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二战中缅甸战争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大英帝国虽然是落日余晖,但毕竟还是战前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说日本在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的摧枯拉朽之势有法荷在欧洲被占领的因素,那么英国在亚太战场表现拙劣得如同北非战场上的意大利就没有什么借口了,不仅海空军支持远不如日本,甚至于丛林战的经验也远远不及,概括二战英日对决初期那就是段誉遇上鸠摩智,技不如人只能凌波微步走人了。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变成赛跑的缅甸战役

这也正是1942年,日军仅仅付出了阵亡2000人的代价就拿下了缅甸的原因。在缅甸战役的前四个月,日军在400架飞机的空中支持下,迅速获得了制空权,并以一个难以想象的大范围迂回绕过了英军在滇缅公路重要据点曼德勒附近布置的防线,占领了最需要的仁安羌油田。当英美计划展开一次钳形攻势打击两端的日军时,这些习惯了丛林作战的敌人再次凭借机动优势做出了更大范围的迂回,绕过了钳子外围。在日军连续两次大范围迂回以后,当时英军的指挥官亚历山大将军明白无论是油田还是滇缅公路这条支援中国的生命线,他都守不住了。

然后整个战场就变成了一条跑道,率先抢跑的是英国人,4月26日6万左右的曼德勒守军在长达300多公里的跑道上急速向终点的印缅边境撤退。而日军在完成切断滇缅交通线的战略目标后,也参加了这场比赛,追逐英军。因为缅甸的热带季风气候,所以英日两军既是在跟对手比速度,也在跟五月中旬即将到来的季风抢时间,因为季风带来的大雨会使印缅边境的河道水位大涨,如果雨季之前英军还没进入印度,那么突围行动就将失败,而反之日军则必须在五月水涨的时候将英军拖在钦敦江的东侧。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日军坦克水准放到欧洲也就比意大利好一点

大家都知道敦刻尔克千帆用尽的海上转移,但对于发生在丛林之中的缅甸撤退应该很少有人了解,依靠着后卫在坦克火力上的优势,英军还是抢渡了钦敦江,即使英国人丢弃了大部分的武器装备,但是在缅甸的大溃败下,英国人还是保住了绝大部分部队,这也为后来其在印缅边境重新站稳脚跟提供了保障。

当然说二战中缅甸战役的怪不只是因为开局即溃败,战场变跑道。缅甸战役的奇怪是还有其他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僵持的缅甸战场中,英国人开始实验游击队的可行性

作为一场持续了46个月的战役,日军在前5个月就已经拿下了绝大部分战果,之后双方就僵持在了印缅边境,日军虽然看得到边境山脉,但也拿在其间的英帕尔和科希马的英军阵地没有办法,这就好像虽然英军外塔全倒但仗着高地优势说守家我在行啊。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在欧美苏主导的其他战场,比如说欧洲的西线是古德里安拿闪电战大放异彩的战区,东线是苏联钢铁洪流扬威的舞台,至于太平洋战场则让航母和海军航空兵成为了主角,可偏偏同样是英军主导的缅甸战场,以装甲师为主角,海陆空一体的战争却变了味。从1942年5月英军撤回印缅边境开始一直到1944年3月缅北游击部队主帅温盖特死之前,英日在这一区域的对抗并不是发生在前线的飞机坦克大战,而是来自于丛林阴暗处射来的子弹。

作为英国的一个炮兵上尉,温盖特在中东服役期间就组织过游击队,因为这一才能他还被派到东非组织敌后作战部队参与了光复埃塞俄比亚的战斗。当1942年,英军在缅甸遭遇奇耻大辱之后,时任英国东南亚战区总司令的韦维尔召回了其在中东任职的老部下——温盖特,并命令他在缅北组织游击队。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温盖特

在温盖特的理念中,这支部队应该是丛林作战经验丰富,又具备足够的机动能力,不会因为庞大的组织结构拉低效率。这个3000人左右的旅级作战单位,1943年2月渡过钦敦江之后,在南北两个方向开始了对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破坏。对于这次游击队主导的攻击波,交战双方都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丘吉尔因为亚太战场上万马齐喑的大环境上出现了一些光亮极为振奋,把这个专注于游击队的少校提拔成了上将,并给予他更多的装备和自由度准备后续的作战。而在日军看来,在其调动2个师进行围剿后,温盖特的游击队在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员以及绝大部分的装备后才撤回印度,无疑是成功的反击。

应该说,温盖特作战并没有丘吉尔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其对日军并没有造成太大实力上的损耗,但是游击队的作战还是有特殊意义的,它证明了英国人也能进行丛林作战,为后来英军的行动提供了参考,并让日本人认识到钦敦江这种水道在旱季时并不足以成为军事上的屏障,加速了后来日军发动对印度东北部发动进攻的计划。可以说僵持了的缅甸战场在英军正面部队主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温盖特的游击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只不过温盖特本人没有活着看到英军的大举反攻,他在1944年发动第二次敌后进攻时,因为飞机失事死于阵地视察的返程途中。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温盖特率领的游击队

