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倘若考上了武狀元,就能當上將軍嗎?他們太難了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文”考試和“武”考試。我們對文舉考試很熟悉,但對武舉考試卻很陌生。我們不禁要問:如何選拔武術人才?朝廷是否以“舉重”為主要考核項目?


北京有這樣一個博物館,陳列古代科舉考試。其中有幾塊方石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原來,這是古老的武功考試器材——掇石。這塊岩石有半米高。岩石中部被挖空,便於玩家抓取。石頭上還刻有字,包括參與考試的時間、石頭的重量,還有一些祝福語。

古時候,倘若考上了武狀元,就能當上將軍嗎?他們太難了

清朝博物館收藏的石刻有“光緒辛卯年制”和“二百二十斤”。石頭中間刻著“得意青雲路”,這是給考生奪冠的祝福。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舉重就有記錄。當時人們稱之為“翹關”或“扛鼎”。翹關,顧名思義,就是抬門栓,而扛三腳架就是把銅三腳架抬過頭頂。這兩樣東西都有幾百公斤重,能完成這項工程的人都是當時的偉人。

在唐代,舉重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一項工程。武則天時期,為了讓人們記住國力的重要性,她設置了武術。長安二年,武則天也在考試中加了“翹關”。據新唐朝的記載,除步射、馬射、馬槍和負重項目外,還有“翹關”項目。這裡的“關”不是鎖城門的門栓,而是武功考試專用的棍子。這根棍子長7尺,直徑3.5寸。

武功考試的考試標準是,考生必須舉起一根棍子,連續舉起十次。

古時候,倘若考上了武狀元,就能當上將軍嗎?他們太難了

宋朝時,開國皇帝吸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決定重視民事考試,約束軍事考試。他們將在武術考試中加入博弈論來評估考生的文化水平。此外,宋朝政府取消了力量測試,代之以騎馬和射擊。騎射中使用的弓箭手和箭也將按體重分級,不同體重的人將參加不同級別的比賽。宋朝以前,並沒有“武狀元”。第一個武狀元誕生於宋神宗時期。他叫薛奕,福建人,後來死於西夏之戰。

元朝時,統治者不相信漢人。他們怕漢人手裡有武器,更怕學武功。因此,他們乾脆取消了武術,以免“養虎為患”。明朝時,朱元璋不贊成文武齊開,所以他只開了“文”考試,並制止了“武”考試。直到天順八年,明朝才正式推出武術。此時,武術考試的重點是弓箭、馬術和博弈論。萬曆年間,國境屢遭驚嚇,朝廷加強了武功,希望選出合適的人才送到前線。

崇禎四年,朝廷又在武考試中增加舉重。這一次,舉重不再是棍子舉重,而是石頭舉重。其中,刀重有80斤、100斤、120斤三個等級;石重也有200斤、250斤、300斤三個等級。此外,還包括馬步箭、槍、刀、劍、戟、拳、刺;兵營、水雷、火藥、戰車;戰爭藝術、天文地理。

古時候,倘若考上了武狀元,就能當上將軍嗎?他們太難了

清代是武術的鼎盛時期。滿族人習慣了騎馬的生活,所以他們自然非常重視武術。根據清代科舉考試的記載,清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種,一種是考騎馬和射箭,一種是考技能和勇氣,一種是考戰爭藝術。”“技術勇敢”包括拉弓、揮舞刀槍、舉重,所有這些都是對力量的考驗。

如前所述,刀石分為三個等級,弓也分為三個等級:80斤、100斤和120斤。考試中,考官對考生的動作有明確的要求,即“弓必須完全打開三次,刀必須在胸前和胸後舞動,抬石頭必須一隻腳、不能讓膝蓋或胸部落地”。

古時候,倘若考上了武狀元,就能當上將軍嗎?他們太難了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國軍的人才需求並不是完全靠武術來滿足的,武術界的官員也沒有文舉界的官員那麼受重視。

歷史上的名將大都來自武考,而歷史上的名臣大都來自科舉。武舉的稱謂與文舉相同,如武秀才、武舉人、武狀元等。清代,武舉每三年舉行一次,時間與文考相同。考生需要通過地方考試才能參加地方考試。那些通過地方考試的人可以成為“武舉人”。

這些武官也可以參加更高級別的考試,比如會議和宮廷考試。如果候選人能在考試中獲得前三名,法院可以授予他們正式職位。”《清史稿》記載:“一甲進士被授副將軍、將軍、游擊隊,二三甲進士被授守備、署守備”,然而,武術並非軍官的“正道”本源,只是“雜道”本源,他們的仕途也不會那麼順利像職業出身的軍官。據有關史料記載,全國70%以上的軍官都是職業出身。

古時候,倘若考上了武狀元,就能當上將軍嗎?他們太難了

為什麼?在武功考試中,偏重武功,忽視了策略。而帶兵作戰的將軍,更重要的是,能精通兵法,能謀略。顯然,具有軍事訓練背景的軍官往往達不到這一要求。因此,當時社會上紛紛指出武術的弊端,認為只能選士兵,不能選將軍。清末,西方先進的熱兵器以冷兵器震驚了士兵。直到那時,人們才意識到國家強調的武術是無用的。因此,許多人站出來呼籲廢除武術。

光緒二十七年,皇帝下詔:“謂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後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

這樣,武舉考試就消失了,也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