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現代能源經濟深度報道:“四多四少”任重道遠

內蒙古現代能源經濟深度報道:“四多四少”任重道遠

哈爾烏素露天煤礦鳥瞰圖

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深度报道:“四多四少”任重道远

煤制天然氣廠區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梁喜俊

2019年,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政府常務副主席馬學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黨委秘書長張韶春兩位自治區領導牽頭,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信廳、能源局和國資委等8部門聯合開展了“關於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改變‘四多四少’狀況,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專題調研。調研報告切中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時弊,引發社會各界深度關注和思考。

成就: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調研報告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內蒙古自治區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親自為內蒙古自治區量身定製行動綱領、擘畫宏偉藍圖。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自治區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對全區產業發展作出了新的、更高的部署,推動全區產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現代工業體系初具規模

調研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結構持續提檔升級,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全區工業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現代工業新體系,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現代工業體系涵蓋了國家分類的41個工業大類,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產業。

數據顯示,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10.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為77.4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內蒙古自治區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優勢特色產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等產業,創新能力和集聚發展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具體來看:

建成了國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原煤產量、風電裝機、外運煤炭、外送電量及煤制油、氣、烯烴、甲醇產量居全國首位。電石2.5萬千伏安以上密閉礦熱爐比重達到81%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尿素單套規模50萬噸以上產能比重達到9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煤電、煤化一體化比重達到90%以上,煤炭、電解鋁、電石、甲醇、稀土等產業加工轉化率分別達到34%、82%、79%、83%、80%。主要行業信息化應用率達到92%。

2018年,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增長17.1%,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0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形成全區首個“千億元裝備工業園區”。新能源、單晶硅、多晶硅、石墨、玉米發酵等居全國前列,稀土化合物產能、雲計算數據中心服務器承載能力居全國首位。

煤制油、氣、甲醇、烯烴等現代煤化工產業技術裝備國際領先。電解鋁500千安大型電解槽、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技術在內蒙古率先實現產業化應用。

載重汽車、大型非公路礦用自卸車、鐵路貨車、履帶式推土機、高速液壓油缸、稀土永磁電機、煤礦液壓支架等裝備在國內處於先進水平。

工業園區產值佔全部工業比重達到76%,稅收佔88%,已建成百億園區31個,五百億園區5個。

能源工業發展量、質齊升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全區順應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即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和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著力構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世界級多種能源綜合利用基地,能源工業保持著較強的火車頭帶動牽引作用。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瞭解到,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工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52.6%,能源行業利潤佔規上工業63.1%,原煤產量佔全國26.1%。供應保障能力穩步增強。全區已形成煤炭產能13.3億噸,電力裝機突破1.2億千瓦,建成煤制油124萬噸、煤制氣17.3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達到300億立方米/年。

內蒙古自治區已建成5條特高壓、11條超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外送電能力達到7000萬千瓦;建成10餘條運煤為主的對外鐵路通道,總運能9.8億噸/年,在建的蒙華鐵路運能2億噸/年;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輸送能力分別達到3705萬噸/年、391萬噸/年和637億立方米/年。

除了量的提升,質方面的發展成績更為矚目。數據顯示,“十三五”前三年,內蒙古自治區共化解煤炭過剩產能3440萬噸,提前兩年超額完成任務;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提高至5124小時,為近年來的最高水平;棄風限電問題有效緩解,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提高至2204小時。

不僅如此,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煤礦單礦平均產能達到250萬噸,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採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16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新建燃煤電廠大多數採用60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機組。

挑戰:產業結構中的“四多四少”問題依然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調研報告指出,雖然內蒙古近年來立足優勢、挖掘潛力、揚長補短,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內蒙古自治區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四多四少”問題依然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

——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產業結構仍以資源型產業為主。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行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仍達75%左右,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78.3%,佔GDP的比重達到33%。相比較而言,新產業、新業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微弱,內蒙古自治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800多億元,佔GDP比重僅為5.1%,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醫藥、電子和稀土等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只有1.6%。

——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

客觀來講,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產業體系中產業層次初級化、產品特色低端化的情況仍未改觀,主導產業多數處於產業價值鏈上游,42種主要產品中,75%為“原字號”產品或初級加工產品,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加工轉化,但仍在初級環節。

在內蒙古自治區產業體系中,電石、鐵合金行業最先進環保型、節能型密閉爐的比重只佔總產能的40%;受制於成本因素,低汞、無汞技術推廣應用難度較大,部分PVC企業仍在採用高汞觸媒;多數焦炭企業採用溼法熄焦技術,節能環保的幹法熄焦技術應用比例較低;同時,有色金屬行業還沒有建立國家級實驗室和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

——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尚未根本轉變,全區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僅為13%,低於全國17個百分點以上,大宗產品仍然以資源初級加工為主,產業鏈條短。具體來看:煤炭上下游產業鏈拓展不夠,煤機、礦機、運輸車輛等裝備製造業沒能實現同步發展;冶金工業基本處在冶煉環節或初級加工階段,下游深加工製造業明顯滯後,鋁深加工產能不足55萬噸/年,僅是電解鋁產能的1/8;銅加工產品以銅杆線(或銅絲)等普通中低端產品為主,鉛、鋅、錫等產品基本全部外運;風力發電裝機規模達到全國第一,但風電裝備製造業發展滯後。

——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型產業少。

內蒙古自治區多為農畜產品加工、金屬冶煉、建材、化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數量佔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的56.3%,從業人員佔工業從業人員的63.5%,實現的工業增加值佔工業比重33.1%;電力、裝備、醫藥、電子、稀土等資本科技型產業企業數量少、總量規模較小,佔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0%,企業數量佔規模以上企業的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