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大約在西周初年到西漢初年的1000年時間裡,朝鮮半島北部曾存在過一個政權叫做“箕子朝鮮”。這個是誰建立的?中間發生了什麼大事?最終亡於誰手?

“箕子朝鮮”是商代最後一位國王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看過小說《封神榜》的人都應該記得裡面有個大臣叫做比干,因為勸諫紂王被挖心而死;另一個叫做箕子,也因為勸諫紂王,假裝瘋癲被囚。《封神榜》是神話小說,但是小說裡提到的紂王、比干和箕子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箕子的父親是商王文丁,文丁的長子是商王帝乙,次子就是箕子;紂王(帝辛)是帝乙的兒子,也是商朝最後一位國王,所以箕子是紂王的叔叔。

箕子並非其姓名,他的名字叫做胥餘(或作須臾、婿餘),字是姓氏(少數學者認為是爵位,這是不正確的);箕是地名,那時候在現在的太原地區有個“箕邑”,是箕子的封地。西周取代商朝之後,“箕邑”改名為“晉邑”。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紂王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很多事做得比較殘暴,不得民心,稱之為倒行逆施毫不為過,比干和箕子等人都看到了商朝的危機,希望紂王能夠改弦易轍,但是紂王不聽,比干被殺,箕子為了保命,只好裝瘋賣傻,身上塗滿了漆,解開頭髮,紂王一怒之下,下令囚禁箕子。

不久之後,周武王率領軍隊推翻了商朝的統治,他欣賞箕子的才幹,下令燕昭公釋放箕子。傳說周武王還親自拜訪了箕子,問起天下大事,箕子把大禹的《洪範九疇》解釋給周武王聽,周武王很滿意。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更確切的說法是,被釋放後的箕子,認為自己是商朝王裔,並不喜歡做周的臣民,不過沒有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一樣活活餓死,而是帶領商朝遺民5000人,包括商朝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離開燕國,往遠離周朝的方向東邊而去,建立自己的政權。

西周坐穩了江山之後,分封諸侯,無意對偏遠的箕子採取強硬措施,所以順水推舟,封箕子為“朝鮮王”;箕子開始不願意接受這種“強行”的分封,就繼續往東走,但是他走到一個地方,西周就封到什麼地方,以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最終箕子到了朝鮮半島,這時候東邊已經是大海,無法再往東走了,他決定定都平壤。壤同襄,意思是“完成”,現在人們通常把平壤解釋為“平坦的土壤”,那是望文生義的緣故。後來人們把箕子建立的政權叫做“箕子朝鮮”。

另一種說法是,箕子等人橫渡黃海去的朝鮮,雖然那時候航海技術上說沒有問題,但是5000人橫渡黃海,顯然一時找不到那麼多船,風險也大。所以從燕國陸路去朝鮮半島更符合實際,也符合很多史料的記載。

還有一種說法是,箕子朝鮮本來建國在遼東,後來受到燕國等政權的進攻,逐步東遷,最終疆域穩定在朝鮮北部。

名義上,箕子朝鮮是西周封的“侯國”,實際上“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不過《史記》上記載了一次箕子回到中原朝見周王的經歷,當經過殷商的故地,看到華麗的宮殿已經成為廢墟和農田,作《麥秀之詩》: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

詩中所說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紂王。

箕子帶到朝鮮半島北部的5000商朝移民,其中不乏是精英和人才,所以中原文化被傳播到了朝鮮半島北部。箕子朝鮮的臣民,有華夏人,也有穢貘人、高句麗人等。

箕子朝鮮的官方語言是商朝時候是上古漢語,箕子“教民八法”(制定了8條法律),在當地發展農業,養蠶種桑,還帶去了很多書籍,例如詩書禮樂醫巫等,朝鮮半島的農耕文明興起,與中原幾乎沒有區別。被後世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譽為“東方君子國”。

教民八法規定: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

朝鮮的城南,曾經發現過“箕田”,據朝鮮學者韓百謙研究成果,箕田方正有規則,與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個區,每區有田70畝,與中國“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獻記載相一致。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箕子朝鮮的東邊是燕國,北邊是高句麗和沃沮部落,東邊是大海,南邊是辰韓,全境有20000戶人。而箕子本人在位40年,政通人和,在周成王執政時去世,享年93歲,據傳死後葬在平壤城北的兔山,並改名為王荇山。而孔子因箕子品行高尚,稱箕子、微子、比干是殷之“三仁”。

而根據朝鮮半島的出土文物顯示,箕子朝鮮時代琵琶型的銅劍在外形和金屬成分上與同期中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禮器、生活器具則大體相當。同時在朝鮮半島很多地方,出土了數量繁多的“明刀錢”,它是戰國時期燕國使用的貨幣,最多的地方一次性出土1000多枚。說明燕國和箕子朝鮮商貿往來非常密切。

箕子朝鮮和鄰國有戰有和,建國後不久差點和燕國大動干戈,後來被雙方大臣勸阻,箕子最強大的時候,那時候還很弱小的鮮卑部落也曾經臣服箕子朝鮮。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戰國後期,箕子朝鮮衰落之後,燕國著名將領秦開,進攻箕子朝鮮,“取地兩千裡”,佔據箕子朝鮮西部至滿番汗一帶,挹婁與沃沮佔據了原箕子朝鮮北部和東部領土,箕子朝鮮疆域大大縮小。箕子朝鮮成為燕國的附庸;秦朝統一之後,又成為秦朝的“海外屬國”,不過箕子不願意派人去秦國“朝會”。在秦朝忙於修建長城地域匈奴的時候,箕子朝鮮國王箕否趁機擴大了自己的地盤。

中國東北諸多部族受燕國和箕子朝鮮先進文化的影響,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其中箕子朝鮮管轄下的扶余(穢貊)受其影響最深,並在公元前239年由箕子朝鮮將軍解慕漱建立扶余王國。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秦滅六國戰爭、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以及楚漢相爭之際,燕、趙、齊一帶曾有數萬人投奔箕子朝鮮,也有一部分人逃往日本列島。在逃往箕子朝鮮人中,有個燕人將軍叫衛滿(姬姓衛氏,衛國宗室後裔),箕子朝鮮王國箕準(箕否之子)把西邊的國土封給他,封他為“博士”,希望他保衛箕子朝鮮,不料引狼入室,衛滿在自己羽翼豐滿之後,召集中原流民造反,在公元前194年攻入平壤,取而代之,自己當了國王,歷史上叫做“衛氏朝鮮”。定都王儉城(今平壤)。

箕子王朝一共有41代君王,末代國王箕準被衛滿打敗之後,逃亡朝鮮半島南方三韓地區,在金馬郡重新建立政權,並改箕姓為韓姓。

衛滿當國王之後,充分施展政治手腕,以漢朝“外臣”的身份迅速擴大地盤,在其孫在衛右渠當政的時候,又吸收了大量中原漢族流民,開始違背和西漢的約定。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西漢覺得衛氏朝鮮是一個巨大威脅,出兵於公元前107年滅了衛氏朝鮮,設立漢四郡。朝鮮半島出土了很多文物,都印證了這段歷史。魏晉繼續統治這些地方。

後來東北的高句麗建國,並逐步壯大,也吞併原先箕子朝鮮統治過的土地。由於箕子朝鮮、衛氏朝鮮及漢四郡的長期統治,高句麗也是一個高度漢化的強大政權,“頗有箕子之遺風”,“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高句麗最終被唐朝滅亡。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自古以來,朝鮮一直認為箕子朝鮮作為自己的始祖,並非常自豪。在高麗王朝的時候,崇拜箕子的風氣尤盛,1102年在平壤修建了箕子墓(衣冠冢)和箕子祠,還樹立了面向南邊的石人石羊。這個古墓一直存續到1959年,共1000多年。

司馬遷的《史記》詳細記載了箕子朝鮮的興衰,其它的史料也可以印證。不過近代以來,朝鮮半島一些人不再承認箕子朝鮮存在過。但是中國、日本以及世界上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箕子朝鮮是確有其事。

古時候“箕子朝鮮”的來龍去脈

《易經》曰:“箕子之明夷,利貞”,這是中國古籍首次提到箕子;《管子》曰:“然後,八千里之發、朝鮮可得而朝也”。這是中國古籍首次提及朝鮮。

箕子朝鮮及其後繼者衛氏朝鮮、漢四郡、魏晉統治、高句麗都是古代中國的邊疆政權或直轄的地方政權,唐朝滅高句麗之後,高句麗臣民大部分被遷往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