英国和日本随军都带着一座动物园

虽然温盖特的死降低了英军游击队的攻势,但是日军还是觉得放着高地不管,还是等于给了英国人自由进入缅甸的入口,为此他们决定再组织一次上高,希望把若开山脉和那加丘陵之间的通道掌握在自己手中。

东京的一些脱离实际的梦想家甚至幻想这次进攻除了拿下印度东部地势险要的阵地以外,还能促成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的武装起义,虽然从历史经验来看不太现实,毕竟印度历史推动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外来侵略者带来的,靠自己实现改朝换代的也有,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可不是什么武装暴动,所以即使日军一路从战俘中拉壮丁组建印度师,也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尽管攻心不成,但是日军的军事上的行动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最初英军以为日军目标是英帕尔,开始增调援兵布防,但是英国人还是没有从之前的教训得到经验,其防线再度被日军迂回,南侧突出部的英军防守部队甚至被切断了和英帕尔阵地主力的联系。而另一支日军沿着钦敦江向北突进,其目的竟然不是英帕尔而是距离英军主力100公里控制着山地间小道的科希马,受困于日军的速度,英军似乎有重演缅甸大撤退的可能。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日军补充急行军所需的粮食弹药的可不是那些装甲化或者摩托车化的机械化部队,而是驴、犍牛和骡子,就为了这些承载着全军希望的牲畜不会在丛林中过于醒目,他们还被染上了颜色,要想生活有滋味,身上哪能不带绿。日军还会因地制宜提高运输能力,缅甸大象就此进入日军视野,他们雇佣当地人训练大象并作为物流运输的工具,不过跟想象中不同的是,大象的负重能力并没比体型小上许多的骡子优秀太多,但大象也不是不能夸,因为它们虽然虚胖却是工程部队最好的帮手,在缅甸几里一条河的自然环境中,一头成年大象能够轻松举起250公斤重的木头来搭建浮桥,除了抠鼻屎不好抠以外,这简直就是一条不所不能的鼻子,看到这大家或许也会对缅甸时至今日都有5000头以上用于伐木业的大象这一现状见怪不怪了。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正在搬木头的大象

当然在自己的补给线上大量使用动物的不只是日军,无论是骡子、犍牛还是大象,都能在当时英军的行动中找到,当然英军也会在使用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条动物组成的补给线的脆弱,有限的运输量相较机械化部队缓慢的运输速度都是动物搬运工们的弱点。而且因为日军所进攻的阿萨姆地区不仅足够湿润到孕育出世界上最好的红茶,其年均2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更是让日军前期突进时放弃了大量的重型装备。

明白了这一切的英国人从容做出了布置。在日军总司令河边还在反对第十五军军长牟田要求继续迂回夺取科希马背后的山地道路出口时,英军的支援部队利用这一时间差陆续赶到了战场,等到英军指挥官斯利姆将军在4月上旬发动全面反攻时,英军在该区域已经集结了超过15万人,几乎是日军的两倍,而且英国人还拥有制空权,此时日本的空军力量已经因为太平洋战事的吃紧而被调走了一半,仅有的重型炮和装甲部队也因为前锋的战术突进而难以跟上。

在日军前期不断迂回取得成功的同时,其战线也被拉长,现在这些长的过分的战线成了英军战机打击的最后对象,3个月时间,日军就被作战经验升级,武器装备碾压的英军打回了钦敦江东侧。而跟在斯利姆的追击部队后面的同样是骡子犍牛和大象组成的动物园组合,只不过在这时,这些动物为英国人卖命,而且英国的动物园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因为日军溃败的过程中除了付出超过5.3万的伤亡以外,还送给追击的英军1.7万头骡子、驴、犍牛以及大象。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曾被日军征用的大象

英国军队里英国人是少数派

除了这些有生命的运输工具,斯利姆手下的英军也有不寻常的地方。与其说在印度东北部打仗的是英国人,倒不如说第十四集团军是一支多国部队,其中货真价实的英国人最多不超过十分之一,占绝大多数的是印度士兵,印度人的占比有多高,我们可以从英军事后颁发的勋章来看,整个缅甸战役英军指挥部一共颁发了20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其中给印度官兵的就有14枚。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英军中的印度人

而英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也不是英国人,而是廓尔喀人,就是那个曾经两都入侵西藏,后来被福康安星夜驰援,六战六捷,越过喜马拉雅山一直打到加德满都城下的尼泊尔部落。巅峰时期的廓尔喀王国靠着善战的族人,面积有如今尼泊尔三倍大小。虽然后来在时代巨轮碾压下,远不如昔,但是缅甸战场这种需要单兵野外能力的特殊环境重新给了廓尔喀人合适的舞台。

如果说身材矮小的廓尔喀人是英属印度的特种部队,那么锡克人就是英属印度军队的主力兵种了,这些来自北方的旁遮普人身材高大,民风尚武,他们和更北面的廓尔喀人与其说在打仗倒不如说在享受战争,他们把军功章看的胜过生死,把尊严看的高过政治意识。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廓尔喀士兵

