌做官期间,从来不接受下属的馈赠。

某一次,汤斌过生日的时候,有人为了巴结他,请当地名士在一块名贵的屏风上写了祝寿词,赠送给汤斌,汤斌命人抄录了祝寿词,把屏风退还给了那个人。

汤斌一生光明磊落,却因刚直不阿而得罪权贵。

大学士明珠考核官员的时候,很多官员都给明珠送礼,汤斌拒绝随波逐流,后来,明珠以汤斌说过“爱心有心,救民无术”为把柄,诬陷他涉嫌诽谤朝廷,康熙帝因此将汤斌做了连降五级的处罚。

汤斌晚年生活更加清苦,他亲自带头在衙门后院种青菜,一家人所穿的衣物都是夫人亲手纺织,粗布的旧棉衣常常露出棉絮,居住的院子周围都是竹木篱笆,室内陈设也极为简陋。

汤斌被贬,江南百姓为他击鼓鸣冤。

明有海瑞,清有汤斌,去世时买不起棺材,却获封最高谥号。


康熙帝为避免事态扩大,于是赦免汤斌无罪,不久改任工部尚书。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汤斌病逝,时年六十一岁。

汤斌去世的时候,家中仅有的八两俸银竟不够买棺材的,家人靠着亲友、官员捐助二十两白银才举办了丧礼。

京城官民上万人穿着丧服,为汤斌送葬,号哭之声响彻天空,如丧考妣。

姑苏百姓得知消息,倾城哭祭汤斌祠,其场景古来罕见,康熙帝及朝臣为此唏嘘不止。

百姓赞誉汤斌为“三汤道台”,意思是为官如豆腐汤一样清白,生活像黄连汤一般苦涩,对于世人如同人参汤一样滋补。

汤斌晚年的冬天,在京城常常穿着羊皮袄,因此又多了一个雅号——“羊裘尚书”。

明有海瑞,清有汤斌,去世时买不起棺材,却获封最高谥号。


汤斌画作

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为汤斌平反昭雪,次年入祀贤良祠。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追谥汤斌为“文正”,有清一代二百六十七年里,只有八个人得到了这个贤良之臣最高级别的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