而来自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其他英属非洲殖民地的三个师对于战争的追求就没有上面两类人那么热情。相比于狡猾的敌人,这些来自非洲的异乡人首先要面临的是他们往往因为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以至于不知道该怎么应付战场上的突发反应,是不是像极了如今的非洲篮球,他们拥有肉眼可见的天赋,却因为少有训练和机会在世界大赛上一直难有成绩。

除了斯利姆直接统领的英军,在缅甸战场上配合英军作战的还有美军的空中力量以及缅北的中国军队,可以说日本人是以一国之力在挑战欧亚非拉的大团结,又怎么可能赢。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飞在亚洲上空的美国飞虎队

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军推进的为何异常缓慢

但是问题来了,当1944年10月,斯利姆展开对缅甸的全面进攻时,盟军在从北至南的广阔的战线上有超过17个师在对日军发起进攻,而此时的日军仅有9个不满编的师,为了配合这次攻势,盟军投入了800架飞机,此时他们的对手日本能飞上天的只有50架老旧战机。步兵师配备的大口径火炮,装甲师装备的坦克更是日军想都不敢想的装备。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斯利姆

可偏偏斯利姆在经过前几个月的亮眼表现后,推进异常缓慢。这是因为丛林战并不能套用欧洲战场上的那一套,在缅甸大家都知道丛林复杂的地形是最大的挑战,但这个思维并不够具体,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山林间从黎明时一直到早上九点都会被大雾笼罩,而这不仅会拖慢部队行军的节奏,也会让撤退的敌人有机会组织反击。

在缅甸地图上的距离,不能等同于实际移动的距离,毕竟这是一个补给要靠动物,搭桥要靠大象的国度,在丛林之中你可能一小时才能走两公里,比走得慢更可怕的是当你强行军了一天,蓦然回首,原来回到了起点。而且就像美军在硫磺岛、瓜岛遇到的抵抗一样,日本人修建这种特殊地形中地堡的功底可以说相当的高。甚至于在缅甸的推进更像是一场绝地求生游戏,相比于重型火力支援,带了8倍镜才是更靠谱的技术手段,因为面对日军很难被发现的散兵坑和地堡,你能有的反击机会不是很多,扔一颗好手榴,或者一梭子弹打完能压住枪头透过工事缝隙打到人,甚至于一枪爆头都是比用大炮清扫地面灰尘更有效的办法。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缅甸光复

随着英军推进越深,战线也就越长,之前日军进攻英帕尔和科希马的问题都会成为英军的问题,动物园组合虽然好用但负重有限,而且满载之后一天大概只能走13公里,这就使得英军想要更及时充足的补给就要向天要饭,幸好之前温盖特的游击队已经开发出了依靠运输机空投来获取装备补给的办法,有没有觉得等待空投的英军是和在刺激战场上抢空投的你有一点点相似。

而且相比于日军阻击的效果,缅甸的蚊子可能才是斯利姆最大的敌人,英军的非战斗减员大概是战斗减员的两倍,在非战斗减员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疟疾,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是热带地区可怕的存在,而因为高温导致食物变质进而引起的伤寒和痢疾也在非战斗减员中占了不小比重。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英军中也有不少精神疾病病例,日军坚决的抵抗,被散兵坑里和屎尿一起熬了好几天的落单敌人突然袭击的可能,被不知埋在哪里的地雷炸烂的同伴,各种潮湿环境下的皮肤病等所有的一切都能使一个正常人濒于崩溃。伦敦的战情室里并不知道在缅甸的推进有多难,想想美军在瓜岛。硫磺岛、马岛的遭遇,虽然英军遇到的战争强度不如美军,但同样斯利姆的底牌也不如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的好,而且缅甸不是太平洋上的小岛,这是一个有着6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丛林的面积要远远多于道路和城市。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英军阵地

诚然缅甸在整个二战中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存在,交战双方都没有把这里当做决定胜负的关键手,日军着眼于这里的橡胶和石油,而英国人则主要是想恢复战前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这并不表示这里的游击战毫无意义,并不表示那些骡子、犍牛、驴和大象组成的运输队是花拳绣腿,并不表示来自亚非英属殖民地的士兵乃至中国远征缅甸的部队是不堪一战的弱兵,更不表示盟军用谨慎态度重新打下来的缅甸是没有意义的。

持续了46个月的缅甸战役对于盟军来说虽然是一场迟来的胜利,但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日军在中南半岛的撤退都有其历史价值。盟军虽然有绝对优势,但下死一手好棋的也大有人在,李信急进有郢陈之败,王翦求稳才有亡楚之功,斯利姆的英军在英帕尔和科希马的应对以及后来在缅甸推进的初期都有不错的表现,迟来的胜利也好过迟迟不来的胜利。

动物搞运输,游击队带节奏,不起眼的缅甸战役英军为何打了46